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17:5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翁雲騫 通訊員 卓松磊
微創醫學的發達,讓類似人工瓣膜這樣的介入產品可以直達病灶,實現機體功能修復;為了讓殘缺的神經系統重新發揮效用,在人腦中植入智能晶片也成為了前沿醫學的研究課題。
不過,再尖端的產品也離不開基礎件的輔助,要實現高級診療目標,首先得有高品質的上遊配套,比如管材。
坐落於寧波杭州灣新區麟灃醫療科技產業園的琳盛高分子就是不折不扣的管材「專家」。瞄準微創醫療配件這個細分市場,多年來,琳盛高分子從一條產線做起,通過持續研發投入和對產品的悉心打磨,逐漸撬開了國內市場。目前,琳盛高分子國內客戶數穩定在300家以上,累計為市場供應各類高品質醫用管材1000餘種,其中不少屬於業內首創。
「我們就是奔著這個市場空白來的。」公司總經理、擁有材料工程和化學雙重碩士學位的宋曉波介紹,高端醫療器械這塊我們國家本來起步就晚,這些年,伴隨微創診療市場的不斷發展,國內在管材等關鍵基礎配合件方面的短板逐漸顯現出來。
「醫療器械大家都在布局,但由於管材這塊看似簡單、門檻低、利潤低,很多有實力的企業反而不會投入太多精力去涉足,導致這個市場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看準這個機遇,2014年,宋曉波從法國回國,與麟灃生物集團共同出資,合夥創立寧波琳盛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走進公司產品陳列室,色彩繽紛、形狀各異的各類多功能管材讓人大開眼界,其中不少產品外觀看上去就跟飲料吸管差不多,價值卻不可同日而語。
「以心血管支架輸送器手術為例,如何把支架送到血管裡,就必須先把醫用鞘管穿刺至血管。再通過鞘管把支架輸送至安放位置。」宋曉波笑著說,形象點說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只有管材的條件滿足了,才能完成微創手術。
看似不起眼的塑料管子,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精度控制、工藝設計、裝備適配……既然瞄準了中高端市場,在產品開發上就必須「全情投入」,盡一切可能搶佔技術「身位」。
「為了把一種球囊雙層導管的生產工藝固定下來,我們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宋曉波舉例說,這類導管由內外兩層疊合而成,直徑不過0.7個毫米,裡面一種材料,外面另一個材料,難度在於2個材料在硬度、可拉伸性等物理性能上差異懸殊,粘合起來本就不易,兩層管子同時擠出的時候,界面還需完美貼合,不能輕易分離。這就對我們的工藝控制提出了挑戰。」
通過對擠出參數、冷卻水溫、牽引速率等多重條件的反覆調試,宋曉波和同事們最終找到了一個極窄的可加工區間,順利實現了這種堪稱業界「天花板」的高品質導管模組的量產。產品不但在耐受壓強上做到了客戶標定值的兩倍以上,管體尺寸公差也控制在了0.5%左右。更令人咋舌的是,這樣的一根雙層塑料導管在市面上可以賣到40塊錢以上,長度卻不過幾十釐米。
「這個項目我們跟了三年,一開始也是向國外一家很有名的擠出企業來購買基礎管材,但由於這家公司生產工藝不穩定,滿足不了我們下遊客戶需求,琳盛只能選擇自己做。事實證明,我們完全有能力在高品質醫用管材這個細分市場趕上甚至超越國外同行。」宋曉波說。
從簡單的加工製造到新產品開發設計,通過多年沉穩發展,琳盛高分子成功的在與國外知名企業的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國內市場佔有率不斷攀升,產品線越做越大。
「企業銷售額今年有望超過5000萬元,訂單早就排到了幾個月以後。」宋曉波說,依託相關領域的技術積澱,琳盛的未來不單單是做管材產品,還會幫助醫療器械企業做定向的方案設計,甚至是牽頭引導細分市場的新產品開發。
「利用佔據產業鏈上遊這個優勢,希望可以把企業累積的工藝大數據和客戶需求更好的結合起來,去引導和培育更大的市場。」宋曉波自信地說。
1607853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