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北水」成兩會熱詞:濟南生態立市和城市格局的躍升變遷

2020-12-15 愛濟南客戶端

濟南有山的厚重、水的靈動。

「南山北水」成為今年濟南市兩會的熱詞。「南山北水」這個熱詞,其實也講述著濟南這座城市自2002年到2020年18年來城市規劃、生態治理、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

站在更高維度上來看,不難發現,「南山北水」對濟南來說不僅僅是一條綠色生態大走廊。這四個字的背後,映射出濟南生態立市的決心信心,也繪出了未來城市發展的大格局、大脈絡。

今年五一假期,小清河風貌帶和雲錦湖公園同時開放,一河一湖牽手成景。 新時報首席記者王鋒 攝

「南山北水」裡的城市規劃

2020年5月1日,小清河生態景觀全線開放的同時,雲錦湖公園也正式亮相,濟南自2002年編制泉城特色風貌帶後,「南山北水」概念中的「山水」全部聚齊。

這裡的雲錦湖就是《泉城特色風貌帶空間結構規劃研究》中的北湖。說起「南山北水」和泉城特色風貌帶,就必須要提到兩院院士吳良鏞。

2002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開了濟南市城市現場辦公會,明確提出了拓展發展空間、規劃建設新區、改善提升老城的要求,啟動了濟南城市建設重大戰略調整的進程。之後,濟南市有關部門反覆論證,提出了《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調整深化研究與城市新區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吳良鏞應邀來濟考察。

經過半年多的研討論證,2002年9月25日,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清華大學與濟南市規劃設計院合作的《濟南市城市空間戰略及新區發展研究》和《泉城特色風貌帶空間結構規劃研究》正式向市民公示。

《泉城特色風貌帶空間結構規劃研究》中提到風貌帶的空間結構布局,即「一城、一河、三山、四軸」,「一城」指古城,「一河」指黃河,「三山」指千佛山、華山和鵲山,「四軸」指小清河形成以水體為主的東西綠化軸,東濼河、西濼河分別與東、西護城河相連接形成兩條南北水體綠化軸,以及中間的城市歷史風貌發展延續軸。

中間的城市歷史風貌帶就包括明府古城和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變化較大的當屬大明湖。按照泉城特色風貌帶的構想,大明湖要實現「園中湖」向「城中湖」的轉變。2007年大明湖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2009年擴建工程竣工,擴建後的大明湖新景區除文物集中區域實行保護性收費以外,各景點免費向市民開放。時間走到2017年1月1日,大明湖新、老區合為一園對社會免費開放。

2016年,國務院批覆並原則同意了《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提到要加強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等名泉保護,保護好「南山北水」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格局,加強對建築高度、體量和樣式的控制和引導,特別要控制好大明湖周邊的建築高度,突出「山、泉、湖、河、城」有機結合的特色風貌。

「南山北水」裡的生態答卷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謀劃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打造「南山北水」綠色生態大走廊。

「南山北水」背後,折射出濟南堅持以生態立市的決心和信心。

從南部山區、小清河的保護歷程,不難看出濟南在治理和提升生態環境表現出的魄力與所做的努力。

2019年7月,《濟南市南部山區「多規合一」規劃(2017-2035年)》正式獲批公布,總體目標就是打造「生態南山,詩畫南山」。根據該規劃,到2020年,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初見成效,亂搭亂建、亂排亂放、無序經營等違法行為得到遏止,旅遊景區面貌和質量提升;到2025年,初步建成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區;到2035年,建設成為華北地區富裕文明、安定和諧、令人嚮往的生態文明示範區。

「以前別說在小清河邊上遊玩,就是從邊上經過都覺得有些臭。」市民王敏芝感嘆。2020年5月1日,小清河六大景觀風貌帶全部正式對外開放,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去遊玩,人們誇讚「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宜遊」。

曾經的小清河戴著黑臭水體的帽子,2007年小清河迎來一次大治理,治理之後,小清河河道最寬處達到了100米,並在沿岸建設了綠化景觀。2018年,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濟南市小清河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實施方案,2018年是治水「當年開工,當年見效」的關鍵一年,為了解決汙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和水體黑臭問題,水務局的「黑臭水體督導組」直接住在了小清河旁邊,一待就是一個月。2019年4月份,省生態環境廳結束了對小清河濟南段水質不達標的掛牌督辦,正式摘牌。

「南山北水」裡的大城格局

吳良鏞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濟南城北黃河邊正好有「華山」和黃河北的「鵲山」,正好用其作為「大門」,這樣南部千佛山、北面華鵲二山及黃河,中有小清河、東西濼水以及大明湖等,映帶前後左右,這基本勾勒出了最初「南山北水」概念的輪廓。

2020年4月28日,省委書記劉家義來濟調研時指出,濟南要堅持生態立市,加強水資源保護利用和水系治理,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推動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打造集泰山山脈、南部山區、雪野湖、濟西溼地、齊河黃河溼地等為一體的「南山北水」綠色生態大走廊。這裡所說的「南山北水」已經不再局限於濟南的南部山區和北部的小清河、黃河。

濟南市政協委員、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說,濟南的山和泰安的山都是「文化山」,一脈相承,都是既有自然風光還有人文積澱。濟南市政協委員、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郅良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要結合大交通、鄉村振興,共同推進濟泰文旅一體化。

隨著濟萊區劃調整、濟泰融合,南山已經更南。未來的濟南將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北水也將更北。

齊河與濟南隔黃河而望,以前這條河是分界線,現在是新紐帶。此前,交通一體化催熱濟齊「雙城記」,而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濟南、齊河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好濟齊溼地」,濟齊溼地一體化發展獲得了新動能。

黃河在濟南境內全長約183公裡,是城市重要的歷史文化帶、重要的生態景觀帶。北水的「升級」,也讓公眾對濟南更好地做好「黃河文章」有了更多期待。

相關焦點

  • 「南山北水」 濟南將與泰安攜手打造「大美泰山」生態共同體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3日訊 7月23日,記者從中國共產黨濟南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上獲悉,結合「南山北水」城市特點,濟南市將以黃河和泰山兩大生態系統為骨架,形成「融河擁山」大都市發展框架和「山泉湖河城」全要素統籌協調的城市空間格局。
  • 「南山北水」濟南將與泰安攜手打造「大美泰山」生態共同體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3日訊 7月23日,記者從中國共產黨濟南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上獲悉,結合「南山北水」城市特點,濟南市將以黃河和泰山兩大生態系統為骨架,形成「融河擁山」大都市發展框架和「山泉湖河城」全要素統籌協調的城市空間格局。
  • 事關濟南未來城市規劃發展,答案全在這場發布會
    關鍵詞:新十字方針先行區成城市空間拓展主陣地,商河將成現代化新城市組團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提出了「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永斌在發布會上透露,和原來的十字方針相比,新十字方針在空間範圍與格局、空間發展進程與部署等方面發生變化。其中,空間範圍與格局的變化尤其明顯。
  • 濟南打造生態南山詩畫南山,過程與進展是否通暢成了旁觀者的心病
    和北面的城市比起來,真可謂人間天堂了!解讀一下實施方案裡讓人振奮的幾個關鍵詞:生態明珠、生態南山、詩畫南山。但是,發展歸發展,思路歸思路,需要真刀實槍的去落實,才是硬道理,為此,許多人一提到南部山區的發展,就感覺遙遙無期,遠不渴望,尤其是常駐南山人,更是翹首以待。希望自己的家園早日美夢成真,發展得越來越好。
  • 新濟南發展藍圖熱詞頻現,城市未來與你我息息相關——這樣的城市是...
    高水平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讓工業「壓艙石」成為實體經濟「硬核」;基本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做強東部加快建設科創智造之城、振興西部加速建設活力康養之城、做美南部持續建設綠色生態之城、崛起北部全力建設未來希望之城、做優中部精心建設魅力品質之城……在規劃《建議》中,和城市發展、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提法和熱詞頻頻湧現。
  • 「十三五」期間 濟南成功創建全國第一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
    ,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思路,全面加快現代水務發展,成功創建全國第一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完成了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建設任務,在全省率先消除了劣Ⅴ類水體,濟南小清河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併入圍山東十大環保事件,連續18年保持全國節水型城市稱號,趵突泉等重點泉群實現17周年持續噴湧,繼續保持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圓滿完成了「十三五」目標任務。
  • 重磅|黃河將成城中內河!濟南「北跨」全面啟動,都有啥變化?
    「南山、中城、黃河、濟北」,這是未來濟南的「四帶」城市發展布局,讓黃河成為「城中河」,推動城市由大明湖時代到黃河時代的跨越發展。
  • 【全國兩會地方談】紫金e評:讀懂「兩會熱詞」中的殷殷期盼
    作為每年全國兩會召開前的預熱報導,人民網兩會調查已連續推出19年。19年來,這些廣徵民意評選出的「兩會熱詞」,也成了一扇承載民心民意的窗口。透過這扇窗口,我們可以體味新時代新變遷,讀懂其中飽含的民生新期待。退出的熱詞,彰顯政府誠意。去年以來,位居前十的正風反腐、全面依法治國、社會保障、教育改革、健康中國、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等,都得到了真情回應。
  • 濟南「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要成長成這樣
    濟南「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要成長成這樣 2020-12-23 1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濟南發展格局新在哪?
    日前,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提出了濟南城市發展的新格局,即在2003年提出「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基礎上,優化升級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新十字方針和原來相比,到底有哪些新變化?
  • 深讀兩會丨擁河發展正從藍圖走向現實!濟南以起步區為動力引擎掀開...
    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的濟南,正加快擁河發展的步伐。從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到近期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無不重點解讀如何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下簡稱「黃河戰略」)。黃河戰略在濟南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居於統領地位,落實推進該戰略,將是濟南揚起省會龍頭、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重大助力。
  • 「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 濟南釋義城市發展新格局
    根據《綱要》,濟南將構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著眼促進全域資源合理布局、科學配置,強化市級統籌,完善協調機制,突出抓好重點載體建設,促進錯位特色發展,加快形成更加有效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推動城市能級提升、內涵式發展。
  • 觀瀾|濟南生態格局「融河擁山,嶽瀆交匯」,「嶽瀆」是一個啥詞
    1月16日,濟南市政協委員、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國富對外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城系統治理,全力實施八大行動,加快形成『融河擁山、嶽瀆交匯』的生態格局。」
  • 濟南如何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調研組認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要牢固樹立濟南與黃河共生共榮的戰略共識。全面實施河道、灘區、堤壩綜合提升治理工程,確保黃河濟南段固以永存,長久安瀾。濟南市應該全面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加強黃河沿岸環境綜合治理和溼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靠山吃山一定要養山,靠水吃水一定要養水。今天我們的黃河聯動發展戰略,我們靠河吃河一定要養河。」
  • 杭州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大城北」崛起:這裡會成為德國魯爾工業區一...
    杭州日報訊 「大城北」「北建崛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成為本屆杭州兩會的「熱詞」。昨日,本報以8個整版的綜述,從生態建設、基礎設施、民生保障、數字經濟、健康產業等方面,系統梳理了大城北區域規劃建設兩年來的精彩蛻變,得到兩會代表、委員的熱烈反響。 「前年至今,大城北交通改變了以往『晴天一層土、雨天一層泥』的面貌,區域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 【兩會陳迪說】 第八期 守護青山綠水 描繪生態畫卷
    :【兩會陳迪說】 第八期  守護青山綠水 描繪生態畫卷。  現場近距離,兩會陳迪「說」。今年的全國兩會雖然來得稍「晚」一些,但是踏著初夏的腳步,「生態」「綠色」的聲音與往年同樣強勁,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方面的話題。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最好寫照,也實實在在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
  • 濟南時隔17年這樣定義城市發展新格局!
    據大眾日報報導,從「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到「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濟南市城市發展新格局正在逐漸展開。23日,記者從中共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體會議上獲悉,2003年6月26日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確定了「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濟南城市空間布局,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為適應濟南城市發展由空間拓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內在需求,推進全域統籌協調發展,需進一步形成「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
  • 重慶:聚焦生態變遷 扮靚美好南岸
    重慶南岸區在推動生態空間與城市環境融合、公園形態和山地形態共生、休閒體驗與審美感知統一、生態保護和民生保障協調方面發揮著積極示範作用。在兩江交匯、山水一體、人文薈萃的美麗重慶畫卷中,山是重慶城市的骨架,縉雲、中梁、銅鑼、明月「四山」縱貫南北,與城市相融,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獨特形態。  南山作為「四山」與城市關係最密切的重要山體,自古就是百姓遊憩、文人賞玩、宗教靜修之地。隨著城市空間不斷拓展,南山逐步從郊野步入城中,隨之而來的則是城市無序擴展過程中對南山生態環境的破壞,南山失去了昔日引以為傲的生態環境。
  • 中國城市發展日報 |合肥和薇婭; 濟南和環線
    《建議》將「『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列入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的主要目標之一:「津城」現代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形成若干現代服務業標誌區。「濱城」城市綜合配套能力顯著增強,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基本建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高效的空間布局更加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