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和我聊起孩子的狀態,說孩子最近在學習上表現得很無助,又有些自暴自棄的傾向,讓人看著特別心疼。
原來,這個孩子成績一直不太好,但這個暑假卻突然發憤圖強,認真地補習功課,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很讓人欣慰。
孩子本以為開學後,自己能實現逆襲。可是沒想到,半個多月下來,成績不僅沒進步,還出現了聽課效率下降的事情。
因為知道孩子開始努力了,家長也沒有說什麼。可是孩子卻特別惱火,感覺很無助,甚至開始痛恨起學習來。
面對「學習很努力,但成績不升反降」的問題,不管是孩子和家長,都會感覺很惱火。都說努力就會有回報,可有些孩子卻像是陷入了一個怪圈中,越努力越無力。
其實,這個怪圈一點不怪,是進步的必經階段。
即使孩子的學習方法沒有問題,孩子也非常努力,學習成績也未必可以突飛猛進,出現局部倒退也是正常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舉個例子,假設孩子的數學成績很差,存在很多知識漏洞,即使用了一個暑假的時間補習,也未必能把這些漏洞都補上。
這就好像是在一片淤泥上建房子,在打地基時,即使填上了一大堆磚頭,也會立刻沉下去,就像什麼都沒做一樣。
什麼時候能看到效果呢?是在淤泥被填滿後。
當淤泥下面全是磚頭時,每新放一塊磚,我們就能看到一塊磚;每放十塊磚,我們就能看到十塊磚……直到房子建成。
同理,當孩子補習數學的基礎知識,一開始即使花費了大量精力,成績上也可能沒有大的變化。但是如果能堅持下去,堅持把漏洞補好,就能看到數學進步的那一天。
其他科目也是如此。
這個孩子讓我想到了「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指的是為了讓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舉個例子。
我們在騎自行車時,會有這樣的感受:剛開始踩腳蹬的時候,會覺得很費力,車子的速度也很慢;可是踩了幾圈後,就會輕鬆很多,車子的速度也隨之加快。
如果再快速地多騎幾圈,即使不去踩腳蹬,車輪也會不停地轉,帶著我們繼續向前走。
這也可以被認為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的應用,在學習、生活、工作上都很普遍。特別是在學習上,相信從學生時代走來的我們也是深有體會。
有人說,萬事開頭難,寫作文,最難的是寫第一句話;學外語,最難的是背單詞;背課文,最難的是下決心開始的那一瞬間……
也正因為如此,當孩子開始認真學習以後,會有一種錯覺,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學習,成績就能突飛猛進,很快實現逆襲。
可是,要想讓飛輪轉動起來,是需要時間的。在此之前,孩子有可能進入「快感虧欠期」,讓之前的努力功虧一簣。
所謂「快感虧欠期」,是孩子在學習時最辛苦、最容易放棄的時期。此時,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但收穫和進步卻很小,甚至與之前不努力沒有太大區別。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特別容易鑽牛角尖,認為自己的力量太渺小了,甚至質疑自己是不是學習的料,從而自暴自棄。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要做的,除了鼓勵孩子要堅持以外,還要指導孩子將目標分解,盯著小目標看。
一是因為小目標比較容易實現,能讓孩子迅速進入「盈虧平衡期」(即努力和收穫幾乎成正比的時期),這樣孩子心理也能平衡;
二是因為隨著孩子獲得的正反饋越來越多,孩子也會獲得更多的成就感,這會抵消「飛輪效應」初期的不適感和疲憊感。
這樣一來,孩子之前的努力才不會白費,也才有更大的機會享受到未來的成功的喜悅。
當努力很久都看不到效果時,別說孩子了,就是我們大人心裡也會犯嘀咕。但是我們要相信,當飛輪真的開始轉動時,之前所有的阻力,都會成為前進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