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中的濟南園林

2021-02-13 濟南古城歷史街區
也許你對《水經注》這部古代地理學名著頗感陌生。但是,如果我說出「寰中之絕勝,古今之壯觀」,你或許知道這是對趵突泉極為精闢的描述,而它正是出自《水經注》,其作者則為我國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

酈道元(約466~527年)字善長,範縣涿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自幼好讀奇書,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一生最為重要的著述便是洋洋三十餘萬言的《水經注》。

酈道元年輕時,曾隨其父到過濟南,留心考察濟南的山水風光。因此,在其名著《水經注》「濟水卷」中,對當時的濟南園林風光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

      《水經注·濟水卷》首先記述的是趵突泉。它描述了濼水發源地——趵突泉的噴湧氣勢,指明它為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齊侯相會之地,並道出了趵突泉俗稱「娥英水」的緣由:

「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濼水出歷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是也。俗稱之娥姜水是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其次,《水經注·濟水卷》依次寫到北魏時期的大明湖、淨池,即今日五龍潭一帶當時的情狀:其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側湖,此水便是淨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對魚鳥,極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

      寥寥數語便生動地描繪出此地幽靜秀麗的天然景色。

      緊接著,《水經注·濟水卷》依照水道的順序,寫到了歷水(即今舜井)、流杯池(即今珍珠泉、濯纓湖、曲水亭一帶)與歷水陂(即今大明湖):

「湖水引瀆,東入西郭,東至歷城西,而側城北注,陂水上承東城,歷祀下泉,泉源競發。其水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燕,公私多萃其上。分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經歷城北,西北為陂,謂之『歷水』,與濼水合。」文中「歷祀」即舜廟。據史料記載,舜廟附近原有兩處舜泉(舜井),兩泉競發,水勢甚旺。泉水北流,流至流杯池(即現在的王府池子),成為州僚遊宴觴詠之處所,而泉水再向北流去,則為歷水陂,即今日之大明湖了。
《水經注·濟水卷》繼續記述的是孤拔峻秀的華不注山和《左傳》記載的「齊頃公取水處」的華泉:

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與晉克戰於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逄醜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乃止。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醜父,卻子將戳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戳矣。』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戳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

《水經注》在「濟水卷」中還記述了章丘的百脈泉:「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此外,《水經注》還記述了平陰的東流泉(書院泉):「天池山下有泉,名東流泉。」這些都是歷代文獻中有關百脈泉、東流泉(書院泉)最早的記述。


      總之,《水經注》雖然僅記述了幾處濟南園林,但它卻真實地反映了1500餘年前有山河湖泉之勝的古城濟南的風貌,為我們今天研究泉城古文化,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獻史料。

相關焦點

  • 《水經注》與北京
    如果沒有這種公款的資助,也許就不會有眼前這部具有實證價值的《水經注》了。孝文帝要到各地去巡視,酈道元則以皇帝的侍從身份隨行。兩年之中他遊歷各地盛境名川。在撰寫《水經注》過程中,他閱讀過的古籍達437部之多,並大量地引證了書中的資料。《水經注》,共40卷,約30萬字,比《水經》的一萬餘字,多出20多倍。它記述的大小河道1252條。比《水經》中所記載的137條河流多出了近十倍。
  • 山東濟南【風景園林快題設計】網課衝刺班_上林苑設計學院
    山東濟南【風景園林快題設計】網課衝刺班,上林苑設計學院,退款細則:1、所有購買複試課程的同學,待南林&浙農林複試名單出來之後,不在名單上的同學均可申請全額退款;2、除1外,因學員個人原因放棄課程學習,均不予退款;3、退款周期因支付渠道不同,在3-5個工作日內完成。
  • 罕見彩色老照片:1938年代的濟南,這是你從未見過的老濟南
    濟南,別稱泉城,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是30年代的濟南。跟隨這些珍貴的罕見彩色老照片,一起去看看80多年前的老泉城。圖為1938年的濟南火車站。1938年的濟南火車站,從火車站內看濟南火車站的主建築。站臺、候車廳等建築古樸莊重,很有特色。
  • 酈道元和他的《水經注》
    在酈道元之前,至少有兩部《水經》流傳於世,其他文獻中有關河流水利的記載也不少,但誠如他所說,《大禹記》所記山川,"周而不備";《地理志》所錄,"簡而不周";《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都太簡略;《水經》雖然粗綴津緒,但仍不夠周詳。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著作中,時代最近的《水經》,也成書於三國時代,距離酈道元生活的北魏,已有二、三百年之久,其間河流改道、民族遷移、城邑興廢、地名沿革。
  • 《水經注》裡的永濟
    (備註:抑或如謝鴻喜等所論[謝鴻喜:《<水經注>山西資料輯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24頁。],如注文所述,陶城與蒲坂兩地都曾做過舜都。)桑落酒,桑落酒因用桑落泉的泉水釀製,味道獨特,是我國傳統名酒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南北朝時期的大文豪庾信在詩作中曾多次提到桑落酒,留下了諸如:「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香」、「蒲城桑葉落,灞岸菊花秋」等名句。
  • 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內由泉潭池相互交織所構成的園林
    五龍潭泉系應該算是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內由泉、潭、池、溪和蜿蜒的道路相互交織所構成的園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質樸而又不失野逸為特點的園林水景公園。實際其稱為五龍潭,是因為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新建五龍神廟,爾後得名五龍潭。佔地面積挺大的公園內遊客還真不多,更多的是在此鍛鍊、休閒和帶孩子的市民。
  • 《水經注》裡的忻州
    孫靖國博士在給筆者的回信中亦指出:「研究歷史地理,不能只靠紙面的文獻功夫,實地考察非常重要」。馮文勇教授認為:「要在較大的空間尺度上來推定數座或者數十座古城的位置,較為妥帖,且水經注所述不可輕易下記載有誤的判斷」是頗有見地的[5]。儘管如陳橋驛先生所說「考據派的事業已基本完成[6];但《水經注》的版本問題依然是重中之重。
  • 濟南明湖夜色美
    早在北魏年間,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那時並未稱大明湖。直至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謂大明湖是也。明代重修城牆,於是乎,大明湖遂成今日之風貌。我竊思,老濟南祖上留下的痕跡已所剩無幾了,然大明湖猶在。近年來的擴建,修繕之園林湖色,卻也給黎民百姓留下一方永存不朽的念想。在春意盎然的夜裡,明湖燈光璀璨。
  • 《水經注》裡的呂梁
    「三層二維法」本質而言屬多重考證法的範疇;三層即宏觀、中觀、微觀三個不同層面;二維即時間(歷史)與空間(地理)維度;通常而言宏觀層面依據文獻記載著重從時間維度進行多重比對勘驗(鑑於文獻記載的模糊性),中觀層面則藉助Googleearth等工具著重從空間維度進行校驗,而微觀層面則以實地踏勘及相關考古資料為據等進行細探甄別。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時空維度的綜合考析去推證相關史地信息的正確與否。
  • 濟南大明湖有一個不起眼小景點,位於北極閣西側,被很多人無視
    大明湖是濟南的三大名勝之一,有很多富有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的景點景觀,如北極閣、歷下亭、鐵公祠等。市民遊客都願意去知名景點參觀,對那些名氣小的關注度反而不夠,殊不知小景點也有小景點的精彩。鵲華煙雨牌坊濟南盆景奇石園就是這麼一個小景點。
  • 以「注」代「經」的不朽名著:《水經注》
    傾其一生心血的《水經注》四十卷流傳至今。此後約一千五百年間,酈道元收穫了眾多男神級的迷弟:北宋蘇東坡在《寄周安孺茶》詩中寫道:「嗟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明張岱在《嫏嬛文集》中極力推崇酈道元在山水散文史上的地位:「古來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連大名鼎鼎的柳宗元都屈居其後。清劉獻廷說:「酈道元博極群書,識周天壤。
  • 濟南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去呢?給大家推薦6個
    我在濟南待了8年,濟南可以說是我的第二故鄉了,那麼濟南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去呢?大明湖位於「泉城」濟南城北部,面積約46萬平方米,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歷史悠久,其名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書中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湖」。宋代稱「四望湖」,後漸堙塞。金代起,在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馬可·波羅在《中國遊記》中寫道:「園林美麗,堪悅心目,湖光山色,應接不暇」。大明湖為諸泉匯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
  • 《水經注》裡的朔州
    孫靖國先生在給筆者的回信中亦指出:「研究歷史地理,不能只靠紙面的文獻功夫,實地考察非常重要」。徐德富老人也認為就《水經注》而研究《水經注》是遠遠不夠的[6]並援引乾隆御製《熱河考》進行了論述。乾隆御製《熱河考》曰:「考水源而不親履其地,晰其支流脈絡分合之由,雖博綜載籍,稽諸故老之流傳,仍不能參互而訂其蹖曩」。
  • 濟南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是怎樣從「園中湖」變為「城中湖」的
    雖然水面不大只有58公頃,水深不過2-3米左右,最深處也僅有4.5米,但殊為難得的是天然湖泊,又處繁華都市中,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說起來也是由來已久的相當歷史,北魏年間大名鼎鼎的地理學家酈道元那部舉世聞名的《水經注·濟水注》中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則湖。」亦即是說大明湖位置在今天的五龍潭一帶,現在大明湖一帶水域則名「歷水陂」。
  • 《水經注》裡的晉中
    侯甲水又西北,逕中都縣故城南,城臨際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晉侯執陳無宇於中都者也,漢文帝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宮,殿上見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於嬰侯之水。逕鄔縣故城南,晉大夫司馬彌牟之邑也。謂之鄔水也。俗亦曰慮水,慮、鄔聲相近,故因變焉。又西北入鄔陂,而歸於汾流矣。大陵縣故城,學界普遍認為大陵縣故治在今山西交城縣西南十裡大陵村。
  • 濟南的「曾鞏時代」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曾鞏調任齊州,也就是如今的濟南,接任齊州知州。曾鞏出知齊州,是他中進士步入仕途後第一次出任地方首席長官。曾鞏在濟南任職期間,恰好是熙寧變法的高潮期,為推行新法,曾鞏在治理地方、興利除弊等方面做了關鍵性的工作,以其卓著政績為濟南發展成為「齊魯首邑」奠定了堅實基礎。所以曾鞏之後的四五十年間,朝野上下的普遍看法,就是「全齊奧區,首推歷下」,「濟南實一都會」。
  • 《水經注》裡的西域及河西走廊(上篇)
    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時空維度的綜合考析著重對《水經注》卷一、二所涉西域及河西走廊等相關地域史地疑難如:疏勒城、姑墨城、烏壘城、渠犁田官、注賓城、墨山城、樓蘭古城等進行系統探究。期冀能為修復和保護西域及河西走廊等地域相關歷史文化遺存,延續歷史文脈恪盡綿薄之力。
  • 酈道元:我是怎麼寫作《水經注》的?
    而且在《漢書·地理志》中未出現的馬王堆地圖中的深水,卻在《說文》中見到,說明《說文》所據也是水經類型的資料,而將其分部別居,系之於相關文字的部首之下而已。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水經則可肯定是成為專門著作了,但到底這個時期是只有一種水經,還是有多種不同的水經並存,則尚無定論。
  • 李杜與濟南的緣分
    □白峰  唐天寶四載(745年)夏,杜甫從河南來看望此時在臨邑任主簿的弟弟,路過濟南,恰逢在濟南為官的李之芳建造的新亭竣工,李之芳的從祖、時任北海(治所在青州)太守李邕也正在濟南。杜甫那時候還不像後世名氣那麼大,但李邕很欣賞他,兩人也是舊相識。
  • 濟南記憶:茲山何峻秀:濟南名山華不注
    每個濟南人的記憶裡,都封存著一座過去的濟南城。「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藉助一張張城市影像,追溯城市過去,重溫城市變遷,喚醒我們的城市記憶。在懷舊的情感共鳴中,珍惜城市的當下,展望城市的未來。這不僅僅是一場老濟南人的集體懷舊,也是在向更多的人訴說這座城市的歷史——濟南的昨天是什麼模樣,有什麼東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又是怎樣的傳承,從一代又一代人那裡延綿至今,而這一切,正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在濟南歷史上,春秋時期因「鞌之戰」而一戰成名的華不注山,在此後1000多年的時光中穩居濟南第一名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