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舊時衙門多。清宣統元年,九裡三分之地,文官衙署二十八個;武官衙署十六個,這還不包括警署五十二局所。歷經百年滄桑,老成都的舊衙門早已消歿,因舊衙門而得名的街名卻留存了下來,總府路、提督街、督院街便是至今仍繁華的老街了。今天要說的是位於成都西門少城內的將軍衙門。
成都將軍衙門圖景 鄭光路供圖
美國人路得·那愛德1910年左右拍攝的成都將軍衙門周邊建築
將軍衙門.清代旗兵的最高長官為將軍,從一品,與加尚書銜的總督品位相同。因其駐防於地方,所以也稱為「封疆大臣」。將軍若與總督同駐在一個省區的,凡會同奏事,必以將軍為領銜,可見其地位高於總督。但將軍在地方上的實權則遠不如總督。清代在全國設將軍十三人,分別駐紮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等地。駐防各地將軍的職銜,都冠以所駐地名,如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十三將軍中以盛京將軍所統轄官兵最多,有一萬七千多人;以成都將軍所統轄官兵最少,只一千九百多人。各將軍衙門均設有筆帖式2—3人,辦理本衙事務。各地駐軍,一般有馬軍、步軍,福州、杭州、廣州等處還兼有水軍。這些官兵都隸屬於八旗。歷史再往前推,一般情況下,由於總督是正二品(若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在總督不加尚書銜的話,將軍的地位要高一點,否則兩個是平級,另外,巡撫一般是從二品,比總督要矮一級,因此,地位也比將軍低,而節度使是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與清代將軍衙門不具可比性。
四川提督衙門
據史料記載,公元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清兵入川後,在成都設副都統,衙門最先設在現今商業場內位置。1718年後,遷入少城內建成的副都統府衙內,負責統領,管轄滿蒙「八旗」兵。1776年,清政府因四川疆域廣闊,在四川改設將軍,負責四川的文武權力以及管轄川西松潘、建昌(西昌)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軍管事實。將軍品位高於都統,非滿蒙大員不得任命,遂將少城內副都統衙門改設為將軍府。到了同治七年,在任將軍崇實藉口府衙過小、房屋破朽敗壞,有礙公務,有損官儀為由,奏請朝廷批准進行改造,並將原址擴大,花費大量金銀,耗時兩年多,建成一座威嚴恢弘的將軍府衙。
老成都南門城門洞
從少城城牆上看少城
這座位於成都長順上街和金河街交界處的將軍衙門,是一座畫角飛簷、朱門青瓦、氣勢雄偉的建築。風雲變幻的將軍衙門,也是成都歷史的縮影。作為清政府在四川進行統治的軍機要地。辛亥革命前後,激憤的成都群眾,一把火燒掉了衙門大門。此後,袁世凱派往四川的爪牙也曾在此設立過統帥部。蔡鍔入川,督軍四川時,同樣在此設立過督軍府。所以從清代開始這裡就是朝廷設在四川的軍事重地。
保路運動後的成都軍政府成員
成都新軍
文章來源(焦板兒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ianjiyouy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