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約466~527年)字善長,範縣涿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自幼好讀奇書,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一生最為重要的著述便是洋洋三十餘萬言的《水經注》。
酈道元年輕時,曾隨其父到過濟南,留心考察濟南的山水風光。因此,在其名著《水經注》「濟水卷」中,對當時的濟南園林風光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水經注·濟水卷》首先記述的是趵突泉。它描述了濼水發源地——趵突泉的噴湧氣勢,指明它為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齊侯相會之地,並道出了趵突泉俗稱「娥英水」的緣由:
「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濼水出歷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是也。俗稱之娥姜水是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其次,《水經注·濟水卷》依次寫到北魏時期的大明湖、淨池,即今日五龍潭一帶當時的情狀:其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側湖,此水便是淨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對魚鳥,極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 寥寥數語便生動地描繪出此地幽靜秀麗的天然景色。
緊接著,《水經注·濟水卷》依照水道的順序,寫到了歷水(即今舜井)、流杯池(即今珍珠泉、濯纓湖、曲水亭一帶)與歷水陂(即今大明湖):
「湖水引瀆,東入西郭,東至歷城西,而側城北注,陂水上承東城,歷祀下泉,泉源競發。其水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燕,公私多萃其上。分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經歷城北,西北為陂,謂之『歷水』,與濼水合。」文中「歷祀」即舜廟。據史料記載,舜廟附近原有兩處舜泉(舜井),兩泉競發,水勢甚旺。泉水北流,流至流杯池(即現在的王府池子),成為州僚遊宴觴詠之處所,而泉水再向北流去,則為歷水陂,即今日之大明湖了。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與晉克戰於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逄醜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乃止。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醜父,卻子將戳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戳矣。』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戳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
《水經注》在「濟水卷」中還記述了章丘的百脈泉:「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此外,《水經注》還記述了平陰的東流泉(書院泉):「天池山下有泉,名東流泉。」這些都是歷代文獻中有關百脈泉、東流泉(書院泉)最早的記述。
總之,《水經注》雖然僅記述了幾處濟南園林,但它卻真實地反映了1500餘年前有山河湖泉之勝的古城濟南的風貌,為我們今天研究泉城古文化,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獻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