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札記丨項羽鴻門宴殺劉邦就能一統天下麼?未必,試談範增的...

2020-12-26 曲江家學

雖然說歷史沒有如果,但估計很多人都會認為,如果項羽在鴻門宴的時候聽範增的計策殺了劉邦,那麼後面統一天下的就會是項羽。甚至劉邦自己在和眾多屬下分析他和項羽成敗的原因的時候,也認為主要原因是自己能用人才,而項羽只有一個範增都不能用,導致了項羽的最終失敗。

範增其人在《史記》中沒有獨立的列傳,他的主要事跡都記載在《項羽本紀》中,而從他出場到去世的過程,他也確實是項梁-項羽集團主要的戰略設計者。

那麼今天我們就主要來展開一下範增的戰略路線,或許可以從中探討一下,如果劉邦被滅,項羽沿著範增的戰略路線走下去,會否達成一統天下的目標。

·範增首倡「立楚之後」戰略

範增第一次出場,是在項梁起兵後,去找到項梁提出了一個「立楚之後」的戰略。

《史記·項羽本紀》:

居巢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臺。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這個戰略今天讀來覺得平白無奇,但在當時算是一個啟發性的思路。當時陳涉吳廣失敗後,各路反秦勢力雖然依然活躍,但是大多各自為政。而正是從項梁迎立楚懷王后,各地反秦勢力也紛紛效仿,齊、趙、魏、韓也紛紛復國。

這是因為秦滅六國到秦末起義也不過十幾年的時間,而六國的存在時間都是幾百年的時間了,所以原來的國君、諸侯、大夫在地方上仍然有自成一系的動員力量。要覆滅秦的統治力量,把這股地方的動員力量調動起來,這確實是當時最有效率的方法。因此,可以說範增的這一戰略對於當時天下反秦大業確實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但是,這個後續效果並不在範增最初的設計中,楚國人範增向項梁集團提出這個戰略,其所想的只是「楚本位」戰略,即緊密依靠楚國人強烈的反秦情緒(「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和強大的反秦力量(實際上從陳涉的「張楚」開始,最主要的反秦力量也確實都是楚國出來的,包括劉邦還有蕭何、曹參等豐沛舊將也都是楚國故地的人,韓信也是)。而這個「楚本位」思路,本來就是項梁集團的核心思維,只不過範增用「立楚之後」把他完善了。

·范增「立楚之後」戰略的局限

範增的「立楚之後」戰略,極大地動員了楚國的反秦力量,而且還進一步帶動了原來六國勢力的反秦鬥爭。但他自己估計也沒有太過看重這一戰略,因而在後續發展中,他卻沒能把這個戰略上升為搶佔權力合法性話語權的行動。

在滅秦分封諸侯之後,項羽先是尊楚懷王為義帝,然後派人在長沙擊殺了義帝。

《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裡,必居上遊。」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從殺宋義開始,義帝和項羽之間的矛盾就很深,所以想除掉義帝的想法應該是項羽主導的。但範增作為核心謀士,就算沒有參與其中,至少也是默許的。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對義帝能稍微有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項羽集團的戰略空間是不是會多上幾分呢?

然而,這個戰略空間卻是反被劉邦利用了,演出了一場為義帝發喪的大戲,把討伐項羽的合法性話語權抓在了手裡,引發了眾多諸侯的跟從。

《史記·高祖本紀》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範增是「立楚之後」的首倡者,但是他的這一戰略僅僅局限於滅秦,而沒有將其深化和提升到滅秦之後的天下統一的規劃中。或許因此,他認為滅秦後義帝已經沒什麼用了,就默許了項羽的殺義帝的安排。

而範增的這一局限,又和他在滅秦後為項羽規劃的統一天下戰略其實是相關聯的。那麼,範增的一統天下戰略是怎樣的呢?

·范增的分封-剪除諸侯戰略

滅秦後,範增為項羽集團規劃的一統天下的下一步戰略,是藉由分封諸侯,挑起諸侯內鬥,依託楚國尤其是項羽的強大武力,逐步剪除天下的諸侯勢力。

一、分封與分化諸侯

我們先來看項羽在滅秦後的分封諸侯安排,大部分學者的觀點認為這是出自範增之手的(原文很長,沒耐心看的可以跳過去看分析):

《史記·項羽本紀》: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鹹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鹹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昂定河內,數有功,故立昂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淄。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涓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這麼多分封,好像很複雜,而且看似是加封功臣。其實如果我們把他們拆解成原來戰國時期的地盤來看,就可以看出分化意味很明顯了:

1. 秦故地分為漢中王劉邦和舊秦三將;

2. 魏故地分為西魏王魏豹和河南王申陽;

3. 韓故地分為韓王成和殷王司馬昂;

4. 趙故地分為代王趙歇和常山王張耳;

5. 燕故地分為遼東王韓廣和燕王臧荼;

6. 齊故地分為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和濟北王田安,且不封齊地最有實力的田榮。

7. 楚地廣闊,主要封了共敖為臨江王,吳芮為衡山王,還有其重要的將領英布為九江王。

在這個戰略中,有兩個思路很明顯,一個是原來的戰國諸侯不能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那麼其後必然發生爭鬥和消耗,而便於項羽集團分化打擊。其二是分封的很多理由是以跟隨項羽滅秦的功勞為依據,這本身就是一種項羽是天下之主宰的宣示。

二、剪除諸侯勢力

範增一統天下的第二步戰略,是依託楚國尤其是項羽的強大武力,逐步剪除必然會紛爭的諸侯勢力。

果然,在分封諸侯不久後,諸侯就發生了爭鬥。先是田榮驅逐了三王自立為齊王,而後田榮又與陳餘合併驅逐了常山王張耳,恢復了趙歇的趙王之位。對於這種局面,項羽十分果斷地出兵徵討,並迅速擊敗了田榮。其後,又迅速揮師擊敗了劉邦率領東出的諸侯聯軍。

《史記·項羽本紀》

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蕭,晨擊漢軍項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楚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從前期的戰局發展來說,項羽對于田榮和諸侯的出兵顯然是有充足的準備,並且以強勁的勢頭迅速掃平反對勢力。應該說,這些發展是在範增的戰略設計中的,而且在這個階段為止,這個設計是奏效的。

·范增這一戰略的局限

依託強大的武力,逐步剪除天下的諸侯勢力。這一思路其實也沒錯,劉邦其後統一併平定天下的過程除了打敗項羽幾乎沒遇到什麼阻礙,某種程度是在享受項羽或者說範增這一戰略思路的成果。但即使如此,劉邦在稱帝後也依然花了不少功夫平定了陳豨、盧綰、韓信等功勳諸侯的勢力。

但這個戰略思路最大的問題,是其依然是立足於「楚本位」,認為應該由我楚人和楚文化一統天下,而缺乏「天下觀」的遠見,忽視了天下已經走入了一個大一統大融合的趨勢。所以,從一開始項羽坑殺秦降卒、焚燒秦宮室時,範增卻沒有任何勸阻的行為,就已經決定了其戰略格局的不足。在這一點上,範增的高度確實是遠不如張良的,張良雖然是韓國的世代公侯之後,但他卻並沒有把眼光局限在韓國,而是一直放眼於如何構建一個大一統的天下。

而因為這種楚本位思路和格局的局限,使得範增的這一戰略也缺乏建立統一戰線的安排。他在諸侯故地所立的親項羽勢力,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諸如齊地三王和舊秦三將面對田榮和劉邦幾乎一觸即潰。於是,項羽每到一處平定時,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長途遠徵,缺乏在地的糧餉供應和生力軍支援,疲於奔命。而每一次戰勝之後,又缺乏總體的治理安排,反而激發起了更大的反抗力量,使得每次勝利不僅沒有加強項羽的實力,反而削弱了其戰力。這些溯其根源,和範增的戰略思路格局不足是有很大關係的。

所以後來項羽和範增分道揚鑣,並且導致了範增的背發疽而死,表面上看是因為陳平用了反間計,未嘗沒有項羽發現自己疲於奔命而失去耐心後,對於範增戰略思路產生了懷疑的緣故在其中。

假如當初成功殺了劉邦會怎樣?

綜上,我們可以來簡單推演一下這個問題了。如果當初在鴻門宴甚至霸上項羽就成功地殺了劉邦,那麼分封分化諸侯然後剪除諸侯的戰略會繼續執行下去。因為這個戰略的局限性,既不注重權力合法性的話語權,又缺乏天下一統與融合的遠見,諸侯和楚國之外的六國故地依然會不服項羽,而另外,當時的張良、韓信等不認同楚本位思路且有更高戰略眼光的人,即使沒有劉邦,是否能找出另一個足以統領他們的人呢?我想,畢竟大浪淘沙,還是有可能的。就算沒有這樣的人出現,依照範增的路線設計的局限,項羽要一統天下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那麼無非是陷入一段更長久的紛亂,直到另一位英主的出現。

所以,司馬遷在項羽本紀最後的評價是很有力而且到位的,說的雖然是項羽的敗因,又何嘗不是在說範增戰略設計的局限呢?

《史記·項羽本紀》:

太史公曰:「······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徵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相關焦點

  • 鴻門宴的座次和項羽不殺劉邦的充分理由
    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描述了鴻門宴當天的座次安排。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於是,有人說「根據傳統文化,賓客為大」。項羽請客,劉邦是上賓,劉邦應坐在尊貴的位子。項羽的行為是狂妄自大,對劉邦無理。
  • 鴻門宴上真正懂局的人是項羽,不是不想殺劉邦,而是絕不能殺劉邦
    而很多人也為項羽惋惜,認為當時在鴻門宴上應該殺掉劉邦,之後項羽便可以一統天下了。但是其實項羽比誰都想殺掉下座的那個老流氓劉邦,項羽並沒辦法殺掉劉邦。不是因為項羽目光短淺,相反是因為項羽有著長遠的打算,所以絕不能動劉邦一根手指頭。  劉邦
  • 《鴻門宴》:劉邦、項羽性格差異,預示劉邦必勝,項羽必敗
    《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作者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鴻門宴》寫的是劉邦和項羽宴會上的鬥爭。「鴻門」是當時的地名,項羽在鴻門設宴款待劉邦,但在宴會上,項羽想要殺劉邦,而劉邦成功逃脫了,可以說「鴻門宴」危機四伏而又暗藏殺機。從「鴻門宴」的情節,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劉邦、項羽性格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也讓我們預見到將來劉邦勝、項羽敗的結局。
  • 鴻門宴項羽為何不殺劉邦?出土漢簡揭開內幕,日本學者:東方智慧
    兩千多年來,無數人為西楚霸王的失敗而扼腕嘆息: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除掉了劉邦,天下不就是項羽的了嗎?難道項羽真的是「一腔婦人之仁」,「豎子不足與謀」嗎?然而,鴻門宴的背景果真如此簡單嗎?如果項羽真的在鴻門宴上除掉了劉邦,他就能順利地取得九鼎之位嗎?
  • 如果劉邦死在鴻門宴,還會有楚漢之爭嗎?項羽還會一敗塗地嗎?
    鴻門宴上,「亞父」範增三番四次地給項羽遞眼色並舉起自己佩戴的玉珏示意項羽,項羽雖然會意但卻默然不應。範增認為,項羽於心不忍,下不了殺劉邦的狠心,於是找來項羽的族人項莊,令項莊在宴席間舞劍,藉機刺殺劉邦。
  • 鴻門宴項羽婦人之仁放虎歸山,然而殺掉劉邦,項羽就能坐擁天下?
    西楚霸王項羽是歷史上的悲情人物,本來是在戰場之上叱吒風雲的一代雄主,然而最終只能兵敗自刎。後世多將項羽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他放走了劉邦,在鴻門宴上,項羽放虎歸山,從而導致了其錯失江山,而劉邦終成為帝王。然而這真是項羽沒能坐擁天下的原因嗎?
  • 鴻門宴偏袒劉邦,項羽為何不殺了項伯
    項伯,名項纏,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早年行俠仗義,秦統治時期曾與張良有舊交情。曾經因犯下殺人罪,跟隨韓公子張良躲藏在 下邳 (今江蘇睢寧西北)。到了項梁在吳中起兵造反之時,項伯也跟隨他參與這件事。後來跟隨項梁北上,擁立熊心為楚懷王,被任命為楚國左尹。秦二世三年,參與北伐援救趙國,後隨項羽參加巨鹿之戰,又跟隨項羽佔領函谷關。
  • 項羽本已決定擊殺劉邦,為何鴻門宴上,卻不聽範增的話殺了劉邦?
    鴻門宴會上,亞父範增多次給項羽使眼色,並不斷地摸他佩戴的玉珏,暗示項羽該動手了,應該趁此良機,一舉殺掉劉邦,但項羽卻始終默然不應。就在前一天,項羽已經下令,全軍好好吃一頓,第二天一早就趕去灞上,擊殺劉邦。
  • 項羽為劉邦設下鴻門宴,在什麼地方?
    如今社會發展了,物質生活比較豐富,很多人都愛赴宴吃美食,但若說最不願赴的宴,一定是鴻門宴。鴻門宴來源於秦末項羽劉邦楚漢爭霸過程中的一個精彩的故事情節,劉邦差點在宴會上死在項羽手中。鴻門宴被稱為「天下第一宴」,因為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後來項羽和劉邦不同的命運結局,是影響歷史走向的一個關鍵節點。對劉邦來說,這場宴會原本會危及到他的身家性命。後來鴻門宴就成了暗藏殺機、不懷好意的宴會的代名詞,意思是說參加這樣的宴會,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很大。歷史上項羽請劉邦吃的這場鴻門宴,發生在什麼地方呢?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故事的背景。
  • 如果韓信擁兵自立,能夠擊敗劉邦項羽,並且一統天下嗎?
    這也不禁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如果韓信擁兵自立,有可能打敗劉邦項羽並且一統天下麼?韓信早年間就是一個遊手好閒的窮光蛋,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無法獨立解決,還被洗衣的老大娘施捨飯食。後來被屠戶欺負,受了胯下之辱。項梁起兵反秦後,韓信便投了軍,項梁死後又繼續追隨項羽。韓信起初是打算一直跟著項羽的,並且還為他出了很多的計策,但項羽見他只是一個執戟郎中,便不聽他的計策。
  • 眾說紛紜《鴻門宴》:酒席座次是成心侮辱劉邦?
    兩千多年前,劉邦、項羽在鹹陽城外,面對亡秦那隻碩大的勝利果實,用一場宴會暫時化解了迫在眉睫的矛盾衝突。而在太史公司馬遷如椽巨筆的生動描述下,這場宴會不但成了史上最著名的飯局,也在中國人語庫裡成了陰謀、兇險的代名詞。     電影《鴻門宴》正在上映。關於鴻門宴的話題,過去說、現在說,今後還會一直說下去。
  • 項羽若在鴻門宴中殺了劉邦,天下就能是他的嗎?我看還真不一定
    而且多數歷史學家對《鴻門宴》的解讀,也都認為:鴻門宴中項羽的優柔寡斷,是他最後失敗的一個伏筆。如今,我們重讀鴻門宴,許多史家經過深入研究和解讀,認為當年的鴻門宴又是一場隱情,項羽並非猶猶豫豫一時失算。他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故意放掉了劉邦。為什麼要這樣說?
  • 鴻門宴上,劉邦為何留下張良只因算準項羽沒有殺心?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被項伯擋著,情況非常危急的時候,張良找到樊噲,樊噲衝進大帳義正言辭的說了項羽,為劉邦解救了危難局面。 事急從權,或許以上就是劉邦留下張良的原因,但後續的發展,或許可以猜測張良留在項羽身邊才是一步好棋,劉邦被項羽大軍困在鹹陽,項羽其實這時間的心理是殺劉邦苦於沒有藉口,不殺劉邦又有些不甘心。
  • 曹無傷不告密,說劉邦要稱王,還會有「鴻門宴」嗎?
    宴會上,七十歲謀士範增多次舉起玉佩,提醒項羽動手,除掉劉邦。項羽假裝「看不見」,範增出門,叫來悍將項莊,讓他表演「舞劍」,伺機殺掉劉邦,解決後患。可惜,項羽叔叔項伯不地道,掩護劉邦,不讓項莊得逞。「鴻門宴」上劍拔弩張,危機重重,劉邦採納張良之計,提前「溜之大吉」,逃回軍營,躲過了一劫。「鴻門宴」上,項羽當斷不斷,猶豫不決,放走了最大勁敵劉邦,這是他敗亡之起點。
  • 項羽如果聽從範增計謀,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最後會當上皇帝嗎?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無論有沒有劉邦,項羽都不會做皇帝,這是他的政治理想決定的。當然,如果劉邦死在鴻門宴上,項羽還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做他的西楚霸王。秦末烽煙四起,各路豪傑和六國後裔紛紛起兵,最終推翻秦朝。所以,滅秦不是項羽一家事業,或者說是由項羽、劉邦兩家完成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 項羽奪天下最大的絆腳石是誰?不是劉邦,而是他唯一的親人
    02項伯在鴻門宴上,阻止項莊殺害劉邦。項伯認為,這件事必須要劉邦親自去向項羽解釋才行,而且項伯拍著胸脯表示,一定會作為調解人,來幫助劉邦渡過難關。劉邦應邀前往鴻門赴宴,其實項羽和範增早就商量好了,趁機要殺掉劉邦。
  • 經典重讀|《史記.項羽本紀》之鴻門宴(1)
    憑良心說,我劉阿三,哪有啥旁的野心,有的,就只是和將軍的約定,還有對項將軍心存久之的敬仰之情……」於是,親近地拍著劉邦肩頭說,「兄Dei~,明早(此處應該有一個眼神對視),一定(食指,指了過去)過來謝項王。」項伯連夜趕回項羽軍中,一五一十,把這番糯米般軟糯的話,轉述給項王聽。最後,項伯補了句,沛公如果不在前方殺敵破關,今日,咱們又怎麼可能順利入關?」「有功之臣,咱不能不義呀!
  • 鴻門宴中劉邦為何能安然無恙?此四人功不可沒,又讓人意想不到!
    這場宴會史稱「鴻門宴」,後世所有不懷好意的兇險宴會一概被人們稱為是「鴻門宴」。鴻門宴是項羽一生成敗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漢高祖皇帝劉邦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鴻門宴上,項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因為宴會擺在他軍營處,若是項羽真想發難留住劉邦將其殺了,劉邦等人絕對是不雙拳難敵四手,必死無疑的。
  •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歷史上,鴻門宴很有名,暗藏殺機。在秦朝末年,以劉邦為首的集團與項羽集團匯聚一堂,經過了一場刀光劍影,最終和平結束。可是大家在思考,既然項羽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什麼沒有殺掉劉邦呢?
  • 楊照:《史記》中的鴻門宴|文化雲客廳
    項羽與劉邦的傳奇故事,在司馬遷獨特的史筆之下跌宕起伏,引人唏噓,一直被後世的人所津津樂道。近年來更是被改編為多部影視作品,分別於2011、2012年上映的「歷史大片」《鴻門宴傳奇》和《王的盛宴》就是個中代表,可見鴻門宴的故事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