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曾經有座將軍樓,被馬鴻逵拆毀城牆衙門,今天怎麼修都不像了

2020-12-11 西部人文地理

將軍樓:殘破不堪的歷史符號

撰文|從慧

建築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對我們身邊遺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建築,要不遺餘力地加以維護修繕。然而,對將軍樓的保護和維修,卻經過了長達七年的爭論。七年裡,這座危樓在一點點繼續變老變朽……如今,將軍樓煥然一新,卻難尋往日的味道。

拆除與保護:將軍樓一定要修

2005年11月,記者隨同銀川市政協委員視察將軍樓。當時,破破爛爛的將軍樓的一角橫跨在新修的馬路上。樓體周圍沒有任何遮掩,土築的樓基已經坍塌,上面的樓閣也殘破不堪,樓頂的木樑垂下來,隨時都可能坍塌。樓頂上還有一個失火燒出的大洞,以及那些焦黑的梁柱……一座灰頭土臉搖搖欲墜的二層樓與黝黑髮亮的柏油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將軍樓所佔土地的產權屬於蘭州軍區駐寧某部隊,部隊連同周圍的一些居民,都希望政府早些同意清除掉這個有礙觀瞻的「怪物」。將軍樓,該留,還是該拆,爭論一直繼續著。2006年,我們從文物部門獲得確切消息:將軍樓的維修方案正在徵集中,預計2007年將付諸實施,將軍樓一定要修!

昔日將軍樓:寧夏將軍的後花園

清宣統年間,寧夏滿營將軍府失火,所有關於建造將軍樓的資料檔案全部付之一炬;民國年間,將軍樓成為馬鴻逵的一處宅院。解放後,將軍樓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將軍樓發生火災,此後一直沒有得到修繕;1995年,將軍樓再次因民用發生火災,主體被毀,至我們當年採訪時,仍沒有得到任何修繕……這就是將軍樓的歷史。

西花園,是清代駐寧夏滿營最後一位將軍常連居住的後花園,將軍樓便是西花園的主建築,大約建於1852年到1900年,距今至少有百年歷史。

提起將軍樓,就得說說寧夏將軍。寧夏將軍是寧夏滿營的最高指揮官。當時全國設置將軍衙門的只有13處,寧夏為其中的一處,可見寧夏地位之重要。因滿族以西為大,故寧夏將軍的衙門建在新滿城西大街。與駐防銀川老城的綠營兵統領寧夏總兵相比,寧夏將軍官階高,待遇好,為正一品大員,就連他的副手副都統也是正二品官。寧夏將軍一職前後存在了219年,其中在新城駐防60任共173年。常連為最後一任寧夏將軍。

1914年9月,北洋政府下令裁去寧夏駐防滿營將軍。次年,寧夏護軍使馬福祥代表北洋政府、常連代表寧夏滿營商定,武器上繳,官兵解散,「化旗為民」,並將新城南邊的湛恩渠(今新開渠)一帶的荒地撥給開墾。至此,存在了191年的寧夏駐防滿營徹底解體。

1929年寧夏省成立剛三個月,省主席門致中便下令將新滿城外層城牆磚拆除,運到省城為其建造官邸。相傳,常連曾移居到將軍樓。

1935年,馬鴻逵下令驅逐滿城居民,強行拆除房屋修建飛機場,使滿城遭到毀滅性破壞。後幾經拆毀,昔日的城牆、門樓、街道、衙門蕩然無存,唯留有常連遺留在西花園的那座搖搖欲墜的「將軍樓」,但它已無法驗證滿城曾經的輝煌。

百姓進住:又發火災,終成「公共廁所」

有一位曾住在將軍樓附近的同事,給了當年的採訪我重要的線索,她說20世紀90年代將軍樓上還一直有人住。

採訪中,我找到了那對老夫婦,就住在離將軍樓不到百米的惠民小區。當時,石憲章老爺爺78歲,他老伴81歲,老兩口曾帶著7個孩子,一家9口人在將軍樓上住了28年。

「那上面原來是部隊的食堂,是個大通間,我們住時,單位給用土坯隔成了幾間房子。人最多時,有9戶人家。我們家只住了一間半。」石爺爺是鐵路的退休職工,因為鐵路與部隊在土地上有互換關係,那時沒有房子住的鐵路職工就被安排到了將軍樓和下面的平房裡。石爺爺是個老實厚道的工人,過去他從一個老木匠和一個司機口裡聽說了些將軍樓的歷史,知道這樓是常連將軍住過的,也知道這座樓唯一的好處就是「牆倒屋不塌」。

「那你們住在將軍住過的樓裡,覺得好嗎?」我的愚蠢問題險些激怒了兩位老人。

「好甚?!自打我們住進去就破破爛爛,外頭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後牆上的泥譁譁地往下流,你看那牆上的青磚,都是俺們自己壘上去的。」因為部隊住時,把房頂的瓦掀掉通煙囪了,每年石爺爺都帶著孩子們用水泥和石灰修補屋頂的漏洞。石奶奶說那屋頂上坐滿了鳥窩,一颳風,滿屋子都是鳥毛,紙頂棚呼啦呼啦地響。樓上沒有上下水,他們用水都要到很遠的地方挑。更讓他們著急的是,因為單位房子緊張,總有人來趕他們走,就這麼湊湊合合,一直住到了1993年,才終於分到了樓房。

最後,石奶奶說:「俺們對那裡沒感情,一點兒也沒有。」石爺爺說:「那房子要不是有人住,早塌了。有人住著,就有人氣,有人管。你看後幾年,哪有人管啊!」

石憲章一家是在將軍樓裡住得最久的一戶,原因是,他們分到房子最晚。

後來,部隊把將軍樓收回去,有人又住了幾年;再後來,一戶郭姓人家住時,發生火災。那以後,將軍樓就成了流浪漢的避風港和「公共廁所」。

學者聲音:仿古建築是對歷史的篡改?

建築是歷史的見證,當建築消失了,記憶就成為唯一的真實。採訪那天,我爬上了那座危樓,看著土臺子上那滿地的「地雷」,聞到那股風乾了的臭氣,還來不及回想石爺爺家住在哪一間,就想起了時任北方民族大學設計藝術系副主任孫立人的話。

孫立人在他的著作《遊移與轉換——對建築藝術的思考》中,將建築看成是有生命的東西。他說,建築有著自己的生命周期,就像一位80歲的老太太,如果突然有一天變得跟個大姑娘一樣,就會嚇人一跳。他提倡人們應該「認真思考建築物的生與死的必然性與必要性」。

絕大部分人反對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古建築的消亡與存在,認為凡是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就應該受到保護,但孫老師卻執意反對無為地複製古建築。他認為,一些古建築的修復,恰恰是古建築本身的不存在,從結構到材料,從內容到形式,修復後的古建築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用現代技術締造出的仿古建築,所能夠傳遞的文化信息已經不準確了。在他看來,這種做法無異於對歷史的歪曲和篡改。

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將軍樓。無論哪一種學術性的觀點,我們都不能作為判斷將軍樓去留的唯一依據,究竟從何處可以獲得對將軍樓的準確評價呢?看看它,有氣無力地站在「丁」字路口的正中間,一「豎」直對著銀川火車站,南來北往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它;而它隱藏在市井當中,又很難被人發現。在若隱若現之間,將軍樓,分明就是一個殘破不堪的符號。

新舊對比:現代都市該怎樣面對古建築?

背郭堂成靜掩關,黃河如帶有無間。

為邀佳客頻開閣,貪玩奇花每破顏。

地敞喜無遮眼樹,樓高常對列眉山。

主人雅有桑麻意,戴月攜鋤且往還。

在收錄於《朔方道志》名為《題常冠三都護一覽樓》的古詩中,也有著相關將軍樓歷史的蛛絲馬跡。這首詩的作者志銳於1907年任寧夏將軍。詩中的「常冠三」,就是主人常連;而「一覽樓」就是今天的將軍樓。

熟悉將軍樓歷史的老人說,其實,將軍樓只是民間對清朝將軍府的俗稱,「一覽樓」才是它的本名。如今,站在位於銀川市西夏區北京西路流芳園內的「將軍樓」新址前,已無法想像它昔日潦倒破落時的模樣,簇新的青磚灰瓦與紅柱之間,一幅寫著「一覽樓」的牌匾清晰可見。作為規劃中的展示滿族文化與清代、民國風貌的一處景點,將軍樓已獲新生。同時,為了把將軍樓歷史文化價值最大化,將軍樓新址已開放供人們參觀。但是,當年的那些「舊味」卻很難找到了。

哎,怎麼讓「歷史」活著,始終都是今天的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年孫立人的話也許有一定道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本自媒體歡迎來稿)

相關焦點

  • 馬鴻逵與銀川中山公園
    1939年7月,羅時寧大學畢業,經院長鄒樹文的推舉介紹(鄒樹文為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馬鴻逵五姨太鄒德一的至親),羅時寧於1939年10月,手持介紹信,長途跋涉來到西北邊陲民國寧夏省城銀川。1943年9月,民國中央大學校長、西北建設團團長羅家倫在馬鴻逵的陪同下來到中山公園,羅家倫看到寧夏省城銀川竟有如此風景秀麗、環境幽靜的公園,感慨萬千,臨別銀川為羅時寧作詩一首:「欣遇羅詩靈,華蔚文伉儷,詩靈樹木,蔚文樹人,同在餘長中大時畢業
  • 長順街 | 成都將軍衙門
    歷經百年滄桑,老成都的舊衙門早已消歿,因舊衙門而得名的街名卻留存了下來,總府路、提督街、督院街便是至今仍繁華的老街了。今天要說的是位於成都西門少城內的將軍衙門。成都將軍衙門圖景 鄭光路供圖將軍若與總督同駐在一個省區的,凡會同奏事,必以將軍為領銜,可見其地位高於總督。但將軍在地方上的實權則遠不如總督。清代在全國設將軍十三人,分別駐紮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等地。駐防各地將軍的職銜,都冠以所駐地名,如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十三將軍中以盛京將軍所統轄官兵最多,有一萬七千多人;以成都將軍所統轄官兵最少,只一千九百多人。
  • 馬鴻逵趣事
    然而,在馬鴻逵的一生當中,卻有一件小事很值得我們在這裡說道。那就是馬鴻逵非常喜歡聽戲,不僅自己聽,還非常霸道無理地要求手下的人和自己一起聽。為用文藝來粉飾太平,從1935年開始,他開始發動群眾在銀川街頭大耍社火。社火,這種民間的群眾娛樂形式,在漢族人看來,年節耍耍當然是好事,但對信仰伊斯蘭回族群眾來說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馬鴻逵組織地方和軍隊大鬧社火,軍隊每個團都有一個社火隊。這些社火隊每日到馬鴻逵的公館門前給馬鴻逵表演,公館一帶成天鑼鼓喧天。
  • 《聲鑑·60年—聽見銀川》第七集《民族街與王爺載漪》
    在厚重的歷史面前竭盡筆墨只為留下那些溫馨的物與事方始心中駐存溫暖聲鑑60年 聽見銀川今天卓伊為您帶來《聽見銀川》第七集2018相傳明末清初時,有位叫王元的地方官員,他主政銀川時,廉潔奉公,政治清明,民風淳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他死後,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他住的這條街叫王元大街。到了清朝光緒年間,端王載漪被慈禧發配到新疆,路過銀川時,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就堅決不走,住了下來。後來,清室退位。民國十年(1921年),載漪又回北京,但在皇城處處受歧視,只好又返回銀川生活。
  • 民國時期,馬鴻逵為了反共,在靈武橫徵暴斂,老百姓怨聲載道
    馬鴻逵1935年主政寧夏後,為了配合反動的民國政府圍剿新生的陝甘寧紅色政權,不擇手段,橫徵暴斂。民國26年(1937年)拓修靈武至鹽池公路,在靈武徵用民夫1萬餘人,歷時2年,老百姓怨聲載道。抗日戰爭開始後,馬鴻逵不斷製造摩擦,反共事件時有發生。民國25年(1936年)馬鴻逵名為抗日,實為反共,在靈武徵兵720人,攤購公債92萬元,徵收糧食18.40萬斤。
  • 多災多難的城牆 — 代表西安的一塊四方印章
    城牆上相間120米還有敵臺(馬面、墩臺)98個,臺上築有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存物資用。城牆頂部外側還修有雉堞(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用,內側修有女牆無垛口,以防行人墜落,城外有護城河環繞。
  • 「寧夏王」馬鴻逵
    :「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       馬鴻逵以軍管政,以政管黨,國民黨寧夏省黨部及各縣黨部,都在他的操縱之下。       馬鴻逵,西北軍閥「 四馬」之一,先依附馮玉祥,後投靠蔣介石,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被人稱為寧夏的「 土皇帝」。加授陸軍上將銜,曾獲得一等雲麾勳章,勝利勳章。
  • 郭沫若堅決拆掉北京古城牆,梁思成撂狠話反對,多年後擔憂成真
    ——梁思成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也被定為國都,但老北京的建築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中,自身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因此對北京城的改造規劃迫在眉睫。在那時候,不少人建議把舊樓拆了重新安排布局,自然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郭沫若堅決贊成拆古城牆,梁思成夫婦堅決反對,而北京城的改造,又該何去何從?
  • 這座被遺忘的古都,位於山西,步行穿過城牆只需要兩個小時
    說到古都,很多人會想到北京、西安,然後是洛陽、開封、杭州和南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的城市被指定為都城,但有些城市很久沒有被用作都城,或者他們的朝代不夠強大,所以經常被遺忘,大同就是一個例子。提到大同你會想到什麼?
  • 北京城牆是被誰如何拆毀的?
    攝影:甘博東四牌樓與西四牌樓同時修建於明朝年間,皇城一東一西各有四座,故以「東四牌樓」、「西四牌樓」簡稱之。1953 年,北京市對牌樓作出了規劃,在公園、壇廟之內的可以保下來;大街上的除了成賢街和國子監的 4 座外,全部遷移或拆除。
  • 郭沫若堅決要拆除古城牆,林徽因被氣病倒,現今後悔莫及!
    中國是文明古國,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總有許多值得我們驕傲的智慧,而在眾多值得國人驕傲的國粹經典中,不得不提的是中國的古代建築。 其中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是蘇州園林、趙州橋、圓明園、紫禁城……其中還有人不知道的,比如北京古城牆。
  • 城馬不獨行!全國十餘座城牆參與聯動
    城牆就是北京城的骨架與見證,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經歷了七個世紀之久,北京明城牆遺蹟僅餘兩處,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最長的明清北京城牆。歷經戰亂和黃河泛濫,如今的城牆之下疊壓著5層古城牆,雖歷經多個朝代修復,其規模、格局乃至重要坐標都未改變。
  • 民國陸軍上將馬鴻逵,為何向「自己的部隊」開槍?
    前幾日看民國大佬馬鴻逵的傳記,裡面有一段老馬剿匪的記錄,很是精彩,頗具歷史戲劇意味,尤其是,箇中細節令人對彼時社會面貌有個粗略的認識。在此不妨拿來與讀者分享。馬鴻逵,一個民國歷史舞臺上,戲份不多的「演員」,不讀軍閥史的人,或許很少有人聽聞。
  • 泰州老城牆的前世今生
    在泰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本裡,有一段話這樣寫道。  據史料記載,泰州城始建於西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唐代的海陵縣城已經有了城垣。南唐昇元元年(937),海陵縣升為泰州,管轄範圍擴大後,首任知州褚仁規重新展築了子城,並拓展了羅城。在古代,國家都城和地方上的州城與縣城,往往都建有大小不等的外內二道城。外邊大城又稱「羅城」,內裡的小城又叫「子城」,是治所的所在地。
  • 歷史鉤沉‖揭秘〖西北三馬結局〗之馬鴻逵Ⅱ
    不料就在離開廣州的前一天深夜,馬鴻逵突然變卦,將親信們從床上叫起來說:「我們明天飛寧夏,不去蘭州。我想,與馬步芳同去蘭州,他必定會把我扣起來,強迫寧夏出兵。必要時他有殺害我的可能。我們如果去蘭州,不送命於共產黨,便送命於馬步芳。你們快收拾,天亮我們就走。」這是他考慮半夜的結果,也是對馬步芳為人的透徹觀察,親信們都連連應和:「還是老主席想得周到。」
  • 馬鴻逵在寧夏暴政徵兵往事
    起先是抽壯丁,後來改為抽丁(男性),即父親合格,家有幼子,即為雙丁,這就是所謂「大配小、小抬大」的奇特徵兵辦法。凡家有兩名以上合格壯丁,均須參加抽籤,並且制定了「三代合一戶」「五世不分家規定,嚴格限制分家析產。
  • 不在太白樓,也不在人民公園
    濟寧太白樓中路既有銀座、運河城、秀水城、百貨大樓等重要的商業綜合體,又有人民公園、文化廣場、通信大廈這些地標性建築,所以這一區域多年來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濟寧的繁華中心。至於歷史上的濟寧城,因為這一區域匯集了太白樓、東大寺、老運河、竹竿巷、得月樓、明月樓等眾多名勝古蹟,所以很多人也理所當然地以為這一區域也是老濟寧城的「市中心」。但是,如果根據目前濟寧遺留的幾處老城牆來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太白中路根本就不是老濟寧的「市中心」,而是老濟寧的「城邊子」地帶。
  • 古代衙門年久失修怎麼辦?既不敢修也不能修,其中潛規則延續百年
    在熙寧四年的時候,蘇軾是杭州的一名小官員,我們都知道,古時候的官員們都是有自己的衙門的,官員們就在衙門裡面處理公務和審案子,蘇軾看見自己的衙門很破敗,隨時可能出危險,就向朝廷請求修理一下破敗的衙門,房子破了就修本來就是應該的,並沒有什麼特殊,可是他的這個請求卻被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