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陷阱:貧窮是如何偷走一個人的未來?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LinkedIn領英

我朋友講過一件事兒,有一次他去參觀某個工廠,發現工廠外面停滿了一排落滿灰的私家車。

他理所當然的以為那些車是工廠管理人員的。

聊天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那些車都是工廠裡的工人的。

他們一個月雖然只有3000-4000元的薪資,卻省吃儉用買了價格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私家車。

這件事兒讓他覺得很魔幻。

這些工人大多住在員工宿舍裡,5分鐘就能走到工廠,所以私家車可能還不如一個滑板來得實用。

不僅如此,窮人有著很多在普通人眼中看起來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為:

越生越窮,越窮越生。

可以餓著肚子,但絕對不能沒有大屏幕電視機。

為了購買iPad用掉了下一個月的房租,被房東驅逐出門。

給孩子購買高檔的衣服,卻靠著高利息的信用卡和發薪日貸款。

寧願花大錢找江湖郎中治病,也不肯接受正規醫療機構的援助。

花錢買根本不需要的房屋,再把房屋抵押掉換錢,最後宣布破產.....

這個充斥著非理性行為的世界,就是窮人的遊樂場和墓地,他們在這裡一邊狂歡一邊忍受著饑寒交迫。

正如《貧窮的本質》中所說的:

貧窮就像一道陷阱,讓深陷其中的人無法逃離。儘管有逃出陷阱的梯子存在,但梯子並不總是放在正確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踏上梯子。

一、消費陷阱:為什麼窮人會購買奢侈品?

在美國紐約,每天都會有大量窮人因為未繳房租被房東驅逐出門。

這些窮人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靠著領取聯邦政府提供的救濟金過活。

但由於高昂的房租,他們不得不把總收入的70%上繳給房東,只要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意外拖欠了房租,房東就會拿著驅逐令敲開他們的大門,把他們和行李一起扔在大街上。

一旦他們留下了被驅逐過的記錄,就很難再找到好的房子,只能搬進條件更惡劣的社區,在貧窮、暴力、毒品中夾縫求生。

如果你想申請租房補貼,那前面可能有幾千個家庭在前面等著,如果在美國華盛頓,時間還會更久,多久呢,從少婦等到奶奶那麼久。

拉瑞恩也是被驅逐黑名單上的一員,拉瑞恩在十年級的時候輟學了,先後做了縫衣女工,機械工,因為意外,金屬儀器還夾掉過她兩根中指的上半部分。

22歲的時候拉瑞恩嫁給了一個男人,生下兩個孩子之後和丈夫離婚,成為了單親媽媽。

每個月她可以從社區裡領取80美元的食物券,等食物券一下來,她就立刻奔向雜貨店。

你以為窮人通常會精打細算過日子?

不,他們比普通人花錢還要大手大腳。

本來可以用這80美元的食物券購買夠一家人吃很多天的價格低廉的主食,但拉瑞恩卻用這些食物券買了蝦、國王蟹腳、沙拉與檸檬蛋白霜派。

買完後她回到住處開始做料理,一個人享用完用一百七十六攝氏度高溫烹煮的龍蝦尾佐檸檬奶油。

就這樣,一頓飯用掉了一整個月的食物券。

窮人沒資格享受生活,也許這才是對窮人最大的誤解。

《貧窮的本質》提到過,「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這可以是一臺電視機,也可以是一點兒特別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

為了一臺62英寸的電視,他們寧願冒著被驅逐出門的危險。

為了吃一頓美味的龍蝦,他們寧願在之後的29天裡天天吃泡麵。

為了一瓶可以除皺的200元的面霜,他們寧可在寒冷的冬天因為欠繳燃氣費被停掉供暖。

看到這,很多人不禁搖搖頭,覺得他們無藥可救,想當然地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花錢如流水的習慣才導致了他們的貧窮。

但事實可能是,正是因為貧窮才導致他們花錢如流水。

因為對於窮人來說,他們可以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錙銖必較地存錢,但即便如此,他們也明白,脫離貧窮的希望和中彩票一樣,十分渺茫。

「你根本無法想像他們得上進或自製到何種程度,光是從在貧窮中掙扎度日到在貧窮中安穩度日,兩者間的鴻溝就已經讓在底層的他們望而卻步。」

人們經常提到貧窮這兩個字,但其實這兩個字並不是相同的意思,貧指的是缺乏、不足,而窮卻指的是困頓的、不得志的、貧困的。

一個是物質上的不足,一個是精神上的匱乏,前者是可以改善的,後者是一種無法改善的心智、精神的貧瘠。

貧的狀態是容易改變的,但窮的心態很難扭轉。

心理學上有兩個詞可以很好地來解釋窮的概念,一個叫做延遲滿足,另一個叫做自我效能。

延遲滿足,指的是你願意犧牲當前的利益和享受換取將來更大的利益和收穫,舉個例子來說,為了儘可能地攢錢,窮人每天必須剋扣自己,食不果腹,犧牲眼下的安逸和享受換取未來更多的儲蓄。

而自我效能指的是一個對於自己是否能做成事的判斷和感受。

譬如,對於普通人來說,相信自己明天比今天過得更好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對於窮人來說則不然。

他們覺得未來充滿了不確定和危機,一點小意外就可能讓他們跌入永久的深淵,他們對生活缺乏掌控感,對自己也缺乏信心。

儘管有的時候別人會安慰他們,一切都會過去的,他們也時常懷疑,這樣的日子或許會一直持續下去。

而這兩個能力,都是打破貧窮陷阱的關鍵,相較於其他人來說,窮人的延遲滿足能力和自我效能顯然更加脆弱。

《貧窮的本質》的作者認為,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像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任何值得作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時間。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只關注當前,儘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在必要的場合參加慶祝活動。

這些偶爾的奢侈和放縱,在普通人看來是不可救贖的惡習,但只有窮人才知道,這才是生活中的盼頭和小確幸,讓貧窮的生活不再那麼難捱。

因此,他們選擇」放棄治療「,在篝火中光鮮亮麗、在磨難中尋歡作樂,比起未知的希望,他們寧願短暫地狂歡,以此來遺忘糟糕的處境和黯淡的未來。

二、健康陷阱:為什麼窮人會花更多錢在治療上而不是預防上?

《貧窮的本質》中曾提到過一個數據,生活在印度烏代布爾地區的窮人,每個月的保健花費超過了228美元,而這幾乎是人均月消費的10倍。

那麼為什麼窮人會花那麼多錢在健康保健上呢?

研究發現,雖然有很多國際救助組織會提供很多廉價甚至免費的預防治療手段,但只有極少數的窮人會選擇去正規的醫療設施機構接受疫苗和治療。

對於烏代布爾地區的窮人來說,生病時更傾向於花大價錢去私人醫院找「孟加拉醫生」(未接受正規培訓的)治療。

由於醫生的專業性和消毒措施的不足,救治的結果往往是花了大價錢卻讓身體狀況惡化得更快。

他們在健康上還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為,譬如:

明明可以購買一床蚊帳來預防瘧疾,卻更願意拿這筆錢來購買街邊的海螺餡餅。

明明可以接受醫療機構給予的消毒劑來預防痢疾,卻更願意嘗試傳統醫生的藥草和咒語。

明明可以免費按時接受醫療機構的疫苗來預防麻疹,卻更願意相信打針輸液的效果。

這些非理性行為出現的背後,是窮人的擁有的知識有限,無法決定什麼是真正有效的治療?還是因為窮人的迷信和漏洞百出的信念,讓他們離正確的救治越來越遠?

實際上,窮人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都處在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的困境之中,不過區別在於,很多東西都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得到的。

我們住在有自來水的房子裡,不用想著每天早晨往水裡加消毒劑。

下水道自行運轉,我們甚至不知道怎樣運轉的。

我們大都相信醫生會盡力為我們服務,公立醫院會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讓孩子接種疫苗,因為公立學校不接受未接種疫苗的孩子。

我們幾乎用不著自己有限的自控及決斷能力,而窮人則需要不斷運用這種能力。

一個人的帶寬是有限的,帶寬就是心智資源的容量,帶寬讓我們能夠運用已知的信息做出正確的決策,當帶寬不夠時,便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自控力。

一個人一旦陷入貧窮,有效帶寬便會變窄。

這麼說吧,窮人的帶寬就像一條常年擁堵的單行道,汽車的尾氣烏煙瘴氣,暴躁的喇叭聲此起彼伏,在這樣一條馬路上,不管你開的是勞斯萊斯還是奇瑞QQ,你都只能一邊叼著煙,一邊不停咒罵。

而普通人的帶寬就像是機場的快速通道,一旦需要做出一些重要的決策,就能夠拿著vip的特權標識,一路暢行無阻。

如果你能跟蹤一個窮人的一天,你會發現,他們比普通人每天要忙得多。

為了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他們不得不用擁擠的帶寬去處理各種麻煩事兒,「一會這兒有問題,一會兒那裡又出了問題」,窮人就像是消防員,每天都要到處救火:

拎著亮黃色通知的白人男性敲開家門,告知現在要停掉燃氣。

食物券因為變更住址的表格審核出了問題,所以沒有及時到帳。

兩個男人闖進了房子,用槍抵住你的臉。

房東一邊清點房租一邊通知下個月房租要漲價了......

稀缺,不僅會讓人入不敷出,不知道如何分配資源,而且會讓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無措。所以窮人不是真的笨,而是因為帶寬被其他瑣事佔據了,所以沒辦法高速運轉,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生育陷阱:為什麼窮人越生越窮越窮越生?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贊恩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處貧民窟,他的父母是難民貧民,他是家裡的老大,下面有6個弟弟妹妹,一家人住在狹窄的房子裡。

父母長時間不在家,12歲的贊恩要肩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他白天到雜貨店打工,晚上又帶著弟弟妹妹在骯髒混亂的街道上吆喝自製飲料。

贊恩有一個妹妹,有一天告訴他自己下面流血了。

贊恩雖然還小,卻也意識到那意味著什麼,於是告訴妹妹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訴父母,一旦告訴了父母,父母肯定會把她賣給可以做她爸爸的人當老婆。

然而紙包不住火,贊恩的妹妹最終還是像商品一樣被父母出售給了一個商販。

在影片的結尾,贊恩決定控告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他。

我們常常以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生得多,開銷大,所以導致越來越窮。

但實際上,窮人之所以生的多,恰恰是因為他們窮。

對於窮人來說,生孩子就像買彩票一樣,你永遠不知道哪張彩票會中獎,他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多買,這樣中獎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加。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養兒防老」,意思就是兒子會為年邁體弱的父母提供基本的保障,但窮人和普通人的差別在於,他們不知道究竟哪個孩子有能力為自己提供保障。

四、教育陷阱:為什麼寒門更難出貴子?

薛兆豐在《奇葩說》中曾經分享過一個觀念:

去國外留學如果錢不夠,你千萬不要去洗碗,你借錢都要借錢去讀書。因為你一旦開始「洗碗+讀書」這樣的生活就會惡性循環。

因為你洗碗以後,你的體力是不足以支持你再去念書的。這樣你會永遠都念不完,你應該把努力放在讀書上面,好好讀書。

很多成績優異但家庭貧困的學生,為了賺取生活費和學費,所以同時兼職多份工作,結果在窮忙和體力透支下,不得不申請暫停學業。

寒門更難出貴子,說的就是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個人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換取普通人的起點。

貧窮的父母無法保障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充分的教育,更常見的情況是,他們從中挑選最「聰明」的一個去接受教育。

而這個「幸運兒」也並不會因此人生達到了巔峰。

調研人員在調查時發現,在印度的學校,7-14歲年齡組的孩子有60%的孩子讀不出一個簡單的故事。

為什麼孩子明明來上了學,卻連基本的閱讀能力都沒有呢?

原因在於,在印度,實行的都是精英教育。

這種教育要求超前的學習能力和全面的教學大綱,而這些對於窮人孩子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往往被打上差生的標籤,從而在自我證實效應下,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而更重要的一點,窮人的父母將教育看成一種彩票而不是安全投資。家長對於孩子能在學校取得好成績的期望並不高。

《鄉下人的悲歌》中,作者J.D.萬斯就是一個從白人底層社區走出來的成功人士。

從小,他看著母親身邊的男人一個換一個,那些男人總是和母親吵個不停,有的時候甚至大打出手。

而她的母親後來染上了吸毒,工作和收入也不穩定,所以他也很少在學校交到朋友,因為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迫搬家、換學校。

他們社區中的孩子,大部分都中途輟學,要麼成為了父母一樣的藍領工人,要麼走上了吸毒販毒的道路。

但作者之所以能夠從貧窮的陷阱中走出來,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他的祖母從來沒有放鬆對他學習上的要求,她在家裡有三項規定:考個好分數、找份好工作,還有「別他媽偷懶,過來幫我」。

但大多數窮人的父母往往低估了教育的價值,一方面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教育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他們也並不期待孩子能夠從教育中獲得什麼有用的東西。

你會發現一個現象,越是有錢人,越是重視孩子的教育,相反,那些窮人的孩子,在童年則「幸福」得多,「那些窮人的孩子似乎總有玩的時間,他們擅長玩各種各樣的遊戲。」

社會分層其實早就從早期的教育開始了。

美國加州,有一個排名第一的中學——惠特尼高中,一位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記者休姆斯決定在這所中學臥底一年,後來出版了一本《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

在書裡面,休姆斯提到一個神奇的數字「4」,4小時的睡眠,4杯拿鐵,4.0的GPA成績,這就是惠特尼高中生的日常生活。

而所謂的「快樂教育」是怎樣的呢?

一年幾次的教師大罷工,老師缺乏責任心,上課大多數時候都是敷衍了事,學生3點就放學了,沒事幹就在街上混,抽菸喝酒泡妞吸大麻。

如果某一天班裡哪個女生很長一段時間都沒來學校了,那很有可能是被搞大肚子,回家生孩子去了。

而這些「快樂教育」體系下的孩子,是無法打破階層限制的:

他們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秘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繼承父母的衣缽」,當工人、農民、餐廳服務員。

五、金融陷阱:為什麼窮人很難致富?

窮人為什麼很難致富?

這應該是大多數人疑惑的問題。

按照一個工薪族的收入,每個月除去房租、生活費等費用,還會剩餘一筆錢,而這筆錢通常隨著時間越變越多。

但是對於窮人來說,儲蓄這件事要複雜得多,因為他們存在的問題,不是靠省吃儉用能解決的。

如果你每天只有10元的收入,那麼你很難爬出貧窮的陷阱。

因為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開銷,一大堆孩子要養,一大筆代繳的帳單要付,還有各種各樣的麻煩事兒在掏空你的口袋,讓你不得不向明天「預支」更多的錢來填補今天的漏洞。

所以你會發現,窮人的錢是一天比一天更少。

《貧窮的本質》中S形曲線圖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在曲線圖上,P點就是一個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左邊,你沒有足夠的積累,所以每天入不敷出,越來越貧窮,而在這個臨界點右邊,你每天都有一定的正向現金流,因此你手裡的錢會越來越多。

舉個例子來說,印度安得拉邦貢土爾市有一個收破爛的窮人,他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購買一輛推車的錢,所以不得不從為數不多的收入裡拿出一大部分去支付推車的日租金。

而這筆租金如果省下來,不出幾個星期,就可以買一輛嶄新的推車了。

當時,帕德馬賈·蕾迪是印度一家小額信貸公司的執行長,在聽了收破爛的人的故事之後,她決定借錢給他。

而這個收破爛的人用這筆借款還清了欠款,買了推車之後,很快便發達起來了。

這個故事裡收破爛的這個窮人本應待在P點左邊的窮人陷阱中,卻因為一筆借款而成功從貧窮陷阱中走了出來。

既然如此,為什麼那些窮人不都去借錢,購買生產資料,擺脫貧窮的陷阱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銀行不肯借錢給他們,而唯一肯借錢給他們的人只有民間的放貸機構,而他們的利率又高的驚人,即便窮人賺的錢比以前多了,因為高額的利息,使得留在手裡的錢並沒有太多增長。

那麼為什麼窮人借貸利率如此之高呢?

原因有兩點,一點是窮人欠錢不還的概率更高,所以放貸人往往通過更高的利息來抵消違約的損失。

第二點就是,放貸的人為了確保窮人能夠還錢,必須對他們進行更為細緻的監督,而這又進一步增加了貸款成本。

這是一個劫貧濟富的社會,而窮人在槓桿中處於弱勢地位,你有的,他會給你更多,你沒有的,他會把你僅有的全部拿走。

寫在最後

窮人在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消費陷阱、健康陷阱、生育陷阱、教育陷阱、金融陷阱,使得他們無法從貧窮的泥淖中掙脫出來。

更重要的是,因為貧窮,窮人不知不覺中被剝奪了逃離貧窮陷阱的能力: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我效能感、有效帶寬......

HBO有一部紀錄片《人體器官交易實錄》,講述的是那些自願販賣自己的器官的人們的故事。

他們大多數人生活在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對於他們來說,沒有梯子可以攀爬,一個腎才是從貧窮的深淵逃脫的唯一道具。

他們割掉自己的一個腎,換取1000美金的收入(這通常意味著是他們兩年的總收入),然後回到家鄉,購買車子、房子、老婆,生活似乎變得更加美好。

電影《小丑》中,小丑亞瑟·弗萊克說過一句話:「貧窮才是真正的病。」

也許對於每周只有4美金收入的窮人來說,窮才是最可怕的癌症,它不止限制了一個人的想像力,還會悄悄拿走他們的未來。

所以少掉一個腎又能算什麼呢?

你不想要的東西,永遠與你同在

你想要的東西,永遠不與你同在

你不想去的地方,你不得不去

你以為自己想活得更長的時候

生命已經接近尾聲

這才是窮人的真實人生。

那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什麼啟示呢?

我覺得有兩點,一點是,理解窮人的辛苦與不易,而不是簡單把他們的窮歸因於蠢、懶。另外一點是,反思自己所處的階層存在哪些陷阱。

《富爸爸窮爸爸之不公平的優勢》中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非洲和亞洲的土著獵人為了捕捉猴子,發明了一套沿用了數千年的方法:

他們先是找個洞口與猴爪大小相似的樹洞,然後往裡面放入猴子喜歡的水果、堅果等食物,如果猴子經過,發現了裡面的食物,就會把爪子伸進去抓。

然而,因為抓滿了食物,它的爪子就會被卡在洞口,通常情況下,猴子都不會鬆手,而是選擇左擰右拽地使勁,結果等到獵人回來,就能夠不費吹灰之力捉住作繭自縛的猴子。

對於普通的上班族來說,我們和這隻猴子其實沒什麼區別,猴子不肯放開的是水果、堅果,而我們不肯放手的則是工作、家當和金錢,所以終身成為僱主的奴隸,為他們賺取利潤、繳納稅款。

窮人的梯子你已經找到了,那你的那架梯子呢,找到了嗎?

參考資料:

《貧窮的本質》作者: [美]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稀缺》作者: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 埃爾德·沙菲爾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鄉下人的悲歌》作者: [美] J.D.萬斯 出版社: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掃地出門》作者: [美]馬修·戴斯蒙德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富爸爸窮爸爸之不公平的優勢》作者: 羅伯特·清崎 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地下城》作者: [美] 凱薩琳·布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電影《何以為家》

HBO紀錄片《人體器官交易實錄》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貧窮陷阱,我們該如何靠自己擺脫?
    正如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巴希.巴納吉和艾絲特.杜芙若認為的,貧困就像個陷阱,掉入其中的人往往很難擺脫出來。一.什麼是貧窮陷阱發展經濟學中對「貧窮陷阱」的解釋是,經濟中存在惡性循環,使得發展中國家陷入貧困落後之中難以擺脫。
  • 為什麼貧窮?為什麼他們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這本書給你答案
    為什麼貧窮?為什麼他們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這本《貧窮的本質》給你解答,了解窮人一無所有背後的原因成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最關注的內容之一。
  • 跟著這樣做,你也可以走出貧窮陷阱
    他們用了15年的時間,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等多個方面,深入剖析了全球貧困的本質,希望能從根本上找到貧窮真正的原因,從而幫助這些窮人逃離「貧窮陷阱」。
  • 如何才能擺脫貧窮?窮人與富人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所以他只需要僱一個人來幫他賣水,無論他在哪,一樣的賺錢。故事感想這兩個人的區別在於佟掌柜的收益是來自她的勞動量,而呂秀才是提前勞動一段時間,建立了一個賺錢的系統。當他完成了第一個水渠,可以去芙蓉鎮再建立一個,以此類推,還可以去A鎮,B 鎮。也就是說他可以通過這些水渠賺錢,而佟掌柜需要每天工作勞動來賺薪水,呂秀才可以讓錢生錢,即使不工作也有錢賺。
  • 貧窮教會了你什麼?
    我把貧窮與失敗劃上等號,我不想成為窮人,而這是真真實實的真話。成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但它往往不是我們所能學習到的經驗。我們享受成功,也許這是我們應得,但我們並沒有從中獲得智慧。這也許是為什麼成功是無法被傳遞的。
  • 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如何打破束縛,實現階層躍遷呢
    其實貪婪是人類的本性,窮人被騙是因為他們的認知無法區分陷阱與機會。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貧窮的本質》一書的作者。他們花了15年的時間,深入到五大州的貧困地區做深入研究。
  • 貧窮的後果,為什麼要一個人扛?
    那是一種多年後回想起來仍會哽咽的傷痕,仿佛你的腦門上就寫著「我很窮,我不配」,仿佛所有人看你都帶著有色眼鏡、都帶著憐憫,仿佛你因為貧窮就低人一等的窘迫。就算這位女生足夠堅強、有足夠能力養活自己,供自己讀完了大學。
  • 生存法則:一個人貧窮並不是金錢決定的,而是頭腦缺乏這三種意識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在生活中,你會發現,真正決定一個人貧窮的,往往不是金錢。真正影響我們的,往往是內在的潛意識,一個人的潛意識裡決定了我們對金錢的態度,甚至影響我們財富和未來價值。從本質上來說,金錢是一種資源的流動,金錢更屬於那些能夠支配金錢的人,所以我們要想讓自己賺錢,首先就要改變自己對金錢的態度與內在的潛意識,我們才能開啟真正的財富之門。
  • 貧窮給我留下了什麼?
    貧窮還給我留下些什麼?心理學上說,一個人心裡越缺少什麼,就越迴避什麼,同時也會越關注什麼。比如一個人越窮,就越不會承認自己缺錢,就越會裝扮自己,直到自己看起來有錢,才滿意,生怕別人指指點點。俗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同時對錢方面的話題也會比較關注、敏感,是默默關注的那種,當別人提起,卻是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
  • 共讀《貧窮的本質》
    讓我們一起共讀《貧窮的本質》,這本書將為我們展示世界上最貧窮的一批人的生活,探尋貧窮的根源,以及擺脫貧窮的方法。【什麼是真正的貧窮】就經濟層面而言,什麼是真正的貧窮?這個問題,如果問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問東部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我們通常可能會以「若干房產、若干存款、若干固定資產」來評判一個人的貧富。
  • 認知的貧窮(深度好文)
    [原創]前言:寫在前面:小時候,我們總以為貧窮是缺衣少食、衣不遮體、受凍挨餓,沒有房屋和流落街頭。長大了才知道原來真正的貧窮卻是認知的貧窮。窮不是缺點,認識低能才是缺點。最窮不過是認知的貧窮。揮手告別過去,迎接成長和未來。
  • 麻省理工大學發現:一個人從貧窮到富有,只需做出兩個改變!
    麻省理工大學有兩位經濟學教授,一個叫班納吉一個叫杜弗洛,他們歷經15年走遍18個國家研究發現:一個人要想擺脫貧困,從窮變富只需要做出兩個改變!想不想知道是哪兩個?就是要有長期目標、要能長遠思考、要開始看到未來的價值,並為此做出短期犧牲。簡單來說就是:忍住當下不花錢,為長遠打算!如果一個人連存錢都做不到,他是很難成功的!因為存錢不僅是在積累資本,更是在考驗我們的自控能力。
  •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電視劇中的貧窮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貧窮
    可是看了他們住的房子或者生活方式後,我不禁陷入沉思:這就是他們的貧窮嗎?電視劇中的窮,貌似和我想的不太一樣,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今天,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貧窮」的角色吧:1、《甜蜜暴擊》男主少年明天家境貧寒,自從三年前媽媽離開後,他和弟弟明朗和妹妹明珠三人相依為命。
  • 一個人越來越貧窮的3個表現,現在注意還來得及,希望你沒有
    一個人越來越貧窮的3個表現,現在注意還來得及,希望你沒有貧窮,是一個形容詞。但是大部分民眾,都不喜歡這樣一個詞彙。因為這代表著我們現在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並且貧窮給人的感受,就是窮困潦倒,食不果腹。於是人人都不想變得貧窮,會努力的奮鬥,會在職場上努力賺錢。貧窮這個詞,在我們普通人看來,他的意思更加深刻。因為貧窮帶給我們的是無窮無盡的擔憂,甚至是無窮無盡的痛苦。而有些人,現在雖然很富有,卻逐漸在變得越來越貧窮。他們自己沒有察覺自己身上的變化,但是其他人看在眼裡,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一個人越來越貧窮,會有這三個表現,現在注意還來得及。
  • 貧窮表情包,滿臉都寫著兩個大字——「貧窮」o(╥﹏╥)o
    文末教會你如何轉換成微信表情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下意識地看了看我的微信錢包,不錯,好傢夥,沒讓我失望,還是兩位數...不多說了,說多都是淚o(╥﹏╥)o聊天表情版貧窮錢包版貧窮沙雕版貧窮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最後教大家保存圖片後如何轉換成微信表情包第一步:保存表情包到你的手機相冊第二步
  • 關於貧窮,我有話想說
    (1)我對於貧窮的看法起源於一所大學對貧困學生的評定標準,這所大學對於貧困學生的鑑定竟然是讓孩子當著其他學生的面上臺闡述自己的家庭情況和自己的未來規劃,這也讓我有了些許的感悟。想想父母為供你讀書而做的努力,他們的起早貪黑,可能一個人做著三個人的工作,他們不是為了讓你來大學裡消沉度日,他們希望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自己的人生,甚至改變家族的命運。(3)還記得2018年高考707分的王心怡嗎?
  • 窮人的世界太難了,貧窮使我不得不努力
    生活在窮苦人家,在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著手柴米油茶,想著要如何精打細算的過日子才能夠把僅有的一點錢花的更長久一些。在其他孩子還想父母撒嬌要玩具的時候,窮人家的孩子已經學會了如何打些零工掙些錢貼補家用,他們懂得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是走出貧窮的唯一路徑,也是改變自己改善一家人生活的最佳途徑。
  • 「貧窮」的死循環!(值得深思)
    但在另外一本書《貧窮的本質》,看到的是另外一種景象。這個世界很多人,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只要企業不倒閉,他們不會換工作。可是「一萬小時定律」在他們身上,並不起作用。恰恰相反,他們越忙越窮。
  •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父母的這種節儉,只能養出沒格局的娃
    有人說,小李之所以過度勤儉,是因為家境貧窮。其實,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窮。小李父母錯誤的勤儉教育才是阻礙他工作和婚姻的絆腳石。那麼,心窮的父母都有哪些表現呢?1.愛貪小便宜判斷一個人是貧窮還是心窮,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他是不是愛貪小便宜。有些父母自己愛貪小便宜不說,還教育孩子有便宜就佔。路上撿到錢,告訴孩子,誰撿到就歸誰;遇到了商場免費試吃攤位,拉著孩子吃個夠,這種行為只會毀了對孩子的教育。2.
  • 貧窮,用英語怎麼說?
    貧窮:是指缺乏錢財,生活拮据睏乏,缺乏生活機會的社會現象。在英語詞彙中,常用以下4個詞語來形容貧窮:圖片來源(網絡)一、Poor 英[p:(r)] 美[pr]作為形容詞:是指貧窮的、貧乏的、令人憐憫的;作為名詞:the poor 指貧困者、窮人;比較級:poorer;最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