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聖枝主日-淺談唐代絲綢之路景教繪畫

2021-02-17 聖經語文

唐代,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在中國境內展開過一定規模的傳教工作,漢文文獻稱之為景教。會昌五年(845)後,受滅佛運動的影響,景教在中國內地趨向衰亡。近年,有關景教的研究在中國逐漸受到學者重視。然而,大多數文章側重於研究景教在中國的興衰以及世存的景教碑刻與寫本經書,對於景教流傳期間留下的繪畫藝術研究甚少。本文通過對現存部分景教繪畫藝術的梳理,呈現出景教獨具魅力的一面。

景教流行中國期間,有不少繪畫作品被用於傳教,如今僅保留部分繪畫殘部。即便如此,這些殘缺的繪畫依然是難能可貴的第一手資料,只可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

目前殘存的景教繪畫稀少,主要遺存包括吐魯番高昌遺址、敦煌莫高窟遺址、羅布泊米蘭遺址以及陝西乾縣乾陵章懷太子墓中的大型壁畫。本文主要對《棕枝主日圖》(聖枝主日圖)、《基督像》、《有翼天使》三幅典型作品進行簡要論述。

一、《棕枝主日圖》

《棕枝主日圖》(聖枝主日圖)為彩色壁畫,尺寸為67.5×61釐米,現藏於德國柏林國立美術館。1905年夏,勒科克在新疆吐魯番高昌古國遺址中發現景教遺物,在其所著《高昌》一書中發表刊登了他在高昌景教寺院中發現的這一壁畫。這是該堂西側一幅大壁畫的殘片,雖已全部破損,不能看到其全貌,但依舊可以看出畫面中有四個人物和一匹馬的前腳以及馬身上垂下來的綠色下衣。身著赤褐色上衣的四人物中,左邊一人體型高大魁梧,長有捲曲烏黑的頭髮,頗有幾分希臘晚期藝術品中的人物特徵。他身穿一件綠色長衫,上身是一件帶皺褶的寬大赤色外衣,兩腳穿黑色鞋子,左手持香膏盒,右手端著聖水之碗或缽。朱謙之先生認為,此為景教會最下僧位之執事補,其他男女三人則各自手執楊柳枝。第一位男(女)子頭戴棕色帽子,其烏黑的頭髮可在耳際後看見;他身著棕色長衫,似乎沒有系腰帶,長衫的外面披著翻領的青灰色長袖大衣,隨意地披在肩上,直垂到膝蓋處,在大衣上寬大且左右對稱的三角形翻領處,可看到大衣有紅色襯裡。同樣,第二位看似戴著一頂很大的鈍錐式黑色便帽,與前一位服裝類似,身穿沒系腰帶的青灰色長衫,外面隨意披著翻領的青灰色長袖大衣,從翻出的衣領仍能看到紅色襯裡。兩人均穿著黑色的鞋。第三位身穿長袖綠色短上衣,其長只達上衣的一半,下身系一條很長的裙子,遮蓋著兩腳;肩上輕披一件棕色披肩圍巾,從右肩直達大腿中部,另一側從左肩飄至胸前;其頭髮梳成圓球狀,後頸還挽有很大的髮髻。從衣飾和樣貌來看,此人有顯著的唐代仕女特徵,是漢人,其短上衣是「半臂」,屬於魏晉以來從上襦發展而來的無領、對襟的短外衣,而棕色的圍巾是「披帛」樣式,均屬盛唐至唐末的流行衣飾。

朱謙之先生認為,此壁畫的內容乃是景教會中紀念棕櫚枝主日的情景。棕櫚枝主日又被稱為「主進聖城節」,此節源於《新約·約翰福音》十二章十二、十三節:「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逾越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就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耶穌得了一個驢駒,就騎上。」這表明耶穌受難前夕確實是騎著驢駒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由於這個日子是浮動的,而且不同的地區未必很容易獲得棕櫚,故赤柏松、楊柳或其他當地樹木樹枝成了替代品。後來教會為了紀念耶穌基督最後一次進入聖城耶路撒冷,規定復活節前一周星期日為「棕枝主日」。該日教堂多以棕枝為裝飾,以示紀念。該節日先於5世紀時傳入東部地區的教會,8世紀末9世紀初,才被西羅馬教會所採用,因此可斷定此壁畫的內容是描述東部教會棕枝主日節的情形。同時,在遺址中發現有以敘利亞文所寫的景教祈禱書殘片以及敘利亞文的《新約》殘卷,而在敘利亞的景教會中正好使用紅柳作為棕櫚枝的代表。

從破損的壁畫中細心體會繪畫者的用意,《棕枝主日圖》應該是在反映該教本身的節日或《聖經》中某個畫面的一部分,同時作為大幅壁畫的輔助性圖像的角色而出現。作者受西域佛教藝術風格的影響,繼承了中國畫的形式美法則,採用平面布局的方式將對象進行一一分布,構圖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也衝破了焦點透視的束縛;運用對比誇張的手法,將畫中人物按等級不同大小疏密、錯落有致地分開;突出了中心人物,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與畫面說服力,使人一目了然。澳門學者陳繼春認為,《棕枝主日圖》頗有肖像畫的特徵,而在表現左邊人物手持香爐之煙時,作者施予向上飄浮的波浪形線條,再於高處以螺旋形線條作為升騰煙雲。畫師把當地繪畫中那些擠滿了人的場景融合為一種精確的、僧侶式的節奏,此節奏為人物的身份以及發揮各自的作用留出充裕的空間,使畫面清晰明朗,並且幾乎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氛圍和氣場,而來自波斯和敘利亞的特徵在主人翁的衣服和裝飾上表現得更為顯著。

二、《基督像》

《基督像》絹本著色,殘損嚴重,只保留左上部,尺寸為55×58釐米,現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院。1906~1908年,斯坦因在中亞細亞學術探險旅行中,在中國甘肅省沙州敦煌千佛洞發現並盜取。這幅畫像與中國古代菩薩像幾乎一致,頭後有光輪,身披紗衣,左手持杖,右手呈蓮花指狀,但人物冠冕上有景教的十字架,胸前配掛著景教的十字紋,杖頭也有十字架的裝飾。著名歷史學家朱謙之先生認為,這種十字架的用法與鎮江大興國寺碑文中所說的「十字者取像人身,揭於屋、繪於殿、冠於首、佩於胸、四方上下以是為準」的說法相吻合。加之10世紀以來在中國塞外邊疆流行於基督徒間所謂景教的佛畫,並且8、9世紀有景教寺院存在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據景教碑文「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也是事實。因此,這幅敦煌發現的畫像無疑是景教遺物,而畫像中的人物就是聖主基督。2、3世紀的東部教會一直盛行聖像崇拜,以基督肖像為首,其次是聖母瑪利亞肖像和使徒肖像,用以裝飾會堂並增強信徒的信心。雖有一段「破壞聖像運動」的時期,但畫像崇拜依舊流傳了下來。敦煌基督畫像的發現無疑反映了在敦煌石室封鎖以前正在東西各地流行的基督畫像崇拜,所以推斷景教徒攜帶景教本尊基督像來到中國是最合理不過的了。

《基督像》整幅畫面採取中國古代菩薩造像法,目的是供人敬仰崇拜。主體形象佔據大部分畫面,在嚴肅的主體物背後,以零星飄落的小花作為背飾,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少了幾分神靈的莊嚴與肅穆,多了些神與人之間的親切。羽田亨推測是敦煌畫師應景教教士或教徒的訂件,並按其旨意或參考其他材料畫成,寫實風格中,佛畫成了基調。顯然,敦煌景教繪畫受到唐代佛教文化的影響。

三、《有翼天使》

《有翼天使》壁畫殘片,一幅尺寸為66×4釐米,另一幅尺寸為53×44.5釐米。1906年12月至1907年1月,斯坦因在米蘭M.III佛寺發現,現藏於印度新德裡國家博物館。有翼天使一,人身右傾,面向左,眼睛大而圓,眉毛彎曲,幾近相連,有西域人特徵。雙唇朱紅,嘴微閉,含笑意。頭髮呈樹葉形,長鬢髮靠著左耳下垂。長袍淡紅色,帶翼。有翼天使二,人身左傾,頭轉向右方,高鼻大眼,嘴緊閉,鬢髮懸於左耳邊。著紅色長袍,翅膀為黃、紅、白三色漸變。斯坦因認為,這些天使畫像源於古代希臘和羅馬,但傳入近東和中亞細亞以後,又與古代東方基督教教派中的天使有一種密切的關係,並與犍陀羅藝術東傳有關。他這樣寫道:「就希臘式佛教美術造像中所看到的某種有翼的青年形象而言,磨朗護牆板上這些畫像必須追溯到希臘神話,以有翼的愛羅神為其直接的祖先,那是十分可能的事。」不過這種直系的後代,經過中間的階段,當然受到東方觀念的影響。

四、結語

由於會昌五年(845)的滅佛運動以及聶斯脫利派在敘利亞受到逼迫,加之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在中國的根深蒂固,致使景教在中國的發展僅是曇花一現,所留藝術遺存甚少,這不能不說是東西交流史上的一件憾事。雖然如此,唐代景教並沒有因其微小而無法顯示其魅力。其文化價值表現在它為人們了解中國早期基督教提供了一部分概念,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價值。其藝術價值特徵包括題材內容、造型、色彩等,都具有豐富的學術內涵,是中西繪畫融合的典範,是古希臘羅馬藝術中國化的典型代表。唐代景教繪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應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德〕阿爾伯特·馮·寇克著、劉建臺譯.新疆地理寶藏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朱謙之.中國景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陳繼春.唐代景教繪畫遺存再研究[J].文博,2008,(4).

[4]顧衛民.基督宗教藝術在華發展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5]宋妮雅.章懷太子墓壁畫所見「拂林使者」考[D].上海博物館周秦漢唐學術討論會論文,2004.

[6]〔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譯.西域文化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

關注聖經語文 微讀聖教文化

微信公號ID:bible-philia

相關焦點

  • 【主日證道】|丙年聖枝主日
    這個主日是「聖枝主日」,又稱「基督苦難主日」。有關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史實,按歷史學家和聖經學者的研究,主歷30年春天的某一天, 的確是有兩支隊伍進入了耶路撒冷。這一天原是猶太民族一年當中最神聖的一周的開始,也就是猶太人逾越節周剛開始的時候,在這一周他們慶祝他們的祖先在天主的大能之下,藉著梅瑟的帶領出離了埃及的奴役之地。
  • 聖枝主日劉哲神父講道
    此音頻轉自2017年聖枝主日親愛的兄弟姐妹,今天是耶穌基督苦難主日
  • 唐代外來宗教與中亞文明
    唐代長安等地所流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及佛教等並不純是來自西亞、羅馬、印度或經中亞而傳播來的宗教,而是指其在東傳的過程中,受到中亞等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而帶有中亞風格與色彩的宗教。唐代中原一帶的外來宗教與中亞文明有著更為直接的關係。
  • 河南洛陽首次發現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墓誌
    據洛陽日報報導,繼發現《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幢和龍門西山紅石溝北崖唐代景教瘞(yì)穴之後,近日,此前出土的一方墓誌被認定為唐代景教徒墓誌,景教是唐代對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利派(起源於敘利亞)的稱謂,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別。
  • 唐代的聖誕節怎麼過?
    這是史料中僅有的一句關於唐代的聖誕節的記載,無論那時是何等的人頭攢動,笑語盈盈,都只留下了一句話。這一瞬間被永遠銘刻於公元781年,德宗敕建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        從公元635年開始,景教這朵異國之花在中國順利發展了約200年,與祆教和摩尼教並稱為唐代的「三夷教」。截止公元749年,大約已有12萬的善男信女接受洗禮,成為了景教徒。而大唐景教,卻早已不是當年的聶斯脫利派了。
  • 漢學||唐代的聖誕節
    這是史料中僅有的一句關於唐代的聖誕節的記載,無論那時是何等的人頭攢動,笑語盈盈,都只留下了一句話。這一瞬間被永遠銘刻於公元781年,德宗敕建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            從公元635年開始,景教這朵異國之花在中國順利發展了約200年,與祆教和摩尼教並稱為唐代的「三夷教」。截止公元749年,大約已有12萬的善男信女接受洗禮,成為了景教徒。而大唐景教,卻早已不是當年的聶斯脫利派了。
  • 唐代景教傳教士入華與「流產文明」的背後
    但最後,景教以失敗為結局,沒有在中國紮下根來,成為中世紀的「流產文明」。「流產文明」的命運在唐代中國並不是孤立的歷史現象,很多學者都有討論與分析,與其他宗教相比,還有什麼主要原因?儘管傳教士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仍存在著詞不達意、比附牽強的語言問題,聶斯託利派教義傳播非常困難,只能藉助佛道術語和名相儀軌,以至於後人懷疑景教碑和景教經典都是由漢人執筆翻譯的。第三,傳播障礙。唐代是中國儒、佛、道三教並盛的黃金時期,共同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佛道兩家根深蒂固具有強大的優勢。
  • 林梅村:怛邏斯城與唐代絲綢之路
    2014年,該古城與「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33處遺址一起,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果稅建城即科斯託比古城,那麼,該古城與怛邏斯城相距106公裡,而非《新唐書·地理志》所說只有「十裡」之程。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一座記述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的石碑,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 回望新疆:從歷史典籍中走來的絲綢之路
    其實,早在絲綢之路還沒有形成之前,就有中原和西域的商人以購買產自新疆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進行著小規模的貿易往來。從漢代開闢河西四郡,打通河西走廊之後,這條商路開始暢通無阻,日漸繁榮。特別是中國進入繁榮的唐代後,西北絲綢之路再度引起中國統治階級的重視。
  • 唐代佛畫藝術
    然而,從唐代的一些文物中,壁畫中,還沒有真正的發現這種富於變化的線描方式。 從一些故事傳說中可以知道,吳道子的繪畫,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一氣呵成,揮筆而就。也就是畫聖在快速的勾線方式下能準確的表現物象以及衣紋的動感。然而保留下來的這些傳說是畫聖所作的作品中,值得懷疑唐朝是否有這樣的勾線方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吳道子已經開始對以往的勾線方式有了改革。
  • 景教藝術在西域之發現
    基督教,唐代稱景教,實際上是對敘利亞人聶斯託裡(Nestorius,386-451)為首的基督教聶斯託裡派(Nestorian Christianity
  • 榮新江 | 唐代安西都護府與絲綢之路
    由於有唐朝軍隊的駐守,不僅抵禦了吐蕃軍隊和西突厥餘部對西域地區的進攻,維持了西域地區長期的穩定,而且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唐朝將安西都護府移駐龜茲,對於絲路暢通和貿易繁盛,都提供了重要保障。以下僅從兩個方面,對此加以論證和闡述。
  • 唐代服飾研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婦女不必恪守傳統規範,她們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寬領服裝或吸收其他國家服飾風格穿出異國情調,還可以穿胡服男裝騎射,並享有選擇配偶和離婚的自由。相當富足的物質基礎和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使得唐代的文化空前發展,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等領域群星璀璨。
  • 北海發現廣西規模最大的唐代古窯群!
    位於合浦縣廉州鎮東南郊望牛嶺、風門嶺、寶塔山和東北郊堂排一帶的漢代文物及漢墓群,是北海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始發港的有力證據。 史料表明,在兩漢時期,中原及合浦當地的商販把陶瓷、布匹、蜀錦可能還有谷種等商品裝船,從北部灣的港口出發,遠航到印度,再轉運埃及、羅馬等地,這就是已得到證明的著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前世今生
    形制由螭首、碑身、龜趺三部分構成,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有楷書32行,行書62字,共1780個漢字,碑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序文,首先簡略地介紹了景教的基本教義,然後敘述了該教在唐代146年的傳播史。碑文第二部分則是頌詞。有趣的是,石碑上還列有用敘利亞文寫成的人名及職銜,共記載了82個人,其中敘利亞教士77名。
  • 唐代佛教雕塑的「繪」與「雕」
    唐代佛教雕塑的製作主要採用了雕與繪兩種形式:「雕」指雕刻刀法、塑造能力與造型特點等雕塑自身因素,「繪」則指雕塑對於繪畫元素的借鑑與運用。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努力,唐代佛教雕塑終將二者熔於一爐,創造出中國雕塑的特有樣式。
  • 何新:中國現存最早的光明教——唐代的獨眼神刻碑
    何新:中國現存最早的光明教——唐代的獨眼神刻碑中國現存最早的荷魯斯之眼——獨眼神文物  【說明】有博友在本博發帖稱西安碑林大秦碑上有天照獨眼。問之老頑童,言其說甚是。茲取得老頑童授權,將何新未刊札記中關於大秦景教與共濟會關係的未定稿文,發布於此。
  • 中國之聲帶你探訪基督教東來的最早實物見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我們要探訪的這件國寶是一通唐代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踏入西安碑林的大門禮門、經過檢票口所在的欞星門、邁進它的第三道門儀門,中軸線左右兩邊就各有一件國寶級文物,右邊的是唐代景雲鍾,是首批禁止出國出境展覽國寶級文物,唐睿宗李旦親自為它撰書銘文。景雲鍾對面是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是目前唯一一件有赫連勃勃創立的大夏國記年的文物。
  • 陰山汪古景教圖像的初步研究
    景教於唐代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陰山南北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景教圖像作為景教遺存中最重要的部分,當是景教研究的重點。唐建中二年(781 )所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和元和九年(814)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記》兩件景教石刻,都附有長篇的銘文。《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序文,簡略地介紹了景教的基本教義和在唐代146年的傳播史,第二部分為頌詞,石碑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記》為景教入華後由景教僧翻譯的景教經典《宣元至本經》,現藏於洛陽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