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疍家人居然是這樣手打魚蛋的?!教煮純正疍家住家菜!

2021-02-16 搵食珠三角


Mark哥,62歲,是純正的疍家人,退休後回到番禺,守著一口魚塘閒居。他無論撐艇,還是做菜,都是滿滿的疍家人風情。今天就由我們的mark哥教你做純正疍家人的住家菜!


Mark哥/


Mark哥魚塘 /魚蛋 /

疍家人常年生活在水上,魚,就是他們最重要的食糧。疍家人做的魚蛋Q彈爽口,鮮甜中帶著胡椒香味!


1、先將鯪魚起出兩條魚柳,再斜刀片出厚薄均等的魚片。切到大概2公分左右是最容易「撻」起膠。
2、 剁出魚蓉後,加入雞蛋清和鹽,攪拌起膠。一邊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一邊往魚蓉中加入鹽、花生油、胡椒粉簡單調味。好多人以為只是攪拌,其實是用手「抓」邊攪拌,這樣才可以更容易讓魚滑起膠。

3、 當手感覺到開始起膠,就要開始「撻」魚滑,大概「撻」30下魚蛋就夠曬爽口的了。

4、 接著要開始擠魚蛋,手法有點像潮州人擠牛丸一樣。

5、 將魚蛋擠入在90度左右的溫泉水中淥,當魚蛋開始浮出水面,就能出爐了。Mark哥說,「淥」魚蛋千萬不能放姜,因為姜會讓魚肉變散。

乾逼青頭鴨 /

以船為家的疍家人對水上的食材,烹煮起身可是相當有心得。Mark哥燜煮的青頭鴨色香味濃,鮮嫩入味。

食材~

青頭鴨、檸檬、香葉、八角、黑白胡椒、柱候醬、蠔油

1、將青頭鴨斬成細細件的鴨塊。大小均等更容易保證口感
2、煸炒鴨塊,直至炒幹水分。

3、放入檸檬、香葉、八角、黑白胡椒、柱候醬等調料和醬汁,同鴨塊一起翻炒,當鴨肉開始變金黃,就能加入水大火燜煮入味。煮鴨一定要用大火,如果只是吊住火,肉都松不開,自然不會入味。

4、鴨肉燜得差不多,加些許包尾蠔油,在放入砂鍋中稍稍燜煮就可以了。

香芋扣肉 /

「香芋扣肉」是疍家人無人不曉做法的美味。Mark哥的香芋扣肉,肉細嫩,味香濃,肉爛而不糜,芋頭軟糯,肉富芋味,芋富肉香,風味別致。

1、 先將香芋和五花腩分別走油。Mark哥說五花腩下鍋必須皮向下,這樣水份才會排走。


2、 後將香芋和五花腩都切成厚薄均勻的長方形,相間著在大碗裡面疊在一起。
3、 用南乳和鹽、糖調出味道,下大鍋隔水蒸兩三小時就可以了。

掃描二維碼,

關注更多精彩美食~

《搵食珠三角》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一間疍家人的餐廳,承載住三水疍家400多年家的味道!
    聽講哩度的梁老闆是正宗疍家人拿的河鮮都是來自西、北江的疍家漁船的做傳統疍家菜式,自己揀魚,想點煮就點煮無睇哩碟菜普通,菜裡面的鯪魚球,喺師傅全程手打出來的,經過搓散、起膠、噠爽、加蛋清等複雜的流程,時間長。打出來的鯪魚球口感彈牙,爽,帶有炒時的香,掂啊!
  • 【合浦沙田】疍家人、疍家情、疍家海岸沙灘歡樂過大年!
    疍家民系,最早的定義的居住在江河入海的三角洲一帶,靠在海上捕魚為生的漁民。因其不能在岸上定居,只能長期在小艇上居住。而他們在居住的小艇上搭建的遮風避雨的船篷小而像蛋殼,故以疍家稱之,這就是疍家人的由來。
  • 「天足」疍家女 洋商誇「最美」
    疍家人的住家艇、捕魚艇、販貨艇……挨挨擠擠布滿江面,「魚姐」「蝦妹」清脆的歌聲與叫賣聲在水上縈繞,這些疍家姑娘曾被來華的洋商贊為「中國最美的女子」。如果能穿越時空,到一艘地道的疍民「住家船」上做做客,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呢?
  • 再見了,東莞逐漸消失的疍家人!
    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博鬥,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圖蛋殼一般脆弱,故稱為"疍家"。 所以說現在這條村的人口有一半以上,祖輩都是疍家人。 而現在仍然生活在這裡的疍家人大多數都是年紀較大的老人家,不少疍家的年輕人早已忘掉此"身份",與我們一樣,奔向東莞的繁華地方發展…
  • 「疍家人」的海上田園
    這是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新村港的疍家漁排,曾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疍民,如今生活怎樣?今天就讓小編您走進疍家,感受這些「海上居民」的原生態生活。新村港仰仗著大海廣闊的胸襟和青山的溫柔情懷,容納了一群在海上飄蕩的人群——疍家人。  據史料記載,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浙江和香港沿海一帶。在海南陵水新村鎮新村港內,就有600多個疍家漁排,俯瞰新村港,一口口漁排網箱呈「井」字形連片排列,一間間紅頂木屋散落在漁排上鱗次櫛比,如同一座壯麗的水城,遠遠望去,構成一幅極為獨特的海上景觀。
  • 楊威勝:海南疍家人
    得知他從2006年開始著手拍攝疍家漁民的紀實專題,其間也斷續看過他拍攝的一些疍家漁民部分圖片,因沒有系統全面地看過所有相關的圖片,因此印象不深也無法給出總體的評價與判斷。諸如疍家人昔日居住行將消失的「疍家棚」,已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鹹水歌」,疍家人極具特色的「老爸茶」、「艇仔粥」、「雞仔餅」,還有傳統的「划龍舟」、「洗龍水澡」以及拜祭「媽祖廟」、「五龍公廟」等等紀實畫面,特別是畫冊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刊載「疍家女」和「疍家後人」的圖片,其中不乏生動有趣的精彩瞬間,真誠感人的人物表情和不可再現的生活場景,攝影作者獨到的發現以及捕捉拍攝的精彩畫面,極大地豐富了畫冊的內容和可讀性
  • 睇粵劇《疍家女》,解疍家人「風情」!
    粵劇《疍家女》以珠海地區民間傳說為素材,通過以疍家女水妹及何家公子何慧生愛情故事,演繹了一個感人至深、大善大愛的生命傳奇故事,塑造了一個敢於與命運抗爭、勇敢追求幸福愛情、最後甘願為了族群的福祉獻出自己青春美好生命疍家女形象及一批疍家人、岸上人的人物群像,藉以凸現清末民初嶺南珠三角一帶的疍家人與岸上人家的恩怨情仇,並通過水妹愛的追尋中的大義付出最終化解了岸上人家與疍家人的歷史恩怨自此和睦相處
  • 最後的疍家漁排
    12.幾百年來,歷朝歷代,疍家人被歧視。他們不準上岸居住、不準上岸購置房產、不準與大陸人通婚、不準讀書寫字,更不許參加科舉做官。官府根本沒有把疍家人入冊在籍,疍家人的地位甚至不如樂戶和妓戶。16.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疍家人獲得了政治地位,經濟條件逐漸改善,疍家人才開始在岸上購置房產,孩子入校讀書。
  • 音樂製作人王浩與歌手張雲馨推出原創歌曲《疍家情》
    原創歌曲《疍家情》近日,由廣東江門睦洲石板沙疍家風情島出品、大悅文旅監製、廣東武警總隊政治部文工 團著名歌手張雲馨演唱、音樂製作人王浩傾心打造的歌曲《疍家情》正式發行。「山有客家,水有疍家」。疍家人是對中國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主要分布於廣東 、廣西、福建和海南等省份。因他們長年累月漂浮於海上、江上,像浮在水上的雞蛋,故得名 「疍家人」。他們隱身於汪洋大海,雖漂泊不定卻活得淡泊、輕鬆、知天命。祖祖輩輩以船為 室、以海為田、以漁為活,被稱為「水上的吉卜賽人」。
  • 小小疍家糕,吃出了濃濃的鄉愁
    但疍家人對於鄉愁的寄託依然在傳承。肇慶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金平多年來就通過疍家糕這一載體,致力於傳承、宣揚疍家文化。黃金平家族三代以上均熟練掌握疍家糕製作技藝,受父母和祖輩的薰陶,黃金平自青少年時期就熟練掌握疍家糕的製作技藝。
  • 再見了,廣東逐漸消失的疍家人!
    小時候我聽我媽說得最多就是:「又唔著鞋,成個疍家仔咁」。在今天要了解昔日疍民的生活,或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旅程。在上世紀30年代,珠江上密密麻麻的漁船上雲集了大約15萬的疍民。疍家人的祖先到底來自哪裡,這是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開的疑團。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每當暴風雨來臨才是最難熬,船身隨波搖晃,一家人都會一夜無眠。
  • 墩頭基上演疍家糕宴,重尋水上人家記憶黃埔特色美食
    ▲墩頭基村過年特色疍家糕,意味著每家每戶都蒸蒸日上、步步高升。疍家糕是疍家人傳統的食品,又叫「千層糕」。 改革開放以前,黃埔疍家水上人家長年在水上漂泊,朝不保夕,生活艱辛,他們製作疍家糕,不厭其煩,一層層地做,可以做到30多層。現在疍家人都已上岸居住,但是制糕的工藝繼續在疍家人中流傳。 在以前,疍家糕只是普通的松糕,現在疍家糕品種較多。製作疍家糕時選材多為黏米、芝麻、花生、蝦米、豬肉等。
  • 帶你飛,帶你跳,帶你走進「疍家人」
    這就是終年飄浮於海上,以紅頂竹排為家,伴隨潮起潮落,以捕魚打魚為生的疍家人,去過陵水縣新村港的人或許會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銘心,因為那裡原生淳樸、天然天成!因其漂浮於海上的居住形態形似半浮於海上的雞蛋,也因疍家人常年與風浪搏擊求生存的險惡生存環境,生命安全毫無保障,如同雞蛋殼般脆弱等各種原由,故有了「疍家人」這個稱謂,但不管怎樣,疍家人自古形成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敢於冒險,無所畏懼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永遠不因潮汐的沉浮而消減,不因日月的更替而消逝!
  • 水鄉吳川疍家人歲月裡的悲與喜
    、上面蓋著篷的「蛋艇」,疍民以艇為家,所以叫「疍家」。 過去疍家人同姓不能結婚,不能娶陸上女子,陸上女子更不願嫁疍家,現在情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漁家新娘中有六成是陸上的女子,這些新娘感到當「疍家婆」很幸運,有新鮮魚蝦吃,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 【何初光】疍家井與南拖船
    魚蜑「以舟為家,視水如陸」,因其舟如蛋殼,故世稱疍家人也。疍家人多選擇有利於泊舟、市易的河口或海灣,整個家族船隊聚集而棲,並在灘頭搭些茅棚做為公共場所,供平時聊天議事、逢年過節祭拜祖先之用。該族群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的閩江下遊、鷺江水域、珠江三角洲、瓊州、欽州等地。他們以舟當屋,捕魚為生,不置陸產,世代浮家泛宅,漂泊天涯。
  • 疍家文化+潮汕鄉村=?
    近年來,旦家園用潮汕特色文化來包裝美化村落,同時將疍家文化融入其中,致力打造一個具有田園氣息的美麗水鄉。 「旦家園」這個特殊地名的由來,相傳是因為村落初期常有「疍家夷」船停泊而取名「疍家園」,後來筆畫簡化,「疍」字簡化為「蛋」字,後又被寫成「旦」字。 據了解,疍家人常年以船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殼漂泊於海面,所以稱為疍家。
  • 疍家燒烤「重出江湖」,三亞人快接招!
    嘿~今兒想跟你商量個事:無論你是本地仔還是大陸仔疍家燒烤請你務必要嘗一嘗「不得不說的疍家燒烤史」疍家人,1個以船為家、以海為生的古老漢民族群,做海鮮極其在行。原來是某賢同學,家裡開了個疍家燒烤店,在紅沙怕距離遠,想讓我們探店後告訴更多人。但好吃和距離相比,其實我們只在意三亞又添一家疍家燒烤咯!於是立馬來到「疍家金味軒燒烤」,同學的媽媽黃阿姨,還跟我聊起了那些年疍家棚的故事。
  • 疍家漁村、喊叫水鄉……比名字更有意思的是這些故事→
    疍家人(疍民)是廣西北海的一群水上人家,他們常年以船為家、以海為生。相傳這些水上人家長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因像浮於飽和鹽溶液之上的雞蛋,故得名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同蛋殼一般脆弱,故稱為「疍家」。
  • 一個酸梅兩個核,高明疍家今時不同往日!
    今日的「行走高明」,小編來到高明區荷城街道三洲社區,探訪往時的高明疍家人,再現他們艱難的江上歲月。「蛋殼漂在海面上」 今年76歲的謝連好,她講到自己尤如「蛋殼漂在海面上」的疍家生活時,還清楚地記得,20歲那年下嫁到船民的艇上
  • 浮城大亨:疍家人布華泉跌宕起伏的人生畫卷
    整部電影100多分鐘的時長,濃縮了主角布華泉大半輩子的人生境遇,也用不多的筆墨記錄了疍家人近幾十年的歲月變遷。更像是一副濃墨重彩的畫卷,描寫出疍家人風雨飄搖的變遷,更是一部的個人奮鬥史詩,將疍家人的海上生活、個人的奮鬥成長、母親辛勞的一生以及後來面對的感情困惑都一一描繪了出來。導演的鏡頭功底可以說是非常純熟,這部電影也是最近幾年同類型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