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廣東逐漸消失的疍家人!

2021-03-02 大灣區城事

即使你不熟悉這個群體,或許也聽過關於他們的通俗粵語。小時候我聽我媽說得最多就是:「又唔著鞋,成個疍家仔咁」。在今天要了解昔日疍民的生活,或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旅程。在上世紀30年代,珠江上密密麻麻的漁船上雲集了大約15萬的疍民。疍家人的祖先到底來自哪裡,這是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開的疑團。
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每當暴風雨來臨才是最難熬,船身隨波搖晃,一家人都會一夜無眠。過去,疍家人大都不識字,整天忙於打魚,小孩子們甚至沒有上學的機會。直至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疍家人陸陸續續上岸定居,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水上生活。今天,走在番禺附近的水鄉路上,昔日的舳艫千裡的景象已成為歷史,大家都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一群人圍在街角,打牌的聲音在五十米遠就能清晰聽見,鄰裡間不時傳出幾句打罵的粵語。
老人們坐在街角,一邊閒聊,一邊照顧著小孩子,哼著熟悉而陌生的小調。但在廣州一些角落,只要你細心留意,還是有他們的痕跡。
在番禺前鋒,岸邊還懸浮在半空中的吊腳樓,這也是疍民上岸生活的特殊產物。這種「水上房子」,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裡面有床鋪有廚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是如今在我們看來,吊腳樓和磚瓦房比起來,顯得脆弱、幽暗和陳舊。隨著城市發展的各種拆與建變,19年初,收到一紙通告,吊腳樓均要拆除。其實日漸式微的不僅是舊建築,還有她們的「鹹水歌」。舊時,疍家人只能隨著海風、順著海韻,用歌唱代替書寫。一個人唱不過癮,非得大夥一起唱才成氣候。鹹水歌就像是他們之間的暗語,只有自己人才能對上號。百多年來,他們已經習慣用唱歌的方式來舒心解悶,喜怒哀樂,盡在歌中。疍民的「不時不食,不鮮不食」的飲食習慣,卻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廣州人的生活。傳統的艇仔粥,用料很足,魚皮,魷魚、蛋絲、瘦肉、油條、花生……小時候吃過的配料一樣都不少。笨柒粉又叫做「撐粉」、「疍家糕」,據說這道美食,海鷗島每家每戶幾乎都會做之前在沙灣美食節還能看到「撐粉」的身影,這撐出來的不只是純粹的味道,更是對疍家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廣州人老一輩人有很多都愛吃禾蟲,做法也多種多樣,除了缽仔禾蟲外,還有香煎禾蟲、清蒸禾蟲、幹燜禾蟲,還有人拿豆芽配禾蟲滾湯。今天,我們仍然能夠在江邊的小店裡吃上一頓疍家菜,仍然能夠在熱鬧的夜市裡啜上一碟炒田螺.說到底,我最欣賞的還是疍家人吃苦耐勞,「食得鹹魚,抵得渴」的性格。在番禺沙湧村的長沙路口,有一些上了年紀的疍家人,每天風雨不改地組隊蹲守著,尋找做散工的機會。她們基本一呆就是一天,午睡也是頂著熱辣辣的太陽,在地上隨便鋪張墊子,直接就躺下休息。

疍家人賴以為生的就是一雙手,什麼搬搬抬抬的工作都做,出的力氣最多,賺回的錢只能勉強餬口。


就像其中一位阿姨說的,「祖祖輩輩是疍家你怎麼改得了,我沒有文化,但是我無病無痛,做得就做。」疍民的歷史記憶,流淌在廣州城市發展的進程之中,見證著曾經心酸的血淚史,也期待著廣州更加美好的未來。今天疍家人,靠岸登陸翻開了生活的新篇章,但他們沒有忘記疍家獨特的民俗與傳統。

相關焦點

  • 再見了,東莞逐漸消失的疍家人!
    大家對於他們都有著不同的聲音, 但無可否認的是, 他們的獨特的文化習俗、以及這個種族人群等, 至今卻在東莞漸漸地消失了…
  • 睇粵劇《疍家女》,解疍家人「風情」!
    疍家人是舊時分布於珠江下遊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動漁民的統稱,與客家人一樣,分屬我國漢族中的一個獨特民系。疍家人隱身於汪洋大海,雖漂泊不定卻活得淡泊、輕鬆、知天命。據調研,珠海曾有18萬疍家人。這個祖祖輩輩以船為室、以海為田、以漁為活的海上「遊牧民族」「水上吉卜賽人」「浮家泛宅」,或採珠或捕魚,長期與風浪搏鬥,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
  • 楊威勝:海南疍家人
    三亞從昔日一個邊陲漁港小鎮,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知名的國際性熱帶濱海旅遊城市,疍家人見證、伴隨、參與了這座城市的建設發展,從人民創造歷史的歷史觀出發,選擇「疍家人」這一特殊群體作為紀實攝影專題的對象和切入點,進而反映一座城市的歷史人文變遷,因而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老楊就近取材拍攝「疍家人」這個熟悉的題材有利於專題的深化,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一個好的主題的確立也就有了成功的把握。
  • 「疍家人」的海上田園
    新村港仰仗著大海廣闊的胸襟和青山的溫柔情懷,容納了一群在海上飄蕩的人群——疍家人。  據史料記載,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浙江和香港沿海一帶。在海南陵水新村鎮新村港內,就有600多個疍家漁排,俯瞰新村港,一口口漁排網箱呈「井」字形連片排列,一間間紅頂木屋散落在漁排上鱗次櫛比,如同一座壯麗的水城,遠遠望去,構成一幅極為獨特的海上景觀。
  • 清遠疍家人盧煥新:手工編織漁網70年
    76歲的盧煥新坐在船上,悠閒地看著四周,手中的梭穿梭不停,漁網逐漸成型。7月13日,盧煥新悠閒的編織漁網,即使不看也不會出錯。十歲前就能織漁網白廟漁村面臨北江畔倚山而建,因河成街,以觀山水、嘗魚鮮著稱。
  • 水鄉吳川疍家人歲月裡的悲與喜
    水鄉吳川疍家人歲月裡的悲與喜 清代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曾經說過:「諸蛋以艇為家,是曰疍家」,說他們的小艇,是一隻像對半剖開的雞蛋
  • 帶你飛,帶你跳,帶你走進「疍家人」
    這就是終年飄浮於海上,以紅頂竹排為家,伴隨潮起潮落,以捕魚打魚為生的疍家人,去過陵水縣新村港的人或許會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銘心,因為那裡原生淳樸、天然天成!陵水新村港是一個天然海灣,是疍家人世代賴以生存的基地,這裡碧水藍天,魚翔淺灘,海岸風情濃鬱,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還是一片公認的零汙染海域,海天水乳交融,風光無限好!
  • 水域上的「吉卜賽」——走近三水大塘「疍家人」
  • 浮城大亨:疍家人布華泉跌宕起伏的人生畫卷
    整部電影100多分鐘的時長,濃縮了主角布華泉大半輩子的人生境遇,也用不多的筆墨記錄了疍家人近幾十年的歲月變遷。更像是一副濃墨重彩的畫卷,描寫出疍家人風雨飄搖的變遷,更是一部的個人奮鬥史詩,將疍家人的海上生活、個人的奮鬥成長、母親辛勞的一生以及後來面對的感情困惑都一一描繪了出來。導演的鏡頭功底可以說是非常純熟,這部電影也是最近幾年同類型的佳作。
  • 【合浦沙田】疍家人、疍家情、疍家海岸沙灘歡樂過大年!
    而他們在居住的小艇上搭建的遮風避雨的船篷小而像蛋殼,故以疍家稱之,這就是疍家人的由來。在封建社會,疍家人被歧視,不能到岸上居住,到了元代,朝廷因開拓海疆及開墾農耕的需要,才下令允許疍家上岸居住,但無地可耕的疍家人被歧視的狀態沒有改變。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疍家人才真正得到了尊重平等的新生活。在嶺南地區,珠江入海口、南流江入海口、閩江入海口一帶,是疍家原住民居住地。
  • 疍家人居然是這樣手打魚蛋的?!教煮純正疍家住家菜!
  • 一間疍家人的餐廳,承載住三水疍家400多年家的味道!
    一直都靠打魚為生的疍家人吃住都喺船上極少上岸疍家人的魚都隨手拈來捕上的魚即刻落鍋,其鮮無比用他們的話講就是「麼低都無抵新鮮」(譯:天下美味以新鮮為最好)疍家人忌「翻」字因為怕「翻船(即船底朝天)」所以吃魚時,吃完一面想把魚「翻」過來吃另一面就說「順轉這條魚」而不是「翻轉這條魚」
  • 大師小窗 | 那些逐漸消失的灣區美食……
    時代越發展,可以吃到的東西就越多,老一輩忍不住感嘆:「嗱,睇你哋衣家幾幸福,我哋過去都冇咩好嘢食……但是我們卻發現,有些東西卻是老一輩有的吃,我們在大灣區卻越來越少見,甚至不見了……今天的【大師小窗】就來一波懷舊專場,細數一下那些逐漸消失的灣區美食
  • 臺灣逐漸消失的八大美景
    隨著全球暖化、人類過度開發,全球很多景觀逐漸消逝,臺灣也不例外,有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也逐漸消失中,為大家細數臺灣逐漸消失的八大美景,希望有機會就趕快去吧~1. 花蓮新城山新城山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與富世村交界處的一座山峰,峰頂海拔1,440公尺,是舊臺灣小百嶽之一,可眺望遠處立霧溪口景致,雖然名氣沒有前面的景點大,但因為是亞泥礦場的所在地,所以這座山也一直被挖得越來越深,近年來亞泥雖然致力於復育新城山生態,但漂亮的美景已逐建消失。
  • 再不看就晚了 海南即將消失的海上人家
    已有千年歷史的海南陵水新村港是疍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這群曾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疍民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以船為家,隨水而動,把所有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裝在一艘小船上。他們就是疍家人。被稱為「海上人家」。
  • 地攤歌手「廣東雨神」退下神秘的面紗後逐漸地消失在網絡中
    在幾年前,有一個靠著一首歌曲迅速走紅網絡的地攤歌手名字叫「廣東雨神」。《廣東愛情故事》是他的成名曲,在2017年,這首歌火得一塌糊塗,勁爆全國。因為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鋒,全國各地有到過廣東打工經歷的人太多了。特別是東莞那幾年嚴打風月場所,讓人有著太多的遐想。這首歌雖然是一首粵語歌,但是中間穿插著幾句普通話,讓全國各地的打工者更加有代入感。這首歌一推出來,就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火起來是必然的。從廣東雨神後面的作品也可以比較一下,後面他創作的作品已經越來越低俗化。
  • 好不容易學會粵語,為啥卻根本聽不懂廣東當地人說話?
    唯有廣東,三大方言之區別,不光是支、吃、獅與滋、次、思這種小CASE了,而是從DNA上就開始各走各路。 廣東話有三大方言:廣府話、潮汕話、客家話。
  • 逐漸「消失」的北美小型車
    銷量下降的一個原因是,微型車和緊湊型車市場的規模在逐漸縮小,被更大尺寸的車型所取代,而許多售價在2萬美元以下的車型都來自這兩個細分市場。當然,這一類車型由於銷售利潤較低,也讓汽車製造商更傾向於在美國生產更大尺寸的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