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不熟悉這個群體,或許也聽過關於他們的通俗粵語。小時候我聽我媽說得最多就是:
「又唔著鞋,成個疍家仔咁」。在今天要了解昔日疍民的生活,或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旅程。在上世紀30年代,珠江上密密麻麻的漁船上雲集了大約15萬的疍民。疍家人的祖先到底來自哪裡,這是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開的疑團。
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每當暴風雨來臨才是最難熬,船身隨波搖晃,一家人都會一夜無眠。過去,疍家人大都不識字,整天忙於打魚,小孩子們甚至沒有上學的機會。直至新中國成立後不久,
疍家人陸陸續續上岸定居,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水上生活。今天,走在番禺附近的水鄉路上,
昔日的舳艫千裡的景象已成為歷史,大家都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一群人圍在街角,打牌的聲音在五十米遠就能清晰聽見,鄰裡間不時傳出幾句打罵的粵語。
老人們坐在街角,一邊閒聊,一邊照顧著小孩子,哼著熟悉而陌生的小調。
但在廣州一些角落,只要你細心留意,還是有他們的痕跡。在番禺前鋒,岸邊還懸浮在半空中的
吊腳樓,這也是疍民上岸生活的特殊產物。這種「水上房子」,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裡面有床鋪有廚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是如今在我們看來,吊腳樓和磚瓦房比起來,顯得脆弱、幽暗和陳舊。隨著城市發展的各種拆與建變,19年初,收到一紙通告,吊腳樓均要拆除。其實日漸式微的不僅是舊建築,還有她們的
「鹹水歌」。舊時,疍家人只能隨著海風、順著海韻,用歌唱代替書寫。一個人唱不過癮,非得大夥一起唱才成氣候。
鹹水歌就像是他們之間的暗語,只有自己人才能對上號。百多年來,他們已經習慣用唱歌的方式來舒心解悶,
喜怒哀樂,盡在歌中。疍民的「不時不食,不鮮不食」的飲食習慣,卻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廣州人的生活。傳統的艇仔粥,用料很足,魚皮,魷魚、蛋絲、瘦肉、油條、花生……小時候吃過的配料一樣都不少。笨柒粉又叫做
「撐粉」、「疍家糕」,據說這道美食,海鷗島每家每戶幾乎都會做之前在沙灣美食節還能看到「撐粉」的身影,這撐出來的不只是純粹的味道,更是對疍家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廣州人老一輩人有很多都愛吃禾蟲,做法也多種多樣,
除了缽仔禾蟲外,還有香煎禾蟲、清蒸禾蟲、幹燜禾蟲,還有人拿豆芽配禾蟲滾湯。今天,我們仍然能夠在江邊的小店裡吃上一頓疍家菜,仍然能夠在熱鬧的夜市裡啜上一碟炒田螺.說到底,我最欣賞的還是疍家人
吃苦耐勞,「食得鹹魚,抵得渴」的性格。在番禺沙湧村的長沙路口,有一些上了年紀的疍家人,每天風雨不改地組隊蹲守著,尋找做散工的機會。她們基本一呆就是一天,午睡也是頂著熱辣辣的太陽,在地上隨便鋪張墊子,直接就躺下休息。
疍家人賴以為生的就是一雙手,什麼搬搬抬抬的工作都做,出的力氣最多,賺回的錢只能勉強餬口。
![]()
就像其中一位阿姨說的,
「祖祖輩輩是疍家你怎麼改得了,我沒有文化,但是我無病無痛,做得就做。」疍民的歷史記憶,流淌在廣州城市發展的進程之中,見證著曾經心酸的血淚史,也期待著廣州更加美好的未來。今天疍家人,靠岸登陸翻開了生活的新篇章,但他們沒有忘記疍家獨特的民俗與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