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內功修煉法

2020-09-16 武術與搏擊

第一章 太極功法說明

太極功法是融動與靜於一體,開發人體神氣之潛能的一種高層次的內功練法.


先師講,師爺健候公夜晚常坐在草編的蒲團上練靜功以養神意氣.還曾不厭其煩地提示我們要注重內氣的培養,內氣不足則不能催促姿勢的運行,也達不到氣勢之「圓」,氣勢不圓滿,精神就提不起來。初時我們不解其意,動作氣勢散漫,因而老師經常批評我等內裡沒有東西。


1984年春,我們師兄弟邀請老師遊香山公園,那天,老師特別高興,和大家一起遊逛,拍照留念。我想給想給老師拍幾幅拳照,就請老師做個白鶴亮翅的姿勢,老師故意不抬胳膊,笑著讓我拍無身形的白鶴亮翅,我說,這只能拍出精神氣勢,看不出招式來。老師一拍掌說:「這就對了,抬胳膊的是白鶴亮翅,這不抬胳膊內裡練的也是白鶴亮翅呀!」一句話使我恍然大悟,始知太極內功的神氣意原本是不拘於形式的。由此我對太極功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不知疲倦的進行太極內功的探索和修煉。


不要認為太極功法是盤拳以前進行的樁功練習法,那種一練拳必須先站樁的刻板做法與融會自然的行功境界相悖。為了不出偏差,學者應依書中提示的順序學練。首先,明白並掌握了內功理法之後再盤拳,就不會索然無味的


練空架子。經過一個時期的盤拳,能分清什麼是招式,什麼是內功以後,才能有的放矢的體現內功理法。待內功理法運用嫻熟,用時便能自然出現時才是修煉太極功法的最佳時機,通過太極功法的修煉,滋養神意氣,使之漸趨充足,進而求達陰陽自然平衡,圓融無礙的妙境。


總之,太極功法要在招熟,懂勁之後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練。

太極功法由練神,練氣,連意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練神的程序,第二部分是練氣的程序,第三部分是練意的程序。功法隨分三部,但彼此之間卻又有著難以割捨的內在聯繫。習太極功法日久後,能自發地體現和掌握行功時機,並從中領略奧妙的存在與其出現時所顯現的靈通變化。


第二章 太極功歌訣與修煉法

第一節 練神功法

術的內涵是神意氣,就全面調動和發揮人體所蘊涵的功能而言,它們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其中神居首位,主宰著周身一切運動和變化的現象,其運動方式隱顯交替,變化萬端.其作用於形卻不顯露於跡象,運用於勢而不拘泥與成規,靈動活潑,優遊往來.正合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比喻。


神的內在威勢是在深識理法並運用自如而自然掌握了拳術中的招與術既要相互以來而又不能相互脫離的對立統一規律之後,就會明白招式有局限性,空架子則無益。而以下介紹的內功之術卻不拘於任何形式,既可伴隨著著招式合練,又可以在無形無相的神意氣流動中默默挖掘,積蘊內在的能量和功效。


(一) 練神歌訣

心令形運身從心,體內舒松形自停。

混沌初澄心定意,沉著轉換神自提。

宇氣落頂頭光釋,心中寂然靜生形。

空漭之氣腹自納,勃然不動背光生。

二目炯炯乾坤轉,時機奧妙現神通。


(二) 修煉方法

1 起始之際,全身內外俱寂,有不知身處何地之感,更無一處不適;此謂「無我無為」。


2 一片寂靜到極處,動念悄然而至,精神隨之勃然提起。在神的統領下,於瞬間完成開胸,張肘,塞腰,鼓腕內之內氣運行的全過程。


3 內氣悠然下行至會陰(狹義的會陰,即太級所指的會陰,在男性係指陰囊根部至肛門之間、在女性係指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結構。)轉而上生,促使兩手處於騰虛狀態並開始運行。形體的運行依賴心勁的促使和驅動,聽命於十字中心(十字中心即人體的中心)的指令才會達到沒有四肢感覺的自然運行。此即「心令形運身從心」此心非指供血臟器之心臟,乃內心之意,心意由衷(中)而發,發自十字胸部之十字中心。



要點:在具備一定的行拳基礎後才易於入靜,進入狀態;在熟練的掌握拳架之後修煉太極功才能體會神意氣的細微變化。


4 兩手聽命於心向上運行,當內氣鬆散至內有微醺的感覺時,手的運行就茫然中止在通身舒泰之中。此為歌訣「體內舒松形自停」的著落處。集而進入寂靜的混沌界即為「入靜」,此處混沌的景象是指十字中心處像天地未開時一片謎漭;而後心中「一定」繼而緩緩呈現出陰陽漸分,天地處開般的光景,心神自會從容鎮靜,心使意停呈靜止狀態,此為「混沌初澄心定意」的意境。


5 由於意和形的動態停止而轉入靜態,神氣相抱升騰而起形成自然懸頂,而後在頭部周圍形成一輪光環,宇宙之氣自然進入光環頂端而形成陰陽二氣的交融。同時以神氣驅動兩手內旋進入交換。此為「宇氣落頂頭光釋」的意境體現。


6 胸中十字寂然不動,陰靜至極點時,自會化生出陽動之形,轉入再度起始,運行,此既「陰陽互為其根的體現,並由此促使兩手向前伸展。此為「心中寂然靜生形」的著落處。


7 兩手聽命於心向前運行,當體會到身體有鬆散的舒適感時,手的運行就茫然而止。繼而心中自然「一靜」,剎時精神團聚升起,兩目炯炯有神遙望前方;片刻後有一似幻似真的氣團迎面撲入懷中並自行入腹,透達兩腎而使背後三關自然豎直。同時背部散發出猶如佛像之背光外放的感覺,形成胸腹與背部之間陰陽二氣的交融,周身內氣勃然不懈。此為「空漭之氣腹自納,勃然不動背光生」的著落處。


8 隨著意念的變換,兩手外旋至手心向上,緩緩攏回肩前,這一過程含著神意氣的起始,運行和終止三個環節。

9兩手攏到肩前終止,隨即內翻進入變換。

要點:變換在這裡起著銜接前後姿勢,貫通氣勢的樞紐作用。變換有兩端,一端與下一式的起點相接,行拳意識在上一式的起點相接,行拳在下一式的終點沉潛下來,又在下一式的起點復萌。陰陽的相互交合和轉換都包含和滲透在變換之中。變換之後內氣催動再度運行。

10 心中「一定」,精神提起而引起致懸頂,二目炯炯有神,神氣在頭部四周之氣相融,遂現出神採奕奕的神態;在內氣圓散下落的同時,意想兩手變得很長,自頭後方如同擦著天際側旋至身前遠方的地平線上。

此為「二目炯炯乾坤轉,時機奧妙現神通」的著落處。

要點:練神之功重在神與意合,意與氣合。運行時要以神為帥,心為令,氣為旗,掌握好陰與陽的轉換時機,神奇與奧妙會自然出現。

練氣與養生:當練神過程中自然出現不可思議的神奇現象時,切不可貪戀和深究,以免走入偏途。太極拳藝的神氣與奧妙是前人遺留下來探索不盡的大課題。人體潛在的神奇功能的開發與運用會完善的與拳架融會貫通,資助神意氣之不足,使人更加深刻的理解拳義,拳理。

通過練神功法的研習,會使人進一步分辨平日盤拳之所惑。所得的內功積累是假是真,進而練功才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比如明確了胸中十字即前人注重修煉的「中丹田」之所在,那麼在盤架時就會有意識地做到所有的動作都從中心而發又收向中心,如此行功日久便會自然確定行拳須「運用在心」的主導地位。練習「頭光環」的目的是自然引導真氣上行入腦,以充養「上丹田」;練習「背光生」的目的是引真氣下行入腹,以滋養「下丹田」(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鑑》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明白了什麼是不呼不吸,才會知道惟有二氣的自然交融才能使真元之氣充盈飽滿;只有做到眼神的出入純任自然方能保護和滋養雙目。

第二節 練氣功法

首先說明,這裡所講的氣是人體內蘊藏的關乎盛衰,主乎生死的真元之氣,與口鼻往來的呼吸無關.


(一)練氣歌訣

兩臂落時身散空,無我無為入化境.

正氣沉降意氣起,手擎內氣兩旁升.

兩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現頂凌空,

兩手攏合丹入腹,浩然正氣留正中.

(二)

修煉方法

1 兩手內翻至手心朝下,意想浩然正氣透胸下沉,邊松沉邊向四外鬆散,內氣在縱橫鬆散的循環中層層散開.意與氣相連,意不能松,氣就不會散,氣不散就不能通,內氣通不出便無法與自然界之大氣融合,交流,也就無法企及空靈無滯的境界.兩臂隨著浩然正氣的下落而運行,不要有意的呼氣,吸氣,更不要憋氣,而應毫不管呼吸.兩手落至大腿肚旁入地,待進入化鏡後,時時處處猶如沒有自身般全體透空.此為「兩臂落時身散空,無我無為入化境」的著落處。


2 浩然正氣沉入地下與地氣交融後自然由足下生發,沿身兩側向上升騰,柔和地催促兩手擎託內氣翩然環舉,身體有隨之升騰的輕鬆愜意感。此為「手擎內氣兩旁升」的著落處。


3 兩手升至齊肩,胸中十字中心「一定」,似有點滴霧露降至掌心,心存一片虔誠去接納它並與之相融。此刻在頭頂前上方自然現出一淡橘黃色的氣團,雙手攏向頭前欲抱氣團,不待手至,氣團便自行斜下入腹而貫通周身,呈現出渾圓的磅礴氣勢。此為「兩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現頂凌空,兩手攏合丹入腹」的意境體現。


4 浩然正氣從上丹田穿經中丹田,下丹田落至兩腳大趾旁入地。與此同時,浩然正氣縷縷不斷地向身中返升,身體漸感充盈,舒適。要將內氣貫通的充實感受意識地存留在體內和心中。此為「浩然正氣留正中」的所在。


練氣與養生:文中所講的正氣,內氣,前人稱之為真氣,元氣。至今科學尚未證明這種蘊藏在人體內的內氣之實質。


在探索練氣方法之奧秘時,不要片面的追求內氣充足,亦不要用意識調控陰陽之氣的增減,以免步入歧途。功中所練之氣是自然平衡的,靠人的思維是捕捉不到的。日久功深後,人們才會領略到內氣在內功理法的運用上所具有的超長的威力。


在養生方面,以氣潤身可令周身血脈暢通無滯,從而促使血液循環正常,無微不至地滋養周身。


第三節 練意功法

意在行拳當中擔當著「令行禁止」的重要角色。故而前人有「凡此皆是意」和「重意不重形」之說。而拳論中「有意卻無意,無意卻有意」的精闢見解,又辨證的闡明了行拳用意不可偏重的要領。


準確恰當地把握用意的規矩和尺度來盤拳和行功,就能打破和超越以形體動作為主的常規之籬笆而拓展出一片優遊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功勝境來。


行練意之功的要點在於以意引領內氣來催動姿勢,但又不可用意而令人神情發呆,動作發痴。意氣應在恬淡無求中徐徐運行,心境自然趨於平和,安然。


意的策源地在於內心,發自胸部的十字中心處(既中丹田)。行練意之功,是有意識地將意與形分為一陰一陽,而又使之相合於一環之中進行交替更迭的轉換與銜接。在如此簡單的動作中,便於體會意領著形走(既「意在先」)的動作順序,運行方法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意趣和韻味。而一旦意與形的先後順序倒置(既形動在先)時,意的作用和功效立即由顯轉晦,學者應引以為戒。


( 一)練意歌訣

身空背融內氣生,雙手意沿山字行。

山字兩邊領手出,中間一豎合身中。

循環不止陰陽轉,開合相寓意分明。

(二)修練方法

1 當行練氣功法至終止時,雙手按落在跨旁,隨即心中「一定」心中,身中無一物掛累,渾然不覺,背部融融氣感油然而生,並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貼向背後,其狀似廟中供奉的佛像背部光環攏照全身,並由此孕育出陰陽轉換的契機。繼而內氣升騰,促使兩手由胯前棚向兩肩前。此為「身空背融內氣生」的著落處。


2 以意領肩前之氣向兩肩之中心匯集,透達背後再轉向兩側分流,再環繞於兩肩前合為一處.意氣的流動猶如沿橫置的山字潛轉迴旋,唯山字橫在背後呈圓弧形狀.兩手依著一起的走向,先內旋合向胸前,在沿肩向前環繞至肩前.此為「雙手意沿山字行」的著落處。


3 當雙手旋至肩前之際,意又領內氣集向兩肩中心並由此透達背後,轉沿雙肩兩側向前旋轉;兩手跟隨意氣的流動而外旋合至胸前。此為「山字兩邊領手出,中間一豎合身中」的體現。


要點:意氣領先,引領兩手圍繞身體圓轉運行,如同反覆描摹一個山字,要切實體現意氣在肩前匯合之際,既是雙手在胸前即將向兩側分開之時;而雙手在肩前欲合時,既是意氣在背後欲分之際。由此而小見大,解悟「陰陽互為其根」之奧妙。此為「循環不止陰陽轉,開合相寓意分明」之所在。


4 以意領兩手內旋,隨浩然正氣下降而落於兩胯旁。

心中「一定」,以意領胯前內氣向兩胯中心匯集並透達胯後,復沿胯兩側環繞至胯前合為一處,意氣的流動猶如沿著橫置的山字迴旋運行;兩手依著意氣的走向沿胯兩側向後,向外環繞。


5 意領內氣向兩胯中心匯集並透達胯後,再沿胯兩側向前環繞;兩手又隨著意氣的走向攏向兩胯前。


6 浩然正氣上升,以意領兩手外旋,內氣促使雙手棚向腹前。


7 心中「一定」以「意」領腰前的內氣向腰部中心匯集,再透向腰後,轉而分沿腰兩側環繞至腰前,意氣的流動猶如沿山字迴旋運行;兩手內旋,依著一起的走向,由腹前向腰兩側環繞。


8 意領內氣集向腰部中心,再透達腰後。兩手依意氣的走向攏於腰前。


收功

1 內氣下沉,意想鍾錘落至兩小腿間,兩手內旋,落於兩胯前方。


2 意想兩手下伸,將懸垂在兩小腿間的鐘垂撈起,託至胸中十字中心處,內氣隨之升騰,促使兩手外旋向胯前攏合,掌心向上。頸錐後側猶如降下的百葉窗般逐層垂落,此意貼背下行至兩踝中間,意想身中垂直錢存留在身中與兩腿間;兩手隨之外旋落向兩胯旁。收功之後,周身有啟示圓滿,舒適愜意之感。

練意與養生:通過研習練意之功,就會明白太極拳藝的融通並非靠大腦強記,而要以「心知」來求打內功的自如運行。故練拳十分講究「運用於心」和「發於中」。


心靜往往求之而不得,若掌握了胸中十字的運用方法,就容易做到心靜,心靜之後才能真正領會心平氣和的意境,進而求達陰陽平衡。


在養生方面,一起優遊自在地依圓旋繞,可引周身進入恬淡虛無之意境。意之運用在心,其收益亦在心。心性可於淡泊寧靜的行動中得以靜養。並且在收功後的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全身還會持續不斷地右內而外地透發陣陣快意,令人身心舒暢,遂收怡神養性之效。


行功釋疑:太極心法內涵深邃,意韻深長。行功時的真情實境難以用筆墨形容。尤其至功深之後,其境界更難以演示和描述。但此功即不神秘玄虛,也並非高不可攀。只要循著靜思凝神,純任自然,徐徐運行,意在形先的途徑探索,揣磨,不斷積累,日益深入,就會品位到蘊藏於功法的奧妙與功效。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內功是怎樣形成的
    在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內功的學習是必須要掌握的,通常情況下關於太極拳內功的理解是比較抽象的,對於初學者而言,不是那麼容易掌握,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簡單解釋一下內功的練習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太極拳內功的學習,主要包括領架和運襠兩個基本階段。
  • 太極拳內功修煉指南
    但是,這就是培養、激發內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來,否則光顧儘快學會動作,然後去追求動作的規範與否,就會與秘傳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這樣的學練太極拳幾年、幾十年,只能算是比劃太極拳套路,只相當於天天練體操,可取得活動筋骨的效用,而太極拳豐富的內涵之滋味就無從品嘗了。所以,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 太極拳內功修煉綜述
    太極拳作為內家拳的典型代表,是非常注重內功訓練的。太極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藝,沒有肢體運動不成拳。但沒有內功的太極拳,亦不過肢體的運動而已。太極拳內功的表現是:「棉裡藏針,棉裡裹鐵,身如百鍊剛,發勁似放箭,無堅不摧。」有內功者,極柔軟然極堅剛。無內功的人,非軟即硬,失之於偏,而不能剛柔相濟。
  • 陳式太極拳內功修煉的三個關鍵
    丹田內轉是由於陳式太極拳講究周身內外立體螺旋而形成的獨特內勁功夫。胯部的松沉,盆骨的外翻及雙臀的翻沉無疑都有利於氣沉丹田,也增加了丹田容量。在這一基礎上,練習拳架時注意周身尤其是腰腹部的立體螺旋,這對於帶動丹田內轉,增加丹田內轉空間及活動能力,加強周身氣血的上通下達,增強內力極為有效。3.松胯有利於延年益壽,人體保建。
  • 太極拳內功怎麼練?神秘的太極拳內功「採氣法」要點全解析!
    許多人把傳統武術的內功看得神之又神,甚至與武俠電視劇中傷人於無形的內力對等起來。其實內功又叫內壯法,如果說練了外功,是為了強壯我們的肌肉、骨骼,那麼練習內功則是為了強壯內在的五臟六腑。我們人體內在的器官、組織,同樣需要有效的鍛鍊,來更好地保持健康的運轉。
  • 太極拳正確修煉方法
    太極拳以其出神入化的技擊和健身效果著稱於世。但是又因其難於練成,而使世人迷惑不解,甚至懷疑它是否是一門高深的武術學問。為挖掘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現根據吳氏太極拳的傳統修煉方法,向世人披露太極拳的修煉法門。古人說無法不成道。那麼,什麼是太極拳修煉法呢?簡單說,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按照太極拳的修煉程序,按部就班的練習。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武術,所以其訓練方法也有所不同。
  • 反思太極內功練法
    內功是內家拳獨有的練法。太極拳練松、練意等都是內功。我練過了,身上也有了東西,知道了內功是怎麼回事,因為極其難成,所以我對內功有了反思,一定要按傳統的練法練嗎?太極拳首先要解決身體僵硬的問題。傳統練法是直接從身體入手,練松,就是解決筋骨皮的僵緊問題,但筋骨皮本身不屬於內,所謂「外練筋骨皮」嘛,然後再「內練一口氣」。身體為什麼會僵緊?是因為自主意識。從身體入手來改變身體,還是自主意識。
  • 玉氏太極來賓公益班(第二期)12月19日至20日在興賓區工人文化宮舉辦,歡迎參加.
    玉氏太極養生內功九勢剛柔練法之一(2020年10月桂林公益班表演)2018年第16期桂林玉氏太極公益班分享片斷簡說玉氏太極初級班功用2.玉氏太極呼吸法等內在修習方法。3.玉氏太極養生內功九勢:起勢和第1勢。四、2020年12月19日下午3:00-5:30學習內容:1.玉氏太極養生內功九勢:第2勢。2.玉氏太極養生內功九勢:第3勢部分內容。
  • 太極內功不神秘
    太極拳內功常常給人感覺很神秘,那都是因為有的老師太保守,不肯傳授;有的人則是沒有內功,自己沒有體會,卻編出許多練法,有的多達數十種,真是誤己誤人。其實練習太極拳內功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秘,我總結出來的太極拳內功修煉方法只有三個步驟。按照這個方法訓練,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
  • 看完我的《新太極拳經》,太極拳內功內勁的練法訣竅,從此不求人
    本太極拳經從老拳論中摘取數條,已道盡內勁、內功練法之精義,寥寥數語,精簡而純粹。多言則數窮,反令人不知所從。《新太極拳經》:一 武禹襄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勁起於足跟主宰於腰形於手;命意源頭在腰隙;
  • 形意拳保健與內功名師胡耀貞
    ,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了空祖師賜道號「一俠」,中醫學徒出身,自幼習醫、練拳修道,拜心意拳、太極拳、子路太極、八卦掌和道教、佛教、禪宗等十七位名師。胡耀貞先生心意內功獨樹一幟,人稱"鐵掌胡"、"單指振乾坤",無極針灸堪稱一絕,人稱"妙手神醫",他集醫、拳、佛、道、儒之大成,是當時有名的中醫、針灸家、內功家、武術家。
  • 太極內功修煉:丹田內氣驚炸
    作者馬權友在訓練太極內功修煉:丹田內氣驚炸 作者馬權友 練太極拳練什麼?求內功,內功是內在的功夫,來源於練太極拳使內氣充盈和聚集,再讓內氣催形產生一種能量,這種能量再轉化成內勁施於技法,形成一種威力,這便是練太極拳出內功的表現。有弟子向我反映:&34;東西」,在於練出充足的丹田內氣並能驚炸,驚炸便是在意念指配下,以氣催行。 丹田是人為的規定,而各自規定有所不同。
  • 太極拳內功心法
    太極拳的好處是增強體質,但是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掌握太極內功心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內功心法。歡迎閱讀!太極拳內功心法太極拳內功是檢查一個拳手的考驗,是衡量太極技擊家功夫的重要標誌。一個太極拳手必須要精通一門太極拳,並且要融合多家拳術精華。
  • 李經梧:練太極拳講悟性
    太極拳以陰陽、五行、八卦、導引、吐納的哲理為拳理的基礎。那麼,我們就應該把陰陽、五行、八卦的哲理弄明白並使其在自己身上體現出來,就是悟對了拳理。怎樣才能儘快地將拳理悟出來呢?我認為,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一點非常重要。必須運用我國的傳統思維方法去悟太極拳的拳理,即象數思維方法。
  • 太極拳內功講座 如何練習內氣
    對絕大多數習練太極拳的人來說,沒必要將中醫的「營氣」「衛氣」、道家的練丹術及各種氣功弄的那麼明白,倒是應該弄清楚太極拳所講的「內氣」是怎麼回事,重要的是它的練習方法與步驟,即如何才能練出「內氣」。如果對此認識不清,方法不對,不但練不出「內氣」,對身體可能還會造成傷害。
  • 內家拳的內功
    前輩拳家說過:「中氣最難名。」無法說得細微、具體,所以只是「略談」。這裡所說的內功,不是硬氣功的內氣,也不是發氣為人治病的那種氣功。這裡所說的是練武功所得的內功,老百姓中可以稱作「元氣」的那種內功。它不是口鼻吸人肺裡的空氣,卻與呼吸密切相關。
  • 太極拳論述
    太極亦名十三式蓋人秉天地大自然陰陽二氣孕化而成,此拳即本斯陰陽而練本身之內五行,以卻疾延年為本旨,巧打變化為功用,是以分陰陽,定八卦,按九節(即人身掌、拳、肘、肩、腕、腰、胯、膝、腳之上下九節),而以綿軟巧為行功旨則,不可帶氣用力,意守丹田,快慢適中,以神貫氣,隨屈就伸,柔中有剛,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蓋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軸,先求開展緊湊,乃可湊於縝密矣。
  • 練太極拳不能洩氣
    >作者馬權友 練太極拳多年後,身上應該產生一定的功力,自然會有內勁,發勁時應該很猛,但是有時會覺得有勁卻使不上勁。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原因,其中不排除有&34;意志&34;方法&34;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許會開悟,會領悟到太極的真諦,看到太極拳殿堂的輝煌。 練拳要走好自己的路,只要能讓自己身心愉悅、拳後舒服就行。當你的拳練的不好時往往沒人注意你,當你把拳練的好時,就會引人注目,有水平的觀者會肯定你,鼓勵你,但也會讓練拳二把刀的人妄議,說你這不對,那不行,因為他嫉妒你。
  • 什麼叫做真正的太極內功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是內家拳所謂內家拳,顧名思義,就是不僅具有肢體外在的能力,還有內在的功夫,也就是內功。那麼,具體什麼叫內功呢?如何給內功進行定義呢?關於內功的定義,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法比較有道理,也有的說法屬於以訛傳訛。
  • 習練太極拳在質不在量,在精不在多
    練習太極拳重在提高質量初學太極拳不要練習太多,對拳理拳法不熟練,容易走向誤區,要多看、多問、多學。 習練太極拳在質不在量,在精不在多。練拳當然要有動作,沒有動作就沒有拳,也沒有運動。所以學拳從動作開始,是完全必要的。 但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動作上,更不能滿足於學了多少套路,多少器械。練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下在哪裡,卻有很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