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防城港第一名鎮,和東興市相鄰,是歷史文化名鎮

2020-12-22 阿健愛旅遊

廣西有很多帶「那」字的鄉鎮, 例如,防城港市防城區有那良鎮和那梭鎮兩個, 今天,我們進入了防城區最寬的城鎮那良鎮。

那良鎮總面積約384平方公裡,是防城區第一面積較大的城鎮,全鎮人口約5萬人,城鎮建設區面積約1平方公裡,可以說是區內較大的城鎮,那良鎮區位獨特,與東興市(縣級市)、上思縣接壤,同時與越南毗鄰,隔河相望,是邊境、邊遠重鎮。

那良鎮歷史悠久,建於清代順治年間,是防城港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就是地區的中心城市, 2019年,那良鎮入選第七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成為防城港市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那良鎮人文基礎深厚,旅遊資源豐富,九龍潭漂流、野人谷漂流、康王廟、三聖廟、黃關鴛鴦潭、北龍鴛鴦潭、千年客家文化古鎮那良古街、馬鞍坳、林氏和鄭氏宗祠、沈氏宗祠、永安書院、明侖書院、古森書院、榮昌書院、壽文書院、澌凜書院等景點, 因為與東興市區相鄰,所以有「東興後花園」的美稱。

地處十萬大山區域的那良鎮,境內溪谷多,落差大,製造了很多漂流資源,其中九龍潭漂流就是其中之一,九龍潭漂流總長約5公裡,落差達到180米,漂流大約需要2個小時, 河的兩岸有奇石、果林等景觀,漂流很快旋轉,疾馳而下,充滿刺激。

如果喜歡筆者或者是喜歡旅遊的朋友們,都可以關注互粉走一波,等候大家許久啦,謝謝大家的厚愛!

相關焦點

  • 安海衝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建於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是福建省文化古鎮、人口大鎮、經濟重鎮。去年5月份,安海鎮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緊鑼密鼓地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的南港,安海港海外交通貿易起自唐宋,明末清初達到高峰,繁榮至民國。
  • 義烏髮布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
    近日,義烏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促進有序推進保護規劃實施,留住「鄉愁」記憶,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繼承和弘揚義烏市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城鎮與農村人居環境人文品位。
  • 《下司鎮志》入選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並出版
    近日,第五屆全國名鎮論壇暨第四屆全國名村論壇在山東省德州市召開,並現場舉行第五批中國名鎮志叢書、第四批中國名村志叢書出版成果發布會,《下司鎮志》入選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並出版。據悉,今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名鎮志叢書名單的有貴州、北京等省(市)13部鎮志,入選第四批中國名村志叢書5部,其中《下司鎮志》《重安鎮志》《花茂村志》代表貴州金榜題名,獲得中志辦和指導組高度肯定和讚揚。
  • 廣西防城港東興市:國門黨建「引路」 邊境脫貧「加速」
    廣西防城港東興市:國門黨建「引路」 邊境脫貧「加速」 2020-11-17 18:3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廣西縣級市,東興市
    東興,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縣級市,位於中國西南邊陲、廣西南部,東南瀕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1996年,東興成為縣級市。截至2020年3月,全市轄東興、江平、馬路三個鎮和31個行政村11個社區 ,有陸地邊境線39公裡,海岸線50公裡,區域面積590平方公裡。
  • 廣西篇:防城港
    防城港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環北部灣城市群城市,是一座濱海城市、邊關城市、港口城市,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海岸線580公裡,陸地邊界100.895公裡,是北部灣畔唯一的全海景生態海灣城市,被譽為「西南門戶、邊陲明珠」,是中國氧都、中國金花茶之鄉、中國白鷺之鄉、
  • 晉江安海入選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  安海民俗旅遊文化節上,水上抓鴨萬眾矚目。(陳起拓 攝)­  古韻安海 深耕傳統文化­  歷史名鎮、經濟強鎮、文明城鎮安海於公元1130年建鎮,至今已有886年。在這之前500年,傳說東來的印度僧人一粒沙,歷8年雕就1008隻手眼的千手觀音佛;在這之後8年,安海人又開闢另一個偉大的工程——修築橫跨五裏海域的安平橋,歷14載方成。
  • 「七五」普法成果巡禮 | 歷史文化名鎮的法治情懷 ——川沙新鎮...
    「法治浦東」推出「七五普法成果巡禮」專題內容,展示全區在「七五」普法工作中湧現的亮點和特色工作。今天推出的是川沙新鎮的《歷史文化名鎮的法治情懷 ——川沙新鎮依託地區特色開展全民普法》。川沙,這個地處江海之匯的古城新鎮,在浦東發展史上曾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
  • 推進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河北這樣做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宋平)日前,河北省住建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提出,河北省將繼續加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工程的實施力度,2021年再推出一批保護有效、利用科學、具有影響力的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並重點推動連片保護的實施;
  • 山西7鎮64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於對擬公布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的公示》全國共有60個鎮
  • 南平市再動員、再部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迎...
    13日,全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暨迎世遺「兩個新提升」工作推進視頻會在建陽召開。會議對全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迎世遺「兩個新提升」工作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副市長黃蘇福出席會議並講話。
  • 四川有座4A古鎮,原汁原味鮮少人知,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四川有座4A古鎮,原汁原味鮮少人知,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四川還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做錦官城。不來四川旅遊一次,是不會感受到什麼叫做沃野千裡。在四川有一座4A級的古鎮,原汁原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而且它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 【歷史文化名鎮杉洋】四姓居杉洋,五祠耀藍田(二)----李氏鳳林祠
    敖江源頭靈山秀水,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清新福建這裡展現,藍田瘦馬帶你踏遍
  • 陝西「四態」促名鎮發展
    筆者日前從陝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三年來,該省文化旅遊名鎮(街區)建設成效顯著,帶動了休閒旅遊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今年,陝西將全面堅持「傳統形態、多元文態、宜居生態、旅遊業態」四態同步發展,使全省文化旅遊名鎮宜居宜遊,富民強鎮。
  • 中國第一魅力名鎮,人才輩出,歸僑、僑眷佔全鎮人口的80%
    中國第一魅力名鎮,人才輩出,歸僑、僑眷佔全鎮人口的80%中國有很多魅力名鎮,像安徽西遞宏村、福建泰寧、浙江烏鎮、浙江南潯、廣東石灣、江蘇同裡等等,它們都是數一數二的名鎮,不僅名氣大,而且還是旅遊勝地。在中國眾多魅力名鎮當中,有一個被譽為是「中國第一魅力名鎮」,還是著名僑鄉,人才輩出,歸僑、僑眷幾乎佔據了全鎮人口的80%,令人震驚不已。那麼你知道它是誰嗎?它就是和順古鎮,主要位於雲南騰衝市西南方向4公裡處。一開始和順古鎮名叫陽溫墩,因為小河環繞村莊而過,於是便改名為河順。後來想著名字要文雅有內涵一些,便取「士和民順」之意,更名為和順,一直沿用至今。
  • 防城港文旅項目綜合概況
    保利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中國)項目 建設總投資預計超1200億元,首期啟動區開發投資約200億元,大力發展國際醫藥醫療的研發製造、國際貿易、文化旅遊、國際人才教育培養和中亞、南亞、東南亞國際風情文化建設及生活服務配套開發等業務,促進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早日全面建成,使防城港成為面向世界的醫學開放門戶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宜居康養濱海城市。
  • 福州唯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能夠「一腳踏五縣」,遊客卻不愛來!
    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這裡的旅遊資源很豐富,如廈門鼓浪嶼、廈門大學、武夷山、福建土樓等,因此去福建旅遊的遊客也非常多,今天小編與大家交談的是福州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嵩口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也是南宋愛國語族張元幹的故鄉。 古鎮有幾千年的歷史,至今還保留著60多個明清時代的古民居。建議小編必須去兩個地方。 一個是民俗博物館,另一個是張元千的舊居。 民俗博物館位於嵩口鎮區的直街,佔地646平方米,其中展示了古石槽、古瓷缸、土碎、輾餅等各種民俗和農耕物生產不超過600件的展品。
  • 中國一個「最有魅力」的名鎮,美景動人心弦,它就在雲南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獨特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不一樣的古鎮文明,為了一睹古鎮風採,許多人帶著對古鎮的嚮往和好奇,紛紛從老家向目的地出發,去古鎮旅行,如果不想看人只想看美景,可以錯過旅行高峰期,中國有很多魅力名鎮,今天給大家介紹其中一個他的美景和文化底蘊,動人心弦,地處雲南,魅力名鎮正是麗江古鎮的一部分
  • 廣東佛山南海區一個全國千強鎮,和廣州市區相鄰,是服裝名鎮
    大瀝鎮區位天獨厚,非常優越,南接佛山市區,東臨廣州市區(荔灣區,白雲區), 廣州和佛山都是大城市,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大瀝鎮,即使不想發展也很難。從衛星地圖上看,大瀝鎮「全屏」的建設區域,哪裡可以和鄉鎮換車,這真是個切實的城市,數據顯示,大瀝鎮約9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常住人口約61萬人,這可以說是超大鎮,完全超過了部分小縣。這麼高的城鎮化率,大瀝為什麼是一個城市?
  • 《中國影像志·福建名鎮名村影像志》第三季開機
    《中國影像志·福建名鎮名村影像志》第三季16日在大田縣開機。新華網發(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供圖)  新華網福州5月18日電(蔣巧玲)大型高清紀錄片《中國影像志·福建名鎮名村影像志》(第三季·決勝小康)開機儀式暨大田縣第三屆油茶旅遊文化節,16日在三明市大田縣舉行。  本次活動由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