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會再一次啟蒙西方麼?曾經有過此等機會嗎?

2021-01-09 世界史圖鑑

就目前來看,我不相信中國能夠再一次成為西方的啟蒙者,而且中國也從來都沒有成為西方的啟蒙者,很多人說西方啟蒙思想之時,中國的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了西方地區,他們的很多學者,包括啟蒙思想者,都因此而受到啟發,進而形成了西方特有的啟蒙思想文化,在思想層面引領世界,但是我覺得這無疑是井底之蛙的構想。

當西方國家開始步入全球發展時代以後,西方國家不單單接觸了中國,更接觸了印度,非洲等其他地區的文明,雖然有血腥的那一個歷史,但是地處歐洲並且生長在歐洲的思想家也通過這樣一種更為廣闊的接觸,接觸到了世界上除自己以外的幾乎所有文明,其他文明所有優秀的還是卑劣的成果,在西方文明面前全都展示出來,西方文明當中的很多學者,或者青睞中華文化,或者傾向印度文化,並且對世界其他文化都有更為深切總體感知和客觀思辨。

可以說,在當時中華文化雖然給西方的很多學者帶來了另一種思考角度,以及另一種道德規範,但是,這也只是西方文明在急速擴張期所看到的諸多文明之一,當時的中國文明或者說是中華文明,並不是西方所認知的外界的一種唯一的文明,它會對西方文明造成一種影響,但是同樣很多其他文明也會對西方文明,尤其是近代文明的形成產生關鍵影響。可以說,西方近代文明是多方融合,匯聚借鑑,主體創新的結果,不存在完全繼承自哪一個文明的思想。

從現在來看,中國也不可能成為西方國家的啟蒙者,因為成為啟蒙者,不僅僅要你自己的文明極為先進,同時也要對方心甘情願的去探索接受,很多人借著疫情的因素,在文化層面顯得有些狂妄自大,認為只有這邊風景獨好,只有這邊控制住了疫情,西方應學習中國,要不然如何如何?

但問題在於你的認知和西方文明的認知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人家的那一套已經領先你數百年,單靠一個疫情,人家就能認識到所謂你認識到的東西,然後去學習你嗎?未免把文明啟蒙想的太過簡單,另外一方面,由於我們的輿論界和世界的輿論界是割裂的,有一個很高的防火牆,你根本不知道西方文明,西方世界甚至世界其他地區的人究竟是怎麼想的?

在整個國際輿論上,對民主自由的追求,不僅僅是西方國家,絕大部分的國家都是如此,都是跟隨西方的,這裡的發展是很好,但是近年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當然了,大體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你的成就和成果到現在為止還無法輸出,我們所認為的輸出一個國家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好?哪一個國家的軍隊是效仿我們的軍隊建立的?

那都是我們自己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扶持力量,而不是另一個社會的總體認知,或者是另一個社會的真正價值追求,在思想層面,你如果不能進行一次真正的復興,單靠國家的孔子學院是沒有任何一個資格去引領世界,用自己思想去啟蒙別人的。

相關焦點

  • 打開西方文化的大門,追溯西方文化起源
    《天國之門》,詳細地講述了西方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對影響到文明進程的重要人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了西方文化法治、藝術、文學等方面對世界的影響。我們常常感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但是卻不知差異存在的原因,這就要從這兩種文化的起源進行探索。華夏文明屬於典型的大河文明,而西方國家因為地理環境的特殊,屬於海洋文明,這就導致兩種文化在根源上的不同。
  • 落日餘暉 · 西方文化基因: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郭繼承老師)
    中國哪一點沒有跟上,導致我們落後了?這是我們認識整個中國近代史的一個前提。所以這一部分,我們主要是對中國近代的整個世界背景、文化背景給大家做一個交代。有了這個交代,我們就能更好的去理解,近代社會所處的國際環境,更好的理解近代中國為什麼災難深重?第一個問題,西方文化的基因,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什麼說這個?
  • 啟蒙運動 300 年,還要繼續啟蒙嗎丨Editor's Pick
    第一次影響發生在清末民初,透過西方傳教士、中國留學生的翻譯、傳播,盧梭、伏爾泰和穆勒的觀念逐漸被轉型中的中國知識分子所理解與接收,「民主共和」、「德先生」「賽先生」的觀念深入知識界的人心;第二次影響發生在文革結束後的八十年代,在經過十年動蕩之後,中國的文化傳統遭到破壞、西方文化則因為冷戰被意識形態拒之牆外,馬克思主義則因缺乏批判而越發顯得僵化而成為人們心中的一種桎梏。
  • 易中天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別 笑點引幽默 風趣有寓意
    我們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和本國環境文化分不開的,如果我們不了解中國文化,我們便不能了解自己,我們不能了解自己,我們就很難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學者易中天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題目。就是,什麼是文化?或者說,請問什麼是中國文化?他說,要回答什麼是中國文化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弄清楚。
  • 近百年來都在學習西方,西方和東方文化的區別?
    只是每個民族在他的歷程發揮中各有偏向。只有到了近代中國人,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很莫名其妙的說西方的學問是學問的全部意義之所在,東方的學問是沒有意義的,只要中國人學西方我們中國人就得救了。這個連西方都不敢說的話,中國人敢說。這就是造成近代中國悲劇的原因,我稱為「五四的迷惑」。而這種迷惑深入人心,我稱為「五四的八股」。
  • 崔健:部隊子弟有「特權」 能接觸西方文化
    核心提示:七十年代中期的中國還是很封閉的,西方國家在大多數民眾眼裡還是一個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橫行的世界,但崔健作為一個部隊大院的子弟,常常以「看參考片」的名義接觸到一些西方文化,跟一般人相比,部隊大院的子弟似乎更不「根苗正紅」一些。
  • 文化啟蒙思潮迭起,士人務經世之道,而厭空疏學術
    的確,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新文化湧入古老的中華大地後,以其不可抵阻的能量衝擊著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的傳統文化,而處於封閉系統的"木乃伊"式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與西學的較量、碰撞下迅速解體,西學最終佔據了優勢。
  • 這才是中國:中國不是集體主義?西方不是個人主義嗎?
    在中國的古代經典和古代小說中,在濃鬱的追求世俗幸福、追求「福祿壽」的文化中,在產生「世故」這一顯著特徵的發達市井文化中(所謂」世故「,即是情慾的最精密計算),我們能感受到集體主義的氣息嗎?還是個人主義?明了於此,就知道以個人世俗理性為核心的自由主義式「啟蒙」的文不對題,甚至是「以水濟水」,惡化問題。
  • 紀念王元化|李天綱:反思、退省和再啟蒙
    有一次他留意著告訴我,武漢大學哲學系做基督教研究的車桂教授是他的親戚,要我們多聯繫。元化先生對中國基督教會及其信仰本質都非常熟悉。我曾經和朱維錚老師說,元化先生對於宗教研究很有見解。當初如果是元化先生布置上海的宗教學、宗教學會,則會更加重視理論和歷史,並"反思"到中國宗教的根本問題。
  • 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復讀嗎?聽聽落榜生怎麼說
    有些學生將重本作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沒有考上重本就覺得人生缺了點什麼,甚至考上了一本大學也會覺得不開心。而有些學生則看得比較開,能夠考上一本就很不錯了,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勉強上一所二本大學也能夠接受。其實這就是不同學生對於高考以及大學的不同想法而已。可能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很多遺憾的地方,但是誰又有完美無缺的人生呢?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會選擇復讀嗎?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記 者:國外有相同研究麼?翟桂鋆:國外也有相同研究。英籍華裔學者諸玄識教授,在大英博物館已研究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十多年。18世紀50年代以前的古英語表達功能非常混亂,現在已沒有人能認識了。這種本來是服務於虛構的古希臘文明的西方古典學方法,是滿足西方可憐的虛榮心、面子的偽史,經日本傳到中國之後,形成了對中國文明的古史的否定,充當了帝國主義企圖滅亡中國的「文化工具」。從民國時期到今天的中國歷史學,其基本傾向是向西方的文化意識形態看齊,陷入了否定中國歷史的虛無主義之中。
  • 從「清華三老」到「哈佛三傑」(下)學衡派、新文化派的啟蒙
    在近代社會大環境下,時俗以西方文化為先進,中國文化為落後。湯用彤極力推崇禮教和理學,自然會被流俗誤視為遺老遺少。以往學界對學衡派存在較多誤解,過於強調學衡派與新文化派的對立。《學衡》創刊伊始,魯迅即撰《估〈學衡〉》批判道:「夫所謂《學衡》者,據我看來,實不過聚在『聚寶之門』左近的幾個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雖然自稱為『衡』,而本身的稱星尚且未曾釘好,更何論於他所衡的輕重的是非。」
  • 原創:脫離時代的鄭永年,給大家來文化啟蒙了
    最近,鄭永年又在早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最該擔憂文化墮落!這篇文章和我以前批駁他的另一篇文章(中國會再次被迫封閉起來嗎?)基本是一個套路。鄭永年先把一些個別的社會現象說成是社會主流觀點,然後列舉證據進行批評!
  • 中國不能再被西方的自由主義忽悠了
    同時也要看到,實際上在改革開放至今的整個過程裡,我們並沒有完全的聽從自由主義,實際上是看出了自由主義的一些忽悠:所謂完全的將經濟交給市場,政府做「守夜人」,國際自由貿易,那是已經完成現代化建設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圈套,如果真聽他們的,那麼恐怕中國也不會有今天的發展成就。而如今全球的新冠疫情,無疑又提醒了我們。
  • 給孩子們的美學啟蒙課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剛剛落下帷幕。參賽的孩子很多,他們的詩詞儲備不輸成人,讓小編嘆服。那些孩子的詩詞儲備和文雅灑脫的氣質都不是朝夕之間養成的。從小愛讀古文的孩子,將來會有不一樣的氣質。而且如今教育改革,語文在考試的比重中越來越大,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古文的考察也越來越重視,從小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就更顯得刻不容緩了。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新書是《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聲律啟蒙》到底是個啥?
  • 漢文化圈的中國人比其他文化區更早地接觸到了西方文化
    明中後期的書就主要是唐代的漢文書籍,主要是經學著作,就主要來說,明代的東學西漸中也有一些朝代的文化之中,都有一些以前漢文化經學上的東西,但是主要來說中國文化就集中在漢文化上,在這方面來說兩晉南北朝有比明更早更東普遍用到的術數,傳到兩晉南北朝而保留下來,而漢代之後,又趨向於圓融,經學上所使用的作品應用到了思想文化上。什麼是東學西漸?好像是這樣吧?
  • 《孔子西遊記》中國智慧在西方
    武斌 著 著眼於西方視角下孔子的通識讀本 《孔子西遊記:中國智慧在西方》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從古到今,特別是在18、19世紀的西方,孔子聚集了一大幫的外國「粉絲」。書房中掛著孔子像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促成路易十五效仿中國皇帝「親耕」的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家中充滿「中國情結」的德國作家歌德、把孔子視為哲學中的華盛頓的美國思想家愛默生。
  • 平心而論 中西文化大對比,西方為何在近代逆襲中國?
    中國的新人結婚時,新娘初夜不用貢獻給地主,而且男的還被稱作新郎官,可以享受鳴鑼開道的特權。中國的農民身份就算再卑微,生殺大權也是由法律和行政機構來審判。 可是每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就總會有人問我說:「那周小平你倒是解釋一下,既然中國文化體制自古以來就比西方好,那為什麼自明末以後中國的科技逐漸落後了?
  • 《忽然七日》:如果有再來一次的機會,你會對現在感到後悔嗎?
    《忽然七日》:如果有再來一次的機會,你會對現在感到後悔嗎?我們都知道時間從來不會重來,生命也只有一次,所以我們對著只有一次的生命既珍惜又肆意。但是也有很多人因為太過珍惜,而用錯了地方,把自己的生命過得太過瀟灑,連傷害到了身邊的人也感受不到,還自以為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
  • 飲食也是一種文化,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差異原來有這些!
    隨著歷史的積澱,飲食也逐漸發展形成一種文化。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1、飲食觀念上的差異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可以概括為:中國的飲食觀念相對感性,西方國家的飲食觀念相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