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漫步「中山公園」時,應該不能忘記當年民國寧夏省,一位親手創建「中山公園」,為「中山公園」發展規劃,嘔心瀝血,在民國寧夏省時期任「中山公園」管理處主任的羅時寧。
1939年7月,羅時寧大學畢業,經院長鄒樹文的推舉介紹(鄒樹文為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馬鴻逵五姨太鄒德一的至親),羅時寧於1939年10月,手持介紹信,長途跋涉來到西北邊陲民國寧夏省城銀川。
民國寧夏省建設廳根據他的學業專長,將他分配到省城「中山公園」。
1940年1月,經民國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批准,任命羅時寧為「中山公園」管理處主任兼農事試驗場場長。
羅時寧到任後,根據寧夏省的地域特點,大力整治改造「中山公園」,重新繪製「中山公園」建設規劃,將「中山公園」劃為綠化、苗圃、果木、花卉、動物、農作、蔬菜、遊樂等8個區。羅時寧同「中山公園」職工一道建造溫室,培育花卉,引進觀賞樹木,鋪設公園園路,開挖銀湖,營造公園涼亭,修建公園花壇,維修「文昌閣」,並將「文昌閣」四周的土臺基用磚包牆砌成。經過治理後的「中山公園」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園林式公園。
由於成績突出,1941年6月,馬鴻逵又任命羅時寧為民國寧夏省農林局局長。
1942年9月,民國寧夏省成立了農林處,馬鴻逵重視園林綠化工作,親自兼任處長,25歲的羅時寧任副處長,主管全省農、林業工作。在任職期間,組建了青銅峽葉盛堡水稻繁殖場、衛寧植棉推廣辦事處、中寧植棉示範場、金積菸草試驗場、平羅小麥試驗場、農業經濟調查所、農業加工試驗場、靈武園藝試驗場、製糖試驗場(我國第一個甜菜糖廠)、牛奶場、賀蘭山森林人工風景林管理所、八裡橋農林場、南門外的謝家寨「中正示範林場」等農、林、牧、副機構。
尤其是羅時寧親手規劃建設佔地20多平方公裡,由蔣介石名字命名的南門外謝家寨「中正示範林場」,其林帶縱橫,規模宏大在當時西北各省、市首屈一指。
1943年9月,民國中央大學校長、西北建設團團長羅家倫在馬鴻逵的陪同下來到中山公園,羅家倫看到寧夏省城銀川竟有如此風景秀麗、環境幽靜的公園,感慨萬千,臨別銀川為羅時寧作詩一首:「欣遇羅詩靈,華蔚文伉儷,詩靈樹木,蔚文樹人,同在餘長中大時畢業,而均有聲於朔方,別來數年而子女已成行矣」。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鄒樹文看到自己當年的學生在寧夏有這麼大的作為說:「寧夏省的造林工作,有甚於上海、南京。」並揮毫潑墨:
綠葉成陰麗朔漠,雙飛應不感離群;
詩心悟到空靈處,文採蔚為塞上雲。
民國水利委員會主席薛篤弼來到寧夏視察,對寧夏園林工作讚美有加,對陪同的馬鴻逵說:「寧夏之行道樹千餘裡,青蔥一色,可與左公柳媲美(薛篤弼說的是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在甘肅河西走廊植樹的成績)。」
1948年,民國政府調羅時寧任甘肅省蘭州市市長,羅時寧一生熱愛自己的農林工作,謝絕了民國政府的重任。
文章選自《百年銀川》一書 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