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北京
En Plein Beijing
Member of CHINA SKETCHERS
Sketch BJ with love and passion
寫生北京--速寫中國成員
愛北京愛生活愛藝術,用畫筆傳遞愛和美好
繁華的東單北大街
人車川流不息
最熱鬧的是
路西側的北京協和醫院
它是這條街人流量最多的地方
來這看病掛號可不容易
往往是「一號難求」
東單北大街
如今的北京協和醫院
臨街建起了現代化的大樓
過去很顯眼的中式大屋頂老樓
無聲無息地
隱沒在了新式的高樓叢中
北京協和醫院門診樓
在協和醫院對面
東單北大街路的東側
有一條「東堂子胡同」
站在胡同口西望
遠處王府井百貨大樓的鐘樓
清晰可見
東堂子胡同西口
胡同西口牆上的簡介:
東堂子胡同,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止東單北大街,南與協和胡同相通,北靠紅星胡同,全長726米,寬8米。明朝屬黃華坊,稱堂子胡同。清朝屬鑲白旗,稱東堂子胡同,民國後沿稱。「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二條,後恢復原名。
民國時北大校長蔡元培曾居胡同75號,今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號院原為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現胡同內有北京二十四中學、公安部人民來信來訪接待室等多個單位,餘為居民住宅。
現在的東堂子胡同
既有平房老宅院和小洋樓
又有上世紀八十年代
蓋起的六層居民樓
還有胡同北側
金寶街一眼可見的
高大酒店商場寫字樓
東堂子胡同 高山白楊
東堂子胡同 張大仙
東堂子胡同49號院(左側)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舊址 高山白楊
如今的東堂子胡同
49號院和47號院
就是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與京師同文館的舊址
在胡同路北49號院
一段臨街灰色的磚牆內
仍可見部分老的房屋遺存
灰色的磚牆上鑲嵌有
市級文保標誌牌和文字介紹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舊址 張大仙
建築遺存簡介: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築遺存
清政府為辦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原為清大學士賽尚阿的宅第。1854年改為鐵錢局公所,1861年又改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同治年間,在院內東部設「京師同文館」挑選八旗子弟學習外語充當翻譯,這是中國第一所外語學校,稱東所。1875年,西院改建為出使各國大臣留住,也是各部院大臣接見各國大臣的地方,稱西所。現僅存東西路各一進四合院。2003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舊址 高山白楊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初稱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是清政府為了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派出駐外國使節,併兼管通商、海防、關稅、路礦、郵電、軍工、同文館、派遣留學生等事務而特設的機構。這個衙門正式成立是在鹹豐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即1861年3月1日。最初,這裡原是清朝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後改為鐵錢局。在古代錢幣大多為金、銀、銅等貴金屬製成,但在清鹹豐初年,鼓勵使用更加廉價的鐵製貨幣,於是設立鐵錢局,試鑄鐵錢,但在數年後即被裁撤。
恭親王奕訢
(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
在改成總理衙門時,恭親王還在向皇帝報告工作進展情況的奏摺中寫到:鐵錢局大門是舊式住宅結構,如不改成衙門形式,外國人往來會晤,形象不夠壯觀,且有失尊嚴。總理衙門成立的背景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被迫與列強籤署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各國開始在中國設立使館、常駐外交使節,外交事務日益繁多,而侵略者對原有的外交體制非常不滿。因為在此前,從沒有專門的外交機構,涉外活動主要限於接待貢使和商貿往來,分別由禮部、理藩院管理。鴉片戰爭後,列強們提出:不能總以「蠻夷」的身份與 「理藩院」打交道,認為這帶有朝貢體制下的不平等意味。於是多次敦促清政府,要求設立專門的外交機構,由政府要員直接和他們進行交涉。
所以說,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才是我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外交機構。1901年,清政府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名列六部之首。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比如左宗棠、李鴻章、翁同龢、那桐等晚清名臣都曾在這個部門任職。
京師同文館
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由恭親王奕訢和文祥於1861年1月(鹹豐十年十二月)奏請開辦,並於1862年8月24號正式開辦,初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以外國人為教習,專門培養外文譯員,屬總理事務衙門,初時招收八旗子弟,後來向社會和漢人開放。課程開始時只設英文,由英國傳教士包爾騰任教習,後來增設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設算學館,教授天文、算學。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總管校務近三十年。
該館附設印書處、翻譯處,曾先後編譯、出版自然科學及國際法、經濟學書籍二十餘種。此外還設有化學實驗室、博物館、天文臺等。1902年1月(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同文館併入1898年創建的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改名京師譯學館,並於次年開學,仍為外國語言文字專門學校。
京師同文館的建立,標誌著北京近代學校的正式出現,為北京近代教育的發展,樹立了樣板,提供了借鑑,打下了思想的和制度的基礎。
同文館的畢業生一部分留在館內,一面繼續學習,一面從事副教習的工作,同時大都承擔西書的翻譯任務,一部分畢業生充當了外交使節的譯員。
1876年後中國陸續在外國設立常駐使館,同文館為這些使館提供了大量的譯員。也有不少畢業生到各省擔任外交譯員及顧問的,後來這些畢業生漸漸升任了外交要職:1888年有升任使館秘書的,1896年有升任駐外總領事及代辦的,到1907年有4人分別出使日本、英國、法國和德國。也有一部分畢業生在國內進入政壇,有的在各地任知縣、知府,有的在電報局、製造局、船政局或軍事學校擔任了要職,還有兩名擔任了皇帝的英文教師。
京師同文館是由清廷舉辦,由美國傳教士丁韙良長期擔任總教習的中國第一所官辦洋學堂。它是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晚清"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思潮的產物,也是國門洞開後,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它的創辦,成為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肇端,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9號院還是
公安部首個辦公地點
1949年7月6日
經中央批准
在中央軍委內設公安部
辦公地址在東城區東堂子胡同
由羅瑞卿任部長
現49號-1旁門為
公安部人民來訪接待室
(公安部信訪接待處)
東堂子胡同 張大仙
現東堂子49號院除靠胡同南牆
有少部分建築遺存外
院內已作為公安部宿舍使用
全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建的六層家屬樓
現小區名稱雖然沒變
仍叫公安部東堂子宿舍
但小區出入口已改在
東堂子胡同北邊的金寶街方向
紅星胡同(原無量大人胡同)
門牌號是紅星胡同甲14號
紅星胡同甲14號
公安部東堂子宿舍小區大門
東堂子胡同47號院
東堂子胡同47號院 高山白楊
據說東堂子胡同47號
曾是清初權臣鰲拜的宅第
以前的東堂子胡同
47號院和49號院
宿舍樓是同一個小區
但自從前些年公安部宿舍
要求封閉管理以後
49號院和47號院就分開了
而且49號院居民出入大門
已改在紅星胡同甲14號
現47號院出入口仍在東堂子胡同
院內的宿舍樓很少
居民也不多
是民政報的宿舍樓
院內還有一排老式平房
外交部街居委會在此辦公
不知這排老式平房
是否是過去的建築遺存
圍牆的上方是49號院
圍牆的下方是47號院
47號院內景
47號院胡同外景
收藏幾張老照片
晚年奕訢像
李鴻章像
美國傳教士 丁韙良
-部分圖片來自圖片-
-
歡迎關注
寫生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