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網上購物的頻率越來越高,所有人都在享受著電商所帶來的便利。必要商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麼必要商城以及其背後的中國製造,看必要商城如何在電商榜中殺出一條血路?下面一起來看看這個商業案例吧!
與人們熟知的網際網路企業高舉高打的套路不同,必要一直保持低調行事:融資方面,在2015年1月A輪引入順豐投資後,到目前為止在天眼查中尚未有一筆融資記錄;營銷方面,必要商城前期的投入也不及一般網際網路公司的一二,主要依靠「口碑」傳播,以及「社交拼團」模式獲取用戶,直到2018年3月才斥資3億「霸屏」分眾的電梯媒體。
儘管必要商城一向自詡「C2M電商平臺」,消費者感受最深的還是其性價比。在必要商城的網頁上,可以直觀地看到由「XXX大牌製造商直供」的商品。
據了解,必要對此類商品的定價標準是,在包括原料、生產、退貨、平臺佣金(約7%扣點)等在內的所有成本的基礎上上浮15%左右,遠遠低於那些國際大牌或市場上同類商品的價格。
與此同時,平臺對合作商家還設置了極高的入駐門檻——除了必須接受平臺的定價標準外,入駐商家還須是全球頂級製造商、擁有柔性製造鏈,以及附有退貨率超過5%立即下架等的苛刻條件。這種極高性價比的零售策略正是擊中用戶對「好」和「省」的消費需求,成為平臺目前最大的「賣點」。
必要將自己的的商業模式解釋為「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ing)模式」,即,先訂單後生產——平臺匯集訂單直達工廠,代工廠製造完成後向用戶直接交付,將「產」和「需」進行零距離對接,使得以往為高端品牌做ODM、OEM的製造廠商可以直接面向消費端,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按需生產。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省去了中間品牌商、經銷商等諸多冗餘的加價環節,為消費者提供更具性價比的優質商品。
與必要商城「先訂單後生產」打法相近的,還有網易嚴選、京東京造、淘寶心選、小米有品等一眾玩家。它們普遍以「高性價比」作為平臺支點,深入供應鏈層面,打掉中間環節,讓工廠直接面對用戶,與傳統B2C、C2C(京東、淘寶),以及內容電商(小紅書等)展開差異化競爭。
而在必要們的背後,則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壓力。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和中國加入WTO的影響,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承接了眾多國際大牌的代工訂單,並在其中積累了寶貴的加工製造技術和生產能力,為中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
但隨著近年來國際形勢發生扭轉,加工貿易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已經不足三成,代工廠商喪失了一半左右的訂單,產能過剩成為橫亙在這些代工企業面前的頭等難題。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消費市場正在崛起和升級,這為過剩的產能提供了一次「洩洪」的契機,而必要們的出現,為消化這些過剩的製造產能找到了「突破口」。必要商城正是抓住了這個契機,還將消費端數據同步給製造商,彌補了他們長期以來無力直接對接市場的能力短板。
然而,要真正消化掉這些過剩產能,工廠還需要先進行一番自我重構。與從大牌那兒直接大批量接訂單不同,網上訂單一般規模較小,批次較多,且考慮用戶體驗,從生產到交付時間也不能過長,這就要求生產線須對訂單快速、靈活響應,即使100件也要按需生產、按時交付。傳統的批量生產一旦開機就是萬件以上,這顯然是不經濟的。
因此,要適應C2M模式,在接入平臺之前,工廠還要對原有生產線進行柔性化改造。一般改造費用約在5000萬以上,且要投入不短的時間成本。雖然早期投入不菲,一旦實現,對小批量訂單響應速度會顯著提高,生產更趨向靈活、高效。
除卻解決產能問題外,必要商城等平臺「先訂單再生產」模式也可幫助製造企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零庫存」、「高流轉」的目標,降本增效。同時,由於剔除了冗餘的中間環節,這些多出的利潤,平臺可以合理得讓渡給工廠和消費者,實現平臺、廠商、用戶的「三贏」局面;而更為重要的是,平臺拉近了生產和消費的距離,讓工廠可以有機會直面用戶,助力其向更具價值空間的OBM(Own Branding & Manufacturing,自有品牌生產)轉型,這也是我們期盼中的中國製造業未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