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位原國軍將領,受邀擔任南京軍事教員,後來還被授予軍銜

2021-01-10 小春說歷史

這3位原國軍將領,受邀擔任南京軍事教員,後來還被授予軍銜

新中國成立後,為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培養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指揮員,經中央批准,在原華北、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的基礎上,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1951年1月15日,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劉伯承領導了創建工作,並任院長兼政委。

劉伯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他精通中國古代兵法,又熟悉現代軍事知識,是公認的軍事理論家,他以卓越的軍事素養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創造了許多光輝的戰例。

劉伯承對軍事院校情有獨鍾。

1931年,中央蘇區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後,在江西瑞金創辦了第一所綜合性的紅軍學校,劉伯承出任校長兼政委,他親自校譯了第一本蘇聯紅軍合同戰鬥條令,作為學校的訓練教材。

各地都急著要幹部,劉伯承說,學校是培養幹部的地方,好比母雞孵小雞,我們學校現在還只有母雞(教員)和雞蛋(學員)。孵出小雞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就是孵出小雞,還要成長壯大,不能一下了把母雞和雞蛋都取走了,還是加緊訓練才是好辦法。

他一貫主張治軍先治校,在他統率的部隊中,開辦了許多學校和輪訓隊,可以說,他是我軍院校工作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席曾說,辦學校,一要好校長,二要好教員。

軍事學院一組建,劉伯承就開始抓教員隊伍。他經常說,開醫院要有好醫生,開飯館要有好廚師,辦院校最要緊的是要有好教員。

建校之初,教員隊伍主要是從總部及各部隊選調,從地方大專院校招收,加上原華北、華東軍大的教員,動用了很大的力量,也才僅有軍事教員190名、政治教員5名、文化教員106名。

這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面對軍事教員奇缺的局面,他下決心吸收原舊軍官來當教員,並提出三條標準:一是有紮實的學術基礎,二是一般經過專門軍校,有深入學習軍事科學的興趣,三是有為革命軍隊服務的決心。

經過精心的物色,軍事學院一下得到了數百名國民黨舊軍官擔任軍事教員。

這些人中,有國民黨國防部的廳長(郭汝瑰),有師長、軍長、司令官等許多上將、中將、少將,他們有一定的軍事學歷,有比較豐富的實戰經驗,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下面列舉3位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

原國民黨35軍軍長朱大純

朱大純,山西省定襄縣人,畢業於南京陸軍大學。曾任國民革命軍第3集團軍3師上尉連長、少校 營長、參謀主任、第70師參謀處上校處長、新編第32師上校參謀長、副師長,暫編第17師少將師長、第35軍少將軍長。

1949年1月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第二副軍長。

1950年10月起歷任南京軍事學院戰術教授會研究員、戰役戰術教授會軍事教員、軍事科學研究部軍事史料 研究處副處長等職。北京軍區正軍職離休幹部。

1958年2月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解放勳章。是全國第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1969年10月離休,1991年8月在北京病逝,終年85歲。

原國民黨87軍副軍長王晏清

王晏清,湖南永興人,畢業於黃埔六期。曾任第十一師排長、連長、師部少校參謀、第十八軍軍部中校參謀,曾參加軍閥混戰,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圍剿」,抗戰爆發後任第16軍團司令部中校參謀。

1949年3月24日,時任第45軍97師少將師長的王晏清在南京率部起義。

因為這次起義是在國民黨心臟裡殺出來的,在朝野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後任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情報處副主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江蘇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大校軍銜。1992年12月在南京病逝。

原國民黨18軍11師師長王元直

王元直,湖南長沙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六期。後在淮海戰役中被俘。

被俘後,解放軍將其送往江蘇解放軍官總團學習,結業後任華東軍區步兵學校軍事教員。

1950年10月,被任為解放軍軍事學院合成教授會教員組組長,培養了許多解放軍的優秀指戰員。

1958年1月,王元直被授予少校軍銜,並獲軍事學院基本系第四期畢業證書。

1959年,任軍事科學研究部軍事史料研究處中校研究員。

1970年,退役遣返湖南新田務農。

1987年,移居上海海軍第三幹休所。

1989年,當選為上海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

1994年6月,王元直在上海病逝,終年85歲。

相關焦點

  • 授銜時,東野司令部十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啥軍銜
    東北的人民軍隊的稱號經過了多次變遷,最早叫做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來改為東北民主聯軍,再後來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入關後改為第四野戰軍。四野的高層相比較東野,人員變動較大,而從東北人民自治軍到東北野戰軍,高層變動相對較小,計有十位高級將領,長期擔任這支部隊的高層,負責指揮各大戰役,他們都是誰呢?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國軍起義名將有哪些?後來授予什麼軍銜?有一位足可授元帥!
    上個世紀,一大批國民黨將領看清了蔣氏政權的反動本質,厭倦了無休止的內戰,義無反顧地和國民黨政府決裂,投入了人民的懷抱,從而獲得了新生。1955年解放軍大授銜,有多位棄暗投明的國民黨將領被授予了軍銜。其中有三位名將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的抗戰名將陳明仁、堅持綏遠抗戰的董其武、為和平解放新疆作出重大貢獻的陶峙嶽。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第一野戰軍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總,在解放戰爭中臨危受命,率部在連續擊敗胡宗南,穩住了西北的局勢。自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後,我軍開始在西北戰場轉入戰略反攻,牢牢掌控了西北戰場的主動權,將胡宗南、馬家軍打得狼狽不堪,一敗塗地,最終順利解放了大西北。1955年,彭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那就是國軍起義和投誠的將士,正是由於他們迷途自焚、早日幡然悔悟,站到了人民這一邊,才使得我軍的人民解放事業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在起義或者投誠的著名國軍將領有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程潛、盧漢、龍雲、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高樹勳等等。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
  • 這12位國軍高級將領,相當於解放軍的十大元帥,你最多認識4個?
    大家都知道,解放軍將軍國家只有十個名額,那麼國軍呢,其實也是有這些軍銜的,而作為國軍的領導人蔣介石,就是特級上將,也僅此一人為特級上將,往下就是一級上將,那麼國軍的一級上將有12位,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 1955年,4名軍事起義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們是誰?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04字,閱讀約3分鐘1947年7月,我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兩軍在實力對比上早已發生變化。渡江戰役打響後,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長驅直入。大勢所趨,國軍將領紛紛叛變或率兵造反。更難得的是,他們加入解放軍營區後,表現都非常出色,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 1955年大授銜時,177名開國中將中有三位是原國軍將領,分別是誰
    1955年北京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近上千名將領獲得了將銜,而在177名開國中將中,有三位將軍非常特殊,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原來他們三位都是原國軍起義將領,那麼這三位開國中將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東野八縱司令員段蘇權,1955年僅授少將軍銜,後來擔任什麼職務?
    在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的12位縱隊司令員,後來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有3位僅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其中就有之前曾擔任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的段蘇權。段蘇權是湖南茶陵人,出生於1916年,他很早就在家鄉參加了革命,經歷過湘贛根據地系列軍事鬥爭。
  • 這16位將領,在解放戰爭時期職位一樣,可是授予的軍銜卻不一樣
    這五支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主力,包括它們的司令員,在建國後的1955年都被授予了元帥軍銜。所以也能看出,在解放戰爭時期職位一樣,解放後授予的軍銜自然也相同。不過也有意外,就比如在解放戰爭時期,有16位將領的職務當時都是一樣的,他們就是解放戰爭時期各野戰軍的兵團司令員。職位雖然一樣,不過在建國後的1955年授銜時,軍銜卻大不一樣。
  • 旋風司令韓先楚,麾下兩位虎將,在建國後授予什麼軍銜
    韓先楚在之後部隊進行改編後,第三縱隊改編成第40軍,軍長還是韓先楚將軍擔任。此時的第40軍,下轄四位師長,不過還有兩位虎將,被譽為是韓先楚將軍的左膀右臂。然而作為旋風司令韓先楚麾下這兩位虎將,你知道!在後來,也就是建國後,他們二人都授予了什麼軍銜嗎?第四十軍下轄第一一八師(由原第七師改稱)師長是鄧嶽將軍。他也是一位能徵善戰的將領,同時也是韓先楚將軍在戰爭中,比較倚重的虎將。而118師在東北戰場上屬於是主力雄獅,善攻堅、爆破和夜戰,戰鬥作風勇猛。
  • 1955年,有九大軍區司令員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誰?
    建國初期,全國設有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和西南六大軍區,這一體制僅存在了五年之久。到了1955年,全國軍區重新劃分,原有的六大軍區改為十二大軍區(1956年又增設福州軍區)。這十二大軍區司令員都參加了1955年的授銜儀式,其中有九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那麼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五五授銜時,哪幾位原紅四方面軍的將領軍銜偏低
    比較而言,紅四方面軍出身的將領軍銜普遍不算特別高。57名上將中只有8人出身原紅四方面軍(不含紅二十五軍)。那麼,哪些出身紅四方面軍的將領軍銜偏低呢?首先說說原紅30軍軍長、公安軍第一副司令員程世才。程世才,湖北省大悟縣人。
  • 這12位國軍高級將領,等於解放軍的十大元帥,看看認識誰
    現在人人都知道,中國有十大開國元帥,當然,他們也有這相應的軍銜,在國民黨還未戰敗逃往臺灣時,其中最厲害的就屬特級上將,而獲得這個軍銜的只有蔣介石,而與特級上將緊挨著的就是一級上將,而這一級上將僅僅授給了十二個人。
  • 新聞背景:74位高級將領被授上將軍銜警銜
    人民解放軍自1988年恢復軍銜制以來,中央軍委共授予74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警銜。  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舉行恢復軍銜制後的第一次授上將儀式,授予時任中央軍委委員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遲浩田,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楊白冰,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趙南起,副總參謀長徐信,中央軍委紀委書記、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中央軍委紀委第二書記尤太忠,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王誠漢,國防大學校長張震、政治委員李德生,北京軍區政治委員劉振華,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
  • 55年授銜時,3名國軍將領授上將軍銜,為何傅作義、程潛未被授銜
    1955年9月,我軍對一批將領進行了授銜,評出了十大元帥、十大將軍和上將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人中,有不少是原國民黨的起義投誠人員。但是大家驚奇地發現,在這些人中,像傅作義和程潛這樣的原國民黨重量級人物並沒有得到授銜,而程潛過去的部下,陳明仁卻當上了上將。
  • 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的24位師級將領,後來分別授予啥軍銜
    那麼這十二個師的師長、政委都是誰?後來又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五個軍團分別是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紅八軍團、紅九軍團,分別由林帥、彭老總、董振堂、周昆、羅炳輝擔任軍團長,共下轄1、2、3、4、5、6、13、15、21、22、23、34共12個師。紅一師師長李聚奎,政委賴傳珠。
  • 太嶽軍區成立,司令員後來授大將,三個分區司令都誰?後來什麼軍銜
    陳賡是黃埔軍校的風雲人物,位列黃埔三傑,很多國軍將領都和他有交情,而且他還曾擔任特科負責人,是一位搞情報的高手,由他這位人緣廣、會情報、懂軍事的猛將擔任太嶽軍區司令,那是不二人選。
  • 授銜時,這五位擔任過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為何沒有授予軍銜
    五五授銜時,擔任過四大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們一半都是大將或上將軍銜(不算兼任的陳老總),粟裕、張雲逸、肖勁光都是開國大將,而張宗遜、呂正操則是開國上將。但是我們發現,趙壽山、先念同志、高同志、李運昌、周保中五位將領都沒有授予軍銜,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資歷。
  • 36位正兵團級開國將領,都被授予什麼軍銜?大將2人,中將1人
    1955年授銜時,根據中央軍委發布《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的規定: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那麼36位正兵團級開國將領,都被授予什麼軍銜?大將2人,上將33人,中將1人。開國大將大將2人36位正兵團級將領中,只有王樹聲和許光達兩位被授予大將軍銜。
  •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打仗最厲害的4位名將!
    雖然他們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在國家大是大非面前,很多將領都能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在國軍指揮的眾多大型會戰中,有4位將領非常出色,有著抗日名將的美名。第一次緬戰時擔任38師師長,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擊斃2000餘日軍,孟拱河谷戰役擊斃12000餘日軍 ;第二次入緬作戰時升為新一軍軍長,攻克八莫、南坎、老龍山、南巴卡、新維、臘戍、喬美等地,擊斃日軍超過3萬3千餘 人 ,是抗日戰爭歷史上靠著自己部隊消滅日軍最多的軍事將領,被譽為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被蔣介石授予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