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的《海南疍家人》
黃一鳴
楊威勝是我的老朋友,我習慣叫他「老楊」。作為較早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的他,也是多年來活躍在海南省攝影界的圈中人士,由於他為人行事一貫低調,所以很少進入人們關注的視線。得知他從2006年開始著手拍攝疍家漁民的紀實專題,其間也斷續看過他拍攝的一些疍家漁民部分圖片,因沒有系統全面地看過所有相關的圖片,因此印象不深也無法給出總體的評價與判斷。近日,老楊把紀實攝影專題《海南疍家人》(以下簡稱「疍家人」)的畫冊樣稿,拿給我看並請我為畫冊作序,我才得以慢慢翻閱和品味畫冊中的一幅幅圖片和文字,此時我感覺到了這本畫冊的份量,同時也預感這本畫冊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不俗的反響!
攝影是一門藝術,是一個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業。一張照片雖然是瞬間完成,但若沒有深厚的生活積累和沉澱,沒有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和思考,其畫面再華麗也沒有生命力。看似簡單的攝影照片其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關注,凝聚著作者的人文情懷和價值取向。老楊「十年磨一劍!」用了近10年的功夫,專注跟蹤拍攝「疍家人」這個紀實專題無疑是十分值得的。當下是個快速流變的社會,全民攝影,圖片泛濫,人云亦云,急功近利,能夠在這種浮華躁動中,耐得住寂寞,不迷信不盲從,不模仿跟風,冷靜思考,長久堅持與堅守堪稱難能可貴。老楊的《海南疍家人》紀實攝影專題取得了成功,是他契而不舍,默默耕耘的結果,其精神令人起敬,其成果令人欽佩。
搞紀實攝影專題需要長期堅持與堅守,這是對一個人意志和毅力的考驗,其成敗關乎作者的學識、能力和對事物的認識、判斷與把握。通過長年的堅持與堅守,攝影作者可以在時空的轉換中獲得更多的表現力,可以在反覆多次的拍攝中不斷總結思考,從而在更多的攝影語境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可以說,堅持與堅守是攝影作者走向成功的一條必由之路,也是在全媒體時代證明攝影價值的最佳方式。
判斷一個紀實攝影專題成功與否的標準是什麼?我以為有三個方面:
首先,紀實攝影專題貴在主題的挖掘,彰顯社會價值。
攝影的紀實性實踐,是對現實世界具有創造性的記錄和轉述。即便平實的客觀記錄也能顯現出照片獨特的傳播性。正所謂攝影的本質來自實事求是,攝影的尊嚴在於紀實。那麼如何挖掘紀實攝影的主題呢?卡蒂埃·布列松曾說過:「在攝影中最微小的東西也能成為偉大的題材,人間渺小的瑣事也能變成樂曲中的主調」。——關鍵是看你有沒有發掘題材的能力。你對一個事物越熟悉,你就越有可能深入認識它,攝影尤其如是。
老楊在三亞工作生活了40多年,並長期從事文化工作,可謂對當地人文歷史有更多深入的了解。三亞從昔日一個邊陲漁港小鎮,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知名的國際性熱帶濱海旅遊城市,疍家人見證、伴隨、參與了這座城市的建設發展,從人民創造歷史的歷史觀出發,選擇「疍家人」這一特殊群體作為紀實攝影專題的對象和切入點,進而反映一座城市的歷史人文變遷,因而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老楊就近取材拍攝「疍家人」這個熟悉的題材有利於專題的深化,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一個好的主題的確立也就有了成功的把握。事實證明,老楊從一個孤獨的攝影者變為一個時代主題的記錄者之後,恰恰開拓了視野,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在深度挖掘主題上有了升華和不斷完善創新的空間。
對於一個攝影題材的長期關注和堅守,可以在關注和堅守中獲得更多的攝影可能性,使之成為一個有厚度,有力度,有拓展性,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話題,從而彰顯有益的社會價值,這是紀實攝影專題獲得成功的標誌,也是碎片化和大數據共存的這個時代,攝影人有更多獲得感的必由之路。
其次,紀實攝影專題貴在獨特的發現,凸顯人文價值。
大凡能夠作為一個攝影系列反映社會現象和事物,其本身就具有相當的複雜性。要把事物本質的東西形象化,照片應體現出故事化、具體化、人物化和戲劇化的特點,也就是說照片對故事和人物的反映,要有情節和細節,人的行為和神態,要有吸引眼球引人入勝的素質。據老楊介紹:「世世代代與海相伴,以船為家,以漁為業,以海為食,以水為親,以岸為營的疍家人,是特殊的海上遊牧人群,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他們的生存發展離不開江海社會和城市人群,但是他們同時又很難融入陸地社會。由於歷史的緣故,這種矛盾與糾結始終伴隨著疍家人的左右!」
在老楊的「疍家人」紀實畫冊中,不乏充滿這種矛盾與糾結交集的照片。諸如疍家人昔日居住行將消失的「疍家棚」,已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鹹水歌」,疍家人極具特色的「老爸茶」、「艇仔粥」、「雞仔餅」,還有傳統的「划龍舟」、「洗龍水澡」以及拜祭「媽祖廟」、「五龍公廟」等等紀實畫面,特別是畫冊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刊載「疍家女」和「疍家後人」的圖片,其中不乏生動有趣的精彩瞬間,真誠感人的人物表情和不可再現的生活場景,攝影作者獨到的發現以及捕捉拍攝的精彩畫面,極大地豐富了畫冊的內容和可讀性,使得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疍家人群體躍然紙上。「疍家人」紀實攝影專題正是通過這一幅幅獨特發現的紀實照片,把看似不同卻又有著內在聯繫的照片集合串聯起來,折射出改革開放時代大背景下當地華麗轉身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主旋律,從而凸顯了厚重的人文價值。
第三,紀實攝影專題貴在攝影語言的表達,具有學術史料價值。
紀實攝影遵循真實性、客觀性、典型性和現場性原則。紀實專題攝影是圍繞一個主題,選用多幅照片全面而系統地反映事物的發展變化,揭示其社會意義,反映人物的活動及變化。翻開老楊的《海南疍家人》紀實專題畫冊,作者沒有刻意的擺布,只有自然的抓拍擷取,以平民化的身段用平實的攝影語言客觀記錄影像,給人以真實可信的印象,也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攝影的語境是攝影作者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審視發現的結果。紀實影像的靈魂要讓時間和歷史去判定,攝影的力量寄託於時光。隨著時光的消逝圖片中蘊藏的實事求是的力量一定會展露無遺。
老楊的《海南疍家人》紀實攝影專題畫冊編輯排版有別於其它畫冊,它分為「探覓疍家人蹤跡」,「走近疍家人社區」,「消失的疍家營地」三大板塊;其中重點在走近疍家人社區展開,依次是疍家女、漁為業、海為食、舟為宅、岸為營、歌為娛、疍家後人、水崇拜等八個章節。這種安排可謂獨具匠心,它突出了疍家人這一南海漁民部落的神秘色彩和族群的獨特性,以人為本,由遠而近,從表及裡,根據他們生存發展的邏輯,人文歷史,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未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立體展現了疍家人的方方面面,仿佛一部疍家人生活的畫卷和史書。一組照片是否具有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要看它對事物的反映是否具有完好性,系統性和充分性,按此標準衡量「疍家人」紀實攝影專題畫冊是符合上述基本要素的,它為將來研究疍家的人文歷史、疍家文化以及海洋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誠然,老楊的「疍家人」紀實攝影專題畫冊也並非無懈可擊,在整個專題的拍攝手法上還略顯單一,大景中景的照片較多,缺乏展現疍家人內心情感世界震撼人心的上乘之作,如能補上疍家人出海捕撈作業、疍家人船上婚禮、疍家人船上小學的照片就更加完美了。藝術總是有遺憾的!但不管怎麼說瑕不掩瑜,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至於影響整個主題的呈現。希望作者在今後的攝影創作實踐中不斷完善。(2016年6月20日)
- END -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 用圖片感動你——紀實攝影
海南省紀實攝影協會期待您的分享與關注!!
編審:方學輝
主編:黃一鳴
責任編輯:蘇鳴飛
投稿信箱:
19987326@qq.com (黃一鳴)
342397192@qq.com(蘇鳴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