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之爭:京師同文館風波始末

2021-02-23 出版人周百義

康熙年間,中俄在西北邊疆及商貿上多有交涉往來,而清廷之前主要依靠來華傳教士及俄國商人擔任通譯,頗有不便,於是在理藩院下設立俄羅斯文館以培養俄語翻譯,最初打算就近招收蒙古學員,但後因報名人數太少而改為旗人子弟均可入學。俄羅斯文館的教習主要由俄人擔任並一度招收俄國留學生,其間跨越了近一個半世紀,直到同治元年(1862 年),俄羅斯文館才被併入新設立的京師同文館。

京師同文館附設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當時仍沿用俄羅斯文館常例,以旗人子弟為招生對象,主要教授英文、法文。開辦之初,同文館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因其最初設想不過是培養翻譯以助於對外交涉,但 4 年後恭親王奕訢的一個奏摺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恭親王奕訢排行老六,因其熱心洋務,與洋人來往頻繁,背後又有人送他一綽號「鬼子六」。由於在英法聯軍的議和中及「辛酉政變」(與慈禧太后聯手制服肅順等「八大臣」)中表現出色,奕訢在同治初年受到重用,他既是領班軍機大臣,同時又兼管總理衙門,位高權重,風光無限。

在親歷英法聯軍之役並見識了洋人的厲害後,奕訢對洋務極其重視,他見京師同文館經辦數年未見成效,而當時又急缺洋務人才,於是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那就是將京師同文館的職能由外語教學轉換為語言與洋務並重,以更快培養出適合時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皇族出身的奕訢對旗人子弟的素質習性素有了解,因而他的辦法就是從生源中入手。在1866 年底的奏摺中,奕訢提出京師同文館陸續增設天文算學館、化學館等新館,學員將從正途人員中選取,範圍是年齡 30 歲以下的舉人、優貢及五品以下的京外各官。

奏摺公布後,立刻在朝廷內外引起軒然大波,御史張盛藻上疏抗議 :「天文算法,宜令欽天監天文生習之 ;製造工作,宜責成工部督匠役習之。文儒近臣,不當崇尚技能,師法夷裔。」在士大夫們看來,讓舉人、優貢這些正途人員去學習天文算法、營造器械這些上不得臺面的事情,簡直是儒林奇恥。

張盛藻的貿然上奏遭到朝廷的駁斥,為表示對天文算學館的重視,清廷任命了三品京堂、太僕寺卿徐繼畲充任總管大臣,而之前的官員都是低級官員,館內的教習甚至只是月俸八兩的八品以下官員。鑑於朝中的保守勢力暗潮湧動,奕訢連續上了兩個奏摺進行解釋 :

「洋人製造機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軍,無一不知天文算學中來……若不從根本上用著實功夫,即習學皮毛,仍無裨於實用……舉凡推算、格致之理,制器、尚象之法……倘能專精務實,盡得其妙,則中國自強之道在此矣」;「若夫以師法西人為恥者,其說尤謬。夫天下之恥,莫恥於不若人……或謂製造乃工匠之事,儒者不屑為之,臣等尤有說焉……匠人習其事,儒者明其理,理明而用宏焉。今日之學,學其理也,乃儒者格物致知之事,並非強學士大夫以親執藝事也,又何疑乎?」

奕訢之說並非沒有道理,但他在奏摺中犯了一個冒進的錯誤,那就是把天文算學館的招生對象進一步擴大為「翰林院編修、檢討、庶吉士等官」,理由是這些人「學問素優」而「差使較簡」,如果讓他們參與學習勢必事半功倍,但他的提議招來了保守勢力更加激烈的反對浪潮,而這一次擔當大旗的是文淵閣大學士、帝師倭仁。

倭仁是道光朝的進士,曾歷任大理寺卿、工部尚書等職,他思想保守固然不假,但他本人是真有學問,時有「理學大師」之名,頗受士林中人的景仰。《近代名人小傳》中說,倭仁為人嚴謹簡樸,最反對侈靡浪費,曾以古人咬菜根之意,創立「吃糠會」,以提倡節儉。老夫子以身作則不搞假道學,他冬天有件狐裘,皮革已破損外露,無錢購新,就用布在外面打上補丁。由此,倭仁在士人們中間的名聲極佳。

倭仁對西學很不以為然,對那些主張洋務的官員也看不慣,譬如外國公使駐京後,朝廷的六部九卿堂官通常會到各國使館去拜年,既是盡地主之誼,也是一種文化交流——但倭仁從來不去參與。

一開始就跳出來反對天文算學館的御史張盛藻,其實是倭仁門生,前一次上奏是否是出於倭仁的授意,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就觀點而言,兩人是一致的。這一次,倭仁親自出馬,他在上奏中針鋒相對地提出 :「天文算學為益甚微,西人教習正途,所損甚大」;「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 ;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倭仁的奏摺披露後,立刻被守舊派們奉為經典,廣為傳誦。

不過,倭仁的奏摺也不是沒有紕漏,那就是這一句 :「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採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奕訢抓住這句話,說倭仁既然認為不必師事夷人,想必有優秀的洋務人才推薦,於是他故意上奏慈禧太后,讓倭仁保薦精於西學的中國教師,並請倭仁來主持同文館。或許是有意的戲弄,慈禧太后頗為默契地批准了奕訢的建議,並讓倭仁隨即到總理衙門任職並主管京師同文館。

倭仁傻眼了,他哪裡知道什麼洋務,又哪有什麼人才可以推薦呢?

對於倭仁當時的窘迫與尷尬,同為帝師的翁同龢在日記裡記述頗為詳細 :

三月二十二日 :倭仁辭職未獲批准 ;

二十四日 :倭仁再辭職仍不批准,他和恭親王談了幾句,幾至拂衣而起 ;

二十五日 :倭仁無法辭職,只得受命而出,當時老淚橫流,把同治弄得驚愕了半天 ;

二十九日 :倭仁上馬眩暈墜落,靠坐轎才得以回家,回去後痰迷心竅,幾至不語 ;

四月十八日 :翁同龢去看倭仁,見其「顏色憔悴,飲食甚少」;

五月十二日 :倭仁請開缺,慈禧太后命「賞假一月,安心調理」,仍未批准辭職 ;

六月十二日 :倭仁再請開缺,慈禧太后這才「準開一切差使,仍以大學士在弘德殿行走」。

翁同龢最後在日記中說,倭仁聽到這個消息,「為之額手稱慶」,總算是長出了一口氣。

老夫子倭仁雖然被暫時擊退,但這一場風波所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守舊派士大夫的鼓譟下,很多有意投考同文館的官員,最後都打了退堂鼓。結果,同文館在九十八個報名者中只錄取了三十人,而因被錄取者的素質太低,很快又被淘汰了二十人,剩下的十人,最後也只有五人畢業。洋務派本希望通過同文館培養一批精通西學的中高層官員,這個計劃幾同夭折。

自詡國內懂洋務惟「區區一人」的郭嵩燾在冷眼旁觀了本次爭論後一棍子把雙方全部打死,在他看來,雙方「用意不同而同一懵懂,如群盲相遇於道,一無所見」,特別是奕訢派,郭嵩燾的批評更加嚴厲,認為其原奏立言悖謬,「無一語不足噴飯」,而其所奏章程,「閱之不勝駭嘆」。

郭的理由是,奕訢的辦法流露出「取媚洋人」的傾向,「以洋人所授之業為升階狎侮士大夫,流俗之所爭趨,君子之所深恥」,而章程中的「拘禁之令,出入有制,而月一加考試,移督教童蒙之政以施之翰、詹事清貴人員,賤簡士大夫以辱朝廷」。更為不智的是,折中稱「欲嚴課程,必須優給廩餼 ;欲期鼓舞,必當量予升途」,這無異於以「獎敘利祿之名」誘導,為標榜「重氣節而輕名利」的士人所不齒。

同為帝師的翁同龢雖也保守,但對於這場風波的無釐頭頗為不屑並諷之為「朝堂水火,專為口舌相爭」。在他的日記裡,翁同龢記錄了這樣一副嘲諷同文館的對聯 :「詭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 ;軍機無遠略,誘佳子弟拜異類為師。」有好事的士大夫們挖出「同文館」的「同文」二字,說它「未同而言,斯文將喪」,更有人指責奕訢的創議引誘儒生為鬼子門徒,所謂「孔門弟子,鬼谷先生」;「胡鬧!胡鬧!教人都從了天主教!」

「同文館風波」並不是奕訢與倭仁的個人政爭而是中西文化的首次交戰,因參與者都是朝中重磅人物,其效應也由此擴大數倍。就學說而言,倭仁之見仍為傳統的治國觀點,其對列強的壓迫及千年之變局的到來渾然不覺或有意視而不見,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奕訢對付倭仁的辦法有耍小聰明之嫌,洋務派沒有在輿論上真正把保守主義駁倒(甚至讓更多的士人加入了反對陣營),由此也未能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形成學習大潮。就此而論,這場爭論實際上沒有真正的贏家,兩敗俱傷之下,國勢依舊沉淪。

由於招不到好學員,京師同文館對館內學生待遇極優。京師同文館出身的齊如山對當年「母校」的典故知之頗詳,據其回憶,館中的夥食好得不得了 :平時吃飯,六人一桌,四大盤、六大碗 ;夏天另添加一個大海,還有荷葉粥、果藕等等 ;冬天雖無大海,卻增加一個火鍋,火鍋還分什錦火鍋、白肉火鍋、羊肉火鍋三種,各種羊肉片、魚片、肝片、腰片及雞蛋、凍豆腐、佐料等等,應有盡有,吃不夠還可再添,當時的正陽樓飯館也不過如此。更絕的是,非但學生如此,就算有熟人來,也可以留飯,隨意點菜,一文錢都不用花。

但就這樣,同文館仍舊招生不暢,據齊如山回憶,「館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學生。因風氣未開,無人肯入,大家以為學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國。在漢人一方面,政府無法控制,招學生太費事,於是由八旗官學中挑選,雖然是奉官調學生,但有人情可託的學生誰也不去,所挑選者,大多數都是沒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學生……」

這種情況,直到戊戌以後才有所改變。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浸潤,士人們對西方事物也從反感到好奇,報考同文館的人日益增多,於是改行考試入館,而且搞實驗制,學員入學半年後,非可造之材即行剔除。

相比同時期的上海廣方言館及廣東同文館,京師同文館儘管地位更高,但成績上並不出色。據曹汝霖所言,當時上海廣方言館附設於江南製造局內,每年招考年幼生徒入學各國語文,畢業後則擇優送京師同文館深造,其中的一些優秀人才如陸徵祥、胡惟德、劉式訓等,都是上海廣方言館所輸送。如 1867 年,京師同文館招收的八旗子弟中,有 20 名實在是不堪造就,最後只得由總理衙門緊急徵召上海廣方言館及廣東同文館的高材生前來補缺。

同文館難出成績,很大程度上應歸結於科舉制度。科舉制度不但吸走了最優秀的人才,就連同文館中的學員也難免受到影響。譬如汪鳳藻,其在上海期間的英文及「西學」(如幾何、微積分、格致等)已有相當基礎,並曾為江南製造局下的譯學館做過翻譯工作。但就像留學英國學習海軍、後成為大翻譯家的嚴復一樣,汪鳳藻後仍舊參加科考並先後中得舉人、進士,並被點為翰林,可謂正途不誤,中西兼通。嚴復就沒有這樣好的運氣了,他先後參加過幾次科考,但均以失敗而告終。

曾先後擔任過駐英國參贊、出使英意比國大臣的同文館首屆畢業生張德彝則是另外一個例子,儘管他為光緒皇帝授讀過英文,但同文館的「非正途出身」仍對他造成了很大的陰影。在《寶藏集序》中,他反覆叮囑後輩 :「國家以讀書能文為正途……餘不學無術,未入正途,正途為伍 ;而正途亦間藐與為伍。人之子孫,或聰明,或愚魯,必以讀書為要務。」張德彝說的「讀書」,指的是四書五經、八股制藝而不是語言、算學、格致之類的實用之學,他的這番訓導,也頗為形象地折射了同文館的尷尬地位。

京師同文館的萎靡不振,與奕訢、倭仁當年的那場爭論無疑是密切有關的,但可惜的是,這場無謂的爭論未能確立同文館乃至新式教育的方向,反而錯失了它的目標。京師同文館原本應發展成為「皇家學院」並為全國的新式教育樹立典範,但直到 1902 年併入京師大學堂之前,它的貢獻與其地位、投入相比都極不相稱,然而,這又是誰的過錯呢?

(選自《晚清原來是這樣(白金升級版)》)

相關焦點

  • 百年名校 一紙雲煙——記清代內閣俄羅斯文館
    二十一日,吏部文選司出面協助,終於徵選到「願學俄羅斯語文之監生、閒散子弟六十八名」。名冊上呈後,康熙帝下旨:「均令習之」,並指派馬齊具體負責招募教習,確定校址、制定相關管理條文等事宜。在康熙帝下令辦學的第十六天,大清的第一所西文學校就這樣匆匆開辦了。俄羅斯文館草創之初,設施條件很簡陋,據說只有一個搭蓋的席棚而已。
  • 一八六二:「同文館」的四十年困頓
    說起來,「總理衙門」是「洋務運動」的中樞機構,權能「位居六部之首」,但是幾十年裡它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衙門」,決策和理政為主,操辦和治事為輔。真正由總理衙門一手操辦的實際事務只有直隸地區「一文一武」兩項事業。「武」是新編一支西式裝備的北京衛戍部隊「神機營」;「文」就是開設「京師同文館」。「京師同文館」的館址據說原是蒙古大學士賽尚阿(?-一八七五)的府邸,是一大片的四合院。
  • 京師快訊京師之立陶宛克萊佩達聯盟所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 關注 京師律師 獲得更多精彩資訊京師之立陶宛克萊佩達聯盟所文|京師新聞編輯圖|京師視覺設計京師立陶宛克萊佩達聯盟所是繼維爾紐斯聯盟所之後,在京師國際合作委員會主任在封躍平律師的努力推動下促成京師與AVERUS律師事務所兩家聯盟所籤約,這也意味著中國法律業務在立陶宛市場得到廣泛擴展。
  • 【書版】京師同文館:國辦西學,中外並施(下)
    繁忙的工作京師同文館處在北京東堂子胡同西段,雖然我早就想到此一訪,然而這裡的交通卻是個大問題。東堂子胡同處在市中心的繁華區,尤其此胡同西口正是北京,不,應該說是中國最火的醫院之一——協和醫院。後來洋務派的大臣郭嵩濤就把他推舉到了京師同文館,他在此做天文、算學教習,這對中國人來說是個標誌性的事件,楊自強在《學貫中西——李善蘭傳》中稱:「進入京師同文館後,李善蘭被聘任為天文、算學科教習,在同文館的所有專業教習中,僅李善蘭一人是中國人,從這一意義上而言,李善蘭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教授。」中國第一位教授,這個稱呼想一想也真不錯。
  • 糊塗人生酒雲課堂:說文解字·醺
    古有許祭酒說文解字,今有糊塗醉說文解字。同志們,早上好。昨晚喝沒喝糊塗人生酒呢?現在是否感覺醉醺醺地,提醒您今天是周一,本期說文解字雲課堂,咱們來分析這個「醺」字,本義是酒醉,在古代又同「燻」。糊塗人生酒雲課堂:說文解字·開篇
  • 文在寅道歉背後:刀光劍影的韓國「法檢之爭」|京釀館
    「秋尹之爭」並非個人之爭,而是去年激烈爆發的韓國法務部與檢察官系統之爭的延續。▲韓國總統文在寅公開向國民致歉:政局混亂 非常抱歉。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文在寅所稱的「政壇混亂」,指的是最近幾個月韓國法務部長秋美愛和檢察總長尹錫悅之間爆發的爭鬥。「秋尹之爭」並非個人之爭,而是去年激烈爆發的韓國法務部與檢察官系統之爭的延續。去年的「法檢之爭」,文在寅愛將、前法務部長曹國倒下了。
  • 京師八大宅門之秦老胡同增家:皇后姥姥家,家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提起京師的八大宅門,我相信很多老北京人未必能說全。其實,他們都有同一個身份,那就是都身居內務府大臣之職。也就是說,京師的八大宅門乃八個內務府世家。他們分別是金魚胡同的那家、麻花胡同的繼家、沙井胡同的奎家、秦老胡同的增家、東拐棒胡同的榮家、鼓樓大街鍾祥家、東雨兒胡同的文董家還有就是蔣家。其中,子孫三代皆為內務府大臣的,在道鹹朝以來唯有一列。
  • 爭女官司風波未平 陶晶瑩力挺賈靜雯
    搜狐娛樂訊 藝人賈靜雯的爭女官司風波尚未平息,反有越演越烈的趨勢,繼日前賈靜雯的乾爹吳敦發言痛批判決,以及藝人好友大小S在網絡上聲援之後,連名主持人陶晶瑩也跟著跳出來替賈靜雯講話。
  • 《青簪行》真的是風波不斷!番位之爭、央視點名、一切為了炒作?
    身為女演員拍戲14小時,甚至是到了落下病根前去醫院看病的畫面,卻遭到了劇本魔改,以及番位模糊一直在微博發聲希望片方可以給出一個合理定價解釋,截止目前為止片方仍未發聲趙今麥自己都沒想到的是會以這樣的方式登上熱搜,而下個月就是高考的日子,吳亦凡和楊紫之間的問題卻牽連到了趙今麥,還是讓妹妹準備高考吧,高考是人生中的至關重要的大事現在這場風波已經到了說不清的境地
  • 會糊塗,才是一種福
    卷首語:為人兩件事:忙處,清醒做事;閒裡,糊塗為人。因為,人活著總有看不慣的,總有放不下的,與其斤斤計較,苦苦掙扎;不如難得糊塗,安然自處。01木心說:「好人的世界,總有一種糊塗。」前兩天見了一則故事:幾個中年女人一同討論幸福之道。
  • 偵破戊戌年京師大學堂的一則迷案
    眾所周知,義和團從1900年5月開始進京之後,便在城裡設立神壇,聚習拳棒,同時在北京街道上貼出揭帖,威脅要在【陰曆四月】「二十九日,將拆毀同文館、大學堂,所有師徒均不饒放」(佐原篤介、漚隱同輯:《拳匪紀事》)。
  • 幸福藏在糊塗裡!(深度好文)
    (深度好文)觀自ほら足元を見てごらん これがあなたの步む道 ほら前を見てごらん 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 母がくれたたくさんの優しさ 愛を抱いて步めと繰り返した あの時はまだ幼くて意味など知らない そんな私の手を握り 一緒に步んできた 夢はいつ空高くあるから 屆かなくて怖いねだけど追い糹殼けるの 自分の物語(スト-リ-)だからこそ諦めたくないほら 足元(あしもと
  • 糊塗(太精闢了!)
    糊塗,不是裝瘋賣傻,而是裝聾作啞;糊塗,不是愚笨無知,而是看透不言;糊塗,不是膽小懦弱,而是不予計較;糊塗,不是智商殘缺,而是心胸開闊。糊塗,是智慧,也是修養,糊塗,是正直,也是善良。什麼是糊塗?糊塗是不較真,一切看淡;糊塗是不記仇,心胸大度;糊塗是不解釋,選擇沉默;糊塗是不惹事,心知肚明。糊塗,是不爭,也是不氣,糊塗,是樂觀,也是讓步。糊塗不是傻,也不是笨,糊塗是一種高深的境界,糊塗不是蠢,也不是呆,糊塗是一種通透的睿智。
  • 該校源於京師大學堂師範館,與北師大同源,堅守祖國西北教育,性價比...
    西北師範大學與北師大同根同源,都源於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開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先河,至1931年與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合併,定名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1937年被迫遷往西安,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漢中,次年改名為國立西北師範學院。1940年,國立西北師院遷往甘肅省蘭州市。
  • 往事| 抗戰期間國立藝專「安江村風波」始末
    但其後一場「安江村學潮」風波,完全打亂了學校的平靜。村子很大,裡面有很多寺廟,有「九寺繞安江」之美譽,學生宿舍和上課就被安置在寺廟裡面。當時男生大多住在地藏寺的耳房,女生則借住關聖宮的側樓。學生上課繪畫的地方則在觀音寺。老師和學生還有不少借住在村民家裡,村民們對這幫遠來的師生非常熱情,招待殷勤。本來在這裡雖然偏僻,條件艱苦,但倒不失為一個安心學習的好地方。但不久一場「安江村學潮」風波,完全打亂了學校的平靜。
  • 風波過後,閱文作者面前的迷霧也快散了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吳懟懟(ID:esnql520),作者:吳懟懟,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一石激起千層浪,閱文萬萬沒想到,這幾天,他們公司層面的新聞熱搜,快趕上旗下作品改編的《慶餘年》熱播時候的「範閒」了。
  • 做人,越糊塗,越幸福
    糊塗並非愚蠢,糊塗乃人之大幸;糊塗並非眼拙,糊塗乃人之大智。範蠡助越王敗勾踐,其後選擇泛舟歸隱;張良助劉邦敗項羽,即刻退隱江湖。姚廣孝輔朱棣卓有成效,其後步入佛門,長伴青燈。有時候忍讓,和後退或許是一種糊塗,但若順勢而為,審時度勢,何其不是一種幸福。
  • 究竟何為「文筆之爭」?「有韻為文,無韻為筆」是何意?
    一、緣由「文筆之爭」是古人對文學體裁的一種分類,最早見於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的《文心雕龍》。「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劉勰《文心雕龍》「文筆之爭」是古人對文學體裁的一種分類,最早見於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的《文心雕龍》。劉勰說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即是說講究節奏韻律的作品屬於「文」,反之則為「筆」。
  • 精明了大半輩子,才明白想要生活過得幸福:就要「糊塗「
    文/情感解語先生01留白人在社會中生存,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有難懂的人,有難明的事兒,有難曉的心。當這一切像潮水一般向人湧過來的時候,每個人都無法躲避,也無法躲藏,只能迎面而上,硬扛,死扛。04糊塗記得以前有一位高管和我說過,在公司要做一個明白人,但是必要的偽裝就是糊塗,裝傻。是因為當你在一定位置,擁有一定的權利,在別人眼裡難免會成為嫉妒的對象,眼中釘,絆腳石。
  • 閱文如約發布新合同,網文風波這樣告一段落或將帶動行業變革
    本次風波將網絡文學行業中的許多舊疾暴露於眾。而新合同一出,因為舊合同問題往往普遍存在於行業之中,閱文反倒再次成了撬動行業變革的先行者。  讀娛 | yiqiduyu  文 | 指月  閱文過去一個月的合同風波終於有了階段性進展。  這場風波自4月27日閱文管理層變動開始。新管理層上任後次日,網絡上突然出現了關於閱文合同「霸王條款」的聲討,這份所謂的新合同被證實為在去年9月就已上線,雖然輿論爆發時間點略顯可疑,但合同內容存在爭議也確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