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有山的厚重、水的靈動。
「南山北水」成為今年濟南市兩會的熱詞。「南山北水」這個熱詞,其實也講述著濟南這座城市自2002年到2020年18年來城市規劃、生態治理、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
站在更高維度上來看,不難發現,「南山北水」對濟南來說不僅僅是一條綠色生態大走廊。這四個字的背後,映射出濟南生態立市的決心信心,也繪出了未來城市發展的大格局、大脈絡。
今年五一假期,小清河風貌帶和雲錦湖公園同時開放,一河一湖牽手成景。 新時報首席記者王鋒 攝
「南山北水」裡的城市規劃
2020年5月1日,小清河生態景觀全線開放的同時,雲錦湖公園也正式亮相,濟南自2002年編制泉城特色風貌帶後,「南山北水」概念中的「山水」全部聚齊。
這裡的雲錦湖就是《泉城特色風貌帶空間結構規劃研究》中的北湖。說起「南山北水」和泉城特色風貌帶,就必須要提到兩院院士吳良鏞。
2002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開了濟南市城市現場辦公會,明確提出了拓展發展空間、規劃建設新區、改善提升老城的要求,啟動了濟南城市建設重大戰略調整的進程。之後,濟南市有關部門反覆論證,提出了《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調整深化研究與城市新區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吳良鏞應邀來濟考察。
經過半年多的研討論證,2002年9月25日,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清華大學與濟南市規劃設計院合作的《濟南市城市空間戰略及新區發展研究》和《泉城特色風貌帶空間結構規劃研究》正式向市民公示。
《泉城特色風貌帶空間結構規劃研究》中提到風貌帶的空間結構布局,即「一城、一河、三山、四軸」,「一城」指古城,「一河」指黃河,「三山」指千佛山、華山和鵲山,「四軸」指小清河形成以水體為主的東西綠化軸,東濼河、西濼河分別與東、西護城河相連接形成兩條南北水體綠化軸,以及中間的城市歷史風貌發展延續軸。
中間的城市歷史風貌帶就包括明府古城和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變化較大的當屬大明湖。按照泉城特色風貌帶的構想,大明湖要實現「園中湖」向「城中湖」的轉變。2007年大明湖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2009年擴建工程竣工,擴建後的大明湖新景區除文物集中區域實行保護性收費以外,各景點免費向市民開放。時間走到2017年1月1日,大明湖新、老區合為一園對社會免費開放。
2016年,國務院批覆並原則同意了《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提到要加強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等名泉保護,保護好「南山北水」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格局,加強對建築高度、體量和樣式的控制和引導,特別要控制好大明湖周邊的建築高度,突出「山、泉、湖、河、城」有機結合的特色風貌。
「南山北水」裡的生態答卷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謀劃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打造「南山北水」綠色生態大走廊。
「南山北水」背後,折射出濟南堅持以生態立市的決心和信心。
從南部山區、小清河的保護歷程,不難看出濟南在治理和提升生態環境表現出的魄力與所做的努力。
2019年7月,《濟南市南部山區「多規合一」規劃(2017-2035年)》正式獲批公布,總體目標就是打造「生態南山,詩畫南山」。根據該規劃,到2020年,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初見成效,亂搭亂建、亂排亂放、無序經營等違法行為得到遏止,旅遊景區面貌和質量提升;到2025年,初步建成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區;到2035年,建設成為華北地區富裕文明、安定和諧、令人嚮往的生態文明示範區。
「以前別說在小清河邊上遊玩,就是從邊上經過都覺得有些臭。」市民王敏芝感嘆。2020年5月1日,小清河六大景觀風貌帶全部正式對外開放,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去遊玩,人們誇讚「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宜遊」。
曾經的小清河戴著黑臭水體的帽子,2007年小清河迎來一次大治理,治理之後,小清河河道最寬處達到了100米,並在沿岸建設了綠化景觀。2018年,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濟南市小清河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實施方案,2018年是治水「當年開工,當年見效」的關鍵一年,為了解決汙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和水體黑臭問題,水務局的「黑臭水體督導組」直接住在了小清河旁邊,一待就是一個月。2019年4月份,省生態環境廳結束了對小清河濟南段水質不達標的掛牌督辦,正式摘牌。
「南山北水」裡的大城格局
吳良鏞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濟南城北黃河邊正好有「華山」和黃河北的「鵲山」,正好用其作為「大門」,這樣南部千佛山、北面華鵲二山及黃河,中有小清河、東西濼水以及大明湖等,映帶前後左右,這基本勾勒出了最初「南山北水」概念的輪廓。
2020年4月28日,省委書記劉家義來濟調研時指出,濟南要堅持生態立市,加強水資源保護利用和水系治理,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推動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打造集泰山山脈、南部山區、雪野湖、濟西溼地、齊河黃河溼地等為一體的「南山北水」綠色生態大走廊。這裡所說的「南山北水」已經不再局限於濟南的南部山區和北部的小清河、黃河。
濟南市政協委員、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說,濟南的山和泰安的山都是「文化山」,一脈相承,都是既有自然風光還有人文積澱。濟南市政協委員、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郅良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要結合大交通、鄉村振興,共同推進濟泰文旅一體化。
隨著濟萊區劃調整、濟泰融合,南山已經更南。未來的濟南將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北水也將更北。
齊河與濟南隔黃河而望,以前這條河是分界線,現在是新紐帶。此前,交通一體化催熱濟齊「雙城記」,而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濟南、齊河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好濟齊溼地」,濟齊溼地一體化發展獲得了新動能。
黃河在濟南境內全長約183公裡,是城市重要的歷史文化帶、重要的生態景觀帶。北水的「升級」,也讓公眾對濟南更好地做好「黃河文章」有了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