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的學術文本撰寫任務的文學專家組副組長趙昌平,沒有參加1日召開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推進會,組委會副主任、文學專家組組長孫顒告訴大家,這位主要撰稿人因高血壓住院,「我們都囑咐他好好休息。」
昨天記者撥通趙昌平電話時,他正在醫院做檢查,身體已無大礙。趙昌平並不願多談自己,「孫顒給我發了一個簡訊,說大家對我的學術文本評價很不錯」,這讓他感到欣慰。
學術文本加上繪畫建議,趙昌平撰寫的「工作用書」已經有40萬字。他的文稿全部是手寫,再由謄錄人員錄入電腦。去年初,接到學術文本撰寫任務時,趙昌平正在創作整理關於中國詩學理論的論文集,一篇3萬字的大論文只剩下最後3000字了,這是整個論文集的開篇。「工程」來了,又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趙昌平索性放下手裡的唐詩論文,先把「神話」文本做好。「原本大家希望我一兩個月完工,可我一做就得認真做,每一個細節都必須弄清楚,結果弄了一年多,花了不少精力。」浩如煙海的神話記載有很多語焉不詳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有人說大禹死後化熊,有人說化龍,還有人說化魚,這些說法之間有什麼關係?背後有何種原因?需要查找大量資料來清理,搞清楚這樣一個問題,可能要花上一兩個星期的時間。
學術文本是整個項目的基礎,為了儘快讓大家有本可依,趙昌平平均一天要工作七八個小時,有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好在,工作用書已經基本完成,趙昌平鬆了口氣,打算先養好精神,再抽時間為正式的出版慢慢修改。「有一些需要重新核對的地方,個別地方也會再補充修改,讓它更適合閱讀。」他透露,以後作為讀本出版的學術文本,書名會使用「中華創世神話述評」或者「述考」。
為了較完整地梳理、反映神話的全貌,趙昌平大量參考、統合了歷史、文學、考古,包括各少數民族的民俗資料,不少材料都是晚周到漢代的記載,儘管裡面摻雜了當時人的改造,但神話是有跡可循的。「從8000年前伏羲的考古資料,5000年前黃帝的考古資料,到4000年前堯舜禹的考古資料印證,神話不是子虛烏有。」趙昌平認為,秦漢時期的神話是構成系統的,每個古代的聖王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比如盤古、伏羲開闢天地、創造人類;到炎黃時進行大量的發明創造,有了早期城邦體系,初步形成一個有權威的中央;堯舜禹時期則是民族國家的形成。「我們試圖把神話和歷史打通,又不失去神話的本意,而把考古、歷史、民俗作為發掘產生神話的印證。」
在「工作用書」裡,趙昌平根據自己的研究發現,提了許多主題創作的繪畫建議,幫助畫家打開思路。比如,「嫦娥奔月」主題前人畫過很多,但趙昌平指出,嫦娥、后羿其實都和子嗣有關,后羿還成為管理子嗣的「宗布神」,而看似醜陋的蟾蜍原本是調整月亮運行的吉祥之物,這些文化元素,他都希望畫家能在大畫中作為背景體現出來。
接下來,趙昌平打算在打磨細節的基礎上,把全書歸納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學術、普及兩者都要有,還要把考證變成故事,並對故事的意義進行評述,這是這本書難的地方。」
除了學術文本外,首批出版的18本神話連環畫在學術文本設定的框架下,擇其要者進行創作,《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已經浮出水面。孫顒介紹,為了儘量讓畫家發揮創作激情,畫家選定的題目是個人偏好,不是按時間順序分配,因此,完成的順序不是按結構的先後。「好在神話故事有相對獨立性,不影響閱讀。第二批也會在2017年推出,全套書爭取在今年底出齊。」
翻開連環畫,可以發現腳本文字生動優美,文學性頗強。「人物的基本處理和故事的大體框架沒有離開學術文本,文字儘量按通俗故事處理,加一些想像。小學、中高年級閱讀都可以,但我們首先希望孩子們的母親有興趣讀,可以給孩子們講述。」孫顒介紹,撰寫腳本的陳蘇是兒童文學作家,容易掌握文字的通俗性,同時又與趙昌平交流很多,理解他的學術想法。
提到神話故事,許多人都知道后羿射日或者嫦娥奔月,卻很少有人能講清楚故事細節和故事背後的文化內涵。孫顒認為,通過學術梳理和文藝創作,更重要的是讓受眾知曉,西方的神話故事可能很漂亮,但我們有另外一種精彩。「我碰到過許多海外熱愛中華文化的學者,他們承認孔子,甚至崇拜老子,但沒人說過中華神話。談到創世神話,人們基本都在說西方,因為此前我們對神話的整理和解釋非常薄弱。所以,這一工程非常及時。」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