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縣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期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在秦漢時期更成為屯墾戍邊的重要軍事要塞,因此在陰山一帶留下了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其中,尤為著名的便是雞鹿塞,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多年前,黃河流經陰山腳下,形成了水草豐沛的河南省,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它成為中原歷代朝代與北方民族政權爭奪的地方,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在這裡發生了交替、碰撞、融合,戰國時期,匈奴在沙漠中崛起,趙武靈王為了抵抗匈奴南下,擴大領土,將勢力擴展到河套地區,並開始在河套地區修築城市和封鎖,戰國末年,中原大亂,匈奴乘機南下,徵服河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田氏30萬大軍攻佔河南,將匈奴驅趕到陰山以北,在此建立九元縣,開始建城築堡,據史料記載,吉路塞在秦朝已經是一座重要的軍事要塞,為什麼要建在那裡?因為這裡有最美的水和草,最平坦的地方可以穿過漠北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匈奴向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攻級別,所以進攻通道一定要在這裡修建,秦末漢初,中原大亂,無時間北上,匈奴再次南下,到漢武帝在位時,魏清憑藉強大的國力,北徵匈奴,收復河南,將九元縣一分為二,朔方縣共有10個縣,其中有3個縣的遺址在登口縣,分別是玉昏、臨榮和三峰。
大約在公元前120年左右,漢武帝在這裡修建了雞鹿塞,雞鹿塞呈正方形,邊長68.5米,下基寬4.5米,現在上基寬2.5米,殘牆高約7—8米,佔地4692.25平方米,由天然的花崗巖、砂、石塊夾砌而成,城四角各有加固工事,城門向南,是我國最早的甕城之一,易守難攻,雞鹿塞的左邊有9座大體完好的烽火臺。
根據「歷史記錄」記錄,漢朝皇帝時期(公元前127年)送到太陽開始修建,35000人來到北縣,被周圍漢族復墾和這裡,讓它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漢代北地區,也成為了後來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描述」的警察,看到煙花的人燃燒,野馬和牛布」,「一般遊長城以外,杏花枝頭「轟鳴」,吉路塞曾是匈奴向南的重要軍事要塞,成為當時漢、匈友好政治、經濟交流的重要通道。
根據《漢書》中匈奴的傳說,胡漢燮單于三次出使長安,與漢朝講和,公元前52年第一次去長安,主要是為了爭取漢朝的支持,與他的兄長爭奪皇位,公元前43年,元朝派6萬大軍拒關,以示支持,公元前33年,胡漢燮再次前往長安,漢朝元帝賜單玉王昭君為妻,娶王昭君為妻,同年,他陪同單田芳赴吉路賽旅遊,據說,王昭君在雞塞和鹿塞住了兩年,在她的住所裡,早上有公雞鳴叫,晚上有鹿鳴叫,當地人認為這是吉祥的,因此命名為「雞鹿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