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4日,馬鴻逵向蔣介石呈遞《剿共意見書》,要求先「剿」陝北再「剿」其他。並建議蔣介石,要張學良(時為西北「剿總」代總司令)嚴督各路軍隊同時猛攻,令陳誠所部向三邊進擊。
當時,胡宗南之第一師進駐同心縣的韋州、惠安堡,11月間,在環縣萌城、山城堡被紅軍殲滅三旅之眾。
不久,「雙十二」事件發生,蔣、馬圍攻陝北紅軍的企圖,才為之一挫。
馬鴻逵對於「雙十二」事件的態度,在初期,由於勝負誰屬,尚未可知,一時驚恐慌亂,不知所措,遲遲不敢表明態度。
到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出兵陝、洛,端納、宋美齡、宋子文相繼飛陝以後,馬覺得蔣介石回京有望,便於12月16日倒填日期,通電「中央」,主張「討伐」。
繼於16日致電張學良,「責令」護送蔣介石回京。12月25日,蔣介石回到南京,馬鴻逵立令省會軍民開會遊行慶祝。
1937年2月,蔣介石因馬擁護「中央」有功,遂以陸軍一六八師的正式番號調換了新七師的番號,另給馬增編一個獨立旅。
馬即以馬全良為獨立第十旅旅長,盧忠良、馬英才和他的二兒子馬敦靜,分任一六八師一、二、三旅旅長,以馬光宗、馬義忠為騎兵一、二旅旅長,另編兩個警備旅,以馬寶琳、馬得貴分任旅長,並以他的兒子馬敦厚為特務團團長。
1936年底,他以步騎兵分成兩線,南起海原之興仁堡,北至鄂託克旗新召,對陝北解放區進行封鎖。
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侵佔綏包。
馬鴻逵這時已有步、騎兵八旅之眾,但卻藉口防共,不肯出兵抗日。
以後為形勢所迫,才派騎兵第一旅旅長馬光宗為中將騎兵指揮官,率騎兵第一、二兩旅,集結臨河城內,以警備二旅置於三盛公一帶,名為抗日,實則看風使舵。
這時,蔣介石以朱紹良為第八戰區司令長官,以傅作義、馬鴻逵為副司令長官。又將馬鴻逵的十五路軍和馬鴻賓的三十五師合編為第十七集團軍,以馬鴻逵為總司令,馬鴻賓為副總司令兼八十一軍軍長和綏西防守司令。
1940年1月,日寇為策應對華中方面的攻勢,以二十六師團為主力,向綏西五原、臨河進犯。
馬鴻逵部僅騎兵一旅與馬鴻賓的八十一軍在烏鎮、五原梅令廟一帶,進行抵抗,後撤至磴口、三盛公一帶。
馬之警備二旅旅長馬得貴、團長馬元寶等,在綏西平日作威作福,殺人越貨,及日寇西犯,即行後撤。
馬鴻逵遠在寧夏,也驚恐萬狀,遣送家屬至蘭州,並準備將省府撤至甘肅靖遠。
將歷年搜刮的大煙、皮毛等物資,日夜不停地向甘肅運送。民間車、馬、駝、驢等運輸工具,被徵調一空。
後因日寇至烏拉河、黃羊木頭再未前進,馬鴻逵才定下神來,只留騎兵第二旅在黃羊木頭以西,擔任邊境警戒,其餘部隊全部撤回寧夏。
自此以後,他便以全力封鎖邊區,再未出兵參加抗戰。
前往綏西抗日前線的寧夏軍隊
但在傅作義部收復五原後,馬鴻逵卻說是他的第十七集團軍協同傅作義部「光復五、臨,造成綏西大捷,開抗戰以來收復失地之先河。」
1939年,蔣介石為了加緊反共,給馬鴻逵增加了一個暫九師的編制。以後這個師長期駐守靈武,負責封鎖邊區。
1942年,蔣介石偕陳誠、朱紹良等來寧夏,召集八戰區高級警官在寧夏省城開會。傅作義及綏西各軍、師長均參加,馬鴻逵部團長以上的軍官也列席。蔣名為布置抗日軍事,實際是為了布置反共。
馬主力反共重於抗戰,並力表自己12年來封鎖邊區的功績。
在蔣介石住寧期間,馬鴻逵常於夜間親查崗哨,嚴密警衛,以示忠誠。
蔣回重慶後,馬又派蘇連元以重禮送何應欽、宋子文、陳誠等。
因而1943年秋,蔣介石政部又給馬增一暫編三十一師的番號,並任命馬敦靜為十一軍軍長。馬又以其長子馬敦厚為保安處處長。保安處原轄3個團,馬敦厚擴充到7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兵力僅次於十一軍。以後,又以馬敦厚長子馬家驊(僅17歲)為保安處一團團長,並暗中保為一八九師師長。
傅作義
1945年,日本投降,抗戰勝利,馬鴻逵正擁妾攜婢,避暑於賀蘭山小口子。消息傳來,廣大人民,笑逐顏開,歡慶勝利。
馬鴻逵卻終日憂鬱,直到秋涼,還在那裡「避暑」,不肯下山。
以後他召集他的軍政大員講話時說:「抗戰勝利得太快了,共產黨不但沒有消滅,反而力量更大了。中國不亡於日本,要亡於共產黨!」
文章選自《寧夏三馬》1988版
部分圖片源於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