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馬鴻逵

2021-02-13 口述寧夏

      1936年10月24日,馬鴻逵向蔣介石呈遞《剿共意見書》,要求先「剿」陝北再「剿」其他。並建議蔣介石,要張學良(時為西北「剿總」代總司令)嚴督各路軍隊同時猛攻,令陳誠所部向三邊進擊。

      當時,胡宗南之第一師進駐同心縣的韋州、惠安堡,11月間,在環縣萌城、山城堡被紅軍殲滅三旅之眾。

      不久,「雙十二」事件發生,蔣、馬圍攻陝北紅軍的企圖,才為之一挫。

      馬鴻逵對於「雙十二」事件的態度,在初期,由於勝負誰屬,尚未可知,一時驚恐慌亂,不知所措,遲遲不敢表明態度。

      到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出兵陝、洛,端納、宋美齡、宋子文相繼飛陝以後,馬覺得蔣介石回京有望,便於12月16日倒填日期,通電「中央」,主張「討伐」。

      繼於16日致電張學良,「責令」護送蔣介石回京。12月25日,蔣介石回到南京,馬鴻逵立令省會軍民開會遊行慶祝。

      1937年2月,蔣介石因馬擁護「中央」有功,遂以陸軍一六八師的正式番號調換了新七師的番號,另給馬增編一個獨立旅。

      馬即以馬全良為獨立第十旅旅長,盧忠良、馬英才和他的二兒子馬敦靜,分任一六八師一、二、三旅旅長,以馬光宗、馬義忠為騎兵一、二旅旅長,另編兩個警備旅,以馬寶琳、馬得貴分任旅長,並以他的兒子馬敦厚為特務團團長。

      1936年底,他以步騎兵分成兩線,南起海原之興仁堡,北至鄂託克旗新召,對陝北解放區進行封鎖。

      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侵佔綏包。

      馬鴻逵這時已有步、騎兵八旅之眾,但卻藉口防共,不肯出兵抗日。

      以後為形勢所迫,才派騎兵第一旅旅長馬光宗為中將騎兵指揮官,率騎兵第一、二兩旅,集結臨河城內,以警備二旅置於三盛公一帶,名為抗日,實則看風使舵。

      這時,蔣介石以朱紹良為第八戰區司令長官,以傅作義、馬鴻逵為副司令長官。又將馬鴻逵的十五路軍和馬鴻賓的三十五師合編為第十七集團軍,以馬鴻逵為總司令,馬鴻賓為副總司令兼八十一軍軍長和綏西防守司令。

      1940年1月,日寇為策應對華中方面的攻勢,以二十六師團為主力,向綏西五原、臨河進犯。

      馬鴻逵部僅騎兵一旅與馬鴻賓的八十一軍在烏鎮、五原梅令廟一帶,進行抵抗,後撤至磴口、三盛公一帶。

      馬之警備二旅旅長馬得貴、團長馬元寶等,在綏西平日作威作福,殺人越貨,及日寇西犯,即行後撤。

      馬鴻逵遠在寧夏,也驚恐萬狀,遣送家屬至蘭州,並準備將省府撤至甘肅靖遠。

      將歷年搜刮的大煙、皮毛等物資,日夜不停地向甘肅運送。民間車、馬、駝、驢等運輸工具,被徵調一空。

      後因日寇至烏拉河、黃羊木頭再未前進,馬鴻逵才定下神來,只留騎兵第二旅在黃羊木頭以西,擔任邊境警戒,其餘部隊全部撤回寧夏。

      自此以後,他便以全力封鎖邊區,再未出兵參加抗戰。

前往綏西抗日前線的寧夏軍隊

      但在傅作義部收復五原後,馬鴻逵卻說是他的第十七集團軍協同傅作義部「光復五、臨,造成綏西大捷,開抗戰以來收復失地之先河。」

      1939年,蔣介石為了加緊反共,給馬鴻逵增加了一個暫九師的編制。以後這個師長期駐守靈武,負責封鎖邊區。

      1942年,蔣介石偕陳誠、朱紹良等來寧夏,召集八戰區高級警官在寧夏省城開會。傅作義及綏西各軍、師長均參加,馬鴻逵部團長以上的軍官也列席。蔣名為布置抗日軍事,實際是為了布置反共。

      馬主力反共重於抗戰,並力表自己12年來封鎖邊區的功績。

      在蔣介石住寧期間,馬鴻逵常於夜間親查崗哨,嚴密警衛,以示忠誠。

      蔣回重慶後,馬又派蘇連元以重禮送何應欽、宋子文、陳誠等。

      因而1943年秋,蔣介石政部又給馬增一暫編三十一師的番號,並任命馬敦靜為十一軍軍長。馬又以其長子馬敦厚為保安處處長。保安處原轄3個團,馬敦厚擴充到7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兵力僅次於十一軍。以後,又以馬敦厚長子馬家驊(僅17歲)為保安處一團團長,並暗中保為一八九師師長。

傅作義

      1945年,日本投降,抗戰勝利,馬鴻逵正擁妾攜婢,避暑於賀蘭山小口子。消息傳來,廣大人民,笑逐顏開,歡慶勝利。

      馬鴻逵卻終日憂鬱,直到秋涼,還在那裡「避暑」,不肯下山。

      以後他召集他的軍政大員講話時說:「抗戰勝利得太快了,共產黨不但沒有消滅,反而力量更大了。中國不亡於日本,要亡於共產黨!」

文章選自《寧夏三馬》1988版

部分圖片源於百度

相關焦點

  • 「寧夏王」馬鴻逵
    抗戰時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後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       主政寧夏後馬鴻逵在第一次全省代表大會上,宣布清丈地畝、整理金融、建立保甲、「圍剿」紅軍為四大治寧方針。頒布《清丈地畝條例》,開始在全省範圍內清查核實地畝。頒布《寧夏省各縣保甲人員服務規程》,開始在全省範圍內實行連環具結的保甲制度,防範紅軍。
  • 馬鴻逵趣事
    根據寧夏地方文史專家張樹林、張樹彬所著長篇傳記文學《馬鴻逵傳》記述,晚年生活在洛杉磯的馬鴻逵「可能並不富裕」,他也許將自己在主政寧夏時盤剝的財富,用於自己當年的軍隊開支了。因為,在洛杉磯期間,馬鴻逵的一個老婆可能是因為經濟問題,把馬鴻逵告上了法庭,兩人打起了離婚官司。馬鴻逵哪能受了這種氣,但與老婆對簿公堂,或多或少也能說明他在生活方面的「窘迫」。
  • 寧夏「土皇帝」馬鴻逵,逃亡美國時帶走7噸黃金,去世前想回國
    寧夏「土皇帝」馬鴻逵,逃亡美國時帶走7噸黃金,去世前想回國 導語:1970年,昔日寧夏軍閥馬鴻逵躺在了洛杉磯教會醫院裡邊,他已經生命垂危,也闊別了故鄉二十一年了。在馬鴻逵心中,寧夏永遠是自己的家,他想要葬入寧夏,可惜自己卻是戴罪之軀。他曾經欺壓過老百姓,後來逃之夭夭。
  • 馬鴻逵:攜帶7.5噸黃金出逃,死後魂歸中國
    少年馬鴻逵1892年,是中國多災多難的時期。馬鴻逵就在這一年出生在中國甘肅省,一個叫河州的地方。他的大伯早在清朝光緒初年,就應試考中了武舉人,後來又中了武狀元。可大伯卻因為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而壯烈犧牲。
  • 馬鴻逵逃往美國時,用飛機拉走7.5噸黃金,到晚年卻想回中國
    他出身門宦世家,前半生順風順水,在權力之頂過著皇帝般的生活,在金錢和權力之中沉淪,然而在動蕩中失勢後他也只能帶著7.5噸黃金逃離故鄉,晚年客死異鄉,昔日風光化作泡影,令人唏噓不已。從軍幾轉折馬鴻逵的家族世代從武,他的祖父馬千齡得左宗棠賞識,隨後家族勢力逐漸崛起。其叔 馬福祿 在戰爭中犧牲後,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繼承了馬福祿在軍隊的職務和部隊。
  • 馬鴻逵在寧夏暴政徵兵往事
    「房子是招牌,田是累,養下兒子是催命鬼」,這是解放前在中衛縣老百姓中流傳著的一段有關徵兵害人的順口溜。
  • 馬家軍抗日功勳卓著,但小算盤打得猴精的馬步芳,算不得抗戰英雄
    長期割據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軍閥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也主動聲明抗戰決心,表示願意兵出西北,參加抗日。而在「西北三馬」中,馬鴻賓最具抗日精神,也是最早率部高舉起保家衛國的大旗,他曾在81軍軍官訓練班的開學典禮上說道「軍人要時刻記著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保家衛國,盡職守則,要堅定與陣地共存亡和抗戰到底的決心。」
  • 馬鴻逵究竟有多少兵力?為何能夠統治寧夏17年,位列西北五馬?
    民國成立之後,馬鴻逵先是被父親安排在昭武軍中擔任幫帶,1914年,馬鴻逵被袁世凱留在北京當起了侍衛。袁世凱死後,馬鴻逵返回寧夏。1920年,馬福祥在擔任綏遠督統期間成立了第5混成旅,而作為長子的馬鴻逵,則成為這個旅的旅長。
  • 馬鴻逵與銀川中山公園
    1939年7月,羅時寧大學畢業,經院長鄒樹文的推舉介紹(鄒樹文為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馬鴻逵五姨太鄒德一的至親),羅時寧於1939年10月,手持介紹信,長途跋涉來到西北邊陲民國寧夏省城銀川。1940年1月,經民國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批准,任命羅時寧為「中山公園」管理處主任兼農事試驗場場長。
  • 歷史鉤沉‖揭秘〖西北三馬結局〗之馬鴻逵Ⅱ
    20世紀40年代後期,「群馬」中以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三個集團最具實力,人稱「西北三馬」。當西北各族人民歡慶翻身解放之時,「西北三馬」也面臨著前途的抉擇,他們因各自的行為而造就了天壤之別的結局。那麼,青海「土皇帝」馬步芳出逃大陸後,驕奢淫逸的他在中東鬧出了怎樣的醜劇?負隅頑抗的馬鴻逵敗逃臺灣,最後為何無奈去了美國當寓公?
  • 【寧夏文史】馬鴻逵創辦「私立」賀蘭中學
    1939年8月,馬鴻逵說,他用自家的錢創辦了賀蘭中學。果真如此嗎?我曾是該校的教導主任,今就所知略述一二。
  • 西北「二馬」馬步芳、馬鴻逵最後的堪悲結局
    機場上有兩個上校軍官,見馬的警衛人員攜帶槍枝,即命將槍全部交出,鎖在駕駛艙的鐵箱內,中途,馬鴻逵命電臺與柳州的白崇禧聯繫,回電稱:「柳州危急,現正在激戰中,你們不要來,白長官不能通話。」飛機在廣州、汕頭降落兩次,直到14日上午11時始到達臺北機場。「臺灣省主席」陳誠、保安司令彭孟緝等都到機場迎接,算是給了點臉面。馬鴻逵住在自己所購的古亭區和平西路二段23號住宅內。
  • 民國陸軍上將馬鴻逵,為何向「自己的部隊」開槍?
    前幾日看民國大佬馬鴻逵的傳記,裡面有一段老馬剿匪的記錄,很是精彩,頗具歷史戲劇意味,尤其是,箇中細節令人對彼時社會面貌有個粗略的認識。在此不妨拿來與讀者分享。馬鴻逵,一個民國歷史舞臺上,戲份不多的「演員」,不讀軍閥史的人,或許很少有人聽聞。
  • 民國時期,馬鴻逵為了反共,在靈武橫徵暴斂,老百姓怨聲載道
    抗日戰爭開始後,馬鴻逵不斷製造摩擦,反共事件時有發生。民國25年(1936年)馬鴻逵名為抗日,實為反共,在靈武徵兵720人,攤購公債92萬元,徵收糧食18.40萬斤。  民國26年(1937年),馬鴻逵針對陝甘寧邊區在靈武修建反共「第一線工程」,拆毀民房,驅趕百姓,共修築碉堡220座,工程所需木料、磚石皆由靈武縣府在當地徵集。
  • 這位馬家軍旅長曾圍攻西路軍,抗戰中卻被我黨送「抗日英雄」錦旗
    馬家軍是民國時期實際控制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地方軍閥,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馬家軍曾經屠殺過大批西路軍戰士,有一位馬家軍的旅長在抗戰中,我黨卻送給他「抗日英雄」錦旗。
  • 寧夏土皇帝馬鴻逵,帶著3個老婆和8噸黃金逃亡美國,結局怎樣?
    1949年,我軍解放西北地區之後,馬鴻逵趁亂逃亡臺灣。馬鴻逵本以為只要前往臺灣就能得到蔣介石的庇護,但誰曾想到,到了臺灣的馬鴻逵猶如羊進狼窩,危機四伏。隨後,馬鴻逵便受到了臺灣國防部次長郭寄嶠和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求他對西北敗局負責。馬鴻逵對這樣的指控十分生氣,多次進行反抗,但最終都無果,只能忍氣吞聲。1950年元月,新的一年到來,但這並沒有給馬鴻逵帶來好運,相反,還讓他格外煩憂。因為此時,他的後院開始起火了!
  • 「寧馬」馬鴻逵:帶3個老婆8噸黃金逃往美國,遺囑歸葬骸骨於故國
    寧夏的土皇帝 房子是招牌,田是累,養下兒子是催命鬼這是當時寧夏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萬物皆上稅,唯有屁無捐在馬鴻逵的統治下的寧夏,老百姓做什麼都要繳稅,而這種無異於殺雞取卵式的剝削也仍寧夏老百姓苦不堪言。
  • 他是「馬家軍」中的異類,解放前毅然率部起義,最終安度晚年
    然而,抗日戰爭勝利後,老蔣發動內戰,竭力拉攏「三匹馬」,並將「一匹馬」在「馬家軍」中倒下,解放前毅然率部起義,他就是馬鴻賓。首先,梳理「四馬」關係,馬步芳和馬步青是親兄弟,父親馬麒為「青海馬家軍」;馬鴻賓和馬鴻逵屬於「甘肅馬家軍」,卻是堂兄弟,馬鴻賓的父親馬福祿為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的兄長,此外,馬福祿還在抵抗八國聯軍時犧牲。
  • 寧夏土皇帝馬鴻逵,帶3個老婆跟8噸黃金逃亡美國,最終結局怎樣
    那時候中國正值動亂,不久之後,便開始了北伐戰爭,此時馬鴻逵判斷出北洋政府大勢將去,於是投靠到馮玉祥門下。時至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開始,馬鴻逵又帶領自己的部隊投靠國民黨,兩年之後,他的實力大增。馬鴻逵還曾經出兵援助陝西配合北伐戰爭,取得一場勝利。受到同盟會的影響,讓馬鴻逵開始在寧夏作威作福十七年的日子。
  • 西安事變,「寧夏王」馬鴻逵通電倒填日期?中央軍將領豈能唱和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資料組曾經撰寫過一篇文章《馬鴻逵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內容大概:馬鴻逵擔心如果依附張學良、楊虎城,勢必遭到中央軍胡宗南、關麟徴等部進攻;又害怕張、楊得勢,自己地處西北,日子難過。所以事變數日未敢表明態度,後來得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宋子文、宋美齡相繼赴陝的消息,方於12月16日倒填日期為12月13日,通電「討伐」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