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勝:海南疍家人

2021-02-13 紀實攝影

 

        十年磨一劍的《海南疍家人》

黃一鳴

 

楊威勝是我的老朋友,我習慣叫他「老楊」。作為較早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的他,也是多年來活躍在海南省攝影界的圈中人士,由於他為人行事一貫低調,所以很少進入人們關注的視線。得知他從2006年開始著手拍攝疍家漁民的紀實專題,其間也斷續看過他拍攝的一些疍家漁民部分圖片,因沒有系統全面地看過所有相關的圖片,因此印象不深也無法給出總體的評價與判斷。近日,老楊把紀實攝影專題《海南疍家人》(以下簡稱「疍家人」)的畫冊樣稿,拿給我看並請我為畫冊作序,我才得以慢慢翻閱和品味畫冊中的一幅幅圖片和文字,此時我感覺到了這本畫冊的份量,同時也預感這本畫冊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不俗的反響!

攝影是一門藝術,是一個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業。一張照片雖然是瞬間完成,但若沒有深厚的生活積累和沉澱,沒有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和思考,其畫面再華麗也沒有生命力。看似簡單的攝影照片其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關注,凝聚著作者的人文情懷和價值取向。老楊「十年磨一劍!」用了近10年的功夫,專注跟蹤拍攝「疍家人」這個紀實專題無疑是十分值得的。當下是個快速流變的社會,全民攝影,圖片泛濫,人云亦云,急功近利,能夠在這種浮華躁動中,耐得住寂寞,不迷信不盲從,不模仿跟風,冷靜思考,長久堅持與堅守堪稱難能可貴。老楊的《海南疍家人》紀實攝影專題取得了成功,是他契而不舍,默默耕耘的結果,其精神令人起敬,其成果令人欽佩。

搞紀實攝影專題需要長期堅持與堅守,這是對一個人意志和毅力的考驗,其成敗關乎作者的學識、能力和對事物的認識、判斷與把握。通過長年的堅持與堅守,攝影作者可以在時空的轉換中獲得更多的表現力,可以在反覆多次的拍攝中不斷總結思考,從而在更多的攝影語境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可以說,堅持與堅守是攝影作者走向成功的一條必由之路,也是在全媒體時代證明攝影價值的最佳方式。

判斷一個紀實攝影專題成功與否的標準是什麼?我以為有三個方面:

首先,紀實攝影專題貴在主題的挖掘,彰顯社會價值。

攝影的紀實性實踐,是對現實世界具有創造性的記錄和轉述。即便平實的客觀記錄也能顯現出照片獨特的傳播性。正所謂攝影的本質來自實事求是,攝影的尊嚴在於紀實。那麼如何挖掘紀實攝影的主題呢?卡蒂埃·布列松曾說過:「在攝影中最微小的東西也能成為偉大的題材,人間渺小的瑣事也能變成樂曲中的主調」。——關鍵是看你有沒有發掘題材的能力。你對一個事物越熟悉,你就越有可能深入認識它,攝影尤其如是。

老楊在三亞工作生活了40多年,並長期從事文化工作,可謂對當地人文歷史有更多深入的了解。三亞從昔日一個邊陲漁港小鎮,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知名的國際性熱帶濱海旅遊城市,疍家人見證、伴隨、參與了這座城市的建設發展,從人民創造歷史的歷史觀出發,選擇「疍家人」這一特殊群體作為紀實攝影專題的對象和切入點,進而反映一座城市的歷史人文變遷,因而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老楊就近取材拍攝「疍家人」這個熟悉的題材有利於專題的深化,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一個好的主題的確立也就有了成功的把握。事實證明,老楊從一個孤獨的攝影者變為一個時代主題的記錄者之後,恰恰開拓了視野,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在深度挖掘主題上有了升華和不斷完善創新的空間。

對於一個攝影題材的長期關注和堅守,可以在關注和堅守中獲得更多的攝影可能性,使之成為一個有厚度,有力度,有拓展性,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話題,從而彰顯有益的社會價值,這是紀實攝影專題獲得成功的標誌,也是碎片化和大數據共存的這個時代,攝影人有更多獲得感的必由之路。

      其次,紀實攝影專題貴在獨特的發現,凸顯人文價值。

      大凡能夠作為一個攝影系列反映社會現象和事物,其本身就具有相當的複雜性。要把事物本質的東西形象化,照片應體現出故事化、具體化、人物化和戲劇化的特點,也就是說照片對故事和人物的反映,要有情節和細節,人的行為和神態,要有吸引眼球引人入勝的素質。據老楊介紹:「世世代代與海相伴,以船為家,以漁為業,以海為食,以水為親,以岸為營的疍家人,是特殊的海上遊牧人群,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他們的生存發展離不開江海社會和城市人群,但是他們同時又很難融入陸地社會。由於歷史的緣故,這種矛盾與糾結始終伴隨著疍家人的左右!」

      在老楊的「疍家人」紀實畫冊中,不乏充滿這種矛盾與糾結交集的照片。諸如疍家人昔日居住行將消失的「疍家棚」,已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鹹水歌」,疍家人極具特色的「老爸茶」、「艇仔粥」、「雞仔餅」,還有傳統的「划龍舟」、「洗龍水澡」以及拜祭「媽祖廟」、「五龍公廟」等等紀實畫面,特別是畫冊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刊載「疍家女」和「疍家後人」的圖片,其中不乏生動有趣的精彩瞬間,真誠感人的人物表情和不可再現的生活場景,攝影作者獨到的發現以及捕捉拍攝的精彩畫面,極大地豐富了畫冊的內容和可讀性,使得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疍家人群體躍然紙上。「疍家人」紀實攝影專題正是通過這一幅幅獨特發現的紀實照片,把看似不同卻又有著內在聯繫的照片集合串聯起來,折射出改革開放時代大背景下當地華麗轉身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主旋律,從而凸顯了厚重的人文價值。

       第三,紀實攝影專題貴在攝影語言的表達,具有學術史料價值。

紀實攝影遵循真實性、客觀性、典型性和現場性原則。紀實專題攝影是圍繞一個主題,選用多幅照片全面而系統地反映事物的發展變化,揭示其社會意義,反映人物的活動及變化。翻開老楊的《海南疍家人》紀實專題畫冊,作者沒有刻意的擺布,只有自然的抓拍擷取,以平民化的身段用平實的攝影語言客觀記錄影像,給人以真實可信的印象,也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攝影的語境是攝影作者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審視發現的結果。紀實影像的靈魂要讓時間和歷史去判定,攝影的力量寄託於時光。隨著時光的消逝圖片中蘊藏的實事求是的力量一定會展露無遺。

    老楊的《海南疍家人》紀實攝影專題畫冊編輯排版有別於其它畫冊,它分為「探覓疍家人蹤跡」,「走近疍家人社區」,「消失的疍家營地」三大板塊;其中重點在走近疍家人社區展開,依次是疍家女、漁為業、海為食、舟為宅、岸為營、歌為娛、疍家後人、水崇拜等八個章節。這種安排可謂獨具匠心,它突出了疍家人這一南海漁民部落的神秘色彩和族群的獨特性,以人為本,由遠而近,從表及裡,根據他們生存發展的邏輯,人文歷史,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未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立體展現了疍家人的方方面面,仿佛一部疍家人生活的畫卷和史書。一組照片是否具有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要看它對事物的反映是否具有完好性,系統性和充分性,按此標準衡量「疍家人」紀實攝影專題畫冊是符合上述基本要素的,它為將來研究疍家的人文歷史、疍家文化以及海洋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誠然,老楊的「疍家人」紀實攝影專題畫冊也並非無懈可擊,在整個專題的拍攝手法上還略顯單一,大景中景的照片較多,缺乏展現疍家人內心情感世界震撼人心的上乘之作,如能補上疍家人出海捕撈作業、疍家人船上婚禮、疍家人船上小學的照片就更加完美了。藝術總是有遺憾的!但不管怎麼說瑕不掩瑜,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至於影響整個主題的呈現。希望作者在今後的攝影創作實踐中不斷完善。(2016年6月20日)

  

- END -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 用圖片感動你——紀實攝影

海南省紀實攝影協會期待您的分享與關注!!


編審:方學輝

主編:黃一鳴

責任編輯:蘇鳴飛    

 

投稿信箱:   

19987326@qq.com (黃一鳴)    

342397192@qq.com(蘇鳴飛)

 

相關焦點

  • 楊威勝紀實攝影專題作品展覽三亞開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5日消息(記者沙曉峰)9月5日,「影像疍家人——楊威勝紀實攝影專題作品展覽」在三亞市圖書館舉行。  本次攝影展精心選出楊威勝最具代表性的100幅作品,反映海南疍家人的生活印跡,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疍家人及疍家人的文化。  楊威勝,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現任海南省紀實攝影協會副主席。
  • 「疍家人」的海上田園
    新村港仰仗著大海廣闊的胸襟和青山的溫柔情懷,容納了一群在海上飄蕩的人群——疍家人。  據史料記載,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浙江和香港沿海一帶。在海南陵水新村鎮新村港內,就有600多個疍家漁排,俯瞰新村港,一口口漁排網箱呈「井」字形連片排列,一間間紅頂木屋散落在漁排上鱗次櫛比,如同一座壯麗的水城,遠遠望去,構成一幅極為獨特的海上景觀。
  • 帶你飛,帶你跳,帶你走進「疍家人」
    當你對所處的環境感到厭惡,心情極度憂傷時,你可能會自暴自棄為我是來自火星的阿三,但是,疍家人以中國的第57個民族自居完全有它值得驕傲的資本,無需諱言,無需自卑!說起疍家人,去過海南陵水縣新村港的人或許會有印象,遠觀像海上紅帽軍團,近觀像水上威尼斯。陽光下,壯麗秀美;和風中,遺世獨立;波濤裡,宛若盤龍。
  • 再見了,東莞逐漸消失的疍家人!
    說起疍家人, 有多少東莞街坊對他們有所了解呢?,而在東莞的沙田鎮、虎門鎮都是疍家人聚集地,約有2萬多人。,將東江邊一部分的疍家人統一安置在這一條村裡。
  • 水鄉吳川疍家人歲月裡的悲與喜
    吳川這些水上居民,是從山東、福建一路遷來的,他們的祖先,在吳川的蘭石鎮居住過一個時期,後來順水而下,分別到吳川黃坡、湛江、海南的水邊定居下來。 「出海三分命,上岸低頭行,坐無立足所,死無葬身地」,這就是疍家人舊社會悲慘命運的寫照。
  • 睇粵劇《疍家女》,解疍家人「風情」!
    粵劇《疍家女》以珠海地區民間傳說為素材,通過以疍家女水妹及何家公子何慧生愛情故事,演繹了一個感人至深、大善大愛的生命傳奇故事,塑造了一個敢於與命運抗爭、勇敢追求幸福愛情、最後甘願為了族群的福祉獻出自己青春美好生命疍家女形象及一批疍家人、岸上人的人物群像,藉以凸現清末民初嶺南珠三角一帶的疍家人與岸上人家的恩怨情仇,並通過水妹愛的追尋中的大義付出最終化解了岸上人家與疍家人的歷史恩怨自此和睦相處
  • 再見了,廣東逐漸消失的疍家人!
    在上世紀30年代,珠江上密密麻麻的漁船上雲集了大約15萬的疍民。疍家人的祖先到底來自哪裡,這是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開的疑團。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每當暴風雨來臨才是最難熬,船身隨波搖晃,一家人都會一夜無眠。過去,疍家人大都不識字,整天忙於打魚,小孩子們甚至沒有上學的機會。直至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疍家人陸陸續續上岸定居,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水上生活。
  • 再不看就晚了 海南即將消失的海上人家
    已有千年歷史的海南陵水新村港是疍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這群曾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疍民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以船為家,隨水而動,把所有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裝在一艘小船上。他們就是疍家人。被稱為「海上人家」。
  • 浮城大亨:疍家人布華泉跌宕起伏的人生畫卷
    整部電影100多分鐘的時長,濃縮了主角布華泉大半輩子的人生境遇,也用不多的筆墨記錄了疍家人近幾十年的歲月變遷。更像是一副濃墨重彩的畫卷,描寫出疍家人風雨飄搖的變遷,更是一部的個人奮鬥史詩,將疍家人的海上生活、個人的奮鬥成長、母親辛勞的一生以及後來面對的感情困惑都一一描繪了出來。導演的鏡頭功底可以說是非常純熟,這部電影也是最近幾年同類型的佳作。
  • 【合浦沙田】疍家人、疍家情、疍家海岸沙灘歡樂過大年!
    而他們在居住的小艇上搭建的遮風避雨的船篷小而像蛋殼,故以疍家稱之,這就是疍家人的由來。在封建社會,疍家人被歧視,不能到岸上居住,到了元代,朝廷因開拓海疆及開墾農耕的需要,才下令允許疍家上岸居住,但無地可耕的疍家人被歧視的狀態沒有改變。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疍家人才真正得到了尊重平等的新生活。在嶺南地區,珠江入海口、南流江入海口、閩江入海口一帶,是疍家原住民居住地。
  • 疍家人居然是這樣手打魚蛋的?!教煮純正疍家住家菜!
  • 一間疍家人的餐廳,承載住三水疍家400多年家的味道!
    一直都靠打魚為生的疍家人吃住都喺船上極少上岸疍家人的魚都隨手拈來捕上的魚即刻落鍋,其鮮無比用他們的話講就是「麼低都無抵新鮮」(譯:天下美味以新鮮為最好)疍家人忌「翻」字因為怕「翻船(即船底朝天)」所以吃魚時,吃完一面想把魚「翻」過來吃另一面就說「順轉這條魚」而不是「翻轉這條魚」
  • 清遠疍家人盧煥新:手工編織漁網70年
    編網打魚是疍家人生存的基本技能。具體是什麼時候學編織漁網,盧煥新已經記不清楚,只記得十歲前就已經會編漁網,是跟著父母在打漁過程中學會,至今已近70年時間。   不喜上岸的疍家人機器織網逐漸代替手工織網,對於這門手藝會不會消失,盧煥新認為疍家人只有自己做的漁網才好用,始終是會用手工織網,機器製作怎麼都比不上。
  • 水域上的「吉卜賽」——走近三水大塘「疍家人」
  • 海南自駕深度遊第四天:呆呆島+「最美濱海旅遊公路」寧靜驚豔!
    這裡是海南十大浪漫景區之一,是一片最原始、最生態、最靜謐、最情懷的絕美之地。遼闊的沙灘,碧藍的大海。如此人間美景,若在海邊的椰林樹下享用一頓海鮮火鍋,那是怎樣一種體驗呢?中午,非豆遊客們集體品嘗「疍家海鮮火鍋」,享受舌尖上的大海,邊看大海,邊吃海鮮,好不愜意 !疍家是一個生活在海南三亞沿海、以捕魚為生的民族,叫疍族。
  • 海南周刊|分界洲島的吉祥物:藍色海洋走來「界兒」與「島哥」
    在海南,與海的親近再自然不過,海洋文化也在海南諸多文化類型中佔據重要地位。無論是曾數百年漂泊海上的疍家人,還是天后娘娘和108公的海上傳說,抑或是漁民代代相傳的更路簿,都融合交織成為今天的海南海洋文化。「界兒」和「島哥」,可以視為海南海洋文化一種現代話語形式的展示。
  • 海南環島自駕遊路線,最貼心景點詳細攻略!
    第四站:東郊椰樹 清瀾大橋 石頭公園 東郊椰林,曾經的海南旅遊線路的必去之地。當海南東線高速路的開通後,這裡直接被旅行社拋棄。東郊椰林在10餘年的寂寞中休養生息,椰樹還是那片椰樹,大海還是那片大海。如果時間充足可以去呆上1-2個小時。畢竟我們線路中還有好幾次看海的時間。因此建議跨過清瀾大橋,直奔石頭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