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自然之德 善待生命與生態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趙琦

讓山川林木蔥鬱,讓大地遍染綠色,讓天空湛藍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讓草原牧歌歡唱,不僅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藍圖,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近代以來,人類社會遭遇了生態問題的挑戰,深層次原因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自然在近代以來遭遇祛魅,逐漸被對象化和客體化。

古代農業文明的生存主要取決於自然環境,一場蝗災能讓一個繁華之地陷入饑荒,一場大水也會奪走許多人的生命。由於技術落後,自然便被賦予了一種神聖性。傳統哲學就將人看作自然的依附者,主張「人之居天地之間,其猶魚之離水,一也」,意思是說離開自然的人就好比魚兒離開水。

但是,現代人逐漸把自然對象化,把自然當作與「我」這一主體相對立的客體。在這種「自我中心」思維的主導下,人們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一些人的私慾漸漸膨脹。

另一方面,源於西方的現代教育模式又無力與私慾抗衡。

中國傳統教育致力於從人心的角度來止惡揚善,正所謂「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同時,禁止草木初生時砍伐、動物生產繁殖時捕殺,目的是「不夭其生,不絕其長」,從而順應上天的「好生之德」,保持生態的動態平衡。秦朝的《田律》是較早頒布實施的環境保護法,不僅保護森林植物、鳥獸魚鱉,還保護水道免於堵塞。

源於西方的現代教育模式,主要建立在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以及西方民主政治體制的基礎上。它大體以個人主義為出發點,對個體道德的要求停留於不違反法律、不傷害他人權利的底線思維。比如,勸說人們不要屠殺野生動物,因為這可能傷及人類自身的生存。這種勸導有一定的效力,但其根本出發點是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生態和生命缺乏真正的關懷和尊重,其倫理內涵與說服力遠不及傳統人文教育。

如何更好地將兩種教育理念結合起來,提出一種更合理的人與自然相處模式,是一個值得深入研討的課題。

第一,還原人類在自然界中的真實地位,給予自然應有的敬畏。

進入工業文明之後,科技與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現代科學不僅不能讓人類成為自然的主宰,相反它更多地讓人類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現代科學表明,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太陽系是銀河系上千億個恆星系中的一個,銀河系在宇宙中也只是一個普通成員。在地球過去40多億年的歷程中,人類的存在只是短短的一瞬。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遭遇過許多災難和變故,但自然生態擁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一次次孕育出新的生命。我們應該意識到,在自然界面前,在宇宙面前,人類是多麼渺小的存在。

第二,重新理解「自然是人類家園」的內涵,以感恩之心回報自然。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許多人對家園的直接感受就是鋼筋水泥,電閃雷鳴聲被城市的喧鬧蓋過,天際星空也在城市燈光下變得黯淡。然而,人生於天地之間,與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繫。人類需要氧氣、陽光和水,需要從大自然中獲取食物和能量。可以說,人類的生生不息依靠自然的生生不息,不能將空氣、陽光和水的滋養視為理所當然。

還要看到的是,即使現代農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然條件、大規模提高產量,卻也必須依賴自然界已有的作物加以培育。可見,自然是人類的家園,不僅是因為它承載了人類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它養育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命。

第三,人類不僅應當感恩自然的生養之恩,還應當效仿自然之德,善待生命。

何謂自然之德?簡言之,就是「無我利他」。它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生養萬物而不自利、不居功;二是對所有生命一視同仁,不會為了小草而少下點雨,也不會為了大樹就多下點雨。

由此,中華傳統文明將自然的「無為」看作至高的道德境界,無為就是無我,無我乃是天地之心、自然之德。人類要像自然那樣愛護各種生命,並在這一過程中完成道德成長。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從疫情反思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沉迷於物慾橫流的今人,在大災大難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該如何反思呢?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改變了所有中國人的生活節奏。十四億中國人第一次居家度過了一個沒有拜親訪友的春節。數萬白衣天使和人民子弟兵,連夜奔赴了抗疫前線。每天的數字變化,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弦。傾全國之物力、人力全力抗疫,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國家和全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 善待自然,是世界各國的責任與義務
    當下,生態文明建設這一事關全球人類的重大命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方向。雖然川普政府在2020年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但就目前新當選候任總統拜登的一系列舉措來看,美國重新回歸《巴黎協定》也將是可以預期的事。這說明,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是每個國家的責任與義務,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
  • 我們應該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人類認為自己是生命中最強大的,自然賦予了他們性格的本質,但最終卻從人類那裡得到了這些物質的垃圾。要等到山體崩塌,地殼開裂,河流停止流動,只有人類的生命,我們才會醒悟到那個一直空而不循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 慧遠大師:人類要善待自然生命,否則就會受到因果懲罰
    現代世界面臨的許多生態問題和生態危機,本質上可以說是精神問題,生態環境的不平衡是人類心靈不平衡的表現。慧遠倡導親近山水,平等地看待自然萬物,強調人通過對自然的觀照來體會「道」。他認為人類要克服貪婪,停止對自然的無休止索取。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 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人生如戲, 歲月無情,生命易逝,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戲劇裡扮演的都是主角
  •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象山傾力打造美麗海洋生態家園
    為了增強岸灘的「抵抗力」,重現昔日的沙灘美景,我縣實施整治和沙灘生態修復工程,不斷擦亮海洋生態底色。近年來,我縣牢固樹立「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意識,堅持人海和諧、保護優先,推進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設,「五水共治」、生態文明和汙染防治攻堅、海洋生態環境修復等專項行動全面推進。2019年浙江省海洋生態建設示範區創建量化評估結果位列全省第五,寧波市首位。
  • 【校長來信】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總校長: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其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已經成為我國當下第一重要任務,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連日來,嚴峻的災難形勢,無時無刻都在考驗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考驗一個國家醫療衛生健康的監控體系和醫療水平,考驗一個地區應對突發事件的智慧和勇氣,考驗每一個國人的責任擔當與道德底線。
  • 陳志鵬:自然音樂是生命之「藥」
    所以,許多人會發現聽民族或者世界各地的原生態音樂,會讓人趨於安定,也會喚醒生命原本的健康狀態。引導人們回歸自然,感知萬物的一體,看見自己的內在。不對立不分裂的生活和生命狀態,亦是當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實體現。以「身」為載體 用聲音感知世界上世紀90年代個人畫作就以萬元被收藏。
  • 自然生態攝影的「奧斯卡」
    而在本屆年賽獲獎作品出爐之前,年賽的主辦方之一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推出了紀念年賽的50周年精選集《生命之靈》(How Wildlife Photography Became Art)。雖然新一屆的獲獎作品並沒有收錄到這部精選集中,但作為野生生物攝影年賽半個世紀的精華沉澱,我們依然可以從中一窺野生生物攝影藝術的魅力所在。
  •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讓我們珍惜生命,善待自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七八分飽;適時勞作,筋骨常動;與世無爭,心態平和……那些人和事看上去那麼和諧,真正達到了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從一生下來,打預防針就是假疫苗;喝的奶粉摻和著三聚氰胺;吃的雞蛋有蘇丹紅;呼吸的空氣有pm2.5;喝的水是被下水道汙染過的河水;吃的蔬菜不知道噴了多少農藥;雞鴨魚肉也是無數次的注射過抗生素,以至於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抗生素反倒不起作用了……面對環境的惡化和生存的不容易,我們本應該善待自己,珍惜生命。
  • 俞孔堅:基於自然,讓自然做功——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修復之本
    基於自然,讓自然做功: 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修復之本 俞孔堅 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於是,灰色的鋼筋水泥工程不斷覆蓋綠色的自然生態基礎設施,自然的自我調節功能逐漸喪失,熱島效應加劇。這個曾經漂浮在湖泊中的城市,幾乎已經耗盡來自高原湖泊的水資源,接著又吸乾了地下水,導致城市逐年下沉[1]。由於地下水得不到補充,阿茲特克人富有特色的水上田園消失殆盡。
  • 劉裕篡位之後,為何不效仿司馬炎善待曹奐,卻將司馬家族斬草除根
    但是他在上位後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善待了曹奐,將曹奐封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但是風水輪流轉,到了公元420年,劉裕卻又篡奪了司馬家族的政權,建立了劉宋王朝,那他又是如何對待司馬家族的呢?
  • 「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學與生活美學
    讓人們意識到貪慾的虛妄,以清新自然的生活蕩滌橫流的物慾,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莊子寫過有關「渾沌」的故事,倏、忽二帝因為想「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結果卻是「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 癌症不是敵人(善待癌症之八)
    作為醫者,我一直關注著癌症的防治與康復,也致力於探尋解開這個難題的鑰匙。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從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中體悟並總結出對於癌症防治與康復行之有效的理念——善待癌症。人逐漸與自然和諧呼應,身心進入一種回歸狀態,愈來愈多的健康細胞就有可能取代病態細胞,人就會趨向健康。(引言其餘部分略,全文見2015年1月7日稿)我今年50歲。
  • 攝生態之最,展自然之美 | 快來pick你心儀的生態攝影作品
    近日,由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辦,蘢騰協辦的「十載育生態,一方共文明」第十屆生態文明教育月活動之「攝生態之最,
  • 山水比德:寄託山水之情,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從景觀是"設計出的生態",被稱為一個個孤立的城市綠地,演變為具有內外關聯的景觀結構與多種功能的有機生命體,到如今,由景觀設計師傳播的"景觀都市主義"登上了生態主義思想發展史的舞臺。
  • 保護最美地球,做自然的朋友
    在第51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第三青年社區分黨委組織開展了"保護最美地球,做自然的朋友"主題活動,旨在強化環境保護對地球的重要性,呼籲全體師生保護環境,善待地球。同學們用自己身邊的實例,表達出人類在保護地球環境方面所做的努力,下面聽聽他們身邊的環保故事吧。
  • 2020高考作文高頻熱點及範文: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
    環境與生命共存,環保與健康同在。要管住嘴,不吃野味;要管住手,不亂丟垃圾;要管住腿,不破壞生態。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善待地球生態,就是善待自己。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共同保護生態,維護人與自然和諧關係,共建生態文明,造福子孫後代!
  • 「豐玄子」:自然商業之探尋中道之能量,讓生命放射出光芒
    與人相處不即不離,既要保持聯繫,又要保持中立,已經具備某種天人合一的生命狀態,恭敬自然遵守天道而行之。生命的姿態呈現出謙卑柔和,剛柔並濟,張弛有度。中正已是真正到達內聖外王的生命境界,即是了悟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 生命之聲:野生動物重出江湖
    〔生命之聲總第0178期〕近年來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非法盜獵現象的層出不窮,致使很多野生動物被迫搬離賴以生存的家園,在深山野林中消失蹤影。但在近期,由於疫情人類減少了出行,再加上各地對其生態保護區資源的修復,一些珍稀野生動物也開始重返人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