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體育異軍突起躋身一流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體育賽事進入「休克」狀態。體育界一片愁雲慘澹,沮喪之情瀰漫。
據統計,全世界將近有2萬多場體育賽事因疫情被迫取消。英國體育營銷機構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顯示,因為疫情的緣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達到616億美元。
與全世界體育的沉寂相比,深圳體育卻精彩紛呈,熱鬧不凡。4月28日,新華社刊發《體育醒了:深圳「全市動起來」》一文,稱「深圳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倡導市民參與體育鍛鍊,再次掀起全民健身熱潮」。報導一經推出,點擊閱讀迅速超過100萬人次。人民日報、央視網、央廣網、中國體育報等中央媒體悉數跟進報導,對深圳體育工作予以高度評價。
又一次,深圳體育作為先行者和示範區,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一、 用「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強勢崛起躋身一流
「事實上,深圳體育從來沒有睡著過。」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合運表示,多年來,深圳體育工作一直保持著清醒頭腦,不斷探索和創新體育發展新路徑,打造體育發展的新示範和新樣本。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巡視員王志強介紹,面對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深圳體育主管部門從3月起開始策劃一系列恢復體育活動,出於疫情防控需要,體育活動主要以線上和室外為主。4月,「2020首屆深圳體育消費節」啟動,100多家體育企業參與,線上線下結合推廣;5月「全市動起來」全民健身系列活動「線上運動月」活動舉行,一個月舉行了九項線上賽事,吸引23萬選手直接參賽,數百萬網友圍觀。根據安排,「全市動起來」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將從5月持續至12月,共計將推出300多項重點室外、線上活動。
管中可窺全豹。積極應對疫情的影響,只是深圳體育多年來創新工作的一個縮影。特區四十年,借改革春風,深圳體育勇於開拓,銳意進取,通過不斷地創新,以「深圳速度」躋身於全國一流體育城市行列。特區40年,深圳已經崛起一座「體育之城」。
事實勝於雄辯,數據是最好的說明。截至2019年,體育運動已經成為深圳市民的生活方式,目前全市共有各類體育場地約30000多個,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佔城市人口比重約40%,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不完全統計顯示,在深圳,全市每年舉辦各種全民健身活動40000多場,廣泛分布在社區、公園的健身路徑、晨晚練點、體育場地、健身苑等,已經形成 「十五分鐘健身圈」,讓市民出門就可運動。2019年國民體質合格達標率為90.6%。
深圳體育發展不僅有「深圳速度」,還有「深圳質量」。目前,深圳已成為全國唯一一座海陸空皆有大型賽事的城市,全市現在有重大體育場館58個,2019年舉行大型體育賽事超過500次。截至2019年,深圳市居民人均體育消費為2925.02元,已經超過歐美國家人均體育消費300美元標準。2019年,深圳體育產業總產出已超1000億元,直接拉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值6000億以上。
競技體育作為體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深圳成績優異。第31屆裡約奧運會上,深圳籍運動員獲得1金2銀。2018年第18屆雅加達亞運會上,深圳籍運動員共獲得12枚獎牌,其中4枚金牌、5枚銀牌、3枚銅牌。湧現出易建聯、何姿、劉虹、陳定、陳佩娜、王柳懿和王芊懿等一批優秀體育人才。
「可以確認,目前深圳體育發展已經邁入一流水平。」 深圳大學體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剛教授認為,從體育產業政策引導,重大體育賽事舉辦,體育產業發展以及體育消費方面等方面來看,深圳躋身體育一流城市行列是名符其實的。
二、 不鍛鍊心裡空落落的運動已成市民一種生活方式
讓市民群眾能隨時隨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是深圳體育發展一直不變的核心。如今的深圳,體育已成為普通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不可或缺。體育基因,滲透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家住福田區園嶺片區的莫丹,一家四口,爸媽退休,她和姐姐是上班一族。每天早上,爸媽去荔枝公園晨練一小時,之後去菜市場買菜。她和姐姐在家裡的跑步機上鍛鍊半小時後,早餐,上班。下班後,姐倆相約到城市廣場的中航健身會健身,再回家吃飯。爸媽在晚飯後,習慣在樓下的雕塑社區公園散步。周末,一家人或去爬山,或去「綠道」徒步。
趙悅是莫丹的閨蜜,住同一小區。已是二個孩子媽媽的趙悅,除了上班,輔導孩子功課,每天都會安排時間去一路之隔的健身會所健身。周末,經常帶著孩子,和莫小姐一家去效野徒步和爬山。
「運動是多年來養成的一種習慣,已成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莫丹和趙悅均表示,每日的體育鍛鍊,能讓自己精神飽滿,內心充實。「如果有一天,因為其他事耽擱了運動,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像丟了什麼東西似的,渾身都不得勁。」
在深圳,莫丹和趙悅並不是特例。像她們這樣,把健身運動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是很多深圳人的日常。
事實上,儘管在深圳每年舉辦的各種體育賽事超過500場,但最蓬勃發展的,還是全民健身運動。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深圳體育的核心是群眾體育。
在《深圳市體育發展「十二五」規劃》和《深圳市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都明確了深圳體育發展第一基本原則——「以人為本」。多年來,深圳通過一系列創新型制度和開拓性舉措的實施,已經使群眾體育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打造出健康中國的「深圳樣板」。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健身場地和設施遍地開花,星羅棋布。全市共有各類體育場地約30000多個,體育場地面積約2431萬平方米。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共335所,開放率為57.8%。
其中,2018年深圳落實了12個社區體育公園和100個便民利民場地設施的新建及更新任務。2019年,深圳再度完成80個體育場地的建設和更新。根據規劃,2020年全市將規劃建設4 個體育特色主題公園、30 個以上社區體育公園,在7 個市屬公園中實施文體功能提升工程,推動各區建設一批區屬體育特色主題公園。
今年8月3日,《深圳市實施全民健身設施智能化提升工作方案(2020-2025年)》印發。根據這一方案,2020年啟動全民健身設施智能化提升示範建設工程。目的是通過結合網際網路智能化技術,提升深圳市室外健身設施智能化、個性化的科學健身指導功能,更好滿足市民多樣性的健身需求。方案規定,在2025年底前,將在全市公園、公共綠地、醫院、高校、企業、樓宇小區、閒置用地等,建設、更新300套智能化室外健身設施。目前,深圳中心公園D區室外智能健身房等項目已經啟動。8月20日,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等前往現場調研時,一位正在現場鍛鍊的71歲湖北籍老奶奶說,她經常帶著孫女來鍛鍊,「又方便又好用,深圳真是太好了」。另一位鍛鍊的市民說,「出門就可以健身鍛鍊,我每天送完孩子上課就來這裡健身,每天健身設施挨個使用一遍大概要40分鐘。」
深圳的體育組織發達,目前市區兩級體育類社會組織812家。市區兩級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全市57個街道均設立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站,設立了市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點50個,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32410人。國民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基本全覆蓋,每年可為5萬人次市民提供體質測試服務。
「最初是看電影《阿甘正傳》之後,開始嘗試著跑步。現在每天都會堅持,已經成了習慣。」趙川是深圳眾多跑者中的一個,十多年來,每日不輟,風雨無阻。如今,他對深圳本地的各類馬拉松、長跑日等活動如數家珍,總是提前制定計劃,預先安排時間。在他看來,「深圳的體育活動太豐富了,只要想參加,總能選擇既喜歡又適合的群體活動。」
事實確實如此。每年深圳都會組織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群體活動。目前的深圳,已經形成「周周有賽事,日日有活動」的蓬勃發展之勢。
2019年的一組數據,足以說明。這一年,深圳以市民需求為導向,支持和指導社會力量,精心策劃了「深圳杯」業餘足球聯賽、「深圳杯」羽毛球聯賽、深圳市足球協會城市足球超級聯賽、深圳市男子籃球聯賽、深圳市「網協杯」業餘網球團體賽、深圳市桌球段位賽、深圳市綠道健步行活動、磨房百公裡等115項具有全市代表性的群眾賽事活動;這一年,組織了全市第三屆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能交流展示大賽,全年參賽隊伍達到170個,參賽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2450人;這一年,深圳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公益配送服務活動。全年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公益服務10000小時,開展「全民健身大講堂」30場,健身知識講座30場、健身技能指導300場。全年市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達48場,培訓近3000人次,其中落實足球振興行動計劃,培養了100名足球項目社會體育指導員;這一年,深圳組織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活動。今年深圳市體育總隊共承擔8173項服務項目,服務範圍覆蓋全市十個區,參與人次18001次,服務時長累計達447859小時,引導市民參與全民健身公益服務,招募新增體育義工3862人。
2020年,為倡導市民走出疫情,5月舉辦「全市動起來」全民健身系列活動「線上運動月」活動,初期以線上、戶外、不舉辦大批聚集的活動為主,先開展無接觸無對抗的項目,後有序開展有接觸有對抗的項目。6月,為倡議市民走到戶外,深圳啟動「深圳十佳健身步道」評選活動。從全市100多條健身步道中,篩選出32條具有代表性的步道參評,最終通過專業人士現場認證、市民網絡投票和專家評選等環節,評選出「深圳十佳健身步道」。7月,啟動深圳市「全市動起來」系列活動——「企業員工健身月」活動,推動企業體育健身文化形成,促進和諧勞動關係,強化企業員工健康意識。
三、一年30場國際大賽 出門就能遇到體壇巨星
2017年以來,深圳已經成為各種體育大賽的重要城市,「周周有賽事,月月有高潮,年年有突破」的賽事格局深入人心。
2019年,全年深圳舉辦了超過30場國際體育賽事,其中包括落戶深圳十年首次舉辦的WTA年終總決賽、連續舉辦十三屆的中國杯帆船賽、獲評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的2019深圳國際馬拉松、冬奧會資格賽的2019亞太冰壺錦標賽,以及廣受市民歡迎的2019法國超級盃足球賽、2019斯坦科維奇杯洲際籃球賽、2019國際乒聯世界巡迴賽中國桌球公開賽、2019沃爾沃高爾夫中國公開賽、2019年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深圳賽區)、2019年亞太啦啦操公開賽、2019-2020賽季大陸冰球聯賽、2019王者榮耀國際冠軍杯、2019WKG&M-1綜合格鬥賽等國際高端單項賽事,也包括2019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中國足協五人制超級聯賽、CBA籃球聯賽等高水平職業聯賽賽事。各類高端國際賽事的成功舉辦,滿足市民不斷提升的體育文化消費需求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深圳的國際知名度。
「儘管近幾年深圳市體育場館建設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是仍然存在公共體育場館數量不足等問題。」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巡視員韓星元介紹,深圳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文體設施建設高潮,其中就包括:總投資約36億元的市體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深圳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等。
隨著大型體育場館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國際體育賽事在深圳舉行,讓深圳人出門就能遇自己喜歡國際國內體壇巨星。科比、哈登、內馬爾、奧沙利文、莎拉波娃、郞平、鄧亞萍、劉國梁、林丹、李娜……這些叱吒體壇的國際巨星,讓深圳人都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甚至面對面交流。
NBA超級巨星科比多次到過深圳,一位球迷現場抱著科比留下激動的眼淚說,「我等了11年了,終於親眼見到了自己的偶像!」 在一家籃球訓練營,科比給20名籃球少年細心地講解動作要領。現場一名少年事後說,「科比讓我不斷前進永不言棄,我會受用終身。」
2019年6月,休斯敦火箭隊球星哈登在深圳與球迷們現場切磋球技,其大男孩的開朗性格讓人印象深刻。現場一位球迷說:「之前喜歡哈登精湛的球技,近距離接觸後發現他性格爽朗,像隔壁家的大哥哥,很親切。」
「發展城市體育建設,最有力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落地大型的體育賽事。作為深圳體育主管部門,我們不僅對引進重大賽事高度重視,而且從全局高度、從未來體育趨勢等多個方面,精心謀劃,全面布局。」王志強認為,通過引進大型體育賽事,帶來全民關注度和連鎖經濟效益,能推動城市全方位的發展。
在王志強看來,主要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對深圳體育產業發展的直接拉動。目前體育產業已是萬億級別的消費藍海,自2014年起,深圳體育產業總規模保持了20%左右增速,發展迅猛,重大體育賽事帶來的直接經濟效應非常顯著;二是對城市經濟的帶動。通過各類重大體育賽事,深圳每年能吸引到超過百萬人次的觀眾到現場觀賽,由此帶動的旅遊、休閒、消費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為深圳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根據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的一項數據顯示,深圳體育產業每產出1元,都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出增加6.02元;三是對城市整體形象的提升。隨著國際大賽的成功舉辦,作為最好的國際招牌,隨之而來的品牌構建、明星效應、媒體宣傳等,都是宣傳深圳城市形象的最快最好途徑,「體育賽事將是深圳的一張新名片」。
引進重大賽事,對深圳體育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對於一直「敢為天下先」敢於創新的特區人而言,眼光絕不僅僅局限於簡單地「舶來」重大體育賽事的落地。
在深圳看來,通過重大賽事的引起,積累經驗,從而打造深圳自主體育IP,對城市體育未來發展影響深遠。近年來,深圳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創辦打造本土高水平的體育品牌賽事。目前,深圳已逐漸形成一批深圳自主體育IP。
中國杯帆船賽和深圳國際馬拉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別是中國杯帆船賽作為深圳本土企業創辦、立足於世界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帆船賽事,曾先後五次榮獲「亞洲最佳帆船賽事」,深圳由此獲得國際帆聯頒發的「推動航海運動特別獎」。喜德盛國際自行車訓練基地山地車越野賽自2012年起已舉辦了近30場,超過4萬人次的自行車愛好者參賽。
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馬拉松賽事數量近幾年呈現井噴式增長。2018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2019年深圳相繼舉辦光明國際半程馬拉松、南山半程馬拉松、寶安國際馬拉松、深圳國際馬拉松等系列賽事活動,其中深圳國際馬拉松作為國際金標賽事,報名人數超10萬人,同比增長7.0%,賽事影響力不斷擴大。
引進職業體育俱樂部,打造職業賽事高地,這是深圳轉變體育發展方式又一契機。
今年7月28日,林丹羽毛球俱樂部落戶寶安區。此前,鄭潔(深圳)國際網球俱樂部已經落戶福田。截至2019年11月,進駐深圳的職業體育俱樂部數量為16家。其中包括了足籃排三大球和桌球、羽毛球等項目。棋類項目職業俱樂部建設取得突破,實現了圍棋、象棋、西洋棋三個項目都有職業俱樂部在全國最高水平聯賽徵戰。
作為南方城市,發展冰球本身就讓人稱奇。更難得的是,冰球俱樂部在深圳發展迅猛,成績優異,今年加入俄羅斯女子冰球聯賽(WHL)的首個賽季就摘得桂冠。據悉,自1946年俄羅斯建立起冰球聯賽以來,從未有紮根俄羅斯以外的俱樂部拿到過冠軍。深圳男子冰球比賽在龍崗大運中心的賽事,每場比賽能吸引超過3000名觀眾到現場觀賽,線上觀眾超過50萬人次。
2019年,深圳各體育職業俱樂部戰績驕人:深圳領航者籃球俱樂部獲得CBA聯賽第4名,深圳鐵狼隊獲得五超聯賽冠軍,深圳大學桌球俱樂部保持在2019年中國桌球俱樂部超級聯賽及甲A聯賽中名列前茅。此前,深圳海狼隊奪得2018年勞力士杯中國海帆船賽的總成績亞軍。
高端體育用品製造業仍然是深圳體育產業的主體。依託深圳科技創新的領先優勢,在產業鏈條上湧現出朝向集團、好家庭、喜德盛、中航健身會、觀瀾湖高爾夫球會、領先康體、博德維等國內外知名體育品牌。
四、 三級訓練網絡形成 國際國內賽場佳績頻傳
競技體育作為體育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對提升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意義重大。特區成立以來,競技體育水平飛速發展。
1990年,深圳體工隊航空模型運動員韓星元在廣東省第八屆運動會上開創了遙控模型F 3 E滯空時間和封閉距離兩項世界紀錄。1996年,田徑運動員孫彩雲兩次破女子撐竿跳高室內世界紀錄。1997年9月,體操運動員肖俊峰作為國家隊主力隊員,參加世界體操錦標賽並獲男子團體第一名。2000年8月,體操運動員肖俊峰與隊友一起奪得了體操比賽男子團體金牌,為深圳市奪取奧運會金牌開創了歷史先河。
2011年舉辦的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無疑是深圳競技體育發展史上一座輝煌的裡程碑。「從這裡開始,不一樣的精彩」——大運會帶來的「精彩」不僅僅是中國隊勇奪75金、雄踞獎牌榜榜首的優異成績,還直接加快了深圳體育發展前進的步伐。
「通過改革和創新,目前深圳競技體育實力穩步提高,運動項目和運動隊伍結構更加合理,競技運動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文化水平顯著提升,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體教結合共同培養高水平後備人才體系和激勵機制,為國家、省輸送更多優秀體育人才,在奧運會等國內外重大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巡視員韓星元表示,具有深圳特色的職業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基本成型,市場環境和產業鏈條日益完善,社會力量參與職業競技體育發展的熱情充分調動。在網球、高爾夫球、帆船帆板、籃球、足球等重點項目上,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較大影響的俱樂部、精品賽事和體育明星。
如今,深圳初步形成了市、區、學校三級訓練網絡,遊泳等8個項目被評為省示範基地,桌球等10個項目被評為省重點基地。深圳籍運動員入選國家隊運動員人數達40餘人,被省隊正式吸收的運動員80餘人,湧現出何姿、劉虹、羅茜、易建聯、黃秋爽、陳定、陳佩娜、王欣瑜等一批優秀體育人才。在國際國內賽場上佳績不斷。第31屆裡約奧運會上,10名深圳籍運動員代表中國隊參加多項比賽,獲得了1金2銀的好成績,其中,劉虹勇奪女子20公裡競走金牌。15名深圳籍運動員入選中國代表團參加2018年第18屆雅加達亞運會11個大項的比賽,獲得12枚獎牌(4枚金牌、5枚銀牌、3枚銅牌)的佳績。在雅加達亞運會花樣遊泳集體自由自選比賽中,中國隊憑藉一套曾獲世錦賽亞軍的經典節目《鳳舞國粹》,獲得94.4333 的高分,並以總成績186.9395奪得金牌。上場的八名姑娘中,王柳懿和王芊懿是土生土長的深圳姑娘,她們也是中國花遊繼蔣文文和蔣婷婷之後又一對雙胞胎花遊小女神。
「競技體育的高水平發展,得益於深圳近年來青少年體教結合不斷深化。」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巡視員韓星元看來,深圳通過建立健全後備人才培養體系,發揮體教結合模式和學校資源優勢,狠抓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建設,積極向上輸送人才,這為深圳體育事業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月26日掛牌的深圳市體育實驗學校,是深圳體育工作的又一次創新變革。
「它能培養深圳急需的複合型人才,既可成為投身體育事業的精英,也可成為服務社會的高素質人才。」韓星元表示,深圳市體育實驗學校將打破過去傳統體校的制度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從原來市體校三年傳統中專的「單一型」改變成為「雙Y型」,即:既可獨立招收選拔優秀體育苗子,也可通過片區招生培育體育特長生的「Y型」入口;既可選拔輸送省級、國家級專業隊或職業隊,也可通過高考進入高等院校的「Y型」出口。
五、 深圳體育何以能異軍突起躋身一流
40年前,特區成立之初,深圳體育以武術、龍舟競渡、長跑等傳統項目為主,現代體育產業尚屬空白。
如今深圳,已經成為各種體育大賽的重要城市,體育賽事市場表現出的高端化、國際化、全面化,已經打造成了天上「鷹擊長空」(無人機運動等)、地上「你追我趕」(路跑、球類等)、海上「百舸爭流」(帆船、賽艇等)的局面。
體育的勃興,讓市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熱鬧、歡快、明亮、陽光和時尚。
短短40年,深圳體育何以能異軍突出,走出一條兼具「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的體育發展之路?
高屋建瓴,謀劃布局,加強體育產業頂層設計,是重要原因之一。
2015年,深圳市頒布實施《深圳經濟特區促進全民健身條例》,從全民健身活動、全民健身設施的建設與利用、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促進深圳體育發展;2016年,深圳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規劃提出,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深圳要建立健全符合現代體育發展規律的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打造體育強市;同年,深圳市出臺《深圳市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及《深圳市促進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形成「1+7」體育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深圳設立了每年2億元的體育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扶持體育產業發展。2016至2017年,深圳市頒布《深圳市足球振興行動計劃(2016—2020年)》、《深圳市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7-2050年)》等足球發展文件,為深圳市足球發展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8年,深圳實施《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指出匯集「超級賽事和明星隊伍群」,建設運動活力都市。2018年,深圳市印發《關於勇當海洋強國尖兵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實施方案》。2020年3月,深圳出臺《關於加快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到2035年成為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全國典範,「到本世紀中葉,躋身世界體育產業高度發達城市行列,成為國際體育示範城市。」
如同茫茫大海裡的燈塔,指引前進的方向。深圳在體育工作方面完善的頂層設計,發揮了政策引領作用,規劃出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發展路徑。
「經過多年的培育,深圳引進了一大批國際高端賽事,也培育了一大批本土品牌賽事,在產業鏈條上擁有了國內外知名體育品牌。」據王志強介紹,目前深圳工商登記可從事體育相關產業的企業超過2萬家,其中已納入體育調查統計的9000多家企業中,法人單位共計5949家。年產值(或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單位334家,體育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日益凸顯。
通過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推動深圳體育產業創新發展,這是深圳體育迅速發展的又一原因。
「作為體育主管部門,我認為最主要是把握『若即若離』原則。」王志強如是說。在他看來,所謂「若即若離」,就是把握「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尺度。「當市場需要時,政府不能隱身,要及時引領,就像大海裡航行的舵手一樣。當市場不需要時,政府不能亂伸手,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
重大體育場館和便民利民體育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作為體育發展的基礎,深圳政府不僅有所為,而且果斷出手,大手筆不斷。2011年,深圳以承辦大運會為契機,建設了包括大運中心、深圳灣體育中心、大學城體育中心等在內的22個重大的體育場館設施,為之後引入大型賽事打好了硬體基礎。至2019年,深圳擁有重大體育場館58個,全年舉辦超過30場國際體育賽事。
2017 年國際冠軍杯中國賽深圳站賽事,主辦方嘉達利鋒集團營運長鳥羽秀貴對深圳大運體育場讚賞有加:「這裡是國際級水準的足球場,完全具備舉辦最高水平足球賽的條件。」他認為,高標準的硬體設施也是深圳連續三年辦賽的重要原因。
除了高標準的場館設施,積極主動地提供高效率地服務,也讓深圳體育主管部門備受稱道。2017年,中國乒協、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以及騰訊體育聯合主辦「地表最強12人2017-2020直通東京桌球賽」時,給騰訊體育賽事執行負責人Lucia最深的感受是:「深圳本地政府對於高端賽事的支持配合力度非常大。」Lucia說,「雙方確認了要在深圳舉辦之後,主管體育的副局長就立刻幫忙聯繫合適的場館,推薦場館聯繫人給到我們對接。深圳體育中心為配合我們的賽事,特意幫忙騰出了檔期,並且配合我們做賽事報批和安保方案。」在Lucia看來,對於賽事運營,深圳比很多地方更主動更開放,「深圳政府主管會作為賽事的一分子投入到籌備中,一起出謀劃策提供建議」。
近年來,深圳一直堅持「政府引導、企業承辦、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辦賽模式,加快「活力深圳,運動之城」建設。
「深圳體育發展路徑,對其它城市有很好的示範作用。」在深圳大學體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剛教授看來,深圳體育發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體育賽事的社會化。以騰訊、佳兆業、弘金地、縱橫四海等企業在專項資金的扶持下,充分發揮了市場主體作用,在提高賽事直接效益的同時,不斷挖掘周邊效益,走出了社會資本辦賽的深圳模式;二是加強協會管理與支持,推動群眾體育的科學化。比較典型的「深超」足球賽事,已經形成了非常規範化的組織的體系,各俱樂部的水平,資金投入都可以說是全國之最;三是不斷提高科技水平,促進體育產業的升級。深圳的「好家庭」、「喜得勝」等一批企業,不斷提高產業的科技水平,在佔據國內市場中的重要地位,無人機成為國際市場份額的領先者。
獨特的城市氣質,決定深圳與體育的完美契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氣候,也決定了體育發展擁有一片天然的「沃土」。
「年輕、時尚、創新、綠色」逐漸成為體育事業的核心和標誌,這讓城市與體育相互成就,互為發展。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2.5歲,這一群體,對體育賽事有著強烈需求,也是健身休閒的主要群體,加上較高的文化素質和一定的經濟實力,這決定了深圳體育運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深圳依山傍海,四季溫暖,交通發達,商業繁華,美食薈萃,毗鄰香港等特點,也吸引了各種優秀體育人才前來發展。
今年5月,《足球報》刊發「深足拿什麼吸引半數國腳問詢?」一文,報導稱「起碼有一半的國家隊隊員都以不同方式問過深足方面自身加盟深足的可能性」。
深圳足球拿什麼吸引了半數國腳呢?原天津天海隊球員裴帥加盟深足之後表示,深圳這座城市的影響力和包容度是他加盟深足的原因之一。在裴帥看來,從城市環境、俱樂部投入穩定性以及政府重視程度三個角度來看,深圳足球的發展空間很好。本賽季多名加盟深足的球員在交流加入深足原因時,其主要共識包括:深圳是國內一線城市,經濟好,交通好,天氣好。城市包容性強,收入高,球員願意來。過得舒服,大家都說普通話,不排外,在這裡能夠找到家的感覺。
剛剛奪得俄羅斯女子冰球聯賽(WHL)冠軍的崑崙鴻星萬科陽光的隊員們在談到深圳時,都認為球隊之所以成功,在於深圳的生活為球隊創造了很多便利條件。主場在2011年建成的深圳大運中心,居住公寓配有餐廳和休閒室,條件都非常優裕。另外,深圳氣候溫和,以說普通話為主,還有各種美味佳餚,這讓隊員們非常適應。
隊員劉楠說:「在深圳的第一年,只有幾百人來看我們的比賽。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冰球是在冰面上進行的。三年過後,一般場均會有約3000名觀眾前來為我們鼓勁吶喊。有球迷還會為特定的球員製作海報加油助威。」
六、未來展望:對標世界一流,打造國際體育示範城市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研究將深圳列為城市社區運動場地設施建設試點城市。」
「這一意見的出臺,給未來深圳體育發展樹立了新目標,指明了新方向。」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合運表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從經濟特區躍升成為先行示範區,符合深圳特區成立以來一直「敢為天下先、勇當排頭兵」的城市特質和特區品格。多年來,深圳體育一直作為國內行業帶頭人和排頭兵,引領體育發展風氣之先,這一次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今年3月,深圳出臺《關於加快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深圳體育產業發展總目標:到202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1200億元;到2025年,體育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到2.8%;到2035年,成為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全國典範,體育創新能力、體育綜合競爭力世界領先,成為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到本世紀中葉,躋身世界體育產業高度發達城市行列,成為國際體育示範城市。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巡視員王志強說:「對標世界一流體育發達城市,將深圳打造成國際體育示範城市,不是心血來潮,是基於目前深圳體育發展基礎和發展趨勢,經過充分論證而制定的目標,是切合深圳體育實際的目標。因此,它也是深圳必須達到的目標。」王志強認為,中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意味著深圳將代表國家進入全球先行城市之林,參與全球城市體系的合作與競爭,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作出有益貢獻並發揮重要作用。「作為深圳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有信心、有能力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城市體育發展新樣本,進而在新時期起到體育發展新示範的作用。」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在深圳體育發展的路上,最好的辦法是向前看,不要回頭。
新時期,新機遇,也意味著新的挑戰。這一次,深圳體育要先行,更要示範,要打造國際體育示範城市,也要提供體育發展的深圳新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