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初,乘動車路經武漢,正是傍晚時分。西下的夕陽像一名忠於職守的畫師,為這座城市抹上一天當中最後一層金色。高樓、樹木、草坪,一一被夕照塗抹。當火車從長江江面上飛馳而過,霞光染紅江水,恰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景象。詩句的本義是悽切哀婉的,但經過時空的轉換,用來形容此時此刻的長江,卻是再貼切不過了。夕照之下,浩蕩長江穿城而過的武漢,有一種大氣雄渾的美。
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周,這座美麗的城市便遭遇了一場病毒悄無聲息的可怕的襲擊。隨著疫情迅速蔓延,因感染病毒而患肺炎的人越來越多,江城武漢成為全國和世界關注的焦點。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將造成武漢肺炎疫情的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1月23日,農曆除夕前一天,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宣布全城「封城」。一場看不見硝煙但卻驚心動魄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全面打響。
正如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開篇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個讓人絕望的冬天,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這是一個憂心忡忡的時期,也是一個信心百倍的時期;這是一個黑暗籠罩的季節,也是一個陽光普照的季節。疫情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人性的好和壞、美和醜、善與惡、光明與陰暗。
面對疫情,有人把一棵白菜賣到了將近64元,把一盒口罩賣到了850元,甚至收購、銷售二手口罩,販賣假冒偽劣口罩,昧著良心發「國難財」;有人捏造、傳播五花八門的謠言,轉發各種各樣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人為製造恐慌,唯恐天下不亂;有人刻意隱瞞病史、旅行史,逃避必要的安全檢查,不做任何個人防護,為了一己之私,不管他人死活……凡此種種,都是人性的劣根和汙點,令人怒其不爭,痛心疾首。
然而,在情勢危急的非常時期,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人性的偉大與光芒。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馬不停蹄,奔赴疫情防控最前線;除夕之夜,陸海空三軍軍醫大學醫療隊緊急出徵,馳援武漢;無數醫護人員在春節萬家團圓的時刻,主動請纓,告別親人,披甲上陣,救死扶傷,義無反顧,他們中有的人為了患者康寧,犧牲了寶貴的生命,「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鏗鏘誓言,是他們內心深處發出的時代最強音;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紛紛行動起來,眾志成城,支援武漢、支援湖北,團結一致,聯防聯控、阻擊疫情……「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吶喊,在這個寂靜的冬天,匯聚成了奔騰不息的暖流。
這股暖流,曾經伴隨著我們,挺過了1998年的長江特大洪災,挺過了2002年的非典疫情,挺過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也必將伴隨著我們,挺過眼下這一場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因為,暖流裡面,流淌的是百折不撓的中國精神,佇立的是堅不可摧的中國脊梁,匯聚的是勢不可擋的中國力量。
當然,除了加油鼓勁,我們還需要反思和反省。在本應四海笙歌、萬家歡樂的喜慶時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今年的春節過得異常安靜,這恰好為我們「閉門思過」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在「公共治理」層面,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公共衛生的日常監管是否已經完全到位、不留死角、不講情面;疫情應急機制是否已經足夠完善、反應迅捷、運轉順暢、毫無紕漏;各級各部門是否已經守土盡責、擔當作為,不貽誤戰機,不弄虛作假,不隱瞞實情,不玩忽職守,等等。而在「自我治理」層面,我們需要反思的則是,我們對自然以及自然萬物,尤其是和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一切生命,包括動物和植物的生命,是否存有足夠的敬畏之心;我們是否仍然以「高級動物」「自然的主宰」自居,可以傲慢地對待、殘忍地獵殺、肆無忌憚地「烹飪」所有被我們視為「低級動物」的生命,然後當作炫耀的資本,愚昧無知而又洋洋得意。
既然科學已經證實,非典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均來自野生動物,那麼,在具體行動上,拒絕吃野味,嚴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活動,理應成為全民的共識和自覺,不僅疫情爆發期間是如此,全國疫情解除之後,竊以為也應如此;而在思想觀念上,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有所戒懼、有所約束,同樣理應成為全民的共識和自覺,這是我們自我防護的要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否則,好了傷疤忘了疼,「後人復哀後人」的悲劇難免仍然會上演。
1988年,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在《環境倫理學》中寫道:「除非(且直到)中國確立了某種環境倫理學,否則,世界上不會有地球倫理學,也不會有人類與地球家園的和諧相處;對此我深信不疑。」在當時的語境下,羅爾斯頓如此斷言,或許並非那麼令人信服,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景可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們確實應當對此「深信不疑」。對這個星球,對這個世界,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我們應當而且必須肩負起更大的責任,履行更多的義務,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2020年,武漢封城第八天,徐強,於貴港求知齋
武漢加油│配樂朗誦:陳誼軍《圍城》
武漢加油│歐震:2020,我們堅信武漢一定是浪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