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母親王昌群:兩個兒子都犧牲在老山戰場,丈夫的身份更不簡單

2020-12-15 文史紀事

英雄母親王昌群:兩個兒子都犧牲在老山戰場,丈夫的身份更不簡單

文/文史紀事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中華民族因何能夠屹立於五千年?我想除了天時地利外,最重要的是我們中華民族骨子裡的那股韌勁,靠的是在和平階段不斷積極奮取,靠的是在遇到一切外來之敵時所展現出來的團結,靠的是在國家和人民需要時義無反顧捨生忘死的那群人。

不論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印自衛還擊戰還是對越自衛反擊戰,這樣的人從來不缺。遠的不說,就說離得最近的對越自衛還擊戰,當戰鬥打響以後,作為英雄的人民子弟兵衝在最前,犧牲最大,而他們的親人心理上所遭受的痛苦甚至超過身體上的痛。

比如英雄母親王昌群,他的兩個兒子先後犧牲在對越老山戰場,這種痛苦誰能體會?而王昌群老人的丈夫身份更不簡單。

老人家的大兒子名叫劉光,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後他參與戰鬥並立下戰功,後被提拔為排長進入南京外國語軍校學習,學成畢業後,劉光放棄了留校,也不願意留在雲南省軍區機關任職,他堅持要回到邊境前線作戰。

1981年12月,已經升為副連長的劉光放棄了休假,帶著偵察隊外出執行巡邏任務。在途中他發現越軍在他們巡邏的要塞埋上了地雷陣,他立即命令偵察隊隱蔽,並告知大家自己學過排雷,一會兒自己先上。當他成功排除兩顆地雷後,一旁的工兵班長過來幫忙,誰知踩中地雷,劉光也被爆炸衝擊波掀倒在地,直接碰到了另一顆地雷而壯烈犧牲。

大兒子犧牲後,王昌群老人傷心欲絕,但老人家仍然將自己的小兒子送上了戰場。1984年,小兒子劉明所在的尖刀連尖刀班擔任主攻老山的作戰任務,劉明是尖刀班班長。就在作戰前夕,部隊考慮到老人家的大兒子已經犧牲,準備將劉明調離戰場,但是卻被他的父親制止。

戰鬥打響後,劉明作戰十分英勇,當排長犧牲後,他帶領部隊繼續往前衝,之後順利拿下老山,他也被記為二等功,隨即就被提拔為排長。可是越軍在隨後的反撲中攻勢十分猛烈,劉明未能及時撤離,為了掩護戰友他壯烈犧牲。

小兒子劉明犧牲的消息傳到家中後,母親王昌群哭幹了淚水,悲痛欲絕的她為了抑制自己不再哭,將自己的手背咬得又青又紫。12天後,身為部隊外科醫生的女婿陳加勇也走上了戰場。

兩個兒子一個女婿先後奔赴戰場,什麼樣的家庭才能有如此犧牲精神?知道他們的父親身份後才恍然大悟,原來王昌群的丈夫是當時雲南省保山軍分區司令員劉斌。1924年劉斌出生於山西陽城縣河北鎮南井溝村,1943年,還不滿20歲的他就參加了八路軍,跟隨部隊抗日。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又參加了解放戰爭,當時已經升至連長的他,在晉中戰役和太原戰役中帶領全連英勇作戰,在戰鬥中他頭部中彈,彈片後來就這樣一直沒能取出來。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又轉到雲南邊防作戰,先後在中緬、中越一線工作,1983年,身為保山軍分區司令員的劉斌離休。

10年3月20號,他因病逝世,享年86歲。

相關焦點

  • 10年間,全家6人上戰場,兩人犧牲!
    1955年,她服從組織安排與丈夫一起紮根邊陲,為建設邊疆、發展邊疆作貢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南邊境戰火燃起,她主動請纓擔任支前慰問領隊,丈夫是前線指揮員,女兒和女婿參加救護隊,兩個兒子也義無反顧奔赴戰場。王昌群的大兒子名叫劉光,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後,他參與戰鬥並立下戰功,後被提拔為排長進入南京外國語軍校學習。
  • 兒子是國家的英雄,其母在他犧牲20年後才第一次為他掃墓
    他們在戰場上是英勇的,對於國家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對於家人他們是驕傲,也有留給父母無盡的悲傷。其中有這麼一位烈士,他在老山戰役中犧牲成為了烈士,可是直到20年後,他白髮蒼蒼的母親才再次「見到」這個兒子,媽媽在墓前放聲大哭,讓國人為之落淚。這位烈士名字叫趙佔英,英雄的母親名為趙鬥蘭。
  • 越戰中兒子犧牲,父親一病不起也離世,20年後母親攢夠路費才掃墓
    越戰中兒子犧牲,父親一病不起也離世,20年後母親攢夠路費才掃墓 戰爭是殘酷的,有對抗就會有犧牲。20世紀前半葉中國遭受了帝國主義的蠻橫侵略,好在全國同胞同仇敵愾,最終實現了翻身做主人。可這期間我們的代價是慘重的,無數戰士血灑戰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幸福來之不易,我們會牢記先烈。
  • 她是《高山下的花環》裡原型英雄的母親:兒子犧牲前就想吃個餃子
    然而,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戰,卻成為了成翠雙揮之不去的噩夢,更成為了她終生的夢魘。當時,兒子所在的部隊歸丈夫管轄,在戰爭來臨時,丈夫毫不猶豫地將兒子放在了戰爭最前面,擔任偵察班長。這個消息直到臨行前,成翠雙才知道消息,她沒有任何阻攔。更明白戰場才是兒子應該呆的地方,國家也正值用人之際,身為祖國的一份子有義務前往前線。
  • 一位傳奇母親:四個兒女都是中央委員,可到離世都不知兒子犧牲
    ——黃禹康 -《中華魂》母親,這兩個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偉大而且神聖的,尤其是在亂世中,雖然英雄輩出,但是更偉大的,或許應該是將這些英雄培育出來的母親吧!而在近代史中,就有這樣的一位傳奇母親,她培育出來了四個兒女,每一個都是中央委員,可是讓人嘆惋的是,她的兒子都在工作中相繼犧牲,可是母親知道離世都不知道兒子早就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 王仁先,真英雄!劉亞洲上將為他撰文,老山一所學校以他名字命名
    1984年「7.2大捷」後不久,劉亞洲以軍旅作家的身份來到老山前線進行採訪。某團作訓股李參謀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老山激戰前,失戀中副連長王仁先與苗家女子阿巖相好,觸犯軍紀,受降職處分。王仁先帶著處分上戰場,在戰鬥中表現出色,最後英勇犧牲。為他立墓碑那天,阿巖在王仁先的墳頭上插滿了過濾嘴香菸。
  • 不死的老山旗手,舉世矚目,又默默無聞
    「無名烈士老山插旗」是「老山戰役」著名的一張照片,在這張照片上,我們看不到勝利者的喜悅,整個畫面充滿著悲壯的氣氛。拍攝這張照片的記者一度以為旗手已經犧牲,所以給這張照片取名為「無名烈士老山插旗」。照片發表後,不少有心人士四下找尋那位旗手的下落,一度認為那位旗手是張大權烈士。
  • 藏族老山英烈索南羊忠犧牲27年後安葬儀式紀實
    藏族老山英烈索南羊忠犧牲27年後安葬儀式紀實      「如果在凱旋的隊伍中,您找不到我的身影,請您在我的墓碑上撒上一把故鄉的泥土,讓兒子永遠和故鄉在一起1985年隨所在部隊南下,開赴中越邊境老山前線,參加老山地區中越作戰,堅守在戰鬥最激烈頻繁、條件最艱苦的拉那口145陣地。       1987年1月6日深夜,在抗擊敵人偷襲的戰鬥中,索南羊忠作戰勇敢,不幸壯烈犧牲,被集團軍授予老山優秀戰士,榮立二等功。
  • 【再見吧媽媽】老山主攻營長臧雷在(7月22日)CCTV3《回聲嘹亮》欄目傳承老山精神,深情朗誦《致戰友》(完整視頻)
    歌曲抒出了戰士的情,唱出了戰士的愛,以其真摯的感情,優美的旋律博得了廣大軍民的喜愛。他親身經歷了炮火硝煙,認識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戰士,感受到了中國軍人為國捐軀、可歌可泣的偉大精神,更深深懂得他們內心對家的思念和對母親的牽掛,《再見吧媽媽》他為他們唱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和戰士們一起淚流面面。
  • 老山戰場也有「風語者」:上海籍戰士用方言傳令,越軍難懂
    五裡不同音的溫州話十分複雜,公認是中國最難懂的方言之一,戰場緊急情況下用溫州話明語呼叫,往往令監聽中的日軍茫然無解。數十年後,這種利用方言傳遞戰鬥信息的手段,在老山前線再次出現,使用這一戰術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硬骨頭六連」。1984年夏,南京軍區陸軍第1軍奉命開赴老山,當地群眾中到處都在說「賀龍的部隊來了」。經過短期適應性訓練,1軍部隊於12月進入陣地,接替老山防務。
  • 母親窮困,在趙戰英烈士犧牲二十年後終能來掃祭
    趙戰英,雲南嵩明縣人,生於1963年,於1982年參軍,並於兩年後隨部隊參加對越南的老山戰役而犧牲。 老山戰役打的很激烈,解放軍戰士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取勝。趙戰英作戰勇敢,在戰鬥中被越軍炮火擊中,整個大腿及臀部被炸掉,當即壯烈犧牲。
  • ...養育七個兒子有六個犧牲在戰場上,她的這句話讓人淚目:咱是中國人
    在抗日戰爭期間,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英雄烈士,有的人名垂青史,而有的人,直到現在都可能不為人所知。在抗戰期間,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將自己的六個兒子送上戰場,卻沒能等到自己兒子的歸來,她就是我們的前輩鄧玉芬。 出生在北京密雲縣水泉峪村的普通農家,在未滿18歲的時候,就已經嫁給了丈夫任宗武。
  • 陸軍航空兵學院邀胡國喬講述新時期傳承和弘揚老山精神研究與實踐
    胡研究員講述了老山精神產生的歷史背景和老山精神的思想內涵,分析了傳承弘揚老山精神的重大現實意義,介紹了老山精神研究的思考與實踐,提出了新時期弘揚老山精神的實踐要求和對策建議。特別是結合當年的老照片,回顧戰場上生動感人的英雄事跡,詮釋老山精神的內涵,使現場學員深受感動,引起了強烈的思想共鳴。
  • 深度分析:著名的老山插旗照片,究竟是不是真的?
    分組之後,戰士們都進入自己的戰位,大家或者用竹竿拍,或者用刀砍,或者用腳踩。韓班長帶領第一組走在最前面。走了沒多遠,他腳下就踩響了一顆地雷,他的左腿、腳掌頭部、胸部都被炸傷。在簡單包紮之後,他命令副班長帶領第二組繼續前進,而讓小孟背著自己跟在第二組的後面。 不一會,第二組的戰友絆到了絆發雷,有的犧牲,有的重傷不能行走,而小孟也被炸斷了腿。
  • 老山作戰最美的"戰地女神"
    她是一位戰鬥英雄,參加過1984老山主攻和防禦作戰,被戰友稱為「戰地女神」 她是自衛還擊戰中,戰時榮立一等功並被授予英模稱號的唯一女兵。1.視頻:對越自衛還擊戰我軍女兵風採戰鬥很激烈,僅老山方向在4.28這一天就有500多官兵受傷,在準備充分的床位都遠遠不夠用,只能把床上一張張褥子鋪在地上當床位,  前接後送的車隊一批批的把傷員運送到野戰醫療所,分類小組迅速把傷員分到各個醫療小組,重傷員直接送手術室。
  • 老山英雄朱永明:鋼鐵勇士的壯麗人生
    他鐵骨錚錚,永葆軍人本色,奮力拼搏,從不放棄,以殘疾之軀支撐起一個完滿幸福的家;他不忘初心,自強不息,從不給組織找麻煩,從不給政府提要求,活出了一個軍人的樣子。他說:「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裡幹。『軍人』二字在我心中有千鈞之重,戰場上我為它書寫功業,解甲歸田日,我要為它擦亮光芒。」
  • 將軍重返老山戰場,目睹老房東受地雷之苦,不禁落淚
    在邊境地區生活的人們,對眾多「李運忠」冒死進雷區並不奇怪:農民以土地為生,許多邊民幾乎所有的生活來源都依賴於土地。不上山,沒有生計;上山,可能踩響地雷。鄉親們雖然心有所畏,卻大多懷著「未必有事」的僥倖,年復一年上山耕種勞作。
  • 守衛英雄的英雄——麻慄坡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張子培
    在文山,「老山精神」不僅誕生了為國戰疆場的英雄,更成為根植於每個普通人骨血裡的家國情懷。文山人代代傳承、踐行「老山精神」,那一個個感人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和平年代的平凡英雄。是他們用自己的犧牲,換來千家萬戶的安寧。他們的英名,受人景仰;他們的魂靈,需要守護!1973年,張子培出生在麻慄坡縣董幹鎮。在他記事的時候,家鄉突然變成了硝煙瀰漫的戰場。解放軍將士為保衛祖國血染疆場的場景,成了他一直抹不去的記憶。「他們個個都是大英雄!」受這些英雄事跡的影響,1992年高中畢業,張子培主動報名參軍。1996年,剛滿23歲的張子培退伍回鄉。
  • 清明祭:」影像英雄「袁熙烈士與他參加的老山」1.7戰鬥」
    ,大都能說得出個一二,並稱他為戰地影像英雄。戰前,上級清楚這次戰鬥的殘酷和艱難,也知道這次戰鬥肯定要出戰鬥許多戰鬥英雄,便從政治處抽調搞文字的組織股幹事史正德,宣傳股攝影幹事袁熙和攝像幹事李兵隨突擊隊一起參加戰鬥。史正德的主要任務是了解和熟悉英雄事跡,為報戰鬥英雄和一等功掌握第一手材料,並負責清點人數(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數字對不上,戰鬥不結束),袁熙和李斌的任務是拍攝這次戰鬥的影像資料。
  • 老山作戰,有人找關係調離前線,17歲女兵「走後門」上戰場
    話務員鍾惠玲天天給醫院首長轉接電話,和首長較為熟悉,利用這一特殊便利,她見縫插針,從院務處處長,到政治處主任,再到院長政委,她一個一個打電話,一個一個找,請求領導批准她赴老山前線參戰。 戰爭,意味著流血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