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多情》選擇死亡也是一種權力

2020-12-23 小敏陪你讀書

很多人不敢提起死亡。

多年來的教育,也都沒有教過我們要如何去面對和理解它。而《死亡如此多情》這本書。就講述了一百多個真實發生在醫院裡的臨終故事。比起求生不得,書裡給我留下印象更深的是個求死不能的故事。

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授在生命的終末期住進了ICU。痛苦讓他提出想要安樂而家人堅持搶救。最後的搶救讓他全身插滿了大大小小的管子。離世時痛苦不堪。在親人彌留之際全力搶救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這個時候這份不舍對於親人來說卻是種綁架。這種時刻, 或許還有另外一種選擇握住他的手告訴他如果你不能再堅持下去我尊重你的選擇,別怕我難過我會直記得和你在一 起的日子。 就像你從未離開過

一定要收藏的金句:

1.死是一種必然的狀態,讓死者走得更有尊嚴,痛苦更少一點,是活人應該盡的一項義務。

2.生命是一種偶然的機遇,而死亡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向死而生」,選擇坦然、從容面對死亡

3.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長,但是可以讓自己的今天更有色彩;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有多遠

4.很多人認為醫生見多了生死,因此冷漠。其實,每個醫生心底,都有被觸動過的生死故事,但那些故事埋於心底

5.很多時候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就得改變對待事實的態度,如果迴避、否認事實,你就必然焦慮、恐懼……

相關焦點

  • 百位臨床醫生口述臨終事件推出《死亡如此多情》
    研討會圍繞《死亡如此多情》一書,探討了用敘事醫學理論指導醫患溝通的熱點話題。  為推動敘事醫學理念和實踐的普及,中國醫學論壇報社與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近日共同推出《死亡如此多情》一書,由百位臨床醫生口述他們經歷過的患者臨終事件,書中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情感,病人與家人間的親情,與朋友間的友情,與醫生間的情感。
  • 《死亡如此多情》:人人都應補上生死教育課
    [導讀]《死亡如此多情》中不僅有催人淚下的溫情故事,還有直面醫患矛盾的思考。北京市大興區中醫院腫瘤科一位年輕女醫生講述了令她終生難忘的《那一夜》。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死亡如此多情:百位臨床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紀實作品,引起了社會各方人士對中國人生死觀的討論。書中一則則篇幅在2000字左右的口述文章,還原了一個又一個生死現場。它們幾乎都是受訪的醫生心底裡最難忘的病人的臨終事件,許多講述是艱難的,帶著淚水和哽咽。故事的主角,有的是從不相識到相識的病人,有的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同學。
  • 鳳凰視頻《全民相對論》第84期:死亡如此多情
    很多人對老人「助妻」死亡的做法表示同情,也有人認為安樂死在中國是不合法的,這種行為就是在殺人。面對死亡,我們應當做出何種選擇?今天我們請到50位觀眾來到錄製現場,紅色座位代表支持老人「助妻」死亡;藍色座位代表不支持「助妻」死亡;白色座位代表中立。他們將用腳投票,做出選擇。本期《全民相對論》,全民熱議「死亡如此多情」。
  • 醫學生必看的十大書籍排行榜,偉大的醫生與死亡如此多情上榜!
    快和小編一起看看吧醫學生必看的十大書籍1、《生活之道》2、《偉大的醫生》3、《治學與從業》4、《醫道》5、《阿圖醫生》6、《相約星期二》7、《死亡如此多情》8、《中國式醫患關係》9、《向世界最好的醫院學管理》10、《醫事:關於醫的隱情與智慧》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死亡如此多情Ⅱ:百位臨床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
  • 新民晚報數字報-死亡如此多情(1)
    我們藉此可以重新認識身體和心靈、痛苦和疾病、生命和死亡。中國自古避諱談論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參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過好每一天。本書由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  醫生,求您了,別讓我出院  作者:繆曉輝;性別:男;年齡:53歲;工作單位:上海長徵醫院感染科;約稿者:鄭桂香  2003年3月28日以前,這是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 「凡人皆有一死」盤點《權力的遊戲》經典死亡場景
    「凡人皆有一死」——盤點《權力的遊戲》經典死亡場景看過《權力的遊戲》的觀眾沒有不不知道「凡人皆有一死」這句話的,這是這部劇中最有名的臺詞也是最經典的語言,這句話不僅僅是寫出了一個現實,更為重要的是這句話也是這部劇的主題。
  • AI預測《權力的遊戲》死亡名單,龍媽竟然高達95%!
    文|維 金      編輯|周 楊  新浪科技  版權所有慕尼黑理工大學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能夠預測新一季《權力的遊戲》中所有人物死亡的可能性。新一季《權力的遊戲》於4月24日在美國HBO電視臺開播。儘管不清楚劇情會安排誰死亡,如何死亡,但可以肯定的是將會有一些重要人物與我們說再見。
  • 研究者整理《權力的遊戲》死亡名單:龍女兇多吉少
    據報導,這對於《權力的遊戲》粉絲來說應該是一個非常壞的消息--科學研究顯示,「龍女」丹妮莉絲·塔格利安看起來很快就要在這部BO熱播劇中死掉。這裡說的科學指的是網絡科學,即在諸如社交網絡等網絡上展開的關係研究。
  • 權力的遊戲著名人物死亡一覽
    正如劇中的名言 「Valar Morghulis(凡人皆有一死)」所揭示,死亡才是《權力的遊戲》的主旋律。任何角色,無論主角與否,都有可能會死,區別就是:有些人死的卑微,有些人死的壯烈。那麼今天小峰就來給大家列舉下這部劇著名人物的死亡,順序按照電視劇播放順序,不分重要性。
  • 《權力的遊戲》要爛尾了?身高1.35米小惡魔:死亡是不錯的出路
    頭號電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創,嚴禁轉載)《權力的遊戲》最終季的第五集,五味雜陳,也是很多粉絲想罵人的一集。各個平臺的評分繼續下滑,豆瓣目前已經滑落到8.8分,而此前該劇前7季在豆瓣的評分,從未低於9分。只剩下最後一集,想要不爛尾,似乎難度不小。但這一集中,仍然有一些讓人為之心頭一顫的時刻。
  • 深度睡眠也算是一種死亡
    深度睡眠的意思,就是睡著了,失去所有知覺,而且沒有做夢。雖然此時我們的靈魂、生命、我執與阿賴耶識仍然存在,但因為沒有知覺,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見,沒有思維,不知道周圍到底發生了什麼,所以也算是一種死亡。  這三種周期的道理和過程都很相似,只是在人們的感覺與用詞上有所差別。
  • 漫威:多情的死亡女神,宇宙神明中的另類!
    但「死亡」卻是一位非常願意幹涉凡間的神明!「死亡」是漫威死亡規則的具現化,一切亡者的最終歸宿,因為經常以女性形態出現,所以又被稱為死亡女神。相信很多熟悉漫威的朋友都聽說過滅霸的情人是死亡女神,所以滅霸喜歡的這個死亡女神可不是《雷神3》中的海拉,而是真正的「死亡」!
  • 死亡也是一種奢侈?他遭到致命核輻射,卻被醫生強行救「活」83天
    但今天要聊到的主人公卻是個例,他是真真切切的經歷了生不如死的過程,連死亡對他來說都是一種奢侈。 眾所周知,核輻射是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而只要遭遇了這樣的刺激,那麼一般來說這個人接下來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是死亡,而且死亡的過程極度恐怖。
  • 科比離世:死亡是一個很坦然舒暢的過程,是一種領悟
    「死亡是一個很坦然舒暢的過程,是一種領悟。」「沒有死亡哪有生命。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最終你總會接受這一切。」……真的是很不錯的言論,「一個人對世界的貢獻,在於你走的時候給世界留下了什麼。」科比也給全球人民帶來了很大的貢獻。
  • 《權力的遊戲》:「龍母」自曝8年走過兩次死亡邊緣
    經典美劇《權力的遊戲》自2011年第一季首播以來,捧紅了不少演員,如飾演「龍母」的Emilia Clarke。2011年,24歲的Emilia Clarke由一個寂寂無名的女生搖身一變成為演員,同時開始獲得觀眾注意、夢想似乎成真之際,Emilia Clarke卻發現自己患上了動脈瘤,那時剛完成《權力的遊戲》第一季的拍攝。Emilia Clarke時常感到劇烈頭痛,痛得只能爬回更衣室,跪倒在地,那時的她不停安慰自己說:我不會癱瘓的。
  • 拳王泰森竟如此公開發聲:我越了解死亡,越渴望死亡!
    在面對採訪時,泰森竟直言渴望死亡,他究竟怎麼了?北京時間3月18日,據紐西蘭《先驅報》報導,54歲的拳王泰森在接受一檔情感訪談節目中,表達了他渴望死亡的態度。這則消息,著實讓拳迷頗感驚訝。畢竟曾經在拳臺上叱吒風雲,一場比賽賺到3000萬美元的拳壇巨星,一個年近半百依然選擇借種植大麻尋求事業第二春的泰森,一個拳迷至今難以忘懷的重量級拳王,怎麼會有渴望死亡的念頭呢?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報導中泰森是怎麼說的。泰森表示:從我的經歷,從我的信仰中,我了解到越多關於死亡的東西,我就越渴望死亡。我不害怕死亡,我認為活著比死了更複雜,因為活著需要很多勇氣。
  • 斯多葛主義的死亡忠告
    但是擁有一種清晰連貫的人生哲學無論它是斯多葛主義或是其他的哲學能夠使我們更加從容地接受死亡。具有一種清晰連貫的人生哲學的人知道生命中什麼東西值得獲取,而且因為他花了時間去努力獲取這個東西,那麼他大致已經儘可能地獲取了它。於是,當死亡來臨時,他就不會感覺受到了欺騙。用墨索尼亞斯的話說,他將「從害怕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
  • 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裡|遊戲|小島秀夫|米爾人|死亡擱淺
    評測作者:付禮貌今天評測的遊戲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這就是去年在社交媒體爆紅過一段時間,帶著「強大的中國玩家」標籤的修路模擬器:《死亡擱淺》。可以看到的是,PC版本的到來也為我國佔比更大的PC端玩家帶來了新的選擇,而小編則有幸提前拿到了本次PC端的測試機會,此文將客觀的向玩家們展現PC版的《死亡擱淺》到底適不適合入手。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但這些年,她讓人們記住的,卻是另外一個身份:「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創始人。這項有關「死亡」的公益實踐,最初源於一次心血來潮的聊天。她做了12年醫生,見識太多死亡。醫生的宗旨是救死扶傷,她常常需要與死亡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