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方長平
2020-03-25 13:31 來源:澎湃新聞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快速蔓延,正在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多重影響。筆者認為,新冠疫情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
重塑今年的國際政治議程今年,國內外學術界認為,美國大選的世界政治影響特別是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應該成為今年國際政治主要議程。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某種程度上重塑了今年的國際政治議程,也重塑幾乎所有國家的內政、外交議程。有關國家圍繞新冠肺炎展開的合作和衝突,從理性與非理性的應對,到官方與民間的協調,以及在各類型媒體上展開的輿論戰,讓人眼花繚亂。新冠肺炎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還在持續,對中國外交的影響也是多重的,但必須承認,這個疫情已經重塑了今年(至少上半年)的國際政治議程。
從議程設置來看,過去兩年國際社會優先議程的經貿衝突,可能在一段時期要要讓位於圍繞疫情問題而展開的衝突或合作。
與中美疫情期間的鬥爭一面相比,中歐關係、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特別是日韓)中合作性更突出,無論前期是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支持,還是現在中國對其他國家的援助,都大大增進了彼此人民之間的好感度,對政府間關係也有新的推動。
國際多邊合作的必要性空前提高疫情發生後,面對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國際多邊合作的必要性空前凸顯,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對疫情的定性和判斷,以及對國際社會的倡議,也成為國際社會抗擊疫情的風向標。
儘管在疫情領域的國際合作並不一定自動外溢到其他領域,但它至少警示我們,面對疫情這樣的人類公敵,人類只能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破除傳統安全中安全困境的迷思,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儘快確定「安全共同體意識」,畢竟在疫情面前,他國安全了,本國才有真正的安全;本國安全了,他國也才能安全。
但遺憾的是,個別國家在疫情問題上過度政治化,把疫情問題當作新的鬥爭場,甚至出現帶有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的言論。這既不利於疫情防治領域的國際合作,也會進一步惡化雙邊關係。
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面臨新挑戰疫情暴發後,大家認識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最近中央反覆強調,生物安全必須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2003年「非典」爆發後,國內掀起了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熱潮,而且形成的共識是,非傳統安全的終極關懷應該是人的安全。此次疫情暴發和蔓延,再次提醒我們,在傳統安全問題依然嚴峻、大國競爭政治回歸的今天,包括新冠肺炎大規模流行這樣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其影響已經超出傳染性疾病對人的生命健康的直接威脅,其衍生的破壞性後果從個人、社區、城市到國家和國際社會,從經濟、社會到政治、外交,構成了對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的嚴峻威脅,國際社會應對威脅的緊迫性是空前的。
從安全研究的角度看,我們在過去強調國家和國際安全的基礎上,要重視對(國內)地區安全的重視。同時,在對安全化、去安全化問題的研究上,我們過去比較關注一旦某個議題安全化後我們應該如何行動,比如此次疫情成為一個安全議題後,各國紛紛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但在不同的體制和文化背景的國家,甚至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對安全威脅感知是不同的,動員機制也是有差異的,勢必也會影響安全化的進程。因此,我們應重視對不同國家安全化進程,即一個議題是如何被安全化的比較研究。
全球治理面臨新衝擊從全球層面看,全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過去我們講全球治理赤字,較多關注治理機制的不足,但是治理的議題相對比較明確,如生態環境、金融、難民等領域,而且很多議題都是我們人類社會自己在活動中產生的,可控性較強。
這次新冠疫情提示,我們更要關注來自未知世界特別是自然界產生的治理問題,其來源的不確定性和我們治理能力在一段時期內的絕對不足性,構成了全球治理新挑戰,也是我們今後要面對的更艱巨的挑戰。
(方長平,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全球疫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