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互動論|新傳理論25

2020-12-26 胡師姐北大新傳考研

象徵性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又稱為符號互動論,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徵行為的社會動物,把人類的象徵活動看作是一個積極的、創造性的過程,是人類創造出來廣泛的文化的一種活力,認為研究象徵行為不僅對揭示人的本質,而且對理解現實的社會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下面以時間順序,對符號互動論的相關學者和思想進行梳理。

理論背景及其淵源

1 蘇格蘭倫理學家的影響

以大衛·休謨、亞當·弗格森等為代表的蘇格蘭倫理學家主張研究現實生活,考察日常生活經驗並從中歸納出理論,認為只有通過經驗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識。他們注重對人的心理的考察,企圖通過內省、反省來發現人類心靈中最根本的東西。

2 詹姆斯的「多元的自我」思想

威廉·詹姆斯是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

在哲學上:以唯心史觀和實用主義著稱,主張存在即是被感覺,世界是由「純粹經驗」構成的,概念不過是人們為了在行動中取得成功而採用的「操作假設」。

在心理學上:主張心理學應研究意識的機能與功用,認為「自我」就是「一個人可以用來稱呼他自己的一切之總和」,「自我」可分為物質我、精神我、社會我、抽象我。他在這方面的研究為符號互動論奠定了最初的理論基礎。

「社會我」承認「自我」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源於經驗的;在社會我中,自我來自他人的經驗,是他人給予的。詹姆斯將社會我看成人們之間社會關係的派生物,可以通過多方面的社會關係來認識自我的多重特性,也可以將多方面的自我看成異質性社會的產物。他認為人類本能地追求得到社會上他人的承認,他們總是據此來衡量自我的價值。

3 鮑德溫的自我發展三階段論

詹姆斯·馬克·鮑德溫是現代遺傳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著有《兒童和種族的精神發展》、《精神發展的社會觀與倫理觀》等。他認為兒童的自我有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投射階段、主觀階段和射出階段。整個自我均起源於社會。人格是自我與他人關係的產物。

4 杜威的社會互動思想

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約翰·杜威認為,思維(精神)是一種人們在頭腦中定義客觀事物的過程,是人類調整自身以適應環境的過程,區分並消除與環境不協調的行為方式,找出能實現協調目標的行為方式。他還強調對現實生活的研究,認為社會科學理論要能解決實際問題。

杜威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人類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的過程。把思維當作工具來說明「互動」在解釋人類行為時的重要性。

早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詹姆斯、鮑德溫、杜威等人從哲學、心理學角度為符號互動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但他們的理論還不等於符號互動論。符號互動論基本原理的提出以及理論的創立,應歸功於美國早期社會學者庫利、託馬斯、米德等人。

1 庫利的符號互動思想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中提出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鏡中我」的概念。

1、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

初級群體是由面對面的互動所形成的、具有親密的人際關係、存在一種強烈的群體認同感的社會群體,它的存在和發展主要依賴於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非強制性力量。次級群體是人類有目的及有組織的按照一定的社會契約建立起的社會群體。它不受血緣和地緣的限制,而是源於一定的社會需要所形成。

2、「鏡中我」

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聯繫中形成的,這種聯繫包括三個方面

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像。

關於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像。

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2 託馬斯的「情景定義」思想

美國社會學家威廉·託馬斯認為,社會學的任務在於分析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相互調試的過程中出現的行為。人們互相調試的過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個人或群體對所處的客體環境的反映。

他提出「情境定義」思想:一個人對情境的主觀解釋(或定義)會直接影響他的行為。在任何自決行為之前,總有一個審視和考慮的階段,這個在客觀環境與人的行為反應之間的主觀定義的過程,即「情境定義」。一套支配人們行為、調節個人願望的道德法規是通過連續的情境定義建立起來的。情境定義使人們注意到在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有一個人類行為特有的解釋、選擇、判斷等主觀心理活動。

3 米德的符號互動思想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是符號互動論的創始人,他的論文和講稿集《心靈、自我與社會》對該理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米德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提出了人的心靈、自我從社會中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強調了有機體與環境、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思想。米德發表的關於人類行為互動和組織的觀點,是社會科學中關於符號互動的大部分現代闡述的概念基礎。

1、社會行為與符號定義

他強調外在的客觀世界、客觀行為對社會學理論的重要性,也強調內在的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解釋、主觀的行為對社會學理論的重要性。

符號在完成這些行為的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使人們能預先知道自己與他人的行為,能夠期待將要發生的互動過程;使人們在互動發生之前調整各自的行為或選擇某種行為;使人們評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結果以及人們之間行為的結果,因而大大促進了合作性活動。

2、《心靈、自我與社會》

1. 「心靈」

心靈的本質是一種內在的思維過程,是一種隱蔽性的意識活動,是某個人想做

某事、去做某事的內在動因。心靈的內容由生理性的衝動和反映性的理智共同互動構成。心靈的能力有:

用符號表示環境中的客體;

暗中排演針對這些客體可選擇的行動路線;

抑制不適當的行動路線,選擇一種可公開採納的合適的行動路徑。

2. 自我」

米德提出「主我與客我」理論。自我是對社會客觀現實的內化和主觀解釋,是在社會互動中產生的。自我可分為「主我」(I)和「客我」(me):「主我」是個人的主體意識;「客我」是從周圍觀察到的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評價和角色期待,只有通過與他人的意義交換(即傳播)才能得到。「主我」和「客我」的對話和互動形成統一的社會自我。

3. 「社會」

社會代表著不同個人之間的有組織的互動或定型化的互動,是自我與「他人」互動的產物。社會的內容是由個人和集體互動構成的。這種互動體現於各種各樣的符號,因此社會實際上是一個由人創造和使用的符號的總和。

米德的社會行為主義可概括為:生理性衝動和反應性理智間的互動是心靈的本質(微觀);主我與客我的互動是自我的本質(中觀);自我與他人的互動是社會的本質(宏觀)。所有這些本質又通過作為符號性的行動外化於世。

理論的成熟與發展

1 布魯默全面總結與發展了符號互動論

1937年,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布魯默正式提出了「符號互動論」這一概念,並在1969年出版的《符號互動論》中將其上升為一種社會理論。

1、「符號互動」

他認為,「符號互動」指的是人們相互之間有意識地閱讀、解釋各自發送的符號信息,並使自己的行動建立在對對方姿態的依賴上的這樣一種過程。當個體相互作用時,每個人都根據別人的行為來調整自己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是通過符號來表達,從而創造出不同的意義,被個人主觀闡釋、理解,然後做出相應的符號反應。

2、主體、客體與解釋性行動

社會中各主體(行動者)之間進行互動時,針對的對象(客體)並沒有固定的意義,其意義是符號互動的產物。

客體分為三種:物質客體,社會客體和抽象客體。雖然同一客體對於不同人有不同的意義,但對同一社會的成員來說,遇到的大多數情境是有著相同定義的。正是通過這種共同的理解與定義,通過「移情」,從他人的立場和角度去理解同一客體的意義,人們的互動才得以進行。

解釋性行動是由人們對事物的解釋和在這種解釋基礎上產生的行為兩方面構成的。人們的社會生活就是由這些解釋性行動組成的,包括個人行動和集體行動。

3、符號互動論的核心問題是考察以象徵符(尤其是語言)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有三個基本前提:

人是根據「意義」(關於對象事物的認識)來從事行動的;

是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

義是由人來「解釋」的。意義、社會互動、解釋,是象徵性互動理論的三個主要概念。這三個概念對於考察社會傳播和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也具有重要意義。

4、共同行動

指兩個以上的人共同採取的行動。在共同行動中,處於不同地位上的人通過各自的解釋、定義而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當人們對某些事物的定義有共同認識時就會出現固定模式的行動。社會結構是社會互動的產物。

5、與功能主義的區別

傳統功能主義將社會視為一種結構或組織,認為人的行為是這種結構或組織的必然產物,宏觀的社會結構決定著人們的活動。

符號互動論認為,社會組織的活動與變遷是人們活動的產物,每個人的行為都受行動者自己控制。

2 戈夫曼對人際互動的研究

戈夫曼從更為微觀、新的角度研究人際互動,著重考察了兩種場合的互動:社會機構內的互動和社會機構外的互動。

1、對社會機構內互動的研究

戈夫曼把人們的活動比作劇院裡的演出,從戲劇的角度分析社會互動,提出了「擬劇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研究了在社會機構內發生的互動。

戲劇分析要素

他把表演的舞臺分為前臺和後臺。前臺就是演員(行動者)在表演(行動)時的「形勢」,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規則地發生作用,為觀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後臺是指演員為前臺表演做準備的、不想讓觀眾看到的地方。

印象管理

是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如何努力去反映一些有意性的行動,給他人留下所希望的印象,同時努力避免一些非期望性的行動。對有意性的行為進行管理的具體方法有選擇、隱藏、掩飾等,管理非有意性的行為的具體方法則是預防、神秘化、補救等。

2、對社會機構外互動的研究

相遇

指沒有明確界限的、臨時性的互動。最突出特點是人們之間持續性的相互注意。

角色距離

在對相遇的研究中,戈夫曼提出「角色距離」的概念:在個人與其角色之間,在一個人所做的與其本性之間存在著差距,稱之為「角色距離」。用於說明個人在某種角色上是否能積極發揮作用取決於他與該角色相適應的程度。

3 標籤理論

也稱標誌理論、標定理論,是一種從符號互動論角度探討社會問題與越軌行為的理論。標籤理論認為,越軌行為是一種主觀的東西,即某種行為之所以是越軌行為,是因為社會給它貼上了這樣的標籤。標籤理論的主要內容有三個要點:對越軌行為成因的重新解釋、標籤的張貼是有選擇性的以及越軌行為的養成是一種被辱的過程。代表人物有勒默特、貝克爾等。

4 以庫恩為首的衣阿華學派

M·庫恩是依阿華大學符號互動主義的創建人。衣阿華學派認為:經驗科學的要旨是研究數據要客觀;研究程序要經濟且合乎理性;研究結果能接受測試性的檢驗,能經受其他研究者的批判,要易於應用於實踐。該學派對符號互動主義最重要的貢獻是「能被操作和有效地運用」。

對「符號互動論」的評價

1. 意義

重視人的主觀因素,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把人當作被動的客體;

注重微觀、人際互動研究,重視個人特殊條件。因此有助於尋找產生問題的個人或個別原因;

重視對現實生活的考察,從生活經驗中得出理論,有助於解決現實問題。

「符號互動論」對傳播學研究的意義有:

對發展人際傳播的研究有較大貢獻,因為它解釋了人怎樣調整和適應不同情境下的 交流策略。

符號互動論啟發了組織傳播的研究,它將組織傳播看作種文化現象,強調組織的儀式和日常生活的相互作,以說明組織傳播如何對個體和群體產生影響。

早期研究者曾利用符號互動論解釋過大眾傳播如何為群眾提供了構建真實世界的材料,但對大眾傳播的研究還不甚豐富。

2. 缺陷

過於強調主觀因素、心理意識,忽視客觀實際。強調已表現的被認識的東西,忽視內在規律性。

過於強調個別人因素,沒有看到整體社會結構、制度的作用。

研究過於微觀,只能研究個人或小群體,無法研究大規模社會現象。

片面強調感覺、知覺的重要性,否認理性認識的真實性,存在經驗主義傾向。

參考資料:

郭慶光 - 《傳播學教程》

胡 榮 - 符號互動論的方法論意義

戴 福 - 微信朋友圈中的大學生自我建構研究——基於符號互動論視角

黃曉京 - 符號互動理論——庫利、米德、布魯默

毛曉光 - 20世紀符號互動論的新視野探析

渠改萍 - 符號互動理論述評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範疇理論中的符號指謂問題
    亞里斯多德接手柏拉圖的工作,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正面地和全面地處理了這個問題,其直接理論成果就是他的範疇理論。該理論以三階符號指謂對所有符號及其指謂做了最抽象程度的分類,從而顯示了異質性問題的學理實質,敞開了異質性原理的探索空間。本文是對亞里斯多德範疇理論中相關資源的一個批評性清理。
  • 浙江省2013年1月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
    1.孔德認為,對人的研究為研究社會的學問奠定了基礎的學科是A.物理學  B.生物學C.地理學  D.考古學2.提出中層功能分析模式的是A.庫利  B.帕森斯C.默頓  D.狄爾泰3.戈夫曼的互動理論是A.符號互動論  B.表演互動論C.約定互動論  D.情景互動論
  • 新傳理論:萊文森所說的新新媒介是什麼?
    萊文森的「媒介三分說」理論將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媒介劃分為三種: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皆為舊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後出現的第一代媒介是新媒介,一旦上傳到網際網路上,人們就可以使用、欣賞,並從中獲益,例如電子郵件、論壇的留言板、聊天室等;新新媒介指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第二代媒介,起源於20世紀末,興盛於21世紀初,例如博客網
  • 重點專項訓練:標點符號理論一
    關於標點符號知識,我們分為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和練習部分。標點符號的考點,要求正確使用標點符號(7中點號、10種標號)。考察內容:標點符號的綜合運用,重點考察頓號、逗號、分號、問號、書名號、括號、引號、破折號、省略號。
  • 三體中的接觸符號理論是什麼?
    」理論,當然很多人對這個理論還不太了解,它其實是在形容「三體文明」的遠航艦隊還沒有達到之時,人類已然因為這個將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的事件而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當然這個所謂的「比爾·馬修」誠然是劉慈欣虛構的,而這個所謂的「接觸符號」理論也是劉慈欣捏造的。在他的解釋中,「強大的外星文明即將與弱小的地球文明接觸」的這一個可能性極大的設想在某種意義上將成為一個具有很強影響力的符號,而這個事件符號化了之後,便會產生一系列連帶影響,加劇小說中人類文明內部的分裂。
  • 媒介依賴理論|19北師大新傳學碩真題解析12
    2019年北京師範大學新傳學碩938新聞傳播理論 名詞解釋媒介依賴理論答題思路本題首先應簡要介紹媒介依賴理論的誕生背景和提出者,之後具體對理論的四方面內容逐一闡釋,最後可對理論進行簡單評價,分意義和局限兩方面。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易錯題搜集(五)
    趁袁世凱復闢帝制的緊鑼密鼓,演出了迴光返照的最後一幕,從一定意義上講,它從反面激發了教育界尋求新思想、新理論的熱情。選項B,提倡平民教育,是新文化運動中「擁護民主」的口號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參加平民教育的,有初步的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和具有民主思想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鄧仲夏在北京大學舉辦「平民教育講演團」,毛澤東在湖南一師附小辦平民夜校,為以後的工人運動的開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 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能動的受眾:以霍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關注傳播過程中意義的建立,認為意義是受眾與傳者之間通過文本進行協商和互動產生的霍爾在1970年《電視話語的制碼解碼》指出電視文本意義的定製不是傳者傳遞的,而是受者生產的,其創造性在於它把電視文本意義的定製從生產過程轉移到消費階段。
  • 西方翻譯理論十大學派
    譚載喜在介紹西方翻譯理論時,將西方翻譯理論分為四大學派:1.布拉格學派;2.倫敦派;3.美國結構派;4.交際理論派。柯平在《西方翻譯理論淺析》一文中介紹了六大學派:1.語言學派;2.交際學派;3.美國翻譯研討班學派;4.文學-文化學派;5.結構學派;6.社會符號學派。下面將一一介紹。
  • 現代語言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理論的交集
    摘    要:二十世紀文學批評理論的核心是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的語言轉向和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及其催生的符號學對文學文化批評理論產生的範式性影響。俄國形式主義者和英美新批評家對文學作品語言的重視,以及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產生的範式性影響,為源遠流長的文學批評理論開闢了新篇章。  二十世紀以前的文學研究對作品內容的關注多於形式,關注重點從作品的歷史語境到作者的傳記無所不包,唯獨不關注作品的語言。
  • 說服理論的提出和發展結合新情況論述|20北師大新傳學碩真題解析
    2020北師大新傳學碩829真題 論述題1說服理論的提出和發展結合新情況論述 >答題思路 說服理論屬於霍夫蘭的基本理論,對於提出部分較為基礎,但要說服理論的發展部分可能思考不夠完善,或者複習準備不夠充分,略有難度。
  • 經典理論的新變化你都會了嗎?(上)
    +新媒介環境下的議程設置理論新媒介環境下的議程設置形成圖示新媒介環境下,議程設置的形成過程:①信息源 (事件) 刺激個體, 個體通過新媒介完成個體議程設置)的概念來指代一種圍繞符號定義和詮釋規則展開的傳播行為,而框架便是這種詮釋規則。
  • 法國符號學概要與實例分析
    實際上,兩種符號學分別代表著對於「符號及其系統」的研究和對於「符號之間關係」的研究兩個階段。本講座將扼要概述結構符號學的主要理論和成果,然後重點介紹敘述符號學的主要理論,特別是其「符號學矩陣」,並就莫言的微小說《狼》做一點語義分析。
  • 「鐵案」符號:一種止於至善的法治精神
    「鐵案」是一種傳播符號,這個符號的形成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鐵案」符號傳遞著止於至善的理念,引導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精益求精,引領現實世界趨向完美。「鐵案」符號貴在倡導一種理念,但在實踐中需謹慎對待,要認識到「鐵案」不是因為不能推翻,而是要能夠經得住推敲。對於「鐵案」應有「自知無知」的謙遜和敬畏,認真對待法律特有的方法論和法律理性,實現「鐵案」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辯證統一。
  • 頭條|納粹標誌卐字符號地畫驚現新墨西哥沙漠
    英國太陽報報導,在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附近的沙漠中發現了一個形狀奇怪、類似納粹標誌的巨大卐字符號地畫。  這是谷歌地圖拍到的圖騰,座落地點距離羅斯威爾約70英裡,有些人聲稱它是一個巨大的納粹卐字符號。
  • 傳播學理論卷拿下130分,全靠這份必背清單/ 考前復盤
    第一節 符號在人類傳播中的作用符號的定義及基本功能第二節 人類傳播中的意義交流 符號意義的分類第三節 象徵性社會互動 象徵性互動理論象徵性社會互動與傳播象徵性文化主我和客我符號(名詞解釋,河南大學440,2020;湖北大學334,2020)符號互動論(簡答題,深圳大學923,2020
  • 文化記憶的符號機制初論
    它暗含「儀式」的意味,與文化記憶的客觀化(objectivation)有著密切的關聯,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阿斯曼文化記憶理論後來的「象徵」走向及其愈發彰顯的符號學特色。然而,在文化記憶理論中,象徵是明確的外在物,這也包括語言性象徵在內,如口頭文化中的史詩敘述和文字文化中的文學作品等等。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模式並不能照搬套用於文化記憶的客觀符號化,除非我們對該模式本身加以修正或者刻意挪用。較好的做法,是從別處尋找一個認同符號物質性的理論模式,來對文化記憶的符號機制進行細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