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壯山河的抗美援朝戰爭,最終以志願軍的勝利宣布告終,這場戰爭也成為美國自二戰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然而,雖然傷亡慘重毋庸置疑,但是,對於具體傷亡數字,中美雙方卻有著巨大的分歧。
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傷亡多少?根據2014年12月29日《解放軍報》的報導,志願軍抗美援朝烈士一共擁有197,000多人。當然,這197,000多人,並非所有人都是志願軍將士。這其中,除了直接犧牲在戰場上的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之外,還包括支前的民兵、民工和工作人員,以及1953年7月停戰之後,志願軍在回國之前幫助朝鮮生產建設犧牲和因為舊傷復發犧牲的人員。
志願軍除了197,000多名烈士之外,再加上戰鬥負傷、失蹤、被俘人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在33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一共傷亡了39萬餘人。
作為勝利者,志願軍都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犧牲,雖然美國軍隊的裝備更先進,後勤也更完善,但是,屢戰屢敗的美國軍隊,自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根據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公布的戰績公報,從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長達三年的韓戰期間,志願軍和人民軍一共擊斃、擊傷、俘虜敵人1,093,837人。
當然,這個數字包含人數最多的韓國軍隊,而這其中,美國軍隊被擊斃和擊傷俘虜的人數為397,543人。
行軍中的志願軍
不過,美國對於這個數字卻毫不認可,根據美國近些年官方公布的數字,美軍在整個韓戰期間,在戰場上陣亡的數字為33,629人,負傷的人數為103000餘人,被俘以及遣返的為3746人。另外,還有8000餘人失蹤和其他各種原因死亡20,600人,因此,總計損失為169,300餘人。
當然,這個數字美國人自己都不太信,而根據美國韓戰紀念牆公布的數字,美軍在朝鮮戰場的傷亡則是:陣亡54,000餘人,失蹤8100餘人,被俘7140人,負傷103,000餘人,加起來為172,000餘人。然而,這個數字比之志願軍和人民軍聯合公布的擊斃擊傷俘虜美軍397,000餘人,相差依然十分懸殊。
美軍官方公布的數字,甚至沒有中朝聯合公布的戰績的一半,雙方差了20餘萬人。為什麼美國與中朝共同公布的數字相差如此懸殊呢?究竟誰的數字更為準確,誰又在撒謊?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志願軍所公布的殲滅敵軍的數字是怎麼得來的。從志願軍公布的共斃傷俘敵109萬和美軍397,543人的數據來看,很顯然,志願軍並沒有將擊斃、俘虜和擊傷敵人的數字分開算,而是一鍋燴、全算在了一起。
美國韓戰紀念牆公布的陣亡數字
那麼,志願軍又是如何得出這樣的數據的呢?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參戰之後,為了充分了解每場戰役的損失和取得戰果,同時,也為了充分了解敵人,擬定今後的作戰計劃,志願軍每個月都會由作戰處統計各支部隊的殲敵人數。
因此,志願軍所統計的殲敵人數是由麾下的各支部隊統計上報而來的。但是,由於在韓戰時期,尤其是運動戰時期,大兵團聯合作戰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一場戰鬥往往是由多支部隊共同完成的。
那麼,就會出現一場戰鬥中不同部隊所上報的殲敵人數重複的情況。而志願軍作戰處對於這樣的情況自然也十分了解,因此,在各支部隊統計上來的戰績時,作戰處就會進行核實和擠壓水分。
據曾在志願軍作戰處工作過的同志講,每次戰績上報都要逐級核實,充分擠壓水分,而最後報到志願軍總部時,有的部隊上報的戰績甚至要被擠壓掉1/3。
作戰中的志願軍
與此同時,由於這些數字本身是由直接參戰的志願軍各支部隊上報的,雖然有可能出現重複的,但對於每支參戰的部隊而言,這個數字顯然是比較準確的。
在毛主席的教導之下,不同於國民黨軍隊一路勝利、殲敵千萬轉進到臺灣的行徑,我軍從來都講究實事求是,解放軍部隊中,也從來不允許誇大殲敵數量、虛報戰功的情況出現。
更為重要的是,在33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雖然不乏失利和撤退,但絕大多數戰鬥和戰役之中,志願軍都是勝利的一方。也因此,志願軍在統計殲敵人數時,顯然可以做到更加從容和精準。
所以,在擠壓掉由於不同建制部隊帶來的戰績水分之後,志願軍總部公布的殲敵數字,顯然是比較準確的,也更加符合實際。
歸國志願軍遺骸
當然,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雖然志願軍是絕對主力,但是,由於擁有主場優勢,朝鮮人民軍也並非毫無貢獻。在後期,朝鮮人民軍甚至擴充到45萬之巨,在朝鮮戰場表現也頗為不錯。
因此,殲敵人數的一部分戰績,也是由朝鮮人民軍完成並上報的,這些數字是否會如志願軍一般精準準確,我們不得而知。但總的來說,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傷亡大部分都是由志願軍完成的,所以,即便朝鮮人民軍公布的戰績有所水分,由於志願軍佔大頭,這個數字顯然也是比較準確的。
既然志願軍公布的數字比較準確,那麼,為什麼又與美軍公布的數字相差如此懸殊呢?美軍的數字有問題嗎?美軍公布的傷亡數字為何這麼小?
第一,中美統計傷亡的範圍不同。美軍公布的17萬傷亡的數字,其實指的是擁有美國國籍的美國人。然而,在美國派遣大軍進入朝鮮戰場之後,除了美國操縱聯合國成立的十六國聯軍之外,其實即便是美國軍隊內部,也並非全部由擁有美國國籍的美國人組成。
美國韓戰紀念碑
為了補充美軍的人數不足,早在志願軍尚未入朝參戰之前,美國人就在南朝鮮徵召了大量韓國人,這些韓國人都被直接編入了美國軍隊之中。
例如1950年9月,在沒有實施仁川登陸之前,美軍就在韓國徵召了8600餘人,直接編入了美軍步兵第7師。這樣的現象,在朝鮮戰場的美國地面軍隊之中比比皆是。
而隨著志願軍入朝參戰,美軍損失日益慘重,美國國內的反戰浪潮此起彼伏,美軍在國內徵召兵員的難度越來越高,再加上供養一名美軍士兵耗資巨大,遠遠沒有一名韓國人那麼便宜。
所以,美國當局甚至還直接規定:為了解決美國兵源不足的問題,允許每個美國師編入2500名韓國人。因此,在朝鮮戰場作戰的美國軍隊,其實並不全由美國國籍的美國人組成,其內部充斥著大量韓國人。
韓戰
美國人這麼做其實並不是首創,而是西方殖民者的「祖傳」技能。事實上,早在歐洲列強殖民時代,西方殖民者為了補充殖民軍隊人數的不足,降低成本,就習慣在殖民地組成大量由土著為士兵、殖民者為骨幹和軍官的軍隊。
這些由殖民地土著組成的軍隊,不但只能作為炮灰,站在軍隊最底層,永無升遷希望,而且還十分價廉,即便全部犧牲,這些西方殖民者也毫不心疼。自然,由土著士兵為底層組成的殖民軍隊,就成為西方殖民擴張的最好打手。
作為殖民者後代建立的國家,美國對此自然也輕車熟路。事實上,早在韓戰之前的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就採用過類似的辦法。例如,二戰時期被美國直接控制的菲律賓,就組成了大量由菲律賓土著士兵構成的美軍。
在不斷失利、遭遇慘重傷亡的韓戰時期,美國人自然沒有放棄這一手段。整個韓戰期間,美國軍隊中一直擁有大量的韓國人。然而,這些韓國士兵的身份卻十分尷尬,他們既不算美國人,也不算李承晚大韓民國國防軍的士兵。
李承晚
這些韓國人在美軍內部雖然擁有全副美軍軍裝和裝備,建制也完全與美軍一致,但是,由於這些人並不是美國人,所以,他們一旦戰死或受傷,是不會被算入美軍傷亡的。
而眾所周知,從來白人至上的西方國家,根本沒有把土著士兵真正平等相待,他們在軍隊之中要幹最累最苦的活,受到各種歧視,被視為二等公民。而在戰爭之中,他們自然也是最好的炮灰。
一旦發生戰爭,尤其是最艱苦和慘烈的戰爭時期,他們必須衝在最前面,成為消耗敵手的炮灰,白人軍隊則是督戰。自然,傷亡最為慘重的,永遠是由土著士兵組成的軍隊。
韓戰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志願軍與美軍作戰時,傷亡最為慘重的就是這些由韓國人組成的美國軍隊。
被志願軍繳獲的美軍北極熊團旗
那麼,這些幾乎與僱傭軍無異的韓裔美軍,究竟有多少人呢?據統計,美國在朝鮮先後徵招的韓國人高達50萬之巨。而由於這些人一貫被要求衝鋒在前,傷亡自然也十分慘重。
在長達三年的戰爭期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無論是軍事素養還是個人戰鬥欲望都頗為薄弱的韓裔美軍,勢必比美軍傷亡更為慘重。按照美國官方的數字,「純種」美軍的傷亡都有17萬之巨,那麼,韓裔美軍的傷亡很可能要超過這個數字。
而這個傷亡數字,顯然會被志願軍統計在內,並視為殲滅美軍的一部分,但是對於被美軍而已,卻視為不存在。所以,雙方公布的美軍傷亡數字,自然有了巨大的差別。
第二,與美軍傷亡統計近乎苛刻的計算方式有關。為了保護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美軍幾乎在全世界各處都點起過戰火,然而,同樣為了顯示出美國的肌肉和強大武力,也為了節省傷亡補貼,美軍在確定傷亡數字時,往往極為苛刻。
美國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只要在戰場上發生負傷、被俘或死亡的事故,都算上傷亡。然而,美軍卻非如此,美軍內部擁有一套極為複雜且苛刻的計算方式。
按照美軍的傷亡計算方式,一名美國士兵即使死在了戰場之上,想要被美國官方統計為陣亡,也得先符合多個條件,才會被美國官方承認傷亡。
例如,在戰場之上,美軍的陣亡必須要現場死亡。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戰場之上,必須在敵方的火力直接擊斃才算陣亡,如果這名戰士在作戰時重傷死在了醫院,或死在送往醫院的路上,那麼他就不算陣亡了。
而其他諸如在戰場上因意外、隊友誤殺甚至交通事故帶來的傷亡,都不會被美軍統計在內。這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朝鮮戰場上,因為被志願軍追擊車禍死亡的美軍第八集團軍的司令官沃克,他因為車禍死亡,即便是戰場上死的,依然不在美軍陣亡的名單之中。
韓戰
而且,死在戰場上的美軍官兵要想進入美軍陣亡名單,還必須滿足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是敵方火力造成的。也就是說,美軍的陣亡,必須與對手的交火之中造成的才算。
如果美軍在被擊敗之後,出現潰退、逃亡等情況,就不被美軍視為直接交火,那麼,因此造成的傷亡也不在美軍傷亡的統計數字之內。
然而,即便是滿足了以上幾個條件,如果在戰場之上被擊斃的美軍士兵沒有足夠的身份證明,那麼,他依然不算陣亡。
而眾所周知,朝鮮戰場的火力之大,密度之高,比之剛剛結束的第2次世界大戰還要誇張。所以,戰場之上,很容易出現在猛烈的炮火之中,美軍陣亡官兵只剩下一個零件的情況。
志願軍裝備的喀秋莎火箭炮
然而,這種情況雖然很慘,陣亡也是事實,但是,由於這種死法不可能有足夠的身份證明,那麼,美軍依然不會將其視為陣亡。所以,美軍士兵在朝鮮戰場上不但活著的時候戰戰兢兢,即便在戰死之後,想要被美軍列入陣亡行列,依然十分艱難。
而眾所周知,戰場之上瞬息萬變,殘酷的戰爭中各種傷亡也是極容易發生的。以美國堪稱苛刻的傷亡統計方式,許多在戰場之上被擊斃、擊傷俘虜,或在潰逃之中遭遇重傷死亡的美軍士兵,就這樣被美國軍隊直接忽略,不被列在陣亡名單之上,如此統計方式,美國官方的傷亡數字自然會進一步減小。
第三,中美公布的美軍傷亡數字如此懸殊,也不排除美國隱瞞傷亡數字的情況。二戰之後,剛剛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和西方世界老大的美國,卻在最志得意滿時,在朝鮮戰場遇到新中國的當頭一棒。
美國的損失絕不僅僅只有戰場上物資和人員的傷亡,美國在痛徹心扉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因為韓戰的失利帶來的連鎖反應,尤其是給美國世界老大威信帶來的巨大傷害。
美國
因為很顯然,如果已經貴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連一個剛剛成立一年的新中國都打不過,那麼,美國又何來實力和底氣作為整個西方世界的老大?其他國家會不會懷疑美國其實是外強中乾?
所以,為了防止「小弟」跳反,增強本國的威信,美國向來是沒有什麼底線和節操的,堪稱無所不用其極。例如,雖然在朝鮮戰場損失慘重,戰線也從鴨綠江被趕回了三八線附近,但是,美國人卻從來死鴨子嘴硬,拒不承認韓戰的失利,甚至在歐巴馬時期,還恬不知恥地稱美國為韓戰的勝利者。
美國能夠幹出如此言行,隱瞞美軍在韓戰的傷亡數字,從而避免世界各國因此認為美國軍隊戰鬥力一般的想法,自然也沒有什麼可令人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