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鎮杉洋】四姓居杉洋,五祠耀藍田(二)----李氏鳳林祠

2021-02-08 藍田瘦馬

敖江源頭靈山秀水,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清新福建這裡展現,藍田瘦馬帶你踏遍。

與眾不同的是這裡必有自已原創作品,

請點擊標題下面的藍田瘦馬藍字

————————————————

‍概述

「杉洋勝地快登臨,朱子祠前望翠岺,林壑清幽裡野闢,先賢文化入人深 。」這首詩是原國民黨福建省長,海軍宿將薩鎮冰流連杉洋後寫下的。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杉洋,第六批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深藏於閩東西部丘陵地帶。是個集1250多年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與敖江源頭山青水秀原生態於一體的閩東山鄉第一城。這裡匯聚的餘、李、彭、林四大姓氏中,有三個都是入閩始遷祖,四姓所擁有的五大祠堂名聞八閩,宗祠文化一枝獨秀。始建於五代時期的藍田書院是福建最早古校之一,理學大師朱熹二度施教,先賢過化,墨香千載。一村雙狀元,兩代五丞相,還有人才濟濟百進士。小小山鎮與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朱熹、顧炎武、朱珪、林則徐、沈葆楨、薩鎮冰等歷史著名人物都有過千絲萬縷的關聯。

山村裡自唐宋以來的諸多古蹟文物、二百八十多座明清以來的古宅民居、世外桃源般的山川河流、世代農耕鄉土氣息的濃鬱,構成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瓊琪媲美的和諧景象。

藍田好,仙路入桃源,秀水一條銀帶繞,奇峰四面玉屏環,人在洞中天;

待客到,指點問青田,餘族只今丞相裔,李家原是帝王孫,唐末避仙村。

——錄古人《望江南·藍田十吟》

本系列擬借微信平臺,逐步展現這個歷史文化名鎮‍的3D面貌。



閱古今,譜春秋,人民成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一個宗族的存在,取決於宗祠的存在和族譜修撰延續,現代的所謂宗族只是精神和象徵性的存在,但延續的宗族,古代一直是以宗祠作為寄託,因為宗祠代表列祖列宗所在,其後由於子孫的血緣關係,形成了族親的認同意識,因而也就產生了共同的「根",為了保持族姓凝聚力和相互之間的聯繫,所以宗祠也是族人的精神聖地,祠堂的修建就顯得十分重要。藍田杉洋經千年歷史的沉澱,形成獨特的祠堂文化。著名的餘氏蟬林祠、李氏鳳林祠、林氏聯珠祠、彭氏金公祠、餘氏煥公總祠五大祠堂都躋身十邑名祠之列。杉洋四大氏族的開基祖,有三個都是入閩的始遷祖,他們的後裔不但藩衍分枝福建許多地方,而且遠播至廣東、江西、浙江及臺港澳及海外,這些餘、李、彭姓後裔一直都認同杉洋的始遷祖祠,把杉洋的祠堂奉為祖祠。杉洋的五大祠堂都建得規模宏偉,氣勢非凡,佔盡當地的風水寶地,豐厚的底蘊與內涵令各地的族人讚嘆。

「俎豆千秋垂廟貌,簪纓萬世仰宗風」這副由原國民黨省長兼督軍李厚基撰寫的鳳林祠對聯,記述著鳳林祠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沉澱。鳳林祠座落於古田縣杉洋鎮西南3公裡的鳳林山下,是李氏奉祀入閩始祖李誨的祠堂。是古田縣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十邑名祠之一。鳳林祠內文物內蘊豐富,保存著宋、元古碑,是研究歷史沿革和宗祠文化的寶貴資料。

鳳林祠也記錄了李氏自唐末入閩後1200多年來的興旺與輝煌:入閩始祖李誨乃唐開成二年狀元。從宋代至清代,鳳林祠李氏後裔中湧現過丞相、尚書、郞中、駙馬、提刑官等清官廉吏60多名。古田縣開科進士就是杉洋鳳林的後裔李蕤。

鳳林祠佔地2500平方米,始建於唐天佑二年(905年),幾經修葺,巍峨雄偉,

祠前原有直徑0.6米高4-7米的巨型石柱13根,現存9根。

還有高0.8米寬1.2米長7米的巨型石槽兩條,都是北宋崇寧間(約1105年)的古鳳林寺遺物

鳳林祠內的藻井

鳳林祠的靈氣孕育出我省現代著名的書畫家李若初先生,其「詩、書、畫、金石」四藝皆精。他的草書與龔禮逸的行書,羅丹的隸書被稱為「閩省書法三絕」。

鳳林祠內現存大理學家朱熹的手跡拓本

鳳林棲霞是藍田八景之一

————————————————————

你想了解藍田杉洋的歷史麼?

參加藍田馬幫戶外活動麼?

敬請關注藍田瘦馬的微信平臺:

yzf3920251

相關焦點

  • ​【尋景】李氏尋祖到杉洋,鳳林宗祠仍守根
    一副「俎豆千秋垂廟貌,簪纓萬世仰宗風」的對聯與鳳林祠的靜謐融合在一起,見證了它所有的文化沉澱。祠埕立有32副旗杆碣,埕右下方豎著7根高7米的圓形石柱,為宋朝信奉佛教的居士捐獻,越過千年仍保存完好,實在叫人不驚嘆。
  • (杉洋古鎮)
    藍田書院由余仁椿創建於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朱熹曾兩度到此講學,留下寶貴的字跡詩句墨寶,培養了許多理學賢人,著名的朱子十八門人即是朱熹當年在古田及杉洋講學期間培訓集成的。先賢過化奠定了千年文化古鎮杉洋的文化基礎與底蘊。
  • 周寧詹姓淵源
    點上面「藍字」加入詹氏大家庭來源:周寧熱點詹姓人的始祖,是距今大約2800年以前的周宣王,由於周宣王的兒子之中,有一位被封為詹侯,因而得姓。儒源村詹氏宗祠周寧縣的詹氏主要居住在純池的豪陽、儒源和瑪坑的杉洋等地,1948年9月之前,瑪坑屬寧德縣管轄,1955年9月之前,純池屬壽寧縣管轄。
  • 李氏文化:李氏尋根敬祖的聖地
    崇為隴西郡首任郡守,是隴西房李氏始祖。李璣及子孫初居山西晉陽,後遷河北邯鄲,成了河北趙郡房始祖。這樣就形成了以李崇為首的隴西房和以李璣為首的趙郡房,為李姓的兩大支柱。西部歷史文化名城臨洮,戰國後稱狄道,是人文始祖伏羲後裔的食邑地。周朝稱隴西邑。自秦獻公(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為臨洮建縣之始。從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隴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
  • 了解一下唐朝的「五姓七望」「」隴西李氏,也許你家曾經就是貴族
    中國歷史上的士族政治,萌芽於東漢中期,亡覆於唐朝末年。有兩個階段最為輝煌,一是兩晉北朝,二是唐朝。提到唐朝的士族政治,就無法避免這五支世家大族,它們在當時所有世家貴族裡面最為尊貴,即: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
  • 隴西李氏源流・祖籍地證說——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部隴西李氏的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興起、發展的歷史縮影。研究李氏文化,就是研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尊重歷史、還歷史的真面目。其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老子李耳「飛升」(隴西)狄道,隴西房始祖李崇家居(隴西)狄道,漢徵西將軍李仲翔戰歿葬(隴西)狄道,西涼武昭王李奔是隴西狄道,唐高祖李淵其先隴西狄道。
  • 隴西李氏源流·祖籍地證說——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部隴西李氏的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興起、發展的歷史縮影。研究李氏文化,就是研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尊重歷史、還歷史的真面目。其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老子李耳「飛升」(隴西)狄道,隴西房始祖李崇家居(隴西)狄道,漢徵西將軍李仲翔戰歿葬(隴西)狄道,西涼武昭王李暠籍是隴西狄道,唐高祖李淵其先隴西狄道。
  • 嶽陽李氏——李氏文化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
  • 李氏播遷遍天下——李氏文化
    由隴西李氏建立的李唐王朝,被尊為「天朝」而盛極一時,僅李淵一族就有39房之多,且以武陽、姑臧、丹陽、敦煌為盛(這是隴西李氏的「定著四房」),成為歷史上李姓不同於其他任何姓氏而迅速發展、播遷的一個黃金時段。其緣由雖多,主要有四:一是王子分封各地。皇帝的妃子多,兒子便多。
  • 隴西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 中國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形成是在魏晉南朝之際,漢唐之間是我國士族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很多長盛不衰的名門望族,世代出將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權,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隴西李氏源自於顓頊孫皋陶之後,世為理官,到了周朝時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師。
  • 李氏李姓家人尋根敬祖的聖地是哪裡?你知道嗎
    】李氏李姓家人尋根敬祖的聖地是哪裡?崇為隴西郡首任郡守,是隴西房李氏始祖。李璣及子孫初居山西晉陽,後遷河北邯鄲,成了河北趙郡房始祖。這樣就形成了以李崇為首的隴西房和以李璣為首的趙郡房,為李姓的兩大支柱。  西部歷史文化名城臨洮,戰國後稱狄道,是人文始祖伏羲後裔的食邑地。周朝稱隴西邑。自秦獻公(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為臨洮建縣之始。從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隴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
  • 安海衝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建於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是福建省文化古鎮、人口大鎮、經濟重鎮。去年5月份,安海鎮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緊鑼密鼓地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的南港,安海港海外交通貿易起自唐宋,明末清初達到高峰,繁榮至民國。
  • 從梅縣塘頭下李氏家族存契看客家在梅州(二)——族譜的考證 ——李氏文化
    二 族譜的考證  李姓在中國是第一大姓,據考最興旺是盛唐時期。
  • 婁底十大歷史文化名鎮評選,你選誰?快來為家鄉投票
    古老的藍溪橋折射出藍田古鎮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古鎮的得名緣於一個古老的故事。據修撰於清代同治年間的《安化縣誌》記載:「相傳宋張南軒經此,謂地宜藍,後果藝藍彌野,因名。」當時的藍田鎮屬原安化縣,而張南軒乃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是湘湘學派的奠基人,古鎮此後就叫藍田。 藍田辦事處位於漣源城區,是漣源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位優勢突出。
  • 金鄉縣李樓李氏家族軼事及家譜——李氏文化
    太平李氏家族在山東鄆城代代單傳,至七世祖在明正德五年,即公元一五O九年永泰公遷居金鄉縣城西三裡石堂邨,即今李樓村後方子孫繁茂。據傳,石堂邨更名為李樓起源於明正德初年。明正德六年在金鄉縣城西三裡有村莊名「石堂邨「,當時在此居住的居民中有三戶大姓(即同姓族親較多)。七世祖永泰公率家人遷居此處後,此地發生了石堂邨以誰家姓氏命名的糾紛。後幾大家族籤賭約定"誰先富蓋樓者以誰姓居之"。
  • 青州李家官莊李氏家族歷史文化淺考//魯清源
    青州李家官莊李氏家族歷史文化淺考文/魯清源   青州市經濟開發區李家官莊村(以下簡稱官莊),地處平疇沃野之間,雖無山川之勝,卻也人傑地靈,物阜民豐。蜿蜒而來的茅津河水滋潤著這片廣袤的土地,水流淙淙,繞村而去,不知承載了多少歷史故事。
  • 李世民後裔——李氏文化
    屬隴 西李氏27世裔孫。19歲任汀州府寧化縣儒學教諭;21歲與其兄木德遷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一直無育,火德63歲時(1268年),伍氏親自聘媒,納娶上杭豐郎陳梅山之19歲女兒為妾,婚後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別是三一郎(朝文)、三二郎(朝宗)、三三郎(朝美)。此三子後裔繁衍極盛,並且名人輩出。
  •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李氏文化
    二、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  即唐太宗幼子曹王明後裔。武則天臨政,以周代唐,逐殺唐宗親子孫,曹王明貶黔路中遭逐殺,其子孫被貶嶺南。唐玄宗倒周復唐,重掌李唐大權,第一件事就是召回被武周時期被貶的李唐子孫,封官復爵,安撫人心。
  • 陝西「四態」促名鎮發展
    筆者日前從陝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三年來,該省文化旅遊名鎮(街區)建設成效顯著,帶動了休閒旅遊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今年,陝西將全面堅持「傳統形態、多元文態、宜居生態、旅遊業態」四態同步發展,使全省文化旅遊名鎮宜居宜遊,富民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