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位原國軍將領,受邀擔任南京軍事教員,後來還被授予軍銜
新中國成立後,為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培養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指揮員,經中央批准,在原華北、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的基礎上,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1951年1月15日,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劉伯承領導了創建工作,並任院長兼政委。
劉伯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他精通中國古代兵法,又熟悉現代軍事知識,是公認的軍事理論家,他以卓越的軍事素養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創造了許多光輝的戰例。
劉伯承對軍事院校情有獨鍾。
1931年,中央蘇區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後,在江西瑞金創辦了第一所綜合性的紅軍學校,劉伯承出任校長兼政委,他親自校譯了第一本蘇聯紅軍合同戰鬥條令,作為學校的訓練教材。
各地都急著要幹部,劉伯承說,學校是培養幹部的地方,好比母雞孵小雞,我們學校現在還只有母雞(教員)和雞蛋(學員)。孵出小雞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就是孵出小雞,還要成長壯大,不能一下了把母雞和雞蛋都取走了,還是加緊訓練才是好辦法。
他一貫主張治軍先治校,在他統率的部隊中,開辦了許多學校和輪訓隊,可以說,他是我軍院校工作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席曾說,辦學校,一要好校長,二要好教員。
軍事學院一組建,劉伯承就開始抓教員隊伍。他經常說,開醫院要有好醫生,開飯館要有好廚師,辦院校最要緊的是要有好教員。
建校之初,教員隊伍主要是從總部及各部隊選調,從地方大專院校招收,加上原華北、華東軍大的教員,動用了很大的力量,也才僅有軍事教員190名、政治教員5名、文化教員106名。
這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面對軍事教員奇缺的局面,他下決心吸收原舊軍官來當教員,並提出三條標準:一是有紮實的學術基礎,二是一般經過專門軍校,有深入學習軍事科學的興趣,三是有為革命軍隊服務的決心。
經過精心的物色,軍事學院一下得到了數百名國民黨舊軍官擔任軍事教員。
這些人中,有國民黨國防部的廳長(郭汝瑰),有師長、軍長、司令官等許多上將、中將、少將,他們有一定的軍事學歷,有比較豐富的實戰經驗,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下面列舉3位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
原國民黨35軍軍長朱大純
朱大純,山西省定襄縣人,畢業於南京陸軍大學。曾任國民革命軍第3集團軍3師上尉連長、少校 營長、參謀主任、第70師參謀處上校處長、新編第32師上校參謀長、副師長,暫編第17師少將師長、第35軍少將軍長。
1949年1月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第二副軍長。
1950年10月起歷任南京軍事學院戰術教授會研究員、戰役戰術教授會軍事教員、軍事科學研究部軍事史料 研究處副處長等職。北京軍區正軍職離休幹部。
1958年2月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解放勳章。是全國第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1969年10月離休,1991年8月在北京病逝,終年85歲。
原國民黨87軍副軍長王晏清
王晏清,湖南永興人,畢業於黃埔六期。曾任第十一師排長、連長、師部少校參謀、第十八軍軍部中校參謀,曾參加軍閥混戰,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圍剿」,抗戰爆發後任第16軍團司令部中校參謀。
1949年3月24日,時任第45軍97師少將師長的王晏清在南京率部起義。
因為這次起義是在國民黨心臟裡殺出來的,在朝野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後任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情報處副主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江蘇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大校軍銜。1992年12月在南京病逝。
原國民黨18軍11師師長王元直
王元直,湖南長沙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六期。後在淮海戰役中被俘。
被俘後,解放軍將其送往江蘇解放軍官總團學習,結業後任華東軍區步兵學校軍事教員。
1950年10月,被任為解放軍軍事學院合成教授會教員組組長,培養了許多解放軍的優秀指戰員。
1958年1月,王元直被授予少校軍銜,並獲軍事學院基本系第四期畢業證書。
1959年,任軍事科學研究部軍事史料研究處中校研究員。
1970年,退役遣返湖南新田務農。
1987年,移居上海海軍第三幹休所。
1989年,當選為上海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
1994年6月,王元直在上海病逝,終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