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鮮一直是華夏文明圈中的重要成員,在西漢時其北部地區甚至一度成為中國郡縣,就算其後半島上次第建立的眾多小國,雖然保持著獨立地位,但大多深受華夏文明影響,他們建立的王國整體指導思想和國家結構都是中國式的。而在朝鮮半島最後一個王朝李朝統治期間,它更是明朝最忠誠的藩屬國,一直以事大的姿態崇敬中原王朝和漢家文明,自稱「小中華」。所以古代朝鮮一般將商末賢臣箕子來朝視為朝鮮文明史的起點,認為自己也是華夏正統王朝的後裔和繼承者之一。
但在王氏高麗統治時,大約相當於中國宋末元初之時,有一個朝鮮民族創世之主的傳說開始出現,這位中國炎帝黃帝似的人物就是檀君,據說他早於中國夏朝之前就已經開始立朝建政,其都城就在今日平壤附近。傳說此人本名王儉,檀君是臣民們為他上的封號,如果這個傳說真的是史實的話,那意味著早在近5000年前朝鮮半島上就出現了王朝式國家,比中國的夏商周三代還早,那麼這個傳說真的是史實嗎?
第一個將檀君傳說寫入書冊的是《三國遺事》一書,這是一本記敘朝鮮半島古代百濟、新羅、高句麗等古國時代的傳說的選集,作者是王氏高麗時期的高僧一然大師。這本書嚴格來說屬於一本志怪小說集,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六朝和唐代那些短篇傳奇,最初並不被認為是嚴謹的史籍。而在時代更早的朝鮮正統史書《三國史記》中,所謂檀君的事跡不見記錄,倒是對入朝的箕子家族推崇備至。
其實這表明的是在王氏高麗統治初期,國家還算強盛富庶,雖然和契丹有過衝突,但基本可以自保。所以此時的史書注重史實,也更看重和華夏正統和儒家典故,並不願意在箕子朝鮮的傳說之上再加上一個更古老的檀君傳說,影響士人對儒家思想的認同。而檀君傳說出現時,王氏高麗已進入末世,在蒙古人的威逼下日漸衰落,國王甚至被迫以蒙古貴女為正妃。此時什麼華夏正統、儒家文明之類思想不再吃香,為了凝聚國內人心,這個明顯不靠譜的檀君才成了當時朝鮮朝野認定的朝鮮人文之祖。
到了李氏朝鮮建立後,篡奪王氏江山的李成梁對檀君更是崇奉,現在平壤附近的檀君陵墓應該就是建於此時。不過到了李朝中後期,朝鮮儒教勢力很大,對儒家文明的認同還超過了中國本土。所以有一段時間檀君傳說被學者們認為是偽說,箕子朝鮮才代表朝鮮文明的開始。這種看法到了李朝末期,日本人的侵略威脅日益嚴峻後又轉了一個大彎,檀君再次成為朝鮮民族信仰,地位比任何時候都高得多。
而今天朝鮮半島上的韓國和朝鮮都把檀君視為朝鮮民族的始祖,兩國都修訂了歷史教材,將檀君從傳說確定為史實,認為朝鮮半島有5000年可以確認的文明史,是東亞文明最早的起源地。朝鮮甚至對平壤檀君陵墓進行了考古發掘,聲明其中發現了5000多年的人類遺骸,斷定這就是真實的檀君本人。這顯然是政治幹擾學術的典型案例,因為朝鮮半島近代以來淪為日本殖民地和被迫分裂的歷史,他們迫切需要民族認同和提升自己文明的地位,不過就史實本身來說,是經不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