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諸侯遍地,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在諸多割據一地的軍閥之中,有大字不識一個的草頭王;也有軍校出身的科班生;有大世家大族出身的富二代;也有白手起家的梟雄。
軍閥割據
不過,民國時期軍閥雖多,但是絕大多數都屬於「創一代」,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的地盤兒和軍隊都是自己一手建立的,不過,凡事都有例外。
民國時期,也有不少軍閥的地盤和軍隊並非自己一手創立,而是繼承而來的,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少帥」張學良。而除了張學良之外,西北五馬,也是這樣的情況。
中國西北地區雖然地域廣闊,但是由於環境惡劣,人煙稀少,因此很少天下成為紛爭的重點。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西北地區就一片寧靜,恰恰相反,從清朝末年開始,西北地區就從未平靜下來。
中原大戰三巨頭
丁卯奇荒,同治之亂,都使得本就貧瘠的西北地區人民生活更加苦難。當然,同樣由於西北地區惡劣的環境,西北地區的紛爭遠沒有中原等富庶地區那麼激烈,這就給軍閥的傳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所以從清朝末年開始,西北地區就形成了以甘肅河州諸馬為首的馬家軍。西北馬家軍崛起於陝甘之亂,憑藉投靠清廷而獲得官位,並從此在西北地區崛起。
自此之後,西北馬家軍以血脈宗教為紐帶,以家族為傳承,一直在西北地區保持著相當的兵力和勢力。到民國時期也不例外,民國時期,趁著中華大地軍閥割據混戰不斷,西北諸馬更是趁機崛起,從一個二三流的軍事力量逐步崛起成統治西北數省的馬家軍集團。
西北五馬之馬鴻逵
到了國民黨統治時期,西北馬家軍逐漸發展成大名鼎鼎的西北五馬,他們分別是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馬仲英。這其中,尤其以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的實力最強,地盤最廣。而馬鴻逵由於佔據甘肅長達17年之久,因此,他也被稱為民國寧夏王。
如同民國時期所有的馬家軍將領一樣,馬鴻逵也出生於甘肅河州馬氏家族。他的父親馬福祥得益於父親馬千齡和哥哥馬福祿的餘蔭,早在清朝末年時就曾擔任靖遠協副將、西寧鎮總兵兼馬步第二標統等職。
而在民國成立之後,馬福祥更曾先後擔任寧夏鎮總兵、綏遠都統、國民政府委員、青島市市長、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職務。因此,正是得益於馬福祥屢次身居要職,作為長子的馬鴻逵一出生就堪稱一帆風順。
馬福祥
自幼頑劣、不愛讀書的馬鴻逵雖然屢次令馬福祥十分失望,但是在他12歲的時候,馬福祥依然為他買了一個知縣的虛缺。民國成立之後,馬鴻逵先是被父親安排在昭武軍中擔任幫帶,1914年,馬鴻逵被袁世凱留在北京當起了侍衛。
袁世凱死後,馬鴻逵返回寧夏。1920年,馬福祥在擔任綏遠督統期間成立了第5混成旅,而作為長子的馬鴻逵,則成為這個旅的旅長。
雖然這個由土匪、地主武裝、宗教勢力組成的混成旅十分混亂,幾乎與烏合之眾無異,但是,這畢竟是馬鴻逵第1次掌握的一支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而這個混成旅,也成為馬鴻逵起家的老本兒。
馬鴻逵
不過,雖然擁有了一定的勢力,但是,僅憑一個混成旅,遠不足讓馬鴻逵、馬福祥父子在亂世之中笑傲群雄。
因此,在軍閥混戰之中,馬鴻逵父子曾投靠直系軍閥吳佩孚,被委任為討逆軍前敵副總指揮兼綏遠援軍司令,參與北洋軍閥混戰,也曾歸入馮玉祥的麾下,而不敢有絲毫怨言。
1927年,馮玉祥的西北軍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而馬福祥父子所擁有的部隊則被編為第2集團軍第4軍,毫不意外的,馬鴻逵成為這個軍的軍長。
馬鴻逵
不過,雖然有了一個軍的番號,但實際上馬鴻逵所屬的部隊人數並不多,戰鬥力更乏善可陳。1929年,馮玉祥和蔣介石之間的蔣馮大戰爆發。麾下部隊被縮編為暫編第17師的馬鴻逵對於軍隊人數和官位下降十分不滿,因此,他選擇和石友三、韓復榘一起叛馮投蔣。
戰爭之時馬鴻逵的倒戈自然令蔣介石十分開心,他對於馬鴻逵禮遇有加,如同千金馬骨一般,將馬鴻逵任命為鄭州警備司令,所屬部隊也被改編為陸軍第2師,後又改為陸軍第11軍。
1930年,率部參加中原大戰的馬鴻逵由於奉蔣介石命攻克泰安,被蔣介石任命為討逆軍第十五路軍總指揮,當時的第十五路軍下轄兩個師。
蔣介石
中原大戰結束之後,雖然蔣介石取得了極為輝煌的勝利,但是,忙於圍剿紅軍,又對西北地區鞭長莫及的蔣介石,決定將馬福祥、馬鴻逵作為控制西北地區的觸手。
因此,在徵詢馬福祥的意見之後,他將馬福祥的侄子馬鴻賓任命為甘肅省主席,馬鴻逵則為寧夏省主席。然而,馬鴻逵對於父親重視馬鴻賓的舉措十分不滿,並未就任寧夏省主席之位。他一直率部留在河南,並曾奉命進攻鄂豫邊蘇區。
1932年9月,馬鴻逵再次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寧夏省政府主席。此時,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已去世,因此,在中原並無立足之地的馬鴻逵決定接受任命,返回西北老家。
民國寧夏地圖
不過,雖然已經將其任命為省政府主席,但蔣介石並沒有允許馬鴻逵將所屬部隊全部帶走,馬鴻逵麾下的第15路軍一共擁有1個師5個旅的兵力,而蔣介石只允許他帶兩個團的兵力前往寧夏上任。
在這種情況之下,並無反抗能力的馬鴻逵將全軍挑選出素質最為優異的青壯編為一個獨立旅和一個特務團,前往寧夏上任。
然而,就任寧夏省主席之位之後,馬鴻逵並沒有過上高枕無憂的土皇帝生活,相反,還沒確立對寧夏統治超過一年,擁兵7萬餘人的軍閥孫殿英就開始率大軍開赴寧夏,計劃前往青海地區。
孫殿英
因為,當時孫殿英的職位為青海西區屯墾督辦。而蔣介石之所以給孫殿英這個職位,目的更是昭然若揭,因為他想將讓孫殿英和西北諸馬拼個兩敗俱傷,從而漁翁得利。
對於馬鴻逵而言,孫殿英的目的地雖然是青海,但是前往青海的路上,必經之地卻是寧夏。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也為了馬家軍共同的利益,馬鴻逵被迫率部與孫殿英展開激戰。
當然,由於孫殿英的到來威脅到了所有馬家軍的利益,阻擋孫殿英進軍青海並不只有馬鴻逵一個人。當時,馬鴻逵集結了自己所有的兵力第15路軍三個獨立旅、兩個騎兵團、一個特務團和一個教導團,總兵力約2萬餘人。
馬家軍
其他馬家軍軍閥部隊還有馬鴻賓第35師1萬餘人,再加上青海馬步芳、馬步青所部11000餘人,總計約4萬餘人,與孫殿英部在寧夏等地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最終,四馬拒孫之戰,以馬家軍的勝利宣布告終。
從此之後,馬鴻逵徹底坐穩了寧夏省主席之位,集寧夏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馬鴻逵,儼然就是寧夏說一不二的土皇帝。他將寧夏當做家族傳承的地盤兒,對於軍隊更是不容他人絲毫染指。
例如,他將自己十一軍軍長的職務交給了次子馬敦靜,他的孫子馬家驊剛滿18歲,就成為了上校團長。
當然,對於軍閥而言,最為核心的依然是手下的軍隊,所以,馬鴻逵一直想方設法增強軍隊的人數,據不完全統計,在馬鴻逵統治寧夏的17年間,僅馬鴻逵抓的壯丁就超過10萬人。
馬鴻逵
而民國時期的寧夏省,最巔峰之時也才有12萬戶,也就是說,馬鴻逵在寧夏統治期間,幾乎每戶都會抓一名青壯年男子作為補充軍隊的壯丁。
這支軍隊也完全成了馬鴻逵統治寧夏的私人武裝力量。即便是8年抗戰期間,雖然馬鴻逵抽調過兩個旅到達綏西,但是,馬鴻逵的軍隊並沒有跟日寇打過多少仗。反倒是為了實現擴張地盤和權力的野心,馬鴻逵的武裝力量始終衝鋒在前。
1948年10月,國民黨在東北、華北等地節節敗退,此時的馬鴻逵卻做起了「西北王」的美夢。不過,隨著西北解放軍的進攻,馬家軍對西北的統治被徹底推翻,馬鴻逵仰仗作威作福的軍隊也被徹底消滅。
彭帥解放西北
而從1932年到1949年,統治寧夏長達17年之久的馬鴻逵,深知自身罪大惡極,所以,在解放軍解放寧夏之際,馬鴻逵乘坐飛機逃離寧夏。
而在馬鴻逵逃離時,隨行的除了他的親屬,還有大量搜刮的財物,據說,當時僅運送的黃金就高達七噸半,也可見統治寧夏十幾年馬鴻逵對於寧夏民眾的壓榨之狠,貪心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