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縣太拔鎮院田開基始祖李氏四九郎公後裔祠堂簡述

2020-12-12 棠梨子樹下

院前四九郎公世系簡述:

一世祖:四九郎公(院前開基始祖),子:念一郎,念二郎。

二世祖:念一郎(移居來蘇安鄉城關等地);念二郎,子:伯一郎,伯二郎,伯三郎,伯四郎。

三世祖:伯一郎;伯二郎(移居武平程地);伯三郎,子:珠寶,文興;伯四郎。

四世祖:珠寶,子:善緣,善因,善吾,善清,善聰,善祖,善信;文興。

五世祖:善緣;善因(移居蛟洋,古城等地);善吾;善清(移居廣東海豐惠州等地);善聰;善祖;善信(移居武平紙山崬)

一、善緣公祠

善緣公珠寶公長子,兄弟七人,公居長。因題祠曰:「長善堂」其在易之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堂名長善殆有取與祠,坐壬向丙,正廳為神龕位,左右廂房各一,廳後為座背闊可數尺,簷下左右過道各一,前為門樓,門樓外為大坪,坪圍以牆,中開門為外門樓舊坐西向東修改與正廳並向,今仍舊。

二、善因公祠

在長善堂之東邊,醜山未向。公為珠寶公次子,嗣裔移居白沙黃土彝及長汀之古城等處,俱已另立嗣宇,此乃其基祠也。晨夕香燈,託本鄉族人代為看守然,每當令節亦有挈蓋回梓薦馨於此者

三、善吾公祠即受富公祠

善吾公生四子,長受富、次宗厚、三宗良、四宗崇。四無考,宗厚公移居上三溪,另立嗣宇。此為受公裔所建,故又曰受公祠也。壬山丙向。辛亥辛巳分金。當年造祠,地師則興國廖上生先生也。據合同字樣觀之約造於康熙癸卯年。蓋是年六月十二日與祖公裔,立有建祠合同,以陽年利東西,陰年利南北推之,則壬山之利於癸卯無疑矣。祠之正廳分內外兩截,中隔一屛,內為寢室,外為爐座,廳左畔與祖公共住,右畔有房四間,房門外抽直巷,門外為橫巷,巷下地低數寸許,為過道房,廳前下簷為天池,天池前為廳,前右片夾程又房二間,前廳外向為門樓,門樓前簷下低尺餘許為坪,坪圍以牆,中為二祠相共之。外門樓至右邊房外以及過道房並前廳之右片房,外有長坪,一直長坪之右翼屋一直在焉。京發公丈尺簿序詳梓裡譜及藝文,按明成化間,祠為某所賣,八世景宗力爭之,鳴官數年不決,一日堂訊公折齒誓曰:祠若不還,吾當死此,以從先人於地下,妣呂大孺人亦喊地呼天,截發以誓。聽訟者為之悚然,祠乃得還。

四、善聰公祠

在村首黃乾頭,丙山壬向。正廳祀神主,左右廂房各一,前圍以牆,牆之右邊開門為門樓,坐西向東。

五、善祖公祠

與吾公祠相連為左右廳,中間僅隔一柱,祖公祠居左,吾公祠居右,壬山丙向。規制與吾公亦同。按公裔散居翁家基羅坑下山溪等處。守土者,惟衡公裔及柯坪玉明公裔。凡晨夕香燈皆守土者司之。然春秋祭祀則各處亦預期詣祠執事有格焉。

相關焦點

  • 廣西武宣縣李氏開基始祖善政太公源流考——李氏文化
    明故始祖考 善政李太公乃元朝李氏先祖二八公長子,庭芝公四孫,宋南方李氏大始祖火德祖公之十世孫,系武宣縣金雞鄉馬良村即古稱廣西潯州府中留縣西鄉上裡良村李氏之開基始祖
  • 李世民後裔——李氏文化
    有些後裔又從廣東向世界各地開枝散葉。而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被許多李姓人士尊為「入閩始祖」。 一、福建汀州李氏源流 1).李世民後裔-汀州寶珠公派系(1世)少典,姓公孫(2世)黃帝,少典之子,名軒轅。在位100年,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距今4400年。
  • 李霖|八贊「開基始祖」
    ,自己選擇外出創業,忠良坊開派祖均達公育五子,老四文孫公、老五文質公選擇外出開基寧遠,今衍生出30多村莊8000多後代,忠良坊老家三房後裔在清代陸續有賢能者選擇遷出老居拓荒陶嶺南麓,開創出陶嶺九莊和新元坊九莊共4、5000人的新村!
  • 徵集:各地江氏開基祖【1】
    提供材料:一:省+市+縣(區)+鄉(鎮)+村二:各地開基祖名字,入遷年代,從何地,何情況(可以提供口傳,族譜記載的)遷往,從始祖起排的輩分,以及更詳細的資料。到十一世髮長公遷河源船塘,十七世永芳,永洪(宗湘宗洪)於1727年遷江西省修水縣高鄉三十六都幸家莊居住(今江西省修水縣杭口鎮茅坪村)開基,不久永洪公返回老家河源。後來永洪公孫水振於嘉慶二十一年曾到過修水看望親人,同年三月永芳孫水德陪同水振回老家河源安葬太祖母。字輩,起宗日水仕,高元掄爵烈。後裔一直在尋找老家河源船塘的親人,至今沒有消息。
  • 李氏祠堂匯集
    保護完好的祠堂。廣東省佛山市李氏宗祠廣東省佛山市李氏宗祠位於廣東省順德區均安鎮鶴峰上村,是清鹹豐年間探花李文田家族的祠堂。該祠堂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 九連池李氏宗親迎靈歸祠祀典、宗祠落成慶典!
    廣東】梅州市 - 廣西宗親梅州懇親,武狀元故居,明德堂慶典,五華祭祖,河源市 - 河源市宗親各縣分布,紫金李氏由來,火德公後裔紫金分布,龍窩黃洞宗祠重修,黃洞祭祀,黃洞村開基祖良儒公世系,官田敏公祠慶典,紫金大同外嫁女回娘家,紫金大田祖墳重光,九和宗親松林分祠拜祖,東源縣船塘鎮屋頭坑宗祠慶典湛江市 - 粵西三柏祭祀大典
  • 廣東省太原堂溫氏古祠堂楹聯
    廣東省太原堂溫氏,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現收集了廣東省太原堂溫氏祠堂的部分楹聯選登如下:一、清化縣祠堂聯始祖創丕基雖然春露秋霜難報天高地厚;太原綿世澤但願夙興夜寐無忘木本水源。華堂賀燕畫棟飛虹喜今日美奐美輪大慰先人靈爽;近水為池高峰作筆望後裔發科發甲不負如此江山。始祖創營謀由閩省以遷粵邦善擇裡仁從此康樂和親肫鹹睦族;後人遵矩矱振鴻圖而昌燕翼煥然堂構預卜宮袍奪錦掛籍飄香。
  • 李氏祠堂經典對聯集錦!
    有典有則卜世卜年 臺灣金門縣李氏家廟聯繫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 宗開淮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安徽省嘉山縣曹府山李氏宗祠聯丞相將軍府 忠臣孝子門 福建上杭縣稔田鄉官田村李氏大宗祠(火德公總祠)原本隴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孫 臺灣臺北縣淡水鎮忠寮裡竹圍子李氏祖厝聯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遺恩遠由粵而蜀
  • 【李氏】福建李氏--漳州歷史源流
    後裔傳薌城區浦頭,浦南鎮的渡東村;石亭鎮的南塘、後湖、下巷;浙江蒼南、廣東海豐;本省的長泰、漳平、晉江、南靖等地。李懷義的七世孫李元傑,遷徙開基漳平,子孫傳衍繁盛。      雲霄縣火田鎮,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火田李蒞汝支系。唐初,漳州州治設在雲霄的火田,李伯瑤任漳州司馬,駐雲霄火田,今雲霄火田村李氏宗祠內祀李伯瑤,楹聯「輔國屯軍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李蒞汝是李伯瑤長子,襲爵宣尉監軍。
  • 嶽西儲、劉、王三大姓開基始祖
    儲氏後人尊稱田儲子為儲姓得姓始祖。儲氏譜載,始祖田儲子曾為齊國宰相,田儲子為齊國國君—田完(陳完、媯gui完、田敬仲)後代家族成員。        儲太伯父輩及後裔家族世系來源,根據年限及簡短歷史痕跡,邏輯推算儲氏家族世係為:        黃帝-昌意-顓頊(帝)---舜帝(為黃帝10世)---遏父(為黃帝42世)---陳厲公---陳完(田完,媯完。
  • 廣西各地市村落龔氏分布情況簡述(九)——貴港市
    >            長沙公世系簡介始祖伯行公,原籍山東省青州府日照縣,於宋代末期來貴縣任委吏,始定居貴縣(今貴港市)城東外大裡巷入東廂二圖籍,歷一世而生太高祖長沙公,因曾在湖南長沙府任職,遂以為號,後裔遷往登龍橋。
  • 尋鄭記‖四川、重慶、雲南、貴州鄭氏始遷祖簡述.
    洪武六年(1373)自江西鵝掌來祁,後移石湖塘插標落業,開基發派。乃四川達州明月鄉(今達縣東興鄉),湖南常寧鄭氏始祖。 得鵬公,為祥公五郎第十一代孫,公十二世祖蕤公(亦稱玉公)由江西太和遷湖南永州府祁陽普樂石湖塘。妣劉氏,生子登鳳。康熙三十六年朝廷下旨入川,得鵬公遂遷達州明月鄉。乃四川達縣東興鄉鄭氏始祖。
  • 李氏宗祠 尋根祭祖
    李氏大宗祠,即火德公祠(也稱惇敘堂),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清道光1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李火德【入閩始祖】宋寶慶三年,李珠二子木德和四子火德,從寧化石壁出發,沿汀江來到上杭,因「見其山川風土」之勝,遂定居於上杭勝運裡豐朗村。李火德被其後裔尊為李氏入閩始祖。
  • 海龍公後裔國經公世系節選(十)
    後裔分布揭陽惠來縣葵潭鎮豐田、青坡、白石崗、百岑、北山埔等地。五世祖福慶,號玉泉,妻金氏生子:宗泉、宗嵩。後裔分布揭陽惠來縣葵潭鎮坡美、東港鎮內厝鄉,陸豐南塘鎮和八萬鎮柵仔村,海豐縣公平鎮石門村。五世祖黃璌,字黃榮,妻田氏生子:蘭生。公附葬於龍村鎮古潭村馬山頭受可公基,獅子滾球形;妣葬於龍村鎮金龍村長源洞寶山嶂棍子壢坐北,仙人奇鶴形。
  • 海龍公後裔國經公世系節選(十七)
    後裔分布揭陽惠來縣葵潭鎮豐田、青坡、白石崗、百岑、北山埔等地。五世祖福慶,號玉泉,妻金氏生子:宗泉、宗嵩。後裔分布揭陽惠來縣葵潭鎮坡美、東港鎮內厝鄉,陸豐南塘鎮和八萬鎮柵仔村,海豐縣公平鎮石門村。五世祖黃璌,字黃榮,妻田氏生子:蘭生。公附葬於龍村鎮古潭村馬山頭受可公基,獅子滾球形;妣葬於龍村鎮金龍村長源洞寶山嶂棍子壢坐北,仙人奇鶴形。
  • 梅州福粵公後裔遷徙分布情況表[尋根聯譜資料]〔粵蔡氏概況連載之十〕
    大埔縣洲瑞岸洋坪十四世應召公妣黃氏諱應召公諡隱樂系望臺公之子,公系裕慶堂開基始祖。大埔縣洲瑞赤水村紙窩《肇貽堂》福粵公第十五世開基祖質靜公後裔遷徙情況大埔縣洲瑞赤水村十五世質靜公妣廖氏由鬆口遷饒平後遷回埔邑赤水村紙窩裡創基立業。
  •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李氏文化
    其後裔子孫為了日後相見,都以西平郡王作為自己家譜的標誌,一律使用「西平堂」作為他們的堂號。 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開山祖雖然是李憲,但是,它的後裔供奉他的父親西平郡王李晟為一世祖。 李憲,生於公元774年,卒於公元829年,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幼年隨父軍營,起家太原府參軍,歷官醴泉縣尉,光祿卿,洪州刺史,公元828年升任江南西道團練觀察使,遙嶺南節度使,次年卒於鎮。
  • 餘氏祠堂(2) || 將樂縣光明鄉光明村光明餘氏宗祠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明溪餘氏後裔卜居清流縣永德裡高城,宋末元初,其後裔餘勝寶又從清流高城遷居寧化泉上裡上畲,轉徙明溪夏坊箭竹坑。      唐初,隨陳元光入閩並落籍福建的餘氏族人遷徙三明境域。 五代十國後唐同光四年(926年),餘福官的第四子餘廿三與第五子餘廿四(有譜載入尤溪時間為南宋開禧元年)從仙遊縣遷居尤溪新陽鎮五十都「萬人莊」(今鎮衛生院所在地)。
  • 青州李家官莊李氏家族歷史文化淺考//魯清源
    (下圖是《光緒益都縣圖志》中的茅津河流域全圖)  官莊李氏一族,自其始遷祖李秉釗開基,卜居此地,至今已經歷六百餘年。在這六百餘年的漫長歲月中,李氏族人秉承先祖遺訓「樸者為農,秀者為士」,奮發進取,自強不息,植基忠孝,俊彥迭出,遂成一方仕宦望族。既有功名顯赫的碩儒名宦,亦有忠心報國的革命志士。  家為國本,家正邦興。
  • 福建省葉姓源流簡述
    4、較有影響力的福建葉姓發源地還有:政和縣鎮前鎮漈頭村、浦城縣水北街鎮觀前村、壽寧縣犀溪鎮犀溪村、壽寧縣鰲陽鎮蟾溪村、寧化縣城南鄉葉坊村、泰寧縣城西葉家窠、福清市港頭鎮後葉村、詔安縣深橋鎮寶橋等。富沙葉後裔在省內主要分布:1、「建安之西北」的建甌、建陽、松溪、政和;後唐葉仁貞支派。仁貞之子弘遠,後唐時期由水吉小梓雙溪遷宜均橋頭,5世孫葉可行為建甌小鬆開基祖。弘遠第17世孫葉彥芬,於元至大二年(1309年)從甌寧縣慈惠裡小梓遷入建陽回龍;仁貞後裔葉公致因避元亂自建安水北葉墩遷入政和錦屏,葉公致第6世孫葉庭英遷居松溪茶坪。北宋葉登高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