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關注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 )。明代中期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齊白石則有句:「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大滌子(石濤)之畫,能橫塗縱抹,餘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餘於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
徐渭(1521年-1593年)
中國的寫意繪畫是在傳統寫生和工筆畫發展過程中變化出來的,它也是繪畫從具象到抽象的必然,這個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它最終需要一個才華非凡的藝術家來突破。寫意繪畫的思考首先需要詩人的想像力和對形象高度概括的藝術天才,其次在筆墨表現上又要具有書法家的筆墨功底和法度,使表現的筆墨形象堅韌而有彈性,具有相當的生命狀態,歷史就鍾情於明末的徐青藤。
浙江紹興,徐渭故居
徐青藤是一個有多種天才的文化人,他作為一個詩人和戲曲文學家,在他的劇作《狂鼓史漁陽三弄》、《玉禪師翠鄉一夢》等中不但體現了文學的表現才華,而且在對劇情的波瀾衝突和起承轉合的文學結構上也表現出了相當的整體把控能力。徐青藤又是一個傑出的草書書法家,筆墨線條圓勁而有彈性、氣勢磅礴。
徐渭 《水墨牡丹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出生在明代後期的徐青藤,正值明清小說發展的興盛時期,包括書畫藝術家在內的各類文化人思想中的市民意識日益膨脹,貴族的文化精神受到了質疑,社會矛盾相當激烈,因而相當一部分人對自己的前程感到憂慮彷徨、不能自拔,正如徐青藤在一首題山水畫的詩中所說的「幾間東倒西歪屋,一篇南腔北調文」那樣一派風雨飄搖的悽涼和悲哀。徐青藤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所以他將抑制不住的才氣發洩在繪畫創作中,正如他在《墨葡萄》圖上所題的「筆底明珠無賣處,亂拋亂扔野藤中」。徐青藤這種天真爛漫的無為使他成為中國寫意繪畫的開拓者,他的藝術創作態度與中國繪畫史上元代大書畫家倪雲林的「聊寫胸中逸氣」和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所說的「書畫如參禪」雖表現的靜躁不同,但境界是一樣的,比較後來的八大山人、吳昌碩、齊白石等人在創作態度上那種寓經意與不經意之中的有為是截然不同的,其中的高下不言而喻。當然八大山人在他傳世的代表作《魚鴨圖卷》及《安晚冊》中所表現的藝術形象中的人格化,也是他人所不能企及的。又如齊白石走出書齋,表現生活,他在作品中所體現的現代意識至今一直作為後人學習的表率。
徐渭 《墨葡萄》 故宮博物院藏
徐青藤作為一個傑出的書法家,他在繪畫作品的創作中,對形象的表現和筆墨的處理猶如在書法作品中對字體的點劃穿插、上下的起承轉合、行與行之間的左右顧盼一樣,相當嫻熟,整體上能做到即情發揮,隨處生發,見好就收,在創作思想上又如在處理戲曲表現那樣,具有深睿的思想內涵,所以徐青藤天真爛漫的作品中呈現出一派詩的藝術境界。
徐渭 竹石水仙圖
當然,寫意繪畫比較其他的表現形式,因為受情緒的影響,未免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它創作的激情需要在客觀和主觀上都達到一個極佳的狀態和條件才能出現經典作品,這種狀態正如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一書中所說的「神怡務閒、感惠徇知、時和氣潤、紙墨相發、偶然欲書」一樣,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們對包括徐青藤、八大山人和齊白石在內的傑出藝術家留下的除經典以外的傳世作品也要有所理解。正如優秀的體育運動員劉翔,他在參加體育運動最後決賽那種亢奮的狀態下,才能達到以超越別人的速度打破世界紀錄,但他不可能在平時生活中始終保持這種狀態和速度。又如傑出的演員也只有在劇情達到最飽滿的時候,表現和演唱才能令人叫絕,而這種激情的表現不可能出現在他與人聊天或閒話的時候,道理是一樣的。
徐渭畫作
徐渭 《行草書詩》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徐渭,三江夜歸詩,紙本行草,南京博物院藏
寫意畫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應做到:
讀書補氣
觸景生情
凝神聚氣
大膽落筆
隨處生發
見好就收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