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大流行下,近年來開始走向大眾餐桌的人造肉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在過去的幾年中,包括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在內的植物性肉類公司經歷了快速崛起:快餐連鎖店、高端餐廳和百貨商場裡,它們的人造肉產品已經是常客。而面對當下人們對公共衛生與動物肉消費之間聯繫的擔憂,肉類市場緊張而混亂的供應,以及健康環保飲食不斷拉升的人氣,這種食品顯然吊起了不少消費者的胃口。
據《金融時報》(FT)報導,疫情正在重塑肉類市場,植物基的肉類替代品銷售激增,而屠宰場和肉類加工廠的關閉則威脅真正的肉類的生產。
截至5月初,美國有超過20座大型肉類加工廠因工人感染了新冠而關閉,美國肉類供需失衡。近日泰森食品(Tyson Foods)、凱旋食品(Triumph Foods)雙雙暴發的大規模工人感染事件引發關注。停業影響了大約25%的肉類生產,並促使泰森食品公司董事長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整版廣告,警告說「數百萬磅的肉類」將難以投放市場,並且「食物供應鏈正在中斷。」
如果肉類短缺,消費者會選擇購買植物性肉類嗎?早期數據表明答案是肯定的:
截至4月18日當周,美國植物基肉類替代品的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00%。同期,美國常規肉類的銷售額增長了30%。 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數據顯示,4月初以來,豬肉的批發價格已上漲逾50%。
(圖源:Finacial Times)
Impossible Foods的財務長David Lee表示,該公司的供應鏈至今未受到新冠疫情的幹擾。
Beyond Meat的股價反映了這種市場活動。2月中旬,隨著病毒迫使餐館和食品服務公司關閉,Beyond Meat的價格暴跌。但隨著有關關閉肉類包裝廠的消息開始流傳,它在4月初又開始回升。
在美國市場尚且如此,在中國這個對新事物充滿熱情的市場,人造肉就更有銷路了:據世界經濟論壇報導,自從冠狀病毒爆發以來,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對植物性肉的需求都在增加。供應商們表示,購物者擔心動物肉和新冠之間的聯繫,人們已大量轉向以植物為基礎的產品。
上月末,星巴克在中國推出的Beyond Meat人造肉菜單,以及肯德基推出的新品——植培黃金雞塊,引發網友熱議。人造肉的另一家巨頭Impossible Foods也正在通過監管程序進入中國市場。
可以看到,在全球範圍內,人造肉市場正讓消費者和讓資本為之狂歡,它的「攻城略地」也在按下加速鍵。
「更健康安全」的人造肉
2013年,比爾·蓋茨在吃了一口Beyond Meat 生產的人造雞肉卷後,便成為了「人造肉」的頭號鼓吹者,不僅身體力行投資「人造肉」企業,還積極向世界宣傳「人造肉」這一概念。
而近年來,全球素食主義者數量不斷增加,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人造肉恰恰滿足了這種需求。根據Beyond Meat官網,長期食用普通肉類會增加16%的癌症以及21%的心臟病的患病風險。
此外,人造肉比傳統肉類更綠色、更安全,從根本上防止了很多人畜共患病和動物疫病的傳播,如狂牛症、口蹄疫、非洲豬瘟等;在營養價值上,植物性人造肉不僅具有低膽固醇、較低水平的飽和脂肪和少量膳食纖維等優點,而且在未來預計可以根據人類所需生產含有特定營養物質、口味的肉類。最後,實驗室培育出來的肉類,還有助於抑制氣候變化,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雖然人造肉現在正在風口上,但仍存在著許多弊端。根據人造肉的概念及製造工藝,人造肉可以分為植物肉和培養肉兩大類。目前植物肉的價格尚能被市場接受,但培育肉製作成本較高,價格居高不下。其次,人造肉無法在口感和賣相上完全達到真肉水平。最後,細胞培養技術製造人造肉存在食品安全隱患。要實現真正的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按照不同分類,人造肉產品主要可以劃分為幾類:
- 原材料(大豆,小麥,豌豆)
- 產品(漢堡肉餅,香腸,條和塊狀食品和肉丸)
目前,人造肉的大體思路有兩條:一是從豆類、小麥等植物中提取蛋白,模擬肉的口感風味,加工成和肉類纖維相近的「素肉」;二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幹細胞,在容器中加入氧氣、糖和其他營養物質進行培育。
吸引眾多參與者進場
人造肉市場正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中運作。目前市場上成熟的製造技術還是植物肉,其代表公司主要是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此外,其他植物蛋白製造商也在大舉「入侵」,包括:Lab Grown Meat、Mosa Meat、Memphis Meats、The Meatless Farm、Garden Protein International、Supermeat、Clara Foods、Just、New Wave Foods、Perfect Day Foods、Boca Foods、Field Roast Grain Meat、Gardein、Lightlife、Morningstar Farms和Tofurky、Moving Mountains Foods、Hormel Foods等。這些植物性肉類市場的主要供應商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以在大流行期間蓬勃發展。
除了這些植物蛋白製造商,傳統肉類公司也急著分一杯羹:嘉吉、荷美食品公司、JBS、泰森食品公司和萬洲國際等都是這一類。
最後,雀巢、家樂氏等老牌食品公司也針對這一領域虎視眈眈。
(1)Beyond Meat——「人造肉第一股」
去年Beyond Meat的上市,打響了「人造肉」風口的第一槍,也讓我們看到了背後眾多競爭者的角逐之激烈。
被稱為「人造肉第一股」的Beyond Meat(成立於2009年)總部位於加州,是素食香腸、純素雞肉、植物牛肉碎和Beyond Burger等產品的製造商。主要通過三個業務部門運營:Beyond Chicken,Beyond Beef和Beast Burgers。其通過豌豆、椰子油、土豆蛋白和其他植物性成分組合、仿製肉類的味道、口感、營養成分。Beyond Meat去年還宣布,繼人造牛肉和豬肉之後,該公司推出了新產品——人造培根和牛排。
自成立以來,Beyond Meat大約獲得了2.5億美元的融資,同時其估值是人造肉企業中最高的一家,目前的市值為45億美元。
Beyond Meat在美國「領地」甚廣。該公司通過其位於美國密蘇裡州哥倫比亞的生產工廠進行運營。由於肉類行業很可能會受到當前和以前與動物相關疾病的爆發的幹擾,因此Beyond Meat正在尋求創新替代肉類產品。1月8日,全球連鎖餐飲巨頭麥當勞宣布與人造頭巨頭Beyond Meat擴大合作,將加拿大人造肉漢堡的試點門店從28家擴大至52家,並將試點周期繼續延長三個月。
前段時間Beyond Meat的股票一直處於飛漲的狀態。上個月該股曾上漲了41%,新的夥伴關係以及肉類包裝的動蕩正在推動收益。
(2)Impossible Foods——融資豐厚不差錢
Impossible Foods(成立於2011年)在素食人造肉領域與Beyond Meat的名氣不相上下,同時它也是融資最「壕氣」的一家,還有李嘉誠作為早期投資者在背後「撐腰」。
就在3月17日,Impossible Foods獲得了大約5億美元的F輪融資,本輪融資由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領投,融資將用於基礎研究和產品創新,擴大其零售業務,擴大產品在主要國際市場的供應量。此外,Impossible Foods還要加速下一代產品(包括「Impossible Sausage」和「Impossible Pork」)的商業化進程。
自成立以來,公司已獲得了近13億美元的融資。而且它也在加緊自己的上市步伐。路透社報導稱,Impossible Foods目前估值約為40億美元,略低於已經於去年5月上市的Beyond Meat。
Impossible Foods第一款產品於2016年推出,也是近三年的拳頭產品——Impossible Burger,這是一款植物基的漢堡肉餅,不過這款產品消費者現在只能在Impossible Foods合作的餐飲渠道中看到。近期,Impossible Foods利用分子工程技術創造出「流血」的植物漢堡,該公司聲稱這種漢堡幾乎與肉類無法區分。該公司發現了一種富含鐵的動物蛋白分子——血紅素,使其能夠在植物性產品中複製出「肉味」。今年1月,它在CES上推出了人造豬肉和香腸,主打熱量少的招牌。
2011年至今的八年時間裡,Impossible Foods主攻北美市場,後進駐亞洲市場,目前Impossible Foods全球業務分布在美國、香港、澳門、新加坡 ,在美國覆蓋了14325個餐飲及零售網點,香港澳門覆蓋了283個餐飲及零售網點,新加坡覆蓋了320個餐飲及零售網點。它一直在與迪士尼(Disney)和漢堡王(Burger King)等大牌合作。
(3)其他主要競爭者
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是北美最大的肉類供應商,憑藉其Raised&Rooted品牌已躍入了基於實驗室的肉類和植物性蛋白質的行列。去年6月,泰森食品公司宣布將推出以豌豆為原料的雞塊替代品。
另一家主要增加植物蛋白產品組合的主要食品公司是Morningstar的Incogmeato品牌。該公司在3月份推出了漢堡肉餅,並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擴展到義大利香腸、多味臘腸和「Chick』n」小雞塊。
美國食品巨頭家樂氏(Kellogg)在肉類替代品市場佔據了47.7%的市場份額,它選擇投資了Morningstar。
新品牌也在不斷湧現並蓬勃發展:金伯利·勒(Kimberlie Le)和約書亞·尼克森(Joshua Nixon)於2017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薩塔賈創業與技術中心的替代肉類實驗室啟動了Prime Roots項目研究。Prime Roots直接在線上向消費者出售餐食和蛋白質。用麴黴菌製成的物品,也用於亞洲美食的發酵過程中。
其他品牌的銷售額也出現了飆升:據植物肉類公司Tofurky稱,與新冠暴發發前的1月和2月相比,3月的增長翻了一番。「3月份,我們的銷售額比2019年3月猛增了約37%,幾乎是我們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在1月和2月看到的增長率的兩倍,」工廠創始人兼董事長Seth Tibbott表示。
人造肉市場規模
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數據,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植物性肉類市場規模產生持續影響,預計這一市場將從2020年的36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42億美元。在該預測期內,其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17.0%。日益增長的健康問題、動物傳播的疾病數量增加以及對清潔安全、天然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些因素預計將在預測期內推動植物性肉類行業的增長。同時其預計全球人造肉行業市場規模逐漸擴大,到2025年突破279億美元。
估計2020年,大豆將在植物性肉製品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由於大豆的廣泛普及和蛋白質含量高,其需求正在激增。人們越來越關注與食用動物蛋白食品有關的問題,因為新冠病毒被認為源於動物,採用純素飲食有望推動大豆作為植物性肉類市場的原料。結合了大豆的新型植物性產品,將促進對植物性肉類產品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預計在預測期內,產品細分中的漢堡肉餅細分市場將是佔比最大、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
隨著新冠大流行,預計植物性肉類的採用將進一步增長,這將增加消費者對常規肉類產品的擔憂。已知基於植物的肉漢堡肉餅具有低脂肪含量和低麩質含量。消費者偏好的變化以及由於其方便性、口味和質地,零售渠道對漢堡肉餅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可能有助於該細分市場的增長。
而在預測期內,北美(美國為代表)、亞洲(中國為代表)、歐洲(英國為代表)等地區的人造肉都會是「香餑餑」:
(圖源:MarketsandMarkets)
1)北美市場
MarketsandMarkets稱,在2020年預測期內,預計北美將佔植物性肉類市場的最大份額。北美地區正在見證新冠疫情的不利後果,尤其是美國。美國的零售連鎖店還擴展了植物性肉類產品的貨架和存儲空間,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2)亞洲市場
供應商稱,亞洲對植物性蛋白質食品的需求激增,因為人們對野生動物肉與新型冠狀病毒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繫的懷疑促使某些消費者,特別是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消費者重新考慮飲食。
甚至在冠狀病毒大流行之前,諮詢公司Euromonitor去年就預測,中國的「無肉類」市場,包括旨在替代肉類的植物性產品,到2023年將價值近120億美元,高於2018年的近100億美元。亞洲佔全球肉類消費的44%,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長70%。
這已經引起了Beyond Meat(BYND.O)和Impossible Foods等領先的美國企業的興趣,咖啡連鎖店星巴克(SBUX.O)和百勝中國已經加入。而中國食品餐飲業的龍頭們也在快速跟進「掘金」:
就產品本身而言,雖然人造肉在國外已經相對成熟,但目前在國內只是一個素食的概念。
目前國內雖然已有60多家企業聲稱造人造肉,但大多都不具備核心技術能力。目前,國內的「人造肉」投資主線有兩條:一是位於產業鏈中遊的豆類蛋白或其他植物蛋白生產企業。二是投資或者涉足「人造肉」的食品加工企業。
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肉公司的中國企業只有四家,分別是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食品、江蘇鴻昶食品和金華火腿(2019年10月11日推出國內首款人造肉植物肉餅)。它們均有著10年的素食行業經驗,但由於未得到人造肉投資機構的青睞,目前的身份仍是素食食品公司。據報導稱,國內人造肉公司「珍肉」謀求200萬美元的融資。此前,這家成立僅僅一年的公司已經募集了500萬美元的資金。
3)歐洲市場
歐洲素食主義的增長趨勢推動了植物產業的發展。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素食主義者人口,這將進一步推動歐洲對植物性肉製品的需求。由於兩個地區的許多國家目睹了新冠大流行帶來的嚴重後果,這一疫情與動物性食品的消極關聯也將在未來幾年推動北美和歐洲市場。
新冠疫情下,人造肉電商零售蓬勃發展
由於新冠疫情暴發而導致出行與社交隔離,人造肉企業試圖將其投資推向零售領域。這些植物性肉類市場的主要供應商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以在大流行期間蓬勃發展。它們正準備大幅度擴展零售業務。
MarketsandMarkets預計到2020年,電子商務渠道將在植物性肉類市場中以更快的速度增長。
全渠道和網際網路普及率的不斷增長將補充植物性肉類行業中電子商務的增長。電子商務渠道可能會面臨對植物性肉類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因為鑑於當前的大流行,消費者將由於社交隔離封鎖而避免去零售商店。分銷商將轉向電子商務和在線零售渠道,以分銷植物性肉類產品,從而導致此類渠道的需求增加。儘管冷鏈管理仍然是此類渠道的潛在挑戰。
對於Beyond Meat而言,新產品的開發將幫助該公司滿足在新冠病毒爆發期間對植物性肉類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該公司擁有龐大的分銷渠道,在跨境供應鏈中斷的封鎖情況下,這將有助於產品自由流通。該公司還針對新冠暴發推出了Feed A Million +,以提供超過一百萬個植物性肉漢堡,以在大流行期間幫助有需要的人。
最近,它在中國大陸積極擴張的趨勢表現得很明顯。上個月,Beyond Meat的執行長Ethan Brown表示,無論新冠疫情的影響如何,他都致力於在2020年底之前在亞洲生產該公司的產品。
而Impossible Foods拿下最新融資後,正準備在2020年大幅擴展其餐廳和零售業務。考慮到新冠疫情造成的封鎖,該公司很可能會遭遇餐飲服務合作夥伴方面的挫折。同時,預計全國雜貨店和其他零售店對其產品的需求將會激增。
該公司還進行投資以推出新產品,以擴大其在國際市場上的零售業務。
它還在中國建立了一個新的生產工廠,以擴大生產規模,以滿足消費者因新冠而對肉類替代品不斷增長的需求。預計該公司向「直接面向消費者」模式的邁進將推動其產品的銷售,並可以減少由於新冠疫情而造成的短期供應鏈中斷。它在北美的整個美國擁有廣泛的分銷渠道。
過去一個月,Impossible Foods增加了不少新的分銷商和數百家新店。
3月3日,Impossible Foods宣布其主要產品牛肉替代品在美國降價15%。4月16日,該公司表示將在加利福尼亞州和芝加哥的777家零售店零售其替代牛肉產品,這是其在美國零售業務的5倍增長。
在亞洲,為了滿足特定地區的需求,Impossible Foods將推出豬肉和香腸替代產品。他補充說,在亞洲建立自己的生產設施只是早晚的問題。
為了降低成本並擴大生產規模,Impossible Foods去年與美國肉類加工巨頭OSI籤署了合作夥伴關係,OSI在中國的生產面積超過34.8萬平方米,是美國設施的兩倍多。 Halla說,Impossible Foods自己在加利福尼亞的生產基地是一個6000平方米的加工廠,每年生產數以千萬計的牛肉替代產品,他補充說,Impossible Foods甚至會考慮在香港或附近建立生產基地。
人造肉產品的供應商方面也非常給力,人們所熟知的餐飲品牌如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賽百味、White Castle等,都紛紛把最新產品第一時間上架銷售。
資本瘋狂湧入
2020年3月17日,Impossible Foods獲得了大約5億美元的F輪融資,又一次點燃了人造肉行業的一把火。就在此前不久的3月12日,人造肉企業星期零(Starfield)獲得愉悅資本、經緯中國、美國植物基投資機構New Crop Capital,以及Dao Foods International共同投資;國內未食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也獲得IMO Ventures天使輪投資,足以見得人造肉概念在當下的火爆行情。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8年,MosaMeat、Memphis meat、Supermeat、Just和Finless Foods等十餘家初創企業都獲得了可觀的風險投資,融資總額突破12.8億美元,多數為植物蛋白肉:
而今年來最新斬獲的融資顯然也還在滾滾而來。接下來「幸運券」又會花落誰家?
小結
人造肉市場本身就處於風口之上,碰上新冠疫情這個特殊時期,人造肉廠商們無疑將迎來自己的「撬動點」和「考驗點」,至於最終能走多遠,或許就需要看各家本領和市場的行情變化了。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qz.com/1847078/covid-19-could-drive-up-demand-for-plant-based-meat-alternatives/
https://www.marketsandmarkets.com/PressReleases/covid-19-impact-on-plant-based-meat.asp
https://www.marketsandmarkets.com/Market-Reports/covid-19-impact-on-plant-based-meat-market-255440423.html
https://www.scmp.com/business/money/markets-investing/article/3081421/impossible-foods-beyond-meat-eye-bigger-cut-covid
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beyond-meat-heads-to-china-as-plant-based-protein-continues-to-grow-with-a-little-help-from-covid-19-outbreak-2020-04-21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covid-19-moment-plant-based-173617968.html
https://www.plantbasednews.org/lifestyle/customers-eating-more-vegan-food-covid-19
https://36kr.com/p/5307384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7439?full=y
https://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190814-c9462382.html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00324-12052953.html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00422-5b058bc8.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