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inkedIn領英
我朋友講過一件事兒,有一次他去參觀某個工廠,發現工廠外面停滿了一排落滿灰的私家車。
他理所當然的以為那些車是工廠管理人員的。
聊天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那些車都是工廠裡的工人的。
他們一個月雖然只有3000-4000元的薪資,卻省吃儉用買了價格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私家車。
這件事兒讓他覺得很魔幻。
這些工人大多住在員工宿舍裡,5分鐘就能走到工廠,所以私家車可能還不如一個滑板來得實用。
不僅如此,窮人有著很多在普通人眼中看起來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為:
越生越窮,越窮越生。
可以餓著肚子,但絕對不能沒有大屏幕電視機。
為了購買iPad用掉了下一個月的房租,被房東驅逐出門。
給孩子購買高檔的衣服,卻靠著高利息的信用卡和發薪日貸款。
寧願花大錢找江湖郎中治病,也不肯接受正規醫療機構的援助。
花錢買根本不需要的房屋,再把房屋抵押掉換錢,最後宣布破產.....
這個充斥著非理性行為的世界,就是窮人的遊樂場和墓地,他們在這裡一邊狂歡一邊忍受著饑寒交迫。
正如《貧窮的本質》中所說的:
貧窮就像一道陷阱,讓深陷其中的人無法逃離。儘管有逃出陷阱的梯子存在,但梯子並不總是放在正確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踏上梯子。
一、消費陷阱:為什麼窮人會購買奢侈品?
在美國紐約,每天都會有大量窮人因為未繳房租被房東驅逐出門。
這些窮人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靠著領取聯邦政府提供的救濟金過活。
但由於高昂的房租,他們不得不把總收入的70%上繳給房東,只要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意外拖欠了房租,房東就會拿著驅逐令敲開他們的大門,把他們和行李一起扔在大街上。
一旦他們留下了被驅逐過的記錄,就很難再找到好的房子,只能搬進條件更惡劣的社區,在貧窮、暴力、毒品中夾縫求生。
如果你想申請租房補貼,那前面可能有幾千個家庭在前面等著,如果在美國華盛頓,時間還會更久,多久呢,從少婦等到奶奶那麼久。
拉瑞恩也是被驅逐黑名單上的一員,拉瑞恩在十年級的時候輟學了,先後做了縫衣女工,機械工,因為意外,金屬儀器還夾掉過她兩根中指的上半部分。
22歲的時候拉瑞恩嫁給了一個男人,生下兩個孩子之後和丈夫離婚,成為了單親媽媽。
每個月她可以從社區裡領取80美元的食物券,等食物券一下來,她就立刻奔向雜貨店。
你以為窮人通常會精打細算過日子?
不,他們比普通人花錢還要大手大腳。
本來可以用這80美元的食物券購買夠一家人吃很多天的價格低廉的主食,但拉瑞恩卻用這些食物券買了蝦、國王蟹腳、沙拉與檸檬蛋白霜派。
買完後她回到住處開始做料理,一個人享用完用一百七十六攝氏度高溫烹煮的龍蝦尾佐檸檬奶油。
就這樣,一頓飯用掉了一整個月的食物券。
窮人沒資格享受生活,也許這才是對窮人最大的誤解。
《貧窮的本質》提到過,「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這可以是一臺電視機,也可以是一點兒特別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
為了一臺62英寸的電視,他們寧願冒著被驅逐出門的危險。
為了吃一頓美味的龍蝦,他們寧願在之後的29天裡天天吃泡麵。
為了一瓶可以除皺的200元的面霜,他們寧可在寒冷的冬天因為欠繳燃氣費被停掉供暖。
看到這,很多人不禁搖搖頭,覺得他們無藥可救,想當然地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花錢如流水的習慣才導致了他們的貧窮。
但事實可能是,正是因為貧窮才導致他們花錢如流水。
因為對於窮人來說,他們可以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錙銖必較地存錢,但即便如此,他們也明白,脫離貧窮的希望和中彩票一樣,十分渺茫。
「你根本無法想像他們得上進或自製到何種程度,光是從在貧窮中掙扎度日到在貧窮中安穩度日,兩者間的鴻溝就已經讓在底層的他們望而卻步。」
人們經常提到貧窮這兩個字,但其實這兩個字並不是相同的意思,貧指的是缺乏、不足,而窮卻指的是困頓的、不得志的、貧困的。
一個是物質上的不足,一個是精神上的匱乏,前者是可以改善的,後者是一種無法改善的心智、精神的貧瘠。
貧的狀態是容易改變的,但窮的心態很難扭轉。
心理學上有兩個詞可以很好地來解釋窮的概念,一個叫做延遲滿足,另一個叫做自我效能。
延遲滿足,指的是你願意犧牲當前的利益和享受換取將來更大的利益和收穫,舉個例子來說,為了儘可能地攢錢,窮人每天必須剋扣自己,食不果腹,犧牲眼下的安逸和享受換取未來更多的儲蓄。
而自我效能指的是一個對於自己是否能做成事的判斷和感受。
譬如,對於普通人來說,相信自己明天比今天過得更好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對於窮人來說則不然。
他們覺得未來充滿了不確定和危機,一點小意外就可能讓他們跌入永久的深淵,他們對生活缺乏掌控感,對自己也缺乏信心。
儘管有的時候別人會安慰他們,一切都會過去的,他們也時常懷疑,這樣的日子或許會一直持續下去。
而這兩個能力,都是打破貧窮陷阱的關鍵,相較於其他人來說,窮人的延遲滿足能力和自我效能顯然更加脆弱。
《貧窮的本質》的作者認為,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像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任何值得作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時間。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只關注當前,儘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在必要的場合參加慶祝活動。
這些偶爾的奢侈和放縱,在普通人看來是不可救贖的惡習,但只有窮人才知道,這才是生活中的盼頭和小確幸,讓貧窮的生活不再那麼難捱。
因此,他們選擇」放棄治療「,在篝火中光鮮亮麗、在磨難中尋歡作樂,比起未知的希望,他們寧願短暫地狂歡,以此來遺忘糟糕的處境和黯淡的未來。
二、健康陷阱:為什麼窮人會花更多錢在治療上而不是預防上?
《貧窮的本質》中曾提到過一個數據,生活在印度烏代布爾地區的窮人,每個月的保健花費超過了228美元,而這幾乎是人均月消費的10倍。
那麼為什麼窮人會花那麼多錢在健康保健上呢?
研究發現,雖然有很多國際救助組織會提供很多廉價甚至免費的預防治療手段,但只有極少數的窮人會選擇去正規的醫療設施機構接受疫苗和治療。
對於烏代布爾地區的窮人來說,生病時更傾向於花大價錢去私人醫院找「孟加拉醫生」(未接受正規培訓的)治療。
由於醫生的專業性和消毒措施的不足,救治的結果往往是花了大價錢卻讓身體狀況惡化得更快。
他們在健康上還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為,譬如:
明明可以購買一床蚊帳來預防瘧疾,卻更願意拿這筆錢來購買街邊的海螺餡餅。
明明可以接受醫療機構給予的消毒劑來預防痢疾,卻更願意嘗試傳統醫生的藥草和咒語。
明明可以免費按時接受醫療機構的疫苗來預防麻疹,卻更願意相信打針輸液的效果。
這些非理性行為出現的背後,是窮人的擁有的知識有限,無法決定什麼是真正有效的治療?還是因為窮人的迷信和漏洞百出的信念,讓他們離正確的救治越來越遠?
實際上,窮人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都處在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的困境之中,不過區別在於,很多東西都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得到的。
我們住在有自來水的房子裡,不用想著每天早晨往水裡加消毒劑。
下水道自行運轉,我們甚至不知道怎樣運轉的。
我們大都相信醫生會盡力為我們服務,公立醫院會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讓孩子接種疫苗,因為公立學校不接受未接種疫苗的孩子。
我們幾乎用不著自己有限的自控及決斷能力,而窮人則需要不斷運用這種能力。
一個人的帶寬是有限的,帶寬就是心智資源的容量,帶寬讓我們能夠運用已知的信息做出正確的決策,當帶寬不夠時,便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自控力。
一個人一旦陷入貧窮,有效帶寬便會變窄。
這麼說吧,窮人的帶寬就像一條常年擁堵的單行道,汽車的尾氣烏煙瘴氣,暴躁的喇叭聲此起彼伏,在這樣一條馬路上,不管你開的是勞斯萊斯還是奇瑞QQ,你都只能一邊叼著煙,一邊不停咒罵。
而普通人的帶寬就像是機場的快速通道,一旦需要做出一些重要的決策,就能夠拿著vip的特權標識,一路暢行無阻。
如果你能跟蹤一個窮人的一天,你會發現,他們比普通人每天要忙得多。
為了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他們不得不用擁擠的帶寬去處理各種麻煩事兒,「一會這兒有問題,一會兒那裡又出了問題」,窮人就像是消防員,每天都要到處救火:
拎著亮黃色通知的白人男性敲開家門,告知現在要停掉燃氣。
食物券因為變更住址的表格審核出了問題,所以沒有及時到帳。
兩個男人闖進了房子,用槍抵住你的臉。
房東一邊清點房租一邊通知下個月房租要漲價了......
稀缺,不僅會讓人入不敷出,不知道如何分配資源,而且會讓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無措。所以窮人不是真的笨,而是因為帶寬被其他瑣事佔據了,所以沒辦法高速運轉,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生育陷阱:為什麼窮人越生越窮越窮越生?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贊恩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處貧民窟,他的父母是難民貧民,他是家裡的老大,下面有6個弟弟妹妹,一家人住在狹窄的房子裡。
父母長時間不在家,12歲的贊恩要肩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他白天到雜貨店打工,晚上又帶著弟弟妹妹在骯髒混亂的街道上吆喝自製飲料。
贊恩有一個妹妹,有一天告訴他自己下面流血了。
贊恩雖然還小,卻也意識到那意味著什麼,於是告訴妹妹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訴父母,一旦告訴了父母,父母肯定會把她賣給可以做她爸爸的人當老婆。
然而紙包不住火,贊恩的妹妹最終還是像商品一樣被父母出售給了一個商販。
在影片的結尾,贊恩決定控告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他。
我們常常以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生得多,開銷大,所以導致越來越窮。
但實際上,窮人之所以生的多,恰恰是因為他們窮。
對於窮人來說,生孩子就像買彩票一樣,你永遠不知道哪張彩票會中獎,他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多買,這樣中獎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加。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養兒防老」,意思就是兒子會為年邁體弱的父母提供基本的保障,但窮人和普通人的差別在於,他們不知道究竟哪個孩子有能力為自己提供保障。
四、教育陷阱:為什麼寒門更難出貴子?
薛兆豐在《奇葩說》中曾經分享過一個觀念:
去國外留學如果錢不夠,你千萬不要去洗碗,你借錢都要借錢去讀書。因為你一旦開始「洗碗+讀書」這樣的生活就會惡性循環。
因為你洗碗以後,你的體力是不足以支持你再去念書的。這樣你會永遠都念不完,你應該把努力放在讀書上面,好好讀書。
很多成績優異但家庭貧困的學生,為了賺取生活費和學費,所以同時兼職多份工作,結果在窮忙和體力透支下,不得不申請暫停學業。
寒門更難出貴子,說的就是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個人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換取普通人的起點。
貧窮的父母無法保障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充分的教育,更常見的情況是,他們從中挑選最「聰明」的一個去接受教育。
而這個「幸運兒」也並不會因此人生達到了巔峰。
調研人員在調查時發現,在印度的學校,7-14歲年齡組的孩子有60%的孩子讀不出一個簡單的故事。
為什麼孩子明明來上了學,卻連基本的閱讀能力都沒有呢?
原因在於,在印度,實行的都是精英教育。
這種教育要求超前的學習能力和全面的教學大綱,而這些對於窮人孩子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往往被打上差生的標籤,從而在自我證實效應下,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而更重要的一點,窮人的父母將教育看成一種彩票而不是安全投資。家長對於孩子能在學校取得好成績的期望並不高。
《鄉下人的悲歌》中,作者J.D.萬斯就是一個從白人底層社區走出來的成功人士。
從小,他看著母親身邊的男人一個換一個,那些男人總是和母親吵個不停,有的時候甚至大打出手。
而她的母親後來染上了吸毒,工作和收入也不穩定,所以他也很少在學校交到朋友,因為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迫搬家、換學校。
他們社區中的孩子,大部分都中途輟學,要麼成為了父母一樣的藍領工人,要麼走上了吸毒販毒的道路。
但作者之所以能夠從貧窮的陷阱中走出來,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他的祖母從來沒有放鬆對他學習上的要求,她在家裡有三項規定:考個好分數、找份好工作,還有「別他媽偷懶,過來幫我」。
但大多數窮人的父母往往低估了教育的價值,一方面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教育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他們也並不期待孩子能夠從教育中獲得什麼有用的東西。
你會發現一個現象,越是有錢人,越是重視孩子的教育,相反,那些窮人的孩子,在童年則「幸福」得多,「那些窮人的孩子似乎總有玩的時間,他們擅長玩各種各樣的遊戲。」
社會分層其實早就從早期的教育開始了。
美國加州,有一個排名第一的中學——惠特尼高中,一位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記者休姆斯決定在這所中學臥底一年,後來出版了一本《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
在書裡面,休姆斯提到一個神奇的數字「4」,4小時的睡眠,4杯拿鐵,4.0的GPA成績,這就是惠特尼高中生的日常生活。
而所謂的「快樂教育」是怎樣的呢?
一年幾次的教師大罷工,老師缺乏責任心,上課大多數時候都是敷衍了事,學生3點就放學了,沒事幹就在街上混,抽菸喝酒泡妞吸大麻。
如果某一天班裡哪個女生很長一段時間都沒來學校了,那很有可能是被搞大肚子,回家生孩子去了。
而這些「快樂教育」體系下的孩子,是無法打破階層限制的:
他們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秘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繼承父母的衣缽」,當工人、農民、餐廳服務員。
五、金融陷阱:為什麼窮人很難致富?
窮人為什麼很難致富?
這應該是大多數人疑惑的問題。
按照一個工薪族的收入,每個月除去房租、生活費等費用,還會剩餘一筆錢,而這筆錢通常隨著時間越變越多。
但是對於窮人來說,儲蓄這件事要複雜得多,因為他們存在的問題,不是靠省吃儉用能解決的。
如果你每天只有10元的收入,那麼你很難爬出貧窮的陷阱。
因為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開銷,一大堆孩子要養,一大筆代繳的帳單要付,還有各種各樣的麻煩事兒在掏空你的口袋,讓你不得不向明天「預支」更多的錢來填補今天的漏洞。
所以你會發現,窮人的錢是一天比一天更少。
《貧窮的本質》中S形曲線圖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在曲線圖上,P點就是一個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左邊,你沒有足夠的積累,所以每天入不敷出,越來越貧窮,而在這個臨界點右邊,你每天都有一定的正向現金流,因此你手裡的錢會越來越多。
舉個例子來說,印度安得拉邦貢土爾市有一個收破爛的窮人,他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購買一輛推車的錢,所以不得不從為數不多的收入裡拿出一大部分去支付推車的日租金。
而這筆租金如果省下來,不出幾個星期,就可以買一輛嶄新的推車了。
當時,帕德馬賈·蕾迪是印度一家小額信貸公司的執行長,在聽了收破爛的人的故事之後,她決定借錢給他。
而這個收破爛的人用這筆借款還清了欠款,買了推車之後,很快便發達起來了。
這個故事裡收破爛的這個窮人本應待在P點左邊的窮人陷阱中,卻因為一筆借款而成功從貧窮陷阱中走了出來。
既然如此,為什麼那些窮人不都去借錢,購買生產資料,擺脫貧窮的陷阱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銀行不肯借錢給他們,而唯一肯借錢給他們的人只有民間的放貸機構,而他們的利率又高的驚人,即便窮人賺的錢比以前多了,因為高額的利息,使得留在手裡的錢並沒有太多增長。
那麼為什麼窮人借貸利率如此之高呢?
原因有兩點,一點是窮人欠錢不還的概率更高,所以放貸人往往通過更高的利息來抵消違約的損失。
第二點就是,放貸的人為了確保窮人能夠還錢,必須對他們進行更為細緻的監督,而這又進一步增加了貸款成本。
這是一個劫貧濟富的社會,而窮人在槓桿中處於弱勢地位,你有的,他會給你更多,你沒有的,他會把你僅有的全部拿走。
寫在最後
窮人在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消費陷阱、健康陷阱、生育陷阱、教育陷阱、金融陷阱,使得他們無法從貧窮的泥淖中掙脫出來。
更重要的是,因為貧窮,窮人不知不覺中被剝奪了逃離貧窮陷阱的能力: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我效能感、有效帶寬......
HBO有一部紀錄片《人體器官交易實錄》,講述的是那些自願販賣自己的器官的人們的故事。
他們大多數人生活在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對於他們來說,沒有梯子可以攀爬,一個腎才是從貧窮的深淵逃脫的唯一道具。
他們割掉自己的一個腎,換取1000美金的收入(這通常意味著是他們兩年的總收入),然後回到家鄉,購買車子、房子、老婆,生活似乎變得更加美好。
電影《小丑》中,小丑亞瑟·弗萊克說過一句話:「貧窮才是真正的病。」
也許對於每周只有4美金收入的窮人來說,窮才是最可怕的癌症,它不止限制了一個人的想像力,還會悄悄拿走他們的未來。
所以少掉一個腎又能算什麼呢?
你不想要的東西,永遠與你同在
你想要的東西,永遠不與你同在
你不想去的地方,你不得不去
你以為自己想活得更長的時候
生命已經接近尾聲
這才是窮人的真實人生。
那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什麼啟示呢?
我覺得有兩點,一點是,理解窮人的辛苦與不易,而不是簡單把他們的窮歸因於蠢、懶。另外一點是,反思自己所處的階層存在哪些陷阱。
《富爸爸窮爸爸之不公平的優勢》中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非洲和亞洲的土著獵人為了捕捉猴子,發明了一套沿用了數千年的方法:
他們先是找個洞口與猴爪大小相似的樹洞,然後往裡面放入猴子喜歡的水果、堅果等食物,如果猴子經過,發現了裡面的食物,就會把爪子伸進去抓。
然而,因為抓滿了食物,它的爪子就會被卡在洞口,通常情況下,猴子都不會鬆手,而是選擇左擰右拽地使勁,結果等到獵人回來,就能夠不費吹灰之力捉住作繭自縛的猴子。
對於普通的上班族來說,我們和這隻猴子其實沒什麼區別,猴子不肯放開的是水果、堅果,而我們不肯放手的則是工作、家當和金錢,所以終身成為僱主的奴隸,為他們賺取利潤、繳納稅款。
窮人的梯子你已經找到了,那你的那架梯子呢,找到了嗎?
參考資料:
《貧窮的本質》作者: [美]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稀缺》作者: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 埃爾德·沙菲爾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鄉下人的悲歌》作者: [美] J.D.萬斯 出版社: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掃地出門》作者: [美]馬修·戴斯蒙德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富爸爸窮爸爸之不公平的優勢》作者: 羅伯特·清崎 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地下城》作者: [美] 凱薩琳·布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電影《何以為家》
HBO紀錄片《人體器官交易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