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藍字加入藍氏大家庭
熱點推薦:
▼
《藍氏宣傳片》獻給全球300萬藍家人,藍家人頂起!
藍氏有悠久的民族歷史。據閩、粵、贛各地《藍氏族譜》載:「炎帝號曰神農,乃中華始祖也,十一世傳至榆罔(按:據《三皇本紀·補史記》考:神農納奔水氏之女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應為神農之第四傳,原《藍譜》所記帝榆罔為十一傳,這在輩份上有出入),遷空桑(今山東曲阜縣),徙涿鹿(今河北涿州市)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值帝後宮降生一子,帝甚歡悅,以貢藍賜姓取名昌奇為藍氏鼻祖,及長分封汝南,遂以此地為郡。」
( 「十萬人家溪兩岸,綠楊煙鎖濟川橋」。按唐宋風格復建的濟川門是長汀的地標性建築,氣勢恢宏。)
繼後,隨朝代更迭,後裔或受封隨居,或受歷代戰火影響,或尋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蕃衍。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傳到受姓108世明德公,唐中宗元天授元年(690年)任楊州節度使,宦遊金陵,自北豫遷建康(今江蘇江寧市)居上元縣朱紫坊,為江南開基1世祖。
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受姓122世(江南15世)吉甫公,配林氏,遭金人之亂,棄建康句容,父母兄弟俱途中失散,隻身奔閩居福清縣五福鄉,為藍氏入閩始祖,配林氏七娘,生三男:常新、常美、常秀。宋淳祐六年(1246年),常新公又遷建寧崇善坊,配李氏一娘,生五男:依次取名萬一郎、萬二郎、萬三郎、萬四郎、萬五郎。宋鹹淳元年(1265年),萬一郎公,因北方邊城失守,全家遷至寧化石壁立業,為入汀州始祖,葬中州壩「遊水魚」形,配賴氏秀娘,生三男:熙一郎、熙二郎、熙三郎。熙三郎公,字子安,生於宋鹹淳五年(1269年),配王氏,賴氏、嚴氏,生三男: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元至治二年(1322年)冬,因寧化受戰火的蔓延,加之地窄人稠、土地紛爭等諸多因素影響,和一郎公、和二郎公、和三郎公帶母賴氏、嚴氏及大一郎公由石壁遷到長汀成下裡水口坪嶺白露樹下居住,和一郎公將母弟安定後遷別處營謀,和二郎公居水口,和三郎公遷居長汀縣三洲藍坊開基,均為入長汀始祖。大一郎公,字君厚,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生於寧化石壁,元至治三年(1323年),到武平縣大湘裡大一圖今大禾鄉大禾村東下坑糞箕窩搭寮墾荒。元泰定元年(1324年)接父母一同居住。當年三月娶桃溪劉三娘為妻,年方一十六歲,未及生育,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劉三娘回娘家,在娘家不幸得惡疾而終,其娘家派人報知後,大一郎公派丁扶柩而歸,至途中大坪崗(今稱迎龍崗),忽風雨交加、雷電暴至、飛沙走石,眾人放下棺柩避雨,頃刻風停雨息,棺柩已被土掩成墳,劉氏即天葬於其崗,形似醉翁倒地,坐西向東,傳為天葬地。和二郎公父子於泰定二年(1325年)春,返遷回長汀成下裡水口坪嶺在白露樹下卜宅而居。翌年(1326年)春,和二郎公會同和三郎公兄弟返寧化石壁村將熙三郎公夫婦金骸取回坪嶺,暫寄於豬屎坪牛欄屋的棚架上,待擇日安葬。某晚三更,風雨雷電交加,雄牛相鬥,牛欄屋棚架和父母金骸墜落,突起一墩,土擁成墳,高大丈餘,人謂天感孝子成天葬地,坐北朝南為漁翁撒網形,自古至今稱 「牛欄祖地」。
坐落於長汀縣濯田鎮水口村的熙三郎公「牛欄祖地」
之後,大一郎公續娶長汀城水東街曾萬三郎之女曾三娘為妻,由於風水寶地「牛欄祖」熙三郎公在天之靈的佑護,公連生七男,依次取名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正是「長汀水口是老家,一株秀藍七枝花」。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其時財豐業廣,家富人興,諸子各有喬遷自立之心,大一郎公順其意,遂將基業均分,任其向外拓展。於是:長子念一郎公守祖,念二郎公遷武平大一圖坪坑,念三郎公遷武平中堡章豐,念四郎公遷上杭官莊,念五郎公遷武平大一圖,念六郎公遷武平中堡林坊,念七郎公遷上杭廬豐。明洪武元年(1368年),政局較安定,大一郎公夫婦巡視諸子分居之處,自水口出發最後至武平大禾念五郎公居住地,甚合其意,夫婦遂以此地為歸老之鄉。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大一郎公壽終正寢,葬大禾壩吉坑水口人形挽籃穴。翌年,曾三娘亦終,葬大圓塘更鼓地孩兒糞門穴。
600多年來,熙三郎公裔孫開枝散葉,分別繁衍到福建、江西、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浙江等省、市和港、澳、臺地區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清雍正二年(1724年),熙三郎公第18代裔孫正春公(念七系)高中甲辰科進士,官授江西廣信府正堂,公為報祖恩,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倡議宗親籌集銀兩,在汀州府城(今長汀縣城)王衙前新街巷擇地建造藍氏宗祠,供奉熙三郎公考妣一脈先祖。宗祠由上、中、下三棟組成,前有牌坊及石桅杆,面積一千二百多平方,有房間30餘間,專供裔孫拜祖、會族、讀書、應試、食宿之需。後來,因建設需要,藍氏宗祠被拆,成為公建單位。
位於長汀縣新街巷的原熙三郎公祠門樓(始建於清雍正七年,由長汀、上杭、武平熙三郎公後裔出資建設)
樹高千丈總有根,長河萬裡也有源。如今,欣逢盛世,社會和諧,各地各姓氏尋根謁祖之風盛行,祠堂文化再現其盛。重建長汀藍氏熙三郎公祠和新建武平大禾大一郎公紀念館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藍氏熙三郎公祠暨大一郎公紀念館建成後,必將為藍氏宗親尋根謁祖、聯誼聯絡、旅遊觀光、投資興業搭建重要平臺,意義十分深遠。
為此,倡議熙三郎公後裔全體宗親:無論是從政為官,還是翱遊商海;無論是名流賢達,還是一介平民;無論是遷徙他鄉還是原地居住,我們的成功與進步、平安與吉祥,都離不開先祖英靈的庇護。我們有義務、有責任為興建藍氏熙三郎公祠和大一郎公紀念館獻出一片誠心,慷慨解囊、不遺餘力。
我姓藍,我驕傲!我姓藍,我自豪!
為藍氏點讚!
藍家人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