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彥博 | 《書·人生·白先勇》父親三部曲的尋龍之旅—《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

2021-02-11 白先勇衡文觀史

1963年,白先勇前往美國留學,父親白崇禧於松山機場送行時留下的最後合照(本文圖片由白先勇提供)

作家白先勇近十年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傳記,2012年照片集《父親與民國》、2014年《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引起廣大迴響,今(2020)年再推出三冊《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合為「父親三部曲」。

 

新書輯整龐大的檔案、函件、文電、日記、回憶錄等史料,從歷史的縱深、人子的視角,重現一代名將白崇禧的戰略思想與生平事功。不僅靈活呈現錯綜複雜的民國史,亦成為理解中華民國近代歷史的佳作。

 

一路協助白先勇梳理彙整及撰述的歷史學者廖彥博,記錄下作家書寫父親、還原民國史的歷程與思索。史家之眼貼身觀察,向讀者闡解「父親三部曲」的源起及演進。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史記.老子列傳》

 

 後來我覺得:白先勇老師書寫父親、還原民國史的歷程,就像是一場尋龍記。

1963年,白老師的母親逝世,他遵照回教儀軌走了40天墳後赴美讀書。在大地冰封的愛荷華州讀文學的白老師,心中記掛的竟不是學業,而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當時白老師的父親還健在,可是由於政治氣氛形格勢禁,說話極為謹慎;白老師自己在服役時更親耳聽過臺上教官說,徐蚌會戰時,就是因為白崇禧按兵不動,國軍才會失敗。1949年一場接著一場的敗仗,堆疊出來的這場大失敗,至今還沒有足夠論說,其原因仍然應該仔細評析。

1966年12月2日夜裡,白老師接到三哥先誠從紐約打來的長途電話,告知父親去世的噩耗。「由於事出突然,」白老師日後寫道:「我第一個反應不是悲傷,是肅然起敬的一種震懾。」從此以後,「父親白崇禧」對白老師而言既是孺慕與思念,也是志業與責任。

身為人子,「先父母以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必須銘記;父親實有大功於國家,功績應該彰顯。而為了追索三千裡地河山、四十年來家國,必須找到民國人物白崇禧的角色和歷史地位。換言之,撰寫一部父親事蹟的「家史」和解答河山鼎革疑惑的「信史」,已經成為白老師作品裡隱約浮現的旋律。

白崇禧與妻子馬佩璋攝於臺北松江路的住家院子

 

1971年集結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臺北人》,到處可見民國史與父親的影跡:〈梁父吟〉裡武昌起義當夜站在黃鶴樓欄杆上狂呼「革命英雄在此」的王孟養、〈思舊賦〉裡忠心耿耿不忘舊主的羅伯娘、〈歲除〉裡打過臺兒莊大戰的川軍老兵賴鳴升。作為全篇壓軸的〈國葬〉,更是畫龍點睛:已經出家為僧的副長官劉行奇對著秦副官回憶起他九死一生突圍出險、輾轉來臺灣見長官時,長官對他說道:

「我以為退到廣東,我們最後還可以背水一戰。葉輝、章健、跟你——這幾個兵團都是我們的子弟兵,跟了我這些年,回到廣東,保衛家鄉,大家死拚一下,或許還能挽回頹勢,沒料到終於一敗塗地——」長官的聲音都哽住了:「十幾萬的廣東子弟,盡喪敵手,說來——咳——真是教人痛心。」說著兩行眼淚竟滾了下來。

 

「李浩然長官」與「十幾萬的廣東子弟」,說的不正是白崇禧和麾下桂軍?北伐成功,抗戰勝利,白上將與廣西軍實有大功存焉,然而國共內戰卻一敗塗地,桂系最後花果飄零。滄桑之外,何以至此?難道不該細細說分明嗎?

 

《臺北人》用文學筆法寫民國史的滄桑,白老師更有直書歷史的一面。自從1994年從加州大學退休後,他心心念念希望能寫出一部父親的傳記。隔年起,每隔幾年,就有講述父親重要史事的論文問世,如〈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1995年《聯合報》連載)、〈「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1946年春夏間第一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1999年11月《當代》雜誌)以及〈廣西精神:建設廣西模範省,1931至37年〉(2006年3月《印刻文學生活誌》)。

這些論文顯出「歷史家白先勇」的史識洞見。「最讓我們驚異的,並不是白氏撰寫的論文居然能符合史學的繩墨,」曾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任職的翟志成教授指出:「而是他能運用文學家的想像力,推測蔣中正在四平大捷後發布停戰令的真正原因,主要並非屈於美國的壓力,而是一心以為此次不妨放過,不服下次再打。這是我們這些學者想不到也說不出來的,所以印象格外深刻。」

不過,相形於「文學大師白先勇」的巨大身影,白老師的寫史之筆被遮掩住了。問題首先來自史料:寫史必須根據史料,而在1990年代,許多重要的史料尚未公開(或不容易查找),使得歷史人物的回憶錄難以覆按查證,自然難以寫出確鑿公允的研究文字。

寫史者的身分則是更大的問題。身為白上將之子,白老師寫的父親傳記難免被質疑立場:是否「為尊者諱」?對於一些重大爭議,比如二二八宣慰、徐蚌會戰「按兵不動」、1948年底對蔣介石總統「逼宮」等等,又有什麼說法?如果略而不提,那就是為親者諱;如果振振有詞提出反駁,則又會因為「白崇禧兒子」的關係,招引來「為爸爸翻案」之譏評。

1949年,時任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左)與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合影

 

時間進入21世紀,白老師儼然已成為振興崑曲的統帥人物,可是述說父親一生猶如蛟龍騰空的身影事蹟,卻像無法辭卸的重擔,愈發沉重地壓在他的肩頭。很多白老師的粉絲都在問:白老師何不以他的生花妙筆,用文學筆法、從回憶視角,寫自己印象中的父親?如此豈不更可以感動人心,也可以不那麼吃力而不討好。

可是白老師在書寫父親的「家史」意圖之上,另有更宏大的「信史」追求:他想「尋」的這條龍,是父親曾經親身參與、奮鬥護持、最終埋骨於斯的「中華民國」;民國與父親相關之處何在?這才是他的核心疑問。

白老師也曾期待歷史學界大筆如椽,能夠寫出一部持論公允的白崇禧傳,但是盼了許久都落空。在海峽兩岸的「正統」史述裡,白崇禧都被抹消淡化,只留下一個「桂系軍閥」面孔。這種刻板臉譜將白崇禧描寫得野心陰險、機關算盡,卻不符史實。我更曾親眼看見白老師為了拍攝父親宣慰臺灣紀錄片《關鍵十六天》而來到臺南開山路延平郡王祠,在父親親題楹聯旁,竟看到最近設立的一塊說明牌,上面說白崇禧所題楹聯,乃黨國「穢蹟」,留下是為了給後世炯戒!我看到白老師默然久之。還原被扭曲掩蓋的歷史,已經是極為迫切的任務。

隨著兩岸史料的逐步開放(包括在美國公開的蔣介石日記),還原史實有了信而有徵的根據。白老師也走出了翟志成教授所謂「客觀主義的陷阱」:作者可以採取明確的立場來著述——只要所言信而有徵,那麼抱持溫情與敬意為父親作傳,又有何不可!2012年出版的圖像集《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就是白老師成功撥開迷霧的第一步。有句話說「相片會說話」,透過許多之前未曾公開的老照片,白崇禧的一生躍然紙上。

2014年出版的《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是「父親三部曲」的第二部,對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後宣慰臺灣作為進行整體檢視。由於二二八事件迄今還帶有政治影響,因此這本書的寫作格外謹慎:先以一篇附有學術格式附註的論文,以小時為單位,盡可能重建白崇禧來臺灣宣慰的前因後果、16天行程,接著由白老師訪問了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這本書試圖要說明,儘管白崇禧未能救下所有無辜受牽連者的性命,卻對於二二八事件的善後起到關鍵作用。當近九旬高齡的受難者蕭錦文先生,用顫抖的聲音哽咽對白老師說:「要不是你父親搭救,我哪能多活這66年。」聽者都為之動容。

《止痛療傷》是白老師找我合作的第一部作品。身為白老師的小書迷,在求學路上我走得並不順遂,赴美攻讀博士被迫中輟,學詩不成,學劍也不成。我常感覺自己何德何能,竟能在作者欄上和一代文宗並列!正是因為這樣,在我寫作《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遭遇困頓、在茫茫史海中載浮載沉,幾乎要喪失信心的時候,我常為自己打氣,心想自己既然能得白老師賞識,「強將手下無弱兵」,可不能辜負他的重託。

作家白先勇近十年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已出版作品「父親三部曲」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從1926年蔣、白初識開始說起,一直講到1966年白崇禧去世、蔣介石總統前來祭悼終卷。白崇禧與蔣介石從「貌合神合」到「貌合神離」,最後形同決裂,其實就是一幕民國軍事、政治史上的大悲劇。按照白老師的籌畫,我負責撰寫1926到1949年,臺灣歲月則由他親自執筆。

為了蒐集史料,除了已出版的日記、回憶錄外,我們還跑遍了兩岸各檔案館與史政機關,比如「國史館」、國民黨黨史館、「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南京的第二歷史檔案館,更遠赴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抄錄蔣氏日記。

這部書雖然為了言而有徵,採用學術格式,但是為了求其流暢好讀,只要不影響史實,我下筆時盡量增強其「戲劇張力」。在每章的開頭,都安排一段關鍵的場景,然後從這個場景帶出前後脈絡與每一章要回答的子題。有一章,我甚至讓當時年僅11歲的白老師也登場,充當我的「引言人」。

白老師私底下閒聊時,好幾次娓娓道來他童年記憶中親見的場景——比如父親帶他到上海國際飯店吃冰淇淋、母親帶他和四哥參加美齡宮的耶誕派對、上海復活節派對,他與兄姐和宋氏三姊妹玩起「紅綠燈」遊戲、突然遇上登門拜訪密商大計的李宗仁,李司令長官一時童心大發、扮起老虎模樣和白老師玩耍——無不引人入勝,當然也都被我採用,逐一寫進書中。

1946年12月,美齡宮中聖誕晚會,前排右6為白先勇母親馬佩璋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是「父親三部曲」的最終章,以堂堂正正的史筆,從蒙冤含垢處入手,與汙衊構陷交鋒,和傳說扭曲正面對決,帶著溫情與敬意,讓史料證據說話,從歷史的縱深、人子的視角,重現一代名將白崇禧的戰略思想與生平事功。

對於蔣、白四十年分合的重大爭議事件,如所謂「徐蚌會戰白崇禧按兵不動」、「兩封電報逼宮」等,本書均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辨析。透過首次公開的私人函件,我們發現徐蚌會戰前白崇禧曾面見蔣總統,作最後的據理力爭,無奈兩人戰略分歧過大,白總司令拒絕指揮一場與其戰略構想背道而馳的戰爭。

引用白崇禧致廣西省主席黃旭初的密函,我們得知美國曾經私下照會桂系:蔣若下臺,美援就來。桂系李、白等人因此對於美國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等到蔣氏被美國壓力逼迫下野,美國卻翻臉不認帳,徒然使蔣認為桂系「叛逆」,遠勝於「共黨」。

1946年2月17日,蔣介石(左)與白崇禧在南京出席軍事復原會議

 

上冊〈北伐.抗戰〉從「小諸葛」白崇禧平定廣西諸役初露鋒芒講起,因戰略觀與蔣介石契合,獲拔擢總司令行營參謀長,舉兵北伐。蔣和白都是行事強悍的人,然而白作風直接明快,不免令多疑雄猜的蔣總司令暗生疑心,其後蔣介石被逼下野,白崇禧領兵直入北京,名聲響徹京華,已然成為蔣介石最欲拔除的眼中釘。其後爆發湘變,接著蔣桂戰爭,桂系與中央對峙8年,白崇禧被迫逃亡。及至抗戰爆發,為共同抗日,白崇禧獨排眾議和談,入京就職副參謀總長,積極布署、四方鏖戰,八年抗戰白蔣之間雖曲折難數,尚屬融洽。

中冊〈國共內戰〉從1946年國共東北之爭說起。這場「失去的勝利」,令白氏晚年嗟嘆不已。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是蔣肯定白的才幹,然而蔣卻不讓白參與作戰決策。白以部長出鎮大別山,對戰劉伯承、鄧小平。其後白崇禧助桂系李宗仁當選副總統,擊敗孫科,蔣白關係發生重大改變。蔣免去白國防部長,命其轉任華中,襄樊保衛戰後白對蔣越級幹涉指揮公開批評,徐蚌會戰兩人戰略看法分歧,白拒絕指揮,蔣將戰敗之因諉過於白拒絕領兵營救。

國軍連番失利,民心動搖,白連發蔣「亥敬」、「亥全」電報,敦促向美尋求調停,一番以國為重的慷慨陳詞,被蔣解讀為桂系陰謀奪權,蔣白關係已無可彌補。除去一切枝微末節,我們認為蔣白之間的衝突,實導源於兩人在抗戰勝利之後,戰略看法的南轅北轍。

下冊〈臺灣歲月〉從代總統李宗仁滯美不歸,白崇禧與蔣介石關係緊張說起。渡海來臺後,白崇禧既無兵權,亦無政權,僅有閒職在身。後無端捲入黃鐵駿投共案,白自1938年即擔任回教協會理事長一職,也因蔣忌其「挾外自重」被迫辭去,國民大會中,「白崇禧按兵不動」的流言再起……。白老師提出蔣氏因為無法承受失去大陸之痛,心態發生扭曲,產生妄恐症狀,幻想白崇禧將對其不利。二十四小時的特務跟監從未停過,白家全家對此戒慎恐懼,壓力沉重,但白仍舊淡泊自處,與臺灣民間人士交流,享受天倫。在臺17年,於1966年歸真,身受不平待遇,少有怨言,然而蔣介石最終還是未能與白崇禧和解,兩人念茲在茲的大業,徒留千古遺憾。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裡描寫孔子問禮於老子之後的感想:「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白老師書寫父親、還原民國史的歷程,也像極了尋找那「乘風雲而上天」的龍。我很榮幸可以站在文化巨人的肩頭,飽覽山河千古興亡,描繪出這條歷史巨龍飛騰的麟爪。

本文轉載自臺灣《Openbook閱讀誌》

作者簡介:廖彥博,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著有《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家族生活秘史》、《個人旅行:西雅圖》、《時代之子:康熙》、《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漫遊中古英格蘭》、《OK正傳》、《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世紀中國:近代中國百年圖像史》等書。

相關焦點

  • 《鏡周刊》專訪 | 永遠的臺北人 白先勇
    父親忌日。8年前,白先勇出版《父親與民國》,是為「父親三部曲」的第一部,卷末照片即是他撐著雨傘,在父親的墓前悼念。8年後,他又回到這裡。在車上,他一路和我們談著父親白崇禧過世後,多少過往的部下前往悼念,像重新敘述一遍自己的小說。下了車,他就成了自己的小說人物,儘管年邁了,也要來追憶名將身影。
  • 白先勇:正確看待白崇禧與蔣介石的四十年恩怨分合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的最新散文集《八千裡路雲和月》,文中的「父親」,指的就是白崇禧。白崇禧是國民黨時期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先後參與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戰爭,大陸解放後,白崇禧前往臺灣,於1966年在臺北病逝。在此期間,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頗為複雜。那麼,白先勇先生是如何看待白、蔣關係的呢?
  • 500餘幅白崇禧影像結集出版 白先勇為其父立傳
    陪白先勇南京之行的還有作家章詒和,兩個人都寫過那些被遮蔽的歷史。前晚南京先鋒書店的籤售會和交流會湧進了1000多位讀者。經歷2個小時籤售的白先勇和章詒和依然興奮,「真沒想到有那麼多人,沒有想到都是年輕人!」白先勇說,「這些天要跑很多地方,現在我能像錄音機那樣,問什麼我都能說了。不過也累得吃不消了!」章詒和則拉住記者說,「我不寫小說了,專寫微博得了。這些孩子得看著!」
  • 劉維開研究蔣介石1|《蔣中正日記》與蔣中正研究
    《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圖片來自網絡)《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實為蔣中正一歲至四十歲之紀年史,全稿分為幼年、少年、留學、光復、違難、韜養、黃埔訓練、北伐開始八個時期,每時期列為一編,共八編;原名《蔣公介石年譜初稿》,1937年3月印行時更名。毛思誠手書跋語,敘述成書經過,謂:「先生(按:蔣中正)以緘滕數具,親付收藏,檢其中所儲者。
  • 白先勇回憶父親白崇禧:他應該知道我的取向不同,感謝父親的尊重
    ▲白崇禧舊照出生於1937年7月11日的白先勇在家中排名第八,他的幼年一直在四處遊走,也許正因這段遊走歲月,使得白先勇有一顆細膩敏感的心,後來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最初白先勇生活在廣西桂林,見證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在他心中,生活在桂林的七年時光是人生中最值得留念的時光。1944年「湘桂大撤退」,白先勇和父母一起離開桂林,之後又在重慶、上海、南京各地奔波。白先勇在重慶度過的少年歲月,對他來說是一生都難以磨滅的記憶。在七歲時,白先勇患上肺結核,無法到學校上學,只好居家自學。
  • 蔣介石、蔣經國與醫者互動之觀察
    更有意思的是,蔣在當年6月11日又記下:「近日夜眠已復常態,此中藥之效,亦餘妻愛護之效也。」可見蔣持續服中藥調養,宋美齡是知道的,而和口述史一對照,發現其實醫官熊丸可能才是不知情的。【蔣經國與熊丸合影,國史館藏】又,在1943年3月20日,蔣記下:「上午大霧,點名時受寒,覺有不適,服藥茶預防後,記事。」
  • 白先勇:王國祥走後,我孤獨至深
    1949年,白崇禧戰敗,桂系軍潰亡。白家人不得不再次遷徙。好在白先勇的病終於好轉,結束了隔離。白先勇想和姐姐白先明團聚,但白崇禧正著手讓子女依次去往美國,白先勇還沒來得及和姐姐多敘舊,白先明就離開了。白先勇更是痛徹肺腑。母親在他心中一直都是支柱,是那種勇敢面對一切,蔑視死亡的人。她的去世,讓白先勇體會到命運的無常和不可抗拒:「像母親那樣一個曾經散發過如許光熱的生命,轉瞬間,竟也煙消雲散。」那是白先勇人生中第一次面臨親近之人的死亡。
  • 白先勇:除了曹雪芹,誰還能把《紅樓夢》後四十回寫得這麼好
    《紅樓夢》是一部天書,是中國最偉大的小說,魅力自不需多說,書中的豐厚積澱,也讓文學大家為之傾倒,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名將白崇禧之子白先勇。著名小說家白先勇從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看《紅樓夢》,著書之後笑談:曹雪芹是我的「師父」,《紅樓夢》是我的文學聖經、我寫作的百科全書。
  • 因改名而失散 項南和父親項與年的悲歡離合
    因改名而失散 項南和父親項與年的悲歡離合 許人俊
  • 孫康宜:我的父親
    直到最後一刻,我一直緊握著父親的手,企圖在剩餘的短暫時光裡,再一次抓住他那我所熟悉的「強韌」之手」。父親過世後的這些年來, 我經常翻看他的舊作《一粒麥子》,以效法父親的靈性生活。《一粒麥子》一書寫於1998 年,那是父親為了紀念我的母親陳玉真逝世週年而寫的靈修文集,那年父親已經年高七十九,居然以他那雙「強韌」之手,僅僅在三個月的期間就完成了書稿,而且由自己一個人抄稿、校稿、並安排刊印細節,其努力不懈的精神實令人敬佩。
  • 蔣友柏(蔣介石曾孫)與他的「橙果設計」
  • 白先勇·奚淞: 浪子回家了──《孽子》舞臺劇形式與情感之美
    2020年11月2日下午,白先勇與奚淞受邀至《文訊》雜誌社對談,以甫自高雄衛武營歌劇院、臺中歌劇院及臺北戲劇院三館巡演完的《孽子》為題,討論該劇的題材、文學轉譯與舞臺表現形式。 白先勇與奚淞相識五十年,白先勇笑著說奚淞比自己更了解白先勇。 奚淞以自己鍾情的佛法入題。他指出佛陀又稱大醫王,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最久遠的精神分析專家,形成八萬四千法門、各種心理與病症治療的方法,在有如萬花筒般的現象世界中,我們卻常常不能了解真相到底在哪裡。
  • 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為什麼對《紅樓夢》程乙本情有獨鍾
    【一】白先勇何許人也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出生於1937年7月11日的廣西桂林。回族人。他是中國國民黨桂系高級將領白崇禧先生的公子哥排行老八。白崇禧先生一生共有十個孩子,七男三女。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其中九個孩子都很活潑,深受白崇禧老先生的喜愛。
  • 《Vogue》專訪 | 崑曲復興推手,白先勇:「一喜一悲才是真正的人生!」
    崑曲復興推手,白先勇:「一喜一悲才是真正的人生!」BY DANIEL KU2021年1月26日由鄧勇星執導的《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記錄白先勇推動崑曲的歷程,也呈現崑曲的歷史變遷。《Vogue》專訪電影主角暨出品人白先勇,請他分享崑曲的美與情。
  • 紀念我的創業家父親
    那是在我離鄉背景,將事業版圖發展到臺北,終於打下了一點點根基的時候,當時在臺北競爭激烈的網頁設計界,我們打敗了將近十個競爭對手,爭取到1111人力銀行-創業加盟部的認同,委託我們製作『2007年全國創業加盟大展』的活動網站,當時我們正欣喜著有機會藉由此案鯉躍龍門的時候,噩耗卻緊接著而來。
  • 美國父親節日起源
    為了提供家庭中妻子、子女一個安穩而舒適的家,父親所肩負責任實在不少。他在家中要孝敬父母(我的祖父母)、養妻活兒、傳宗接代,供書教學、買房置業、對外要在職場謀生計、舟車勞頓,應付老闆各項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無法不能不為五鬥米折腰,更要面臨各種生活及精神上之壓力。
  • 我的人生十書
    可是,真正在列單,以這張人生十書的單為例,其實非常苦惱。這跟電影清單不同,電影清單主要由於口味越來越刁的情況下,還有沒時間對某幾部片重看,不想在這麼少的名額中過於草率,所以難選。書籍的話,實話實說:就是書讀得太少!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好說的。並且,攤開最後選好的這個書單,也會發現:目的性仍非常強。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9):白先勇
    白先勇白先勇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37年於廣西出生,父親是中國國民黨將領白崇禧,國民黨戰敗之後,舉家搬往臺灣。1963年,他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繼續攻讀外國文學。他學貫中西,情思細膩又不乏深刻之見,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如《孽子》《臺北人》《紐約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