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 中西文化大對比,西方為何在近代逆襲中國?

2021-02-19 平局

 平心而論  | 憑良心論天下。↑點名關注


《平心而論》第2季(04)中西文化大對比 

這座始建於1442年的中國古天文臺,現還存於北京。甚至早在公元前350年左右,戰國時,已認識到日月食是天體之間的相互遮掩現象(中國 石申)。也就是說中國人在仰望星空進行科學探索的時代,西方人還身處黑暗的世紀。

了解西方中世紀的人都知道,直到近現代歐洲都還保留有初夜權的惡習,一個地主領地上的男女青年新婚之日,新娘子的初夜必須由領主享用,否則就是違法犯罪。歐洲的農民都是農奴,生殺大權都是由領主掌握,完全無需經過法律審判。這些在同一時期的中國,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惡行。但在同一時期的西方,這些卻是人人都接受的常識。中國的新人結婚時,新娘初夜不用貢獻給地主,而且男的還被稱作新郎官,可以享受鳴鑼開道的特權。中國的農民身份就算再卑微,生殺大權也是由法律和行政機構來審判。

可是每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就總會有人問我說:「那周小平你倒是解釋一下,既然中國文化體制自古以來就比西方好,那為什麼自明末以後中國的科技逐漸落後了?既然中國文化體制自古以來就比西方好,那為什麼工業革命、文藝復興、現代科學都是誕生在西方都不是東方?」

對此我的回答是:「如果中國文化體制真的更為僵化保守,而西方文化體制真的更為個性開放,如果中國文化真的不如西方文化的話,那麼中國就應該一直落後才對。又怎麼可能在過去幾千年中國在各方面都一直在領先,只是近代才落後了一兩百年呢。」所以此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探知真相的話,就必須要追尋在1840年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才導致西方突然反超中國。

1840年之前的400年,也就是西方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前夜,一個重要的地緣事件發生了。那就是奧斯曼帝國於1453年攻佔了君士坦丁堡。而君士坦丁堡是什麼地方呢?它就是古絲綢之路聯通中西方的唯一交通樞紐,是必經之路!在此之前,歐洲由於經緯偏北,農業生產力不發達,人口數量一直都不高。直到通往中國的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歐洲通過貿易獲得巨大的利潤之後,人口才開始了逐步的提升過程。

然而奧斯曼帝國攻佔了君士坦丁堡之後就壟斷了和中國的商貿往來,獨享了這份利潤。這件事對中國沒有任何影響,因為對於當時的中國商人而言把商品賣給奧斯曼帝國或北歐國家並沒有任何區別。但對北歐而言,這幾乎就是滅頂之災。由於絲路的突然斷絕,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歐洲一些國家的香料和糧食的價格就連著翻了十幾倍。因為歐洲的自身資源,根本無法養活依靠絲綢之路發展起來的人口,所以他們面臨大面積死亡的危險。因此他們才被迫向海上逃離,試圖通繞開陸上的奧斯曼帝國,從海上找到商路以便重新與中國人展開貿易。由於非洲西海岸漫長的阻隔,原始的木船和火槍不能滿足航線和徵服的需求,因此西方人才不得不開始拼命研究改進船隻和火器技術,從而逐步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

因此,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幾千年來西方人從不探索海洋大多只在近海活動,但卻在1453年之後突然開始大規模全球航海的真實原因。並不是由於西方更有探索精神,更不是因為他們文化體制更優秀,而只不過是生活所迫下不得已的選擇罷了。因此,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比西方文明優秀得多。一時的成敗,並非文化基因所決定……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視頻……

-  平論 | 系列經典文章  -   ↓↓點擊閱讀 ↓↓

《致90後, 你們終將實現這個時代的理想》

《臺灣,好自為之》《誰說中國只會抗議?》

《我們的英雄去哪了》《中國護照的硬度》

《請不要辜負這時代》《你的中國你的黨》

《別再跟風污衊國人了》《Hi,Im』China》

《勿因霧霾葬送明天》《國人搶蝦了嗎?》

《我們欠中國製造一個道歉》《一葉知秋》

《為何假如中國亂了,海外移民會更慘?》

《平心而論》網絡節目第二季,由周小平、王小東以及轉基因、中醫、軍事、科研等各行業的頂尖專家出鏡答疑解惑,每周五晚七點精彩聯播。  :本節目製作時間長達一年,所有成本由我自行承擔,希望能為輿論場正本清源。


溫馨提示:手指一直按住上圖,然後在彈出窗口裡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購買圖書。本節目由微信公共帳號:「周小平同志」連載,往期內容請點左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文化|樓宇烈:中西文化的關鍵性差別
    西方文化是理想主義的絕對觀念,中國文化則是現實主義的中庸思想二戰期間,有一位美國的軍事學家到我國的駐美大使館訪問,問武官在軍校裡讀些什麼書,讀不讀《孫子兵法》。     我們的武官說:《孫子兵法》確實是非常重要的經典,但是已經不太適應現代戰爭,我們需要學習西方理論。
  • 灼見|樓宇烈:這是中西文化的一個關鍵性差別!
    西方文化是理想主義的絕對觀念,中國文化則是現實主義的中庸思想二戰期間,有一位美國的軍事學家到我國的駐美大使館訪問,問武官在軍校裡讀些什麼書,讀不讀《孫子兵法》。我們的武官說:《孫子兵法》確實是非常重要的經典,但是已經不太適應現代戰爭,我們需要學習西方理論。
  • 西方文化由此登陸——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當中的大部分建築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澳門歷史城區主要景點包括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大三巴牌坊等20多處歷史建築。
  • 西方抗疫很失敗言行很卑鄙,中國文化是否要跟西方文化絕交?
    但是,民意調查多數西方民眾更加反感中國,言行中透露著一層卑鄙邪惡,你就不能不承認西方文化已經偏離正道。經此一役,除了死硬的西吹,有眼都能看到西方文化頭頂的光環就是一草帽,咱們身上有痦子,白人也有一臉雀斑,彼此彼此吧。
  • 中西對比丨中外重大歷史問題比較【免費下載】
    不同:⑴對東西方社會思想和政治產生的影響不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成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蘇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頭。⑵ 形成原因不同:①蘇格拉底時期雅典工商業經濟空前發展,與此同時雅典的民主政治趨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著考驗。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中國近代新名詞、新概念乃至新思想的形成,深受西方和日本的雙重影響,這是中國概念史研究者的共識。該書作者浸淫西學數十年,在比較文學、語文學、思想史、概念史等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在考索近代中國基本概念時,往往追溯與之對應的西方概念的流變過程,進而在中西比較(既有異同之比較也有影響之比較)的基礎上揭示這些概念的深層意涵。
  • 掌上地圖館 |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上)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導語:中國地圖文化館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投資興建,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地圖和地圖文化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場館。中國地圖文化館把「普及地圖知識,傳播地圖文化,宣傳國家版圖,展示地圖成就」作為建館的宗旨。
  • 如果清朝是漢族人建立的,那麼中國還會在近代落後於西方嗎?
    中國在近代的落後,跟清朝是哪個民族建立的沒任何關係。就算是漢族建立的清朝,中國在近代照樣落後於西方。因為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是社會發展模式上的落後,換言之,甭管是哪個民族當政,哪個朝代當政,只要發展模式不變,落後那就是必然的。
  • 正義化身的小白羊,到西方成為「替罪羊」,中西「羊文化」有何異同?
    東方「羊文化」盡顯道德禮儀東方「羊」中的飲食文化羊肉在中國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吃羊,中國可是有非常濃厚而豐富的飲食文化。西方「羊文化」成為精神寄託西方餐桌上的「羊文化」羊肉在西方餐桌還是比較常見的,因為受環境影響,歐洲的畜牧業比較發達,故養羊不僅常見,而且非常多。
  • 中西古代法律起源|中國,戰爭的產物;西方,階級的調和
    在「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非正常死亡與非正常埋葬的現象,其中不少屍骸上有用刑的痕跡,他們中間有的被頭骨被砍、砸的印記,有的因腰斬而身首異處,有的則是雙腳遭受了刖刑,這說明當時的刑罰已經被廣泛使用,而且非常殘酷。
  • 中國已經崛起,為何西方國家仍舊排斥中國?
    如果比拼歷史,那麼擁有五千年文明,建立過無數強大帝國,創造過燦爛輝煌文化且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中國,定會讓世界各國望洋興嘆,欲追不能!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一目了然的;也同樣不是靠吃老本,拼祖宗就能讓自己的小日子活得有滋有味,贏得別人的認同的。自從中國在近代以來逐漸落後於世界,長期佔據世界一極的中華帝國就逐漸走向崩潰。
  • 近代百年國恥,中國為何都沒有解體呢?
    在西方學者和史學家看來,這個打不破的魔咒在當時的中國也會應驗的。中國的現實情況甚至更糟糕。但中國不但沒有分裂,也沒有解體,而且重新統一起來。 這點是西方想不通,近代百年國恥,中國為何都沒有解體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 近代中國處於何種時代?作為後自然時代,以否定自然性來彰顯本性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近代以來的中國總是試圖告別自身的傳統而與之分離。但一個與自身傳統相分離的中國能走向何方? 這裡雖然發生了爭議,但選擇性地學習西方卻成為了中國近代最主要的道路。這就導致近代以來的中國不僅有古今之爭,而且還有中西之爭。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生物進化論,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內容,主要表現在《訄書》中,認為「精氣為物」,「其智慮非氣」;宣稱「若夫天與上帝,則未嘗有矣」,否定天命論說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識宗和西方近代主觀唯心主義影響。
  • 黃克武: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一是受到進化論影響,出現線性的、進步的時間意識與歷史意識,「現代」意指此一發展的最新階段;一是對於西方近代文明(尤其是近代國家)之特質的掌握,在此意義之下「現代」與「傳統」,或者說西方的「現代」與西方的「中古」和中國的「傳統」是相對的。
  • 近代中國軍隊為何不堪一擊?
    摘自:《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
  • 從來就不是流派的「海派」藝術,如何改變中國傳統繪畫的文化格局?
    上海在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演變中,以上海為中心的前所未有的移民社會及其文化環境,形成一種重要標誌。這些文化融合的關係,在特定的歷史時空匯聚於海派藝術之中,都在中西兼容、雅俗共賞的氣氛中出現諸多歷史跡象,體現了海派畫家已經具有了「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開放思想。中西繪畫在傳統而來的「持久的對話」中,出現了新的交流跡象。
  • 馬敏:探尋近代中國博覽會與物質文化變遷之間的關係
    本文即是從「物」(things)或「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視角出發,結合近代中國博覽會會場、展館與展品,對何以為物、物之分類、物之內涵、物之升華等問題,略作探討。重點在近代中國自辦的歷次博覽會,尤其是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和1929年在杭州舉辦的西湖博覽會,但也兼及某些出國參與的國際博覽會。
  • 乳此複雜:近代中國的牛奶、母乳、奶媽
    因為我看到一項技術或者制度在具體的實踐環境中,總是遭遇各方博弈。這樣的歷史細節,往往是最吸引人的。所以,這本書想帶領讀者回溯20世紀牛奶管理制度的變遷歷史,細探行業標準的形成過程,深究上海乳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 「說聞解事」歷史的慣性:朱元璋「禁海」與近代「千年大變局」
    畢竟中國歷來重農抑商,土地和人口才是稅收之源和王朝穩定的基石。抗擊倭寇 資料圖並且,明王朝的海禁並不是關閉對外通商與聯絡的大門,它只是關閉了民間貿易途徑,官方的中西商貿文化交流渠道一直都在。最著名的鄭和下西洋,正是明代中西海上貿易的壯舉,明王朝的國威直達西方,西方文明也順利傳到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