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什麼要三下南唐?故事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秘密

2021-01-08 騰訊網

為何很多人相信野史記載的故事,而不願意去讀官方史料呢?因為,歷史上就有皇帝下令修改史籍,他們不願意讓世人讀到自己真實的一面。那麼,趙匡胤三下南唐的故事,是否也是如此呢?史籍鮮有文字可尋,但是,在民間卻是頻頻出現於小說和戲劇之中。

其實,史學界對於趙匡胤的定論並不低,他的上位史,每每都是很客觀地帶過。總體而言,趙匡胤也是一位很有建樹的開國皇帝只是壽命不長,否則的話宋朝的歷史可能會更靚麗。

那麼,趙匡胤三下南唐的背景是怎樣的呢?

其實,「三下南唐」應是民間對趙匡胤「黃袍加身」及「杯酒釋兵權」的另一種解讀。

老謀深算之人似乎總愛在席間做一些事情,最早開始的當屬劉邦和項羽喝著酒就將自己「先入鹹陽」之事給開脫了。後來是曹操,一句話就將劉備給嚇跑了,使其成了他的競爭對手。

到了趙匡胤統治時期,他做事的高度非一般人能及,借著酒勁開始感慨,好像是預見了什麼似的。而宋朝的將領們又不笨,怎會不知皇帝的心意,於是,第二天都找了個理由退休了。

這事在民間如何看呢?

習慣了被皇權統治的人,不會認為此事能如此順利,他們更相信是皇帝做了「殺一儆百」的事讓大家害怕了。

雖然,三下南唐的主要人物是「鄭恩」,但是,在史籍中卻是「查無此人」。

那麼,民間為何要「杜撰」這樣一個人物?

說鄭恩和趙匡胤是結拜兄弟,也就是說:趙匡胤做的很多事情他都有參與。細細的看一下宋朝的統一史,就會發現它和其它朝代還真的不一樣,人家都是「循序漸進」地將前任的領地一點點劃拉過來,但宋朝卻並非如此。

由於,趙匡胤是直接拿了柴榮的家當,所以,他在用兵策略上是以東京(開封)為起點,再向外擴張的。當時,趙匡胤先是從南方開始,荊南和湖南最先被攻佔,這麼做等於是打散了江南各小國之間的聯繫。

而南唐就在荊南和湖南的東邊,據說,因為鄭恩是趙匡胤的結拜兄弟,赤眉老祖厭惡宋太祖枉殺了鄭恩,所以,讓自己的徒弟餘鴻投到了南唐,在李景的陣營中蠱惑人心要和趙匡胤對著幹。之後,趙匡胤御駕親徵發生了很多故事,包括趙匡胤中計被困壽州城。

不久,鄭恩之子由華山前來救駕。鄭印之母陶三春得鄭恩夢中指點,亦領兵前去救駕。又有宋將高懷德之子高君保與女仙劉金錠從潼關借得兵馬殺進壽州城。三路人馬到達壽州,殺退敵軍,解了壽州之圍。餘鴻施計,以法術暗害劉金錠。

之後,經劉金錠的師父梨山老母懇請黃石公打發門徒馮茂下山相救,劉金錠脫險。後來,餘鴻為劉金錠所擒殺。餘鴻的師弟餘兆請來五妖,擺下陰陽陣,欲破宋兵。宋兵在孫臏真人、黃石公、陳摶老祖、梨山老母、金花聖母等協助下大破陰陽陣,南唐遂為宋所滅 。

若是熟知宋朝初年的那些戰事,對於這些故事肯定不會當真。畢竟,別的皇帝是天下大局基本成定型後登基,而趙匡胤卻是先穿了黃袍再一一收復天下。後來,燕雲十六州為何遲遲沒有納入宋朝版圖,也就和他的大戰略有關。

因為,趙匡胤想先平定南方再收北方,只是他走的太早,趙光義又不上心,於是,留下了個大門,害得宋朝後來的戰爭不斷。

宋朝的文化很是發達,這自然和文人的地位高有關,但常年的戰爭帶給百姓的是什麼呢?他們會將皇帝的一些事情再摻和自己的「想像」,於是,就有了「三下南唐」。那這故事完全是杜撰的嗎?未必。也許史上沒有「鄭恩」,不過完全可以將他人的故事拿過來,換個名字就成了。

其實,史上對趙匡胤的評價頗高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收回兵權,也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吳越國歸順。當時,南唐被宋朝平定後,其附近的吳越國王錢俶坐立不安,趕忙去拜訪趙匡胤,並獻上了吳越國的地圖,表示願意歸順。

而此時的錢俶是存了一份心思的,他背地裡去賄賂高官,尤其是宰相。因為,錢俶沒想真心歸宋,他還想繼續做國王。只是,結果並不像錢俶想像那般,於是,他就想「溜之大吉」。但此時,宋朝的大臣們開始有了新的想法,大家的意思是:不能讓錢俶走。

可出人意料的是,趙匡胤並沒有採納大臣的意見,還是讓他回去了。只是,等錢俶快要離開宋朝國界時,派人送給了他一大摞大臣的奏章,錢俶看後就徹底歇了心思。錢俶是聰明人,他知道趙匡胤的用意,那就是「以誠相待」,半年後吳越國歸宋。

由此可見,趙匡胤是極有大略之人,擅於根據對方的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思路,有些可以靠心機獲勝,有些就必須靠武力。

皇帝御駕親徵,並不是什麼稀罕之事,尤其是開國皇帝,哪個不是和眾將士一起浴血奮戰,不能以身士卒哪來聲威?只是,在百姓眼中,九五之尊怎麼能隨便跑到前線,那一定是發生了特別的事。所以,有時只需要一點點的事實梗概,往往就能演繹出一大段很精彩的故事。

參考資料:

【《宋太祖三下南唐》、《宋史·太祖本紀》、《續資治通鑑長編》、《東都事略》】

相關焦點

  • 南唐後主李煜,主動投降趙匡胤,為什麼是一個令人尊敬的選擇
    後周顯德二年,也就是956年,周世宗親徵南唐,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佔據了南唐大部分土地,兵臨長江。在這個時候,南唐後主李煜主動求和,把江北14州全部割讓給後周,並以長江為界限,向後周稱臣,去掉帝號,使用後周的年號,主動將南唐降低到一個屬國。
  • 壽縣千古迷丨 「趙匡胤困南唐」是怎麼回事?
    「趙匡胤困南唐」的故事廣泛流傳於江淮地區,尤其在壽縣、淮南一帶民間,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故事說的是我國歷史上的五代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兵困南唐重鎮壽州的戰役。趙匡胤是何許人也?誰統兵困南唐?戰爭的經過如何?「劉仁贍死節守城」和「大救駕」的故事究竟是怎麼回事?然而,後人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或人云亦云,並不了解事情的原委和故事的真諦。今天,讓我們通過溫故歷史來尋找真正的答案。
  • 趙匡胤欲滅南唐,李煜:我稱臣行不?趙匡胤怒回一句話成千古名言
    但局部勢力看起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比如汀州,這對於入粵是個非常好的地方,進可攻退可守;還有建州的意義,守三地之界而御福州。但是,在過去的三年中,南唐在做什麼?有首詩可以告訴我們答案:「隔江猶唱後庭花」。
  • 趙匡胤一詩能抵十萬兵,滅了南唐威風!
    宋太祖趙匡胤,像世間的大多數開國皇帝一樣,是個馬上皇帝。民間傳說他是紅臉大漢,擅長使用一條棗木棍,與二弟鄭恩先是跟著大哥柴榮打天下,然後黃袍加身又給自己打天下。所以,世間關於他的傳說,多以徵伐有關。其實,骨子裡,他還是粗通文墨,能夠寫幾首歪詩的,雖然無法與南唐皇帝李煜媲美,但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應了他的胸襟才略。
  • 曾有實力統一華夏的南唐,為什麼會淪落到進退失據的地步?
    隨著趙匡胤的崛起,鄰國的淪陷,南唐已經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曾幾何時,有實力統一華夏的南唐為什麼會淪為這般地步? 一代英主周世宗已經邁開了一統天下的步伐,由盛轉衰的南唐首當其衝。周世宗三次親徵南唐淮南,南唐失去了長江以北的半壁江山,李璟欲哭無淚,由威風赫赫南唐皇帝成為南唐國主。
  • 趙匡胤攻打南唐之前,曾給過李煜3次體面投降的機會,都被拒絕
    961年,南唐國主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史稱南唐後主。歷史很有意思,將一位柔弱書生丟到了強悍的趙匡胤的臥榻之側。北宋建立後,趙匡胤旋爾開始了中原的統一大業。963年滅荊南,965年滅後蜀,971年滅南漢後,南方政權只剩下南唐和吳越。趙匡胤的下一個目標只能是南唐,這一點南唐後主李煜,即使再無能也看的很明白。
  • 宋朝滅南唐時,李煜曾兩派使者求和,趙匡胤一語卻成千古名句
    也正因此,當趙匡胤建國,並安置好前朝皇室後。便制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從此開始了大宋的徵服之路。而南唐,正是宋朝眼下的一塊大肥肉。南唐初時疆域廣闊,又有大片領土位於江南,土地肥沃,物資極其豐富。不過,由於當年南唐滅閩後不能完全控制閩地,因此最富的福州被吳越奪走。此後南唐雖數次發動戰爭,欲奪回福州,卻難有進展,反而將國力拖垮。
  • 攻伐徵戮背後的兄弟情史:宋太祖趙匡胤與吳越王錢俶
    這年,吳越國王、兵馬大元帥錢俶真的知道天命為何物了,他預感自己治下30年的吳越國將不復存在。01 吳越錢王,家國情深公元978年二月,深具慧根的錢俶,從供奉佛螺髻發舍利的阿育王塔上刻的佛家故事,突然悟到舍己保民的慈悲大義,他決定叫停雷峰塔(當時叫西關磚塔)建造,原計劃要建13層,現在才只有5層,因為不必為自家高大宏偉的政績,而苦了一方黎民百姓。
  • 如果他繼承了後周皇位,就沒有趙匡胤的北宋了
    他便對常遇說:「是要殺我嗎?我死了沒什麼,恐怕大人也要被滅族呀!」常遇吃驚地說:「為什麼?」他回答:「現在朝政混亂,皇帝信任奸臣,郭公想要清君側,殺掉奸臣。希望大人把我暫時扣押,若郭公清君側成功,大人就對郭公有恩德,即使失敗,殺了我也不晚。」常遇聽從,雖將張永德關押,但對他十分厚待。
  • 「得魚忘筌」的皇帝,一個比一個厲害,趙匡胤還算是厚道的
    「得魚忘筌」的皇帝,一個比一個厲害,趙匡胤還算是厚道的 在看各種古代的小說演義中總是會看到男性遇到了知己而拜把子的故事。在拜把子的過程中我們最熟悉一句話那就是有難同當,有福同當。但是這句話真的有那麼容易做到嗎?事實證明有難同當簡單有福同享難!
  • 南唐後主李煜:我不是詞帝而是影帝,你們欠我一個奧斯卡
    李煜出生的日子是農曆七月初七,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傳統節七夕,這個節日也有人認為是漢武帝劉徹的生辰,不過尚在襁褓中的李煜此時還不知道,他和七夕的緣分,要比漢武帝劉徹更深。已經有了五個兒子的李璟,得知自己又有了一個兒子以後,先是很開心,待他看到李煜的長相後,又變得很糾結。
  • 南唐國主李煜精詩詞,但國中有一位大臣,足令趙匡胤忌憚!(下)
    而且,林仁肇不光有勇他還有謀,當初大宋滅南漢的時候,林仁肇向南唐中主李璟進言,說要把握住時機,帶大軍幫國家奪取淮南14個州,若成,國家受益,若不成,國君完全可以把責任推到他身上將其誅滅,說是他私自發動叛亂,可以說為國家考慮周到,志勇雙全。但是李璟並未接受林仁肇的精細謀劃,他這樣的畏首畏尾使南唐錯失了一個良機,將南唐往覆滅的邊緣又推了一步。
  • 10個世界知名的品牌logo背後隱藏著鮮為人知的秘密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隨處可見都能看到一些知名的品牌,即便你沒有購買過,也能夠對它們的logo標誌印象深刻,可以通過它脫口而出說出幾個熟悉的品牌,這也從另一點證明了它的重要性,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品牌上的logo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只是簡單的圖一個好看,還是有隱藏的秘密呢?
  • 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為什麼還有人講其實他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為什麼還有人講其實他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 「名人百科」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的「千古詞帝」——南唐後主李煜
    後來,又主動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國號,作為宋朝的附庸。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趙匡胤兩次派使者通知他到開封朝見。李煜怕趙匡胤殺他,稱病不去。於是趙匡胤以此為藉口,派十萬大軍徵伐南唐。第二年初,宋軍抵達長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為宋軍無法渡過長江,整天在宮內和一班和尚道士講經說法。
  • 趙匡胤,作為將領也不遜色,成為柴榮徵南唐的關鍵人物
    趙匡胤作為一個傑出的帝王,大家都知道一點,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作為一個將領他也是可以排上號的,為後周徵南唐立下不少的大功。我們且來看看戰場上的趙匡胤是怎樣的,還有他那特殊的軍事才幹,這也不奇怪柴榮為什麼會那麼寵愛和信任他。
  • 後唐一大才子去宋朝談判,無人敢應戰,趙匡胤派文盲應戰出奇效
    南唐面臨危機這些才子去談判的時候往往都會獲得成功,在我國歷史上也發生過很多談判成功的例子,敵國那些文武百官看到這些特殊的談判者,也往往都不敢應戰,除非自己也有實力相當的人才前來應談判,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則是一個特殊的例子,這個才子代表國家前去談判,對方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人敢出來和他談判,但是皇帝卻派出了一個文盲前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就一起說說吧。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周世宗柴榮也是一個如此可惜的人,他採納了王樸的《平邊策》並放出豪言:「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在位期間北挫契丹奪取十六州其中三州,往南又進一步打擊南唐的勢力,可以說趙匡胤之後的一切也是在柴榮的基礎上打造的。
  • 南唐使臣嘲笑趙匡胤沒文化,他當場念出兩句詩,短短14字秒殺李煜
    還有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曾被南唐使臣嘲笑沒文化,他當場念出兩句詩,短短14字秒殺李煜。這兩句詩是: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根據《後山詩話》記載,當時宋軍攻打南唐,都城金陵被圍,後主李煜派使臣徐鉉出使宋朝。徐鉉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辯,此前也曾使宋,謀求和平。
  • 北宋的逐一攻破,南唐曾求助吳越國,慘遭拒絕,覆滅無法避免
    在這一階段,中國的戰爭混亂到達了巔峰,那麼這其中的五代十國,就更加無法避免被迫戰爭,十國之中,領土面積最大的是南唐,也就相當於是被盯著的最肥的一塊肉。公元974年,宋朝對南唐發動了戰爭,在這之前,五代十國就已經被趙匡胤徵討得差不多了,他曾經想過用政治的手段得到南唐政權,但是沒能成功,無奈之下選擇對南唐進行徵討,而且趙匡胤實際抱著必贏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