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著協為汪曾祺維權,媒體:網絡轉載要不要「受戒」?

2021-01-09 澎湃新聞

9月23日,記者打開中國知網,在搜索框作者一欄中輸入「汪曾祺」,出現的文獻只有兩條,一條是2016年1月25日上傳的《閱讀》雜誌收錄的《受戒》節選版本,一條是《名作欣賞》雜誌收錄的《受戒》全文。而在「全球學術快報」手機客戶端上,按作者名搜索,已經沒有資源顯示了。而在這之前,用戶無論在網站還是在手機客戶端,都能搜到《受戒》,而且只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就能下載。

已故作家汪曾祺。資料圖

這一變化可能與三天前開庭審理的一起案件有關。

9月20日,經已故作家汪曾祺家人授權,中國文字著作協會(下稱中國文著協)起訴《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下稱學術期刊)和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同方知網)的首起維權訴訟官司,在北京市海澱區法院審理結束,雙方表示庭下進行協商。

據悉,這是中國文著協依法維護會員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第一案。

首次為已故作家維權

2008年10月成立的中國文著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比較陌生。據其官網介紹,協會是依據著作權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由中國作家協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等12家著作權人比較集中的單位和陳建功等500多位我國各領域著名的著作權人共同發起成立的,是以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宗旨,從事著作權服務、保護和管理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已獲得國家版權局正式頒發的《著作權集體管理許可證》,是我國唯一的文字作品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

汪曾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受戒》首次發表於1980年,後被多家期刊轉載。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去世後,其著作權由三名子女汪明、汪朗、汪朝共同繼承。經汪明、汪朗授權,汪朝以自己的名義授權中國文著協對《受戒》進行集體管理。根據規定,中國文著協有權對作品法定許可獲酬權、彙編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廣播權、表演權、複製權等相關事宜,進行維權訴訟。

今年6月中國文著協發現,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未經授權,將《北京文學》《文學界》《芳草》《朔方》《雪蓮》《閱讀》《天涯》《可樂》《名作欣賞》9種期刊、雜誌上刊載的涉案作品《受戒》,分別在各自經營的「中國知網」「全球學術快報安卓客戶端和IOS客戶端」平臺上向公眾提供,並通過單次付費、包月、包年服務等方式向公眾提供,收取費用。

據中國文著協負責人介紹,其實在早在一年前,他們就發現《受戒》被侵權,2016年5月曾代表會員和權利人正式向學術期刊和同方知網發出函件,要求儘快解決涉及的著作權問題。然而,多次交涉均沒有提出具體解決方案。2017年7月,中國文著協一紙訴狀將學術期刊和同方知網告上了法庭。

「我們要求兩名被告立即停止侵權,刪除涉案作品《受戒》,並承擔連帶責任。」在9月20日的庭審中,中國文著協代理律師認為,「未經授權,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涉案作品的行為,已經侵犯了《受戒》的網絡傳播權,且侵權行為時間跨度大,主觀意圖明顯,給著作權人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中國文著協請求法院判令兩被告連帶賠償經濟損失5萬元及相關費用支出。

網絡轉載是否適用「法定許可」

面對中國文著協的起訴,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方面均表示,所有轉載都是在網絡法定轉載期間(2006年12月之前)完成的,享有合法的權利;至於在轉載過程中的稿酬支付,那是需要另外商談的問題。

「信息網絡傳播權,控制的是上傳作品的權利,上傳作品一上傳,就已經完成了,後續轉載不需要再次授權。」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代理律師認為,目前存在於中國知網和全球學術快報手機端上的《受戒》都是在網絡法定轉載期間完成的,而作品適用的法律條款應該是它第一次上傳時的法律條款。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一再提及的「網絡轉載法定許可」的確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和2003年修改的《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出現過。

200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3條規定:「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絡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上載該作品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的委託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網站予以轉載、摘編並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註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但網站轉載、摘編作品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範圍的,應當認定為侵權。」

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修正了2000年網絡著作權司法解釋,其中第3條修改為:「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絡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報社、期刊社、網絡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委託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在網絡進行轉載、摘編並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註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但轉載、摘編作品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範圍的,應當認定為侵權。」實際上,仍是承認網絡轉載的法定許可。

然而到了2006年,這一規定發生了變化。當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修改《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刪掉了網絡轉載法定許可的規定。

據此,中國文著協代理律師表示,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的侵權行為是持續性的,適用的不應是2000年的司法解釋,而是新的司法解釋。

但在學術期刊和同方知網代理律師看來,新的司法解釋出現,並不意味著按照之前司法解釋進行的工作就此作廢,「不能因為2006年出臺了新的司法解釋,2006年之前上傳的作品就必須刪除。」

「法定許可問題,我方不需經過作者同意。作品只要出版、刊登,經過付酬就可以轉載。」為了進一步證明轉載是合理合法的,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代理律師當庭拿出了當年與期刊雜誌籤訂的收錄協議和期刊使用協議。

對此,中國文著協方面並不認同。「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不能通過收錄協議獲得作者授權,收錄協議也無法證明學術期刊和同方知網獲得了轉載授權。」中國文著協代理律師說。在他看來,收錄協議在籤訂時,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沒有履行合同審核義務,核實雜誌、期刊轉載《受戒》的合法性。

「被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雜誌社的轉載是法定許可轉載。」中國文著協代理律師提到,在收錄協議中有一項規定,雜誌社只要籤訂了相關協議,就可以獲得相應授權,除非作者聲明不能授權的除外。「這樣的聲明沒有法律效力,刊登聲明是基於原雜誌社和作者之間的投稿關係,除了《北京文學》以外,其他雜誌都是通過轉載方式刊登的,這種方式對于格式條款也不適用。」

記者注意到,合同法第40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另外,據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透露,這些收錄協議,除《天涯》規定由學術期刊和同方知網向作者支付稿酬外,其他均由學術期刊和同方知網向雜誌社支付包括作者稿酬在內的費用,再由雜誌社代付作者稿酬。

然而,事實卻是只有《名作欣賞》支付了作者稿酬。至於對方沒有收到稿費,代理律師給出的解釋是,由於作者已經逝世,也無法聯絡到作者的繼承人,而且版權保護中心不單獨接受作者稿酬轉付業務等原因,所以才沒能最終支付成功。

尋找版權保護與網絡信息傳播間的平衡點

法庭上,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的代理律師表示,願意補付作者無途徑支付的稿費,同時為了保護作者的利益和社會公眾知識獲取的權益,他們願意儘可能地與中國文著協進行協商。而中國文著協方面態度也逐漸緩和,表示願意與對方進行協商。

開庭近3個小時,中國文著協提起的首起訴訟維權官司或以雙方握手言和落下帷幕。

在規定的兩個月協商期限裡,中國文著協需要與學術期刊、同方知網協調網絡轉載法定許可的法律適用以及作者稿酬的支付問題。雙方均表示,後續工作會比較繁瑣,但是會權衡各方利益。

事實上,網絡法定許可轉載是一項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規定。國際上,以《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TRIPS協議(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議(草案)的簡稱》)為代表的國際公約,要求傳播他人作品時應當得到著作人的授權許可。

然而,1971年在《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進行第五次修訂時增加了特別條款,該條款規定,發展中國家出於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約規定的限制範圍內,按照公約規定的程序,發放翻譯或複製有版權作品的強制許可證。

「如果說新法出來後過去收錄的作品都必須停止,這對當時的期刊和資料庫來說其實是不公平的。應該結合歷史情況,包括創建國家級知識資料庫的歷史背景來綜合考慮這樣的問題。」對於我國當時的司法解釋與國際公約存在的矛盾點,學術期刊與同方知網的代理律師一再強調新法對中國歷史與現實的本土適用。

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學者提出,若僅僅將轉載、摘編法定許可制度適用於傳統期刊、雜誌之間,顯然不能滿足高速發展的信息網絡業的需要。我們目前要做的是在版權保護與網際網路信息傳播之間找到平衡點。

中國文著協幹事張洪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提起這次維權訴訟,是想提醒和警示相關企業合法經營,尊重作品權利人的權益,也重視作品的著作權問題。

(原題為《中國文著協首次為已故作家汪曾祺作品<受戒>打官司 網絡轉載要不要「受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北京高院駁回知網再審申請 文著協網絡維權第一案終落槌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系文著協會員,文著協作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經汪曾祺先生繼承人授權,有權對汪曾祺先生所有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等相關事宜,進行集體授權管理和維權訴訟。兩年前,文著協發現知網未經授權,通過電子化複製,將刊載有汪曾祺先生創作的《受戒》作品的九個雜誌內容在知網公司經營的中國知網及全球學術快報手機客戶端(安卓系統、IOS系統)平臺上向公眾提供,並通過付費下載的方式獲取收益,侵犯了《受戒》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為此,文著協將知網訴至法院。經北京海澱法院和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的兩級法院審理,法院認定,知網的行為構成侵權,進而判決知網停止侵權、賠償經濟損失。
  • 汪曾祺筆下的和尚為什麼能談戀愛?讀罷《受戒》,懂了
    於是帶著這樣的一種心態翻開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忽而覺得一泓清泉流經心脈,剎那清爽自在了許多,原來,他是這樣一個可愛的人。汪曾祺的文字簡單平實,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就像是你的一個老朋友在和你聊聊家常,一言一語都透著萬家燈火的恬淡溫馨。
  • 汪曾祺:學渣,酒鬼,文狐,被劃右派關牛棚,是這個女人治癒了他
    文||王官令儀也因此,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字大都娓娓道來,平淡質樸,但總有一種別樣的美感。至於有多隨意呢,汪曾祺曾寫文回憶道:聯大教授講課從來無人幹涉,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劉文典先生講了一年莊子,我只記住開頭一句:「《莊子》嘿,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
  • 羅崗:汪曾祺的價值在於用自己的方式重建個人與時代聯繫
    我要誠懇地對這些青年作家說:不要這樣。」「這話也表明到1990年,汪曾祺在文壇的地位非常高。」羅崗稱,在研究者眼裡,汪曾祺可謂又開風氣又為師,不僅在1980年代開了新的風氣,還影響了後面的一批作家。「黃子平與李陀認為,汪曾祺為中國1949年之後的當代文學帶來了全新的東西。這樣的定位不是偶然的,實際上是1980年代新的文學史觀確立的結果。無論是黃子平還是李陀,他們都先確立了一套新的文學史觀,然後根據這套文學史觀來確定汪曾祺的文學史地位。這一套新的文學史觀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 幾代讀者愛汪曾祺,既是愛生活,也是愛優質語言
    他的美食散文,為故鄉高郵的鹹鴨蛋成功「帶貨」;他的代表作《受戒》《大淖記事》,是評論界反覆研究的經典母本……今年正逢作家汪曾祺誕辰100周年,20卷《汪曾祺別集》近日出版,共約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晚翠文談》等。——汪曾祺因為熱愛生活,汪老也在生活中發現到了美,把普通的生活寫得很美,像其作品《受戒》和《大淖紀事》,他就像個創造美的師父,寫得很詩意、很健康、很美。「生活,是很好玩的」,這是汪老的名言。寫字、畫畫、做飯是他的三大愛好。在他筆下的東西,既美又好玩,讓人總禁不住感嘆活著真好。
  • 汪曾祺 | 八大樣板戲之《沙家浜》的作者又發表新作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汪曾祺先生,那麼大家耳熟能詳並由北京京劇團演出的京劇《沙家浜》就是汪曾祺等人根據滬劇《蘆蕩火種》執筆改編並進行修改加工的。汪曾祺先生(1920年—1997年)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高郵,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我國「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憑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和平淡質樸、娓娓道來的汪氏散文,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踐行到了極致,也由此俘獲了大批讀者。
  • 圓桌|文與畫背後的汪曾祺,何止是「人間送小溫」
    老來漸少登臨興 汪曾祺 紙本設色 68×17cm 1985年 浙江美術館藏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一點,他對中國文化的創造,他的中國味是他自己創造的中國味,如果中國文化沒有創造的話,以後就沒有中國文化了。就需要汪老這種多面手的,對生活非常熱愛的,有真正體驗的人,這種人去創造,然後再一代代傳承下去,所以我覺得汪曾祺的意義特別重大,我就說這些。
  • 為媒體和權利人維權「撐腰」
    此次《著作權法》修改,根據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針對新技術發展和新產業、新興業態反映出來的新問題,以及長期困擾媒體和權利人的取證難、維權難、維權成本高、侵權賠償低等問題,回應社會關切,作出一些新設計、新安排,值得關注。
  • 汪曾祺百年誕辰舉行100周年座談會 汪曾祺生平簡介個人資料
    3月5日,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其家鄉高郵舉行。 陳琦 攝2020年3月5日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為緬懷汪曾祺先生的為人為文,學習先賢、激勵後昆,當日,其家鄉高郵舉辦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當地文化學者、作家代表、汪老親屬及汪曾祺作品研究者、汪老文學愛好者等一同追憶汪老的人品文風。
  • 受戒後又犯戒,是否罪過更大?到底要不要受戒呢?
    所傳菩薩戒法為六重二十八輕戒。菩薩戒者,乃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在家菩薩自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最高乘戒。大家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受菩薩戒,是跟成佛結上了緣。受菩薩戒的前提是要發菩提心,是菩薩所行。能夠跟成佛結上緣分,比不受、沒有緣分好。所以寧可受菩薩戒、犯戒下地獄,也比不受菩薩戒好。何以故?下地獄出來還可以成佛,因為結上了緣;如果永遠不受菩薩戒,就沒有這個緣分啊!更何況受了菩薩戒,我們就有菩薩戒的戒體,有這個戒體,就有佛力的加持。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汪曾祺不願寫這類「自報家門」的文章,但在他談論其他對象的散文隨筆中,我們卻又能經常「撞」見從他筆端不經意流出的人生軌跡、所見所聞。這些有如一顆顆露水般散落在記事、抒情、論文、寫食等各類文字中的生活片段,以時間為線索連綴起來,匯聚成了《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按說,一個人的自傳,沒有別人替他完成的道理。不過,具體到汪曾祺,情形又不同。」
  • 汪曾祺:人已走 茶未涼
    (《關於受戒》)他希望自己所寫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他非常喜歡宋儒的詩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頓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他的作品所寫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小兒女」,他對他們充滿了溫情,充滿了同情,他自認為是「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
  • 二十卷《汪曾祺別集》:「人間送小溫」之外的激蕩與豐沛
    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汪曾祺的名字,會有總共有3580萬個相關結果,豆瓣圖書上有汪曾祺211套冊的作品,每一個作品後面都會有粉絲評論,甚至新浪微博上還有汪曾祺的超話,還有人在學術期刊上刊發一篇文章,叫做《新浪微博汪曾祺梔子花現象解析》,大概講的是為什麼從2016年以來,每年都會有這種粉絲數百萬、千萬量級的自媒體的大V大號,還有很多高校跟媒體的官方微信、微博,去接力轉發汪曾祺的作品片段。
  • 從汪曾祺的世界中抽出, 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最關鍵的一點,不要著急。「要把一件事說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說,不能著急」。散文《葡萄月令》中規中矩從一月開始,「下大雪。果園一片白。聽不到一點聲音。葡萄睡在鋪著白雪的窖裡」。二月裡刮春風,葡萄出窖,到三月上架。細到極致,張弛有度。汪老的文字處處透著時光的韻味。   風格衝淡調和,節奏氣韻生動,但汪曾祺的人物是「貼著寫」,詞句拿捏準確自然,有自己的考量。
  • 汪曾祺誕辰100年 | 孫鬱:汪曾祺的語言藝術
    值汪曾祺誕辰一百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了系列活動,學者孫鬱就汪曾祺的語言藝術進行了分享,以下為孫鬱線上分享內容的節選。汪曾祺在西南聯大讀書,教他的那些老師很多都屬於京派傳統。沈從文那套教學方法對他很有影響。包括朱自清,他的那種審美理念。還有聞一多。這些汪先生都了解,他受益於這種教育。但是這些人都是象牙塔中人,京派學人雖然最早提出要研究歌謠,研究民間文化,但是他們自己對民間文化可能是隔岸觀火,隔靴搔癢,只能從知識的層面上遙遙打量那些東西,卻不能進入中國社會深處。
  • 維權騎士所屬刀豆網絡榮獲第六屆「創青春」銅獎
    陳斂提到,能在「創青春」大賽中獲獎,一方面歸因於刀豆網絡在產品和運營方面不斷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大眾的版權意識不斷提升的表現。陳斂說,近年來大眾的版權意識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和原創者都很欣喜的看到這種變化。但是對於維權騎士團隊來說,我們不能僅僅依賴於環境的改變,還是要不斷打磨產品,發掘創作者最根本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創作者加入維權騎士,反過來推動版權大環境的不斷改善。
  • 汪曾祺:我小時候,從早到晚,一天沒有看見河水的日子,幾乎沒有
    我在小說《異秉》中所寫的老朱,每天要到大淖去挑水,我就跟著他一起去玩。老朱真是個忠心耿耿的人,我很敬重他。他下水把水桶弄滿(他兩腿都是筋疙瘩——靜脈曲張),我就揀選平薄的瓦片打水漂。我到一溝、二溝、三垛,都是坐船。到我的小說《受戒》所寫的庵趙莊去,也是坐船。我第一次離家鄉去外地讀高中,也是坐船——輪船。水鄉極富水產。魚之類,鄉人所重者為鯿、白、(花魚即鱖魚)。蝦有青白兩種。
  • 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
    自然,汪曾祺的文字絕不是當下充斥報刊網絡調料兌水的「心靈雞湯」,而是真正精心熬製的營養佳品,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飲盡最後一滴。一如他在《書畫自娛》詩中的名句「人間送小溫」。好似他真的是一位專給人世間播送小而確定的溫暖文學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