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從疫情反思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2020-12-22 天是鶴家鄉

諸子百家,思想爭鳴的時代,雖然早已遠去,可祖先留下的智慧,依然在歷史的天空閃耀。沉迷於物慾橫流的今人,在大災大難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該如何反思呢?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改變了所有中國人的生活節奏。十四億中國人第一次居家度過了一個沒有拜親訪友的春節。數萬白衣天使和人民子弟兵,連夜奔赴了抗疫前線。每天的數字變化,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弦。傾全國之物力、人力全力抗疫,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國家和全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有賴於國家的強大,疫情可控,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

聯防聯控,復工復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的是生活節奏,生活方式,更應該改變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永遠是我們人類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則。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所有的生命都是命運共同體。地球是所有生物,一切有情無情的共同家園。善待自然,善待萬物,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依然是我們必須遵守的教條!天人合一,和諧世界依然是所有人的基本信條。

嚴禁非法食用野生動物,可以管住貪婪的口腹之慾,止不住貪婪的心。《老子》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聖人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人及物,萬物一體。雖然這些猶是老生常談,依然是人類進步的普世價值!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戰略,也關乎每個人每個生命的利益。國家民族的復興需要生態文明的大力建設。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保護,自然生態的建設,更應該是文化生態的建設。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復興,傳統文化依然是強大的民族力量之源泉,民族精神的家園。

願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精神能夠傳遍中華大地。願疫情早日結束,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取得抗疫的最終勝利!黃鶴樓頭,長江兩岸,櫻花盛開的時候,一切都變得美好!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相關焦點

  • 一場哲學對話:疫情時代的反思與心理調適
    總之,英國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種種表現,是多種原因和因素促成的一個結果。現在英國疫情的走向還不明朗,是否能在夏季有效地控制住疫情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我希望,英國和其他歐美國家接下來可以以較小的代價將疫情控制住,少一些犧牲,少一些生離死別,每個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
  • 萬物皆有法則,尊重自然,就是對生命最好的敬畏
    最近這段時間最近這段時間,牽動億萬人們心弦的無疑是這次發生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事件,隨著疫情蔓延至全國,每個人帶著草木皆兵的心態,看著疫情的變化。該反思的何止這些北野武在3.11地震後講道:『』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這次疫情中逝去的人們,不知摧毀了多少個家庭,帶來的傷痛更是難以想像。
  • 武漢加油│徐強: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馬不停蹄,奔赴疫情防控最前線;除夕之夜,陸海空三軍軍醫大學醫療隊緊急出徵,馳援武漢;無數醫護人員在春節萬家團圓的時刻,主動請纓,告別親人,披甲上陣,救死扶傷,義無反顧,他們中有的人為了患者康寧,犧牲了寶貴的生命,「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鏗鏘誓言,是他們內心深處發出的時代最強音;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紛紛行動起來,眾志成城,支援武漢、支援湖北,團結一致,聯防聯控、阻擊疫情
  • 效仿自然之德 善待生命與生態
    近代以來,人類社會遭遇了生態問題的挑戰,深層次原因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自然在近代以來遭遇祛魅,逐漸被對象化和客體化。古代農業文明的生存主要取決於自然環境,一場蝗災能讓一個繁華之地陷入饑荒,一場大水也會奪走許多人的生命。由於技術落後,自然便被賦予了一種神聖性。
  • 關於敬畏與尊重的倡議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勢兇猛。在中小學尚未複課或者返校上課初期,不妨開展一場全國性的「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讀書活動。人類最根本的教育就是生存的教育,然後才是發展的教育。如果生存教育沒有做好,發展就會失去根基。
  •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兩山論出發,回溯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可知,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對傳統工業文明引發的全球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在新型工業技術引領高質量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新文明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
  •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敬畏和尊重
    生命對我們來說,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敬畏和尊重。尊重世間生命,珍惜萬物生命,尊重一花一草的生命,因為有了他們世界才得以清新。有些人,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隨意踐踏,對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不珍惜,這些人更不要指望他對這個世界有什麼作為,更不要指望他去善待世間萬物的生命。
  • 疫情下的反思:這個鍋到底是不是該讓蝙蝠背鍋?
    疫情下的反思:這個鍋到底是不是該讓蝙蝠背鍋?萬物皆有靈:聆聽自然的聲音「萬物共存,緊密相連,只有在自然中,人才能成為完整的人。」世間萬物,生命共同「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時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也特別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 從2020年新冠疫情看生命政治與人類文明的再文明化
    也正因此,在防治新冠疫情方面,各國缺乏統一領導與合作,世衛組織作為一個協調性的國際機構,作用有限。人類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應該說還只是一個理想。2020年的新冠疫情已經給中國社會和全世界造成了重大的災難,所以不能不說,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人類文明是一次重大考驗,它考驗著人類能否克服文明世界的野蠻性,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並創造出新的文明來。
  • 青年大學習答案最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建立什麼樣的生態文明...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建立什麼樣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視頻課後作業第二題,有些網友可能還不知道答案選什麼?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課後作業第二題  題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建立什麼樣的生態文明理念(多選)  選項:  A.尊重自然  B.順應自然  C
  • 宋維明:發展自然教育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從以上兩個層面來看,可以對自然教育進行定義,即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體驗學習關於自然的知識和經驗,建立與自然的聯結,尊重生命,建立生態的世界觀,遵照自然規律行事,以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在自然中實踐的、倡導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教育。
  • 導演曹盾:我們的焦點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我們對疫情期間在武漢奮戰的醫護人員、做出巨大犧牲的武漢人民心存敬畏,這種敬畏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我們都非常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告訴大家他們當時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尊重他們。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在盡全力以達到最好的拍攝效果。比如,開場高速路那場戲,在很多部門的共同協調努力下,整個高速公路從下午3點一直到晚上9點全部封路,只留了兩個應急車道,就為了保證劇組拍一個鏡頭。
  • 全球疫情和生態轉折 | 訪談
    從根本上說,這次疫情不僅僅是一個公共衛生事件,更是一次生態危機。疫情主要出現於文明與自然的交織地帶,擴展於人類已有抗體失效之處。在追根溯源時,人們發現不恰當的動物接觸是產生疫情的重要原因。在常規疫情獲得遏制之後,造成流行病的動物僅僅棲居在地球上的特定地帶,而非到處都是。它們基本上處於野生狀態,或者生活於遠離人類的深山老林之中,或者棲居於城市的邊緣。
  • 尊重自然 道法自然 敬畏自然 高品質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核心景區
    他強調,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樹立大保護意識,尊重自然、道法自然、敬畏自然,高品質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核心景區,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助推轉型發展。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省領導呂巖鬆、李鳳岐、張復明出席會議。
  • 達斡爾族薩滿教的自然觀與生態文明建設
    然而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無節制的人類活動會造成自然資源的緊縮、環境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人類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自然中的各類事物是緊緊相連的,自然遭受的破壞往往會反作用於人類。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的需要,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 開展生命教育,培養時代新人「抱抱地球 點亮生命」系列叢書新書...
    ;紀實文學卷《大自然的孩子們》由董宏猷、胡玥、王永躍創作,講述了原始森林的美與痛、大熊貓野化訓練和森林警察的職責與使命,呈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願望和作為;漫畫卷《地球上的精靈》由孫家裕、歐昱榮、郭朝旭創作,三個故事涉及疫情防控、生態保護、保護地球等話題,幽默多彩,寓教於樂;圖畫書《中國戰「疫」故事繪》用長圖拉頁的形式展現了疫情期間多個關鍵節點的畫面,述說平凡人的偉大故事。
  • 2020高考作文高頻熱點及範文: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
    環境與生命共存,環保與健康同在。要管住嘴,不吃野味;要管住手,不亂丟垃圾;要管住腿,不破壞生態。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善待地球生態,就是善待自己。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共同保護生態,維護人與自然和諧關係,共建生態文明,造福子孫後代!
  • 「蛙聲一片」唱出生態文明新考題
    從全國的情況也可以大概看到,「蛙聲擾民」投訴比較集中的城市,都是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相對較大,城市整體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的地方。站在這一角度上可以認為,「蛙聲一片」在城市的重現,與近些年來我們在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中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種種努力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關係,應該算作一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取得切實進展的積極信號。
  • 關於生命關懷教育的思考:思萬物相連,生命相通,是生態文明的重要...
    在聽取了與會嘉賓關於同理心和生命關懷教育的精彩分享後,中國綠髮會「綠少」工作組負責人,也分享了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感悟與心得。「第一,生命關懷教育是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的一種體現。正是因為教育的存在,我們才能不斷的變得更加文明,但同理心教育和生命關懷教育又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而是關係人類可持續發展,關係人與自然,體現人與萬物關聯的一種教育。
  • 開展生命教育 培養時代新人
    首發儀式上,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許正明在致辭中肯定了「抱抱地球 點亮生命」系列圖書的立意、主旨、多樣性與適讀性,贊其在內容的深刻思想性與青少年的認知特點有效結合方面做了很好的示範。呼籲廣大少兒出版人充分利用「疫情」這本「活教材」,向少年兒童普及崇尚科學、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