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筆下的和尚為什麼能談戀愛?讀罷《受戒》,懂了

2020-12-18 花欲燃吖

文丨花欲燃吖

說來慚愧,這是我第一次讀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因被名字所吸引,鬼使神差的翻開來看。

這篇故事講的是一個小和尚的愛情,因從前未讀過他的書,不知他的文風和喜好,短短篇幅我竟然提著一顆心看到了最後,直到反覆重讀兩遍,才確定終究是我格局小了。

在我對一些名家名著的認知中,凡是小說故事皆是要針砭時事,隱喻現實的,似乎是主題不升華到家國天下,又或者內容不夠爭議到沒人解讀就看不懂的地步,就總覺得書寫的不夠深刻。

所以,每每讀一些文章總覺得揪著一顆心,莫名的有一種憂國憂民之態

大凡名家大作,享有一定名譽地位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尺度比較大的文字,如果你帶著凡夫俗子的心去讀,難免受人鄙夷,所以即使我捧著《金瓶梅》的時候,也是正襟危坐一副聖人之態來細細品讀,生怕有一點玷汙文學之意。

於是帶著這樣的一種心態翻開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忽而覺得一泓清泉流經心脈,剎那清爽自在了許多,原來,他是這樣一個可愛的人。

汪曾祺的文字簡單平實,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就像是你的一個老朋友在和你聊聊家常,一言一語都透著萬家燈火的恬淡溫馨。

開篇交代了小和尚明海出家的緣由,他在家鄉叫小明子,家裡有四個孩子,小明子是老么。從小就打定了主意要去出家的,也非他自己情願,就是綜合了種種因素,他最好是去當和尚,而他自己也覺得沒什麼可反對的,似乎當和尚也是一條挺好的出路。

汪曾祺在刻畫這一段背景的時候,沒有著重去講時代下窮人的艱辛,也沒有非要渲染這一家人的苦難遭遇,竟到了非要孩子去出家過活的地步,只是平平淡淡地說了一句「家裡地少,老大、老二、老三足夠種的」。

人的境遇有好有壞,身在其中的人也許未必覺得多麼不幸,只是局外人常常感同身受一般的給予同情和憐憫。我比較喜歡汪曾祺的這種敘述風格,就像是歲月的一場回首,平靜的看待過往許多選擇和境遇,好像一切都是生活該有的樣子,一切似是最好的安排。

小明子覺得自己去當和尚合情合理,有兩點理由:

1、可以吃現成飯,既省去了家裡的負擔,又避免了自己為生計發愁。

2、可以攢錢,做和尚是要學習東西的,比如紅白喜事的各種場合上,需要超度誦經等等,這樣將來還俗時也有本錢娶妻。

基於這兩點,小明子在13歲正式由舅舅引領,成為了一名法號「明海」的和尚,這一當就是四年。

在汪曾祺的筆下,沒有爾虞我詐,也沒有世故人情,只有泛泛紅塵的喜怒哀樂,笑便是笑,哭就是哭,譬如和尚也就是一種職業,沒有多麼高尚,也非多麼低賤,都是芸芸眾生的一分子,會娶妻生子,也會吃肉喝酒。

原文中說:「就像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他的家鄉出和尚......」都是六根未淨,凡塵未脫的俗人,在俗世中淡雲流水的過日子。

明海出家的地方叫荸薺庵,庵本該是尼姑住的地方,和尚住的應該叫廟,但是沒有人在意這些細節,一個名字而已,一處歇腳安身之處,當和尚的不在意,當地的居民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勁。

和尚們每天念經禮佛,也要時不時出去接接業務掙一些香火錢,還要洗洗涮涮地和平常人家也沒什麼不同。

庵裡的二師父有老婆,每年的夏天都會來住上幾次;三師父很精明能幹,心裡有個算盤眼珠子一轉就能將帳目理的規規整整,所以也愛玩牌賭上一賭;老師叔常常因為輸了錢罵上幾句髒話;漂亮的和尚會在廟會後和姑娘們失蹤一段時間,而小和尚明海則和住在荸薺庵隔壁的小英子來往頻繁......

庵裡沒有清規,也沒人提過這兩個字,看似不尋常的行為卻顯得那麼和諧。

我想這就是佛家常說的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看似和尚們貪戀紅塵,實際上才真正的心無雜念,四大皆空。有是無,無是有,錢財是身外之物,名字是世間代號,情是紅塵因果,一切隨世間規律而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情來情去,不糾結,不妄念,真正的大自在。

這樣的一派心境,在當世已然難得,汪曾祺筆下都是這般的煙火人生。

明海在荸薺庵的青梅竹馬小英子,一晃眼長成了即將婚嫁的大姑娘,明海也要去受戒,就是在頭上點上戒疤,成為一個「持證上崗」的和尚。

兩個人的喜歡都是淡淡的那種情愫,沒有過分的身體接觸,沒有言語上的撩撥輕浮,只是小英子在送明海去寺廟受戒時,經過了一叢蘆葦蕩,蘆葦深深四下無人,明海像是想起了什麼,臉一紅逃也似的飛快的將小船劃出這片天地。

明海因為長得好,嗓子也好,業務能力不錯,被寺廟的方丈一眼看中,便決定讓他做沙彌尾,就是方丈的候選人,這也算小和尚明海的職業生涯的一個機會。

「什麼叫『沙彌尾』?」「放一堂戒,要選出一個沙彌頭,一個沙彌尾。沙彌頭要老成,要會念很多經。沙彌尾要年輕,聰明,相貌好。」「當了沙彌尾跟別的和尚有什麼不同?」「沙彌頭,沙彌尾,將來都能當方丈。現在的方丈退居了,就當。石橋原來就是沙彌尾。」「你當沙彌尾嗎?」「還不一定哪。」「你當方丈,管善因寺?管這麼大一個廟?!」「還早吶!」劃了一氣,小英子說:「你不要當方丈!」「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我給你當老婆要不要」「要」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對話,小英子和明海如此質樸,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字字句句戳人心窩,好像隔著墨香的書紙,有人淺淺淡淡地給了我一個擁抱,那麼美好。

好,不當」這三個字汪曾祺寫的妙極了,凡人想不開放不下的執念,功名利祿,加官進爵,在明海的心中,在汪曾祺的筆下就是如此的自然和隨性。他為讀者構建了一個迷人的小世界,甚至比陶淵明的桃花源更令人神往,用平淡的筆觸寫出了天下第一等的文章。

讀完《受戒》,一筆一划都淋漓著江南的水汽,溼溼漉漉讓人安寧和平靜,只覺得心都軟了,想著做個和尚也挺好的。

如果你感覺自己有些浮躁,想要尋求一處寧靜,我建議你讀一讀汪曾祺,他這裡只有波瀾不驚,歲月靜好,是萬丈紅塵中留給心靈的桃花源。

汪曾祺的書籍我放在文章下面了,喜歡的,感興趣的可以點開看看。

相關焦點

  • 汪曾祺《鑑賞家》:一本充滿生活氣息的短篇小說集
    汪曾祺是小說家,也是生活家,其小說衝和清朗,富有詩意、生活意,看似平淡卻飽含深情。在汪曾祺的筆下,每人每事,皆靈動有致,讓人喜愛。他的小說篇篇精當,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韻味無窮。本書除了收錄《鑑賞家》、《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名篇外,也收錄了《雙燈》、《瑞雲》等好看卻不是很知名的作品,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汪曾祺的小說風格。從沒有一個作家能像汪曾祺那樣把中國味、自然味、煙火味以及趣味融為一爐,能把中國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有機結合,能把歡喜與惆悵一起娓娓道出。
  • 汪曾祺:學渣,酒鬼,文狐,被劃右派關牛棚,是這個女人治癒了他
    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這是汪曾祺小說《受戒》裡,描寫農家女孩小英子和小明子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的,每每讀來,都有一股淳樸氣息撲面而來,大學初讀時,小英子那一串細碎美麗的腳印,也曾擾亂了我的心。
  • 汪曾祺筆下的盎然生機:地方風俗畫裡的生活並不俗,人情有味且美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許多作家筆下出現了色彩斑斕的地方風俗畫:魯迅筆下的魯鎮、平橋村的愚昧,沈從文筆下的湘西詩情,高曉聲筆下的蘇南鄉土芬芳,孫犁筆下的白洋澱清香,劉紹棠筆下的京郊田園牧歌……與他們比較起來,汪曾祺的小說雖沒有曲折離奇的緊張情節,沒有氣壯山河的雄偉圖景,也沒有刀光劍影的矛盾衝突,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也皆是一些普通人的世俗生活
  • 姚維儒:還原汪曾祺筆下的文學地理和舊時足跡
    作為土生土長的高郵人,多年來,他專注於研究同鄉汪曾祺及其作品,一直在追尋汪曾祺的文學之路上行走。7月16日,「青睞」雲課堂特別邀請到姚維儒先生,和「青睞」朋友暢談汪老那些文字中的人、事、物的變遷。他通過多年的走訪和研究,還原出汪曾祺筆下關於故鄉高郵的文學地理,重溫汪老在故鄉的舊時足跡,尋找汪老筆下那些原型人物的遺存信息。
  • 最是人間煙火氣——讀汪曾祺
    汪曾祺曾有一詩「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或時有佳興,伸紙畫芳春。草花隨目見,魚鳥略似真。唯求俗可耐,罕計故為新。只可自怡 悅,不堪持贈君。君若亦喜歡,攜歸盡一樽。」我們總能從汪老的文章裡讀出一種親切、一種溫馨,這是來源於何處呢?汪老自己給了我們解答。
  • 從汪曾祺的世界中抽出, 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我有些驚詫,又覺得有道理,更能知道話中的「反意」,畢竟他也是來自高郵,汪老的故鄉。因為越貼近汪老的文字,就越恬靜釋然,越走進汪老的人格,就離真性情更近。他不急又不緩,貪吃又迷物的精神似乎與這個狂飆時代格格不入,卻又時刻在敲打我們最敏感、溫柔的神經。他把自己一生活成了最炙熱樸實的生命。   從汪曾祺的世界中抽出,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曾被業界人士評為散文界最懂吃、美食界最會寫的人。他懂吃、好吃、會吃,愛吃知味會做而精於此道才能稱好吃,特色往往在吃一方土宜,譬如《異稟》王二攤子上的熟食切得「薄可透亮」《雞鴨名家》從鴨胗到「拙蛋/巧蛋」。《活著就得有點滋味兒》講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見聞,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 汪曾祺百年誕辰紀念:他筆下的風景、民俗、俚語等都變得那麼可愛
    寫小說的,不讀一點民歌和民間故事,就不能成為一個好的小說家。可見汪曾祺非常珍惜在《說說唱唱》和《民間文學》的編輯生涯。和趙樹理的交往,對民間文學的了解和熟悉,對汪曾祺的小說創作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汪曾祺的創作高峰起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當時正是「傷痕文學」流行的時代,汪曾祺的同代人都是以悲劇的方式來反應歷史和現實,而汪曾祺則奉行「人間送小溫」的美學理想,在痛苦的人生中展現人性的光芒和愛的力量。他的《受戒》、《大淖記事》都是寫底層社會人群的生存狀態的,但都以愛的暖意和人性的光輝照亮全篇。
  • 汪曾祺:人已走 茶未涼
    汪曾祺不僅做得一手好菜,也寫得一手好菜,他筆下的菜既能吊人胃口又可「照著做」。如他發明的「塞肉回鍋油條」:「油條切成寸半長的小段,用手指將內層掏出空隙,塞入肉茸、蔥花、榨菜末,下油鍋重炸。油條有礬。較之春卷尤有風味。回鍋油條極酥脆,嚼之真可聲動十裡人。」如今這道「回鍋油條」已成為他的家鄉江蘇高郵的「汪氏名菜」。汪曾祺筆下的花花草草也一樣活潑有趣:「夏天的花裡最為幽靜的是珠蘭。
  • 中國文著協為汪曾祺維權,媒體:網絡轉載要不要「受戒」?
    9月23日,記者打開中國知網,在搜索框作者一欄中輸入「汪曾祺」,出現的文獻只有兩條,一條是2016年1月25日上傳的《閱讀》雜誌收錄的《受戒》節選版本,一條是《名作欣賞》雜誌收錄的《受戒》全文。而在「全球學術快報」手機客戶端上,按作者名搜索,已經沒有資源顯示了。
  • 《受戒》:無戒的人性自由與詩意煙火,一個淡藍的夢
    ——汪曾祺「受戒」即佛教徒出家為僧尼,在一定的宗教儀式下接受戒律。一開始我以為《受戒》要寫追求精神超脫而皈依我佛,或者是看透世事、心灰意冷而遁入空門的故事。讀過才知,這裡無所謂哲學宗教,有的是詩意風光和純真愛情;無所謂清規戒律,有的是自由率性和煙火俗世。
  • 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
    《家常酒菜》裡普普通通的拌菠菜、拌蘿蔔絲、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經他筆下細細寫來,竟能勾起夜讀之人的轆轆飢腸,讓人恨不能直奔廚房依樣照做。《昆明食菌》裡一句「入口細嚼,半天說不出話來」,不知讓多少讀者從此迷上了這種「像一個被踩破的馬蜂窩,顏色如半乾牛糞,亂七八糟」的乾巴菌——他的文字仿佛真的有某種魔力,讓人相信再平淡的日常瑣細,經由他下筆熬製醞釀,也能成為回味綿長的醇酒佳釀。
  • 汪曾祺的文字:深夜不能讀,因為太誘人;心情不好時讀,瞬間釋然
    汪曾祺的一生,談不上多順利,他3歲喪母,24歲時大學還沒畢業,26歲找不到工作,28歲還靠女朋友救濟,正值盛年又遇世事不安……他說,不安又能怎麼辦?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其實是很好玩的。隨遇而安,自得其樂。可能就是這樣的境界讓他那麼愛吃、愛生活,寫出那麼多有味道的文字。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一定要,愛著點什麼」網友戲水常留說:每當發覺日子過得疲憊懶怠的時候,我就會扎進汪曾祺的書裡找,那種漫漶著世間萬物為我所愛的熱情。在汪曾祺的筆下,一草一木皆有一種可愛的光輝。
  • 書香有線丨草木無心,人間有情——讀汪曾祺《人間草木》有感
    我很喜歡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第一次看到他的《受戒》是在高中的語文讀本裡,文字優美而不華麗,人物鮮明而不誇張,情感濃烈卻不做作,讓人一下子置身於他筆下的那個童話一般美麗的世界當中去。彼時的感覺是欣喜而驚訝的,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從此我記住了汪曾祺這個名字。
  • 汪曾祺:等著我向你發孩子氣的牢騷!
    但書信也不總是沉重、悲愁的,有些相思和平日裡說不出口的情感,在信件裡總能讓人心下動容。人們常說,透過一本書,我們能更加靠近一位作家,那麼透過書信集,我們也許已經能貼近一位作家的生活了。汪曾祺在創作散文時所極力追求的,正是「寫散文要如寫家書」,這就使得他的書信變得尤為可貴。這些信中,有家常裡短、有人情世故、也有文學雜談。平平淡淡,卻又真摯動人;信手拈來,總有妙趣橫生。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他筆下的西瓜是「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簡單的文字,讓人仿佛感受到西瓜的清涼,為炎熱夏天增添的清爽氣息。還有「鱔魚米線,鱔魚切片,醬油湯煮,加很多的蒜瓣;葉子米線,豬肉皮晾乾油炸過,再用溫水煮開....」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這麼多吃的東西,南北方人不同的飲食特點,不同地域的人不同的飲食喜好,都在汪先生的筆下娓娓道來。讀他的文章,就仿佛在聽一位長者講故事,東南西北那裡的都有,湊在一起又非常的和諧自然。寫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一刀下去,咔嚓一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讀到這不由得描繪出一個盛夏白瓷梅子湯,碎冰碰壁噹啷響的場景。
  • 和尚犯下桃花案,蘇軾判案卻寫下一首笑詞,讀第一句就控制不住了
    或許我們在課本裡看慣了蘇軾的高雅情調,什麼《念奴嬌》、《水調歌頭》都已經背得滾瓜爛熟,偶爾讀一讀東坡的調皮之作,也是一種樂趣,既上得廳堂又下得廚房,這才是真正的人間煙火。蘇軾不僅會把生活所見所得寫進作品裡,工作上遇到的奇聞怪事他也會訴諸於筆端。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楊早坦言,這次編選《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汪曾祺能變得更加立體,以這樣一幅剪裁形成的「自畫像」,呈現出汪曾祺的多面性。▌《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楊早 編,未讀·文藝家 貴州人民出版社五四的兒子書鄉:聽說您剛剛從高郵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