前段時間通過朋友,接觸了深圳一富豪,朋友說這位富豪叫俞總,做高端酒店和地產等多方面生意的,現在身家少說了破百億了。
我們約在羅湖國貿大廈附近一家酒店的頂樓空中餐廳見面,朋友跟俞總打招呼並相互介紹後,我簡單地打量了下俞總,約摸五十歲,背頭短髮,身體略瘦,臉上精明而有精神。
中午,我們喝著早茶,點了幾個點心和素菜就慢慢地開聊了。
俞總說他來深圳20年了,沒來深圳前在內地老家那也是開皇冠的當地一豪,但當年剛來深圳時,相比深圳的富人,才知道自己在內地不過是小巫一枚。為了拉近與深圳富豪的差距,俞總當年使盡全力,才慢慢積累了自己的百億身家。然而縱觀當年和他一起來深圳的和在那些年認識的夥伴和朋友,到如今,竟然沒有一個擠入他這個圈子的。
俞總不無感嘆地說:在我那時認識的人中,基本是全軍覆沒!
像給我做工程的某林,我04年認識他的,人很好,作事也認真,可他從來不修邊幅,我認識他時,他穿著拖鞋跟我走來走去,到現在,見我時還是穿著拖鞋的樣子,這麼多年了,我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存錢。
朋友說,可能他性格就這樣吧,不太注重穿著。俞總說,不注重也是要分場合的,其實一個人的穿著基本代表了他的心態和嚮往。我跟他說過幾次了,要他注意點個人氣質,他說等下還要去工地,難得換。其實他內心所表達的就是:穿得好一些也就那樣。恰恰是他這種無所謂的心態,限制了他努力向上的追求,你說我給他做的工地吧,他都實實在在地給你做,但要說做得相當好吧,也要看情況,有時就是工程做好了,但材料都是亂七八糟地亂放地一地,浪費也不少,這樣子根本賺不了多少錢。
唯一到現在過得還算不錯的,是一個設計師,我認識他也有十來年了,當年他來深圳也算是白手起來,兩夫妻自己做設計、跑工地,能吃苦,什麼都幹,白天去工地聯繫業務,晚上出圖,有時施工還住在工地。後來賺了點錢,整了個設計公司,開始往高端走,如今慢慢有了起色,底下也有好幾十號人了。前年他告訴我,他在羅湖買了套別墅。
也就他們,在我早年認識和合作的人中,算是過得比較好的了。餘總說,其它的,我暫時還沒想起來有誰走出了原來生活的圈子。
我說,這個應該跟個人的認知有關係吧,努力是一回事,但能否有意識地抓住機會或許又是另外一回事。俞總說,認知是一方面,還有就是理財意識,像我家那位,一天到晚就是琢磨著哪裡有個好項目,趕緊去投一把,只有找到好項目了,心裡才踏實,才會讓自己去買些衣服、包包什麼的犒賞一下。所以說,有一個激勵你前進、不拖後腿的另一半也很重要。
話說到這裡,我陷入沉思,像如今的社會,成功真不是那麼容易,而且,有些在普通人認為已成功的,卻在那些富豪眼裡,你只不過是稍微好一點罷了。
要想走出原本的生活圈,踏入更高的圈子,需要改變的不是一點點,必須從認知、理財意識、機會眼光到飛躍式的成就。買車買房這些普通人認為的改變和成功,在豪圈的眼裡,你只不過是換個生活方式罷了,跟成不成功,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在富人眼裡,成功者的定義,真的並非你想像的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