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東莞逐漸消失的疍家人!

2020-12-27 騰訊網

說起疍家人,

有多少東莞街坊對他們有所了解呢?

大多數人認為他們離我們很"遙遠",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電視劇上或者

身邊的老一輩都有所提過~

但是其實他們離我們並不太遙遠,

他們曾經生活在東莞沙田的東江邊,

從事漁業、水上運輸業,

世世代代都在船上度過一生~

有些人認為他們特別的勤奮努力,

而有些人則對他們有著不少的偏見!

大家對於他們都有著不同的聲音,

但無可否認的是,

他們的獨特的文化習俗、以及這個種族人群等,

至今卻在東莞漸漸地消失了…

希望通過本篇文章,

來帶著大家重新了解下

昔日疍家人的文化和生活,

或許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地去守護著它!

百年浮沉疍家人

NO.1

在上世紀30年代,疍家人便分布在廣東各個地方的江口邊,而在東莞的沙田鎮、虎門鎮都是疍家人聚集地,約有2萬多人。

過去在這裡的居民世代從事漁業、水上運輸業,以船為家,保留有獨特的疍家文化。

via.網絡

關於"疍家"的起源,至今眾說紛紜,他們的祖先到底來自哪裡,是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開的疑團。

有一種說法來源於早前他們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於水面;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這些水上人家長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於海面的雞蛋,所以被稱為"疍民"。

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博鬥,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圖蛋殼一般脆弱,故稱為"疍家"。

via.文化周末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東莞的疍家人洗腳上岸,過上了新的生活,結束了他們長久以來的漂浮在水上的生活,不過他們不得不面臨著獨特的疍家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問題。

via.文化周末

今天,我來到了沙田的東江邊,來到昔日生活在沙田先鋒村的疍家人地方,尋找著他們留下的足跡,一起來看看他們是否還生活在這裡?他們會有著什麼樣故事呢?

曾經陸上人家對疍家人的偏見

NO.2

沙田的先鋒村,據說是當時政府的批覆,將東江邊一部分的疍家人統一安置在這一條村裡。所以說現在這條村的人口有一半以上,祖輩都是疍家人。

而現在仍然生活在這裡的疍家人大多數都是年紀較大的老人家,不少疍家的年輕人早已忘掉此"身份",與我們一樣,奔向東莞的繁華地方發展…

據生活在這裡的老家人了解,反觀,他們特別反感現在還有些人存留著一種對疍家人偏見和歧視的思想。

我們走到了村口,遇見一位年紀老邁的奶奶,她跟我們說起了曾經陸上的村民對疍家人偏見的故事。

據老奶奶的口述,

"她是番禺嫁過來沙田的疍家人,早在年輕的時候,過來沙田這邊打魚,發現東莞這邊原來也有疍家人的存在,而當時居住在陸上的人家,特別反感她們這些疍家人,說他們經常跑上來偷完東西之後,就跳下去水裡,一轉眼就找不到人影了…"

很自然的,疍家人在當時,被陸上的村民貼上了"疍家賊"不好的標籤。

這讓我想起了,街坊們眾知的電視劇《七十二家房客》裡的一個情節:

"當時,大院裡沒有一個知道蘭姨是疍家人,當時她有位親戚剛好跑過來大院找蘭姨幫忙,碰巧八姑就在這個時候不見了東西,叫上了三六九抓住蘭姨,說肯定是她那個疍家人親戚偷的,一直在旁說起風涼話,結果,用蘭姨拿把剪刀插在自己手上,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示憤怒和消除對她們的偏見!」

但其實疍家人,是特別勤勤懇懇的,他們與世無爭,自給自足,以勤奮努力的勞動精神演繹著原始的漁家生活,他們最應該是要被人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才對!

via.網絡

別具一格的"疍家文化"

NO.3

疍家人的生活,除了大家眾所周知的長期漂泊在海上打魚,在船上吃喝拉撒之外,其實疍家人的語言、服飾、居住、婚俗等方面都是均自成一體,這也是一種別具一格的"疍家文化"。

via.網絡

鹹水歌

"大海駛船鯉尾齊,手板舵把望夫歸。買只水魚丟落深井底,啊哥,願夫同佢同船歸。"

這是其中一首疍家的鹹水歌,充分展現了他們的生活,海與船,魚與水,一生都離不開的東西。

而至今,在東莞的一些文藝演出會上,還聽到有人在伴奏著一首首鹹水歌,其實每首鹹水歌其實蘊含著深厚的疍家文化和情懷,是特別值得存留和學習的"寶物"。

疍家人婚俗

曾經疍家人的傳統婚禮是在船上設宴,由定親到花船迎親到對歌再到歸程都是在水上進行的,他們會以歌伴嫁,場面可謂十分的熱鬧!

沙田先鋒村作為傳統的疍家後代,在很長一段時間仍保存著曾經的疍家特色婚俗,據沙田先鋒村一位村民描述,許多村裡的疍家人婚宴當天,因為沒有擺宴的陸地,很多家庭都是租借大船,開著大船接送親朋好友到來喝喜酒…

疍家人服飾

疍家人的傳統服飾與當時生活在東莞陸上的人有著明顯的差異,衣服顏色上以黑、藍、白等冷色調為主,採用了麻料等製作輕便涼爽的衣物,以適應高溫溼熱的氣候環境,同時抵禦鹹水海風的侵襲。

也充分體現到了,疍家人對大海環境的樸素認識。

疍家人撒網捕魚絕技

在東莞的虎門新灣社區,每到開漁季到來,你都可以見識到居住在新灣社區的疍家人,撒網捕魚的絕技,場面十分的震撼,特別值得大家過去觀看。

圖源:@微博正陽虎門社工

而且他們都會從新灣漁港開著小艇,出發到珠江口水域等地方,撒網捕魚,整個碼頭都喧鬧起來!據一位疍家漁民講訴,"大家每到這個時候,都是凌晨3點多隨流水出海作業,早上9點回到碼頭這邊,捕撈的魚品種居多,接近上百斤。"

圖源:@微博__Fay______

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傳統的疍家文化,例如,"船"迎新春、"三十"大過年、獨特的疍家語言等等…但其實在東莞,已經少之又少的再見到這些文化習俗了…

或許,疍家人這個群體早已淡出我們的視野裡,但希望各位通過這一次了解後,能夠重新刷新一遍對他們的印象,不管是他們文化還是生活的習俗。

如今的他們都早已登上陸地,開啟新的生活,但唯獨他們還是想保留一些自己曾經的民俗與傳統。

如果可以的話,那我們一起好好守護疍民文化吧!

各位東莞街坊對於疍家人這個群體

你們有了解過什麼嗎?

而東莞還有多少這些即將消失的文化與傳統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見解!

文案編輯:持久三金

資料來源:東莞大喇叭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法律顧問:廣東歐迪律師事務所丨法小二律師團隊

 @東莞人,剛剛落地!市民憑身份證到定點醫療單位,可領取2020年度最後一批看牙現金

相關焦點

  • 再見了,廣東逐漸消失的疍家人!
    在上世紀30年代,珠江上密密麻麻的漁船上雲集了大約15萬的疍民。疍家人的祖先到底來自哪裡,這是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開的疑團。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每當暴風雨來臨才是最難熬,船身隨波搖晃,一家人都會一夜無眠。過去,疍家人大都不識字,整天忙於打魚,小孩子們甚至沒有上學的機會。直至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疍家人陸陸續續上岸定居,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水上生活。
  • 楊威勝:海南疍家人
    三亞從昔日一個邊陲漁港小鎮,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知名的國際性熱帶濱海旅遊城市,疍家人見證、伴隨、參與了這座城市的建設發展,從人民創造歷史的歷史觀出發,選擇「疍家人」這一特殊群體作為紀實攝影專題的對象和切入點,進而反映一座城市的歷史人文變遷,因而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老楊就近取材拍攝「疍家人」這個熟悉的題材有利於專題的深化,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一個好的主題的確立也就有了成功的把握。
  • 清遠疍家人盧煥新:手工編織漁網70年
    76歲的盧煥新坐在船上,悠閒地看著四周,手中的梭穿梭不停,漁網逐漸成型。7月13日,盧煥新悠閒的編織漁網,即使不看也不會出錯。十歲前就能織漁網白廟漁村面臨北江畔倚山而建,因河成街,以觀山水、嘗魚鮮著稱。
  • 睇粵劇《疍家女》,解疍家人「風情」!
    疍家人是舊時分布於珠江下遊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動漁民的統稱,與客家人一樣,分屬我國漢族中的一個獨特民系。疍家人隱身於汪洋大海,雖漂泊不定卻活得淡泊、輕鬆、知天命。據調研,珠海曾有18萬疍家人。這個祖祖輩輩以船為室、以海為田、以漁為活的海上「遊牧民族」「水上吉卜賽人」「浮家泛宅」,或採珠或捕魚,長期與風浪搏鬥,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
  • 「疍家人」的海上田園
    新村港仰仗著大海廣闊的胸襟和青山的溫柔情懷,容納了一群在海上飄蕩的人群——疍家人。  據史料記載,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浙江和香港沿海一帶。在海南陵水新村鎮新村港內,就有600多個疍家漁排,俯瞰新村港,一口口漁排網箱呈「井」字形連片排列,一間間紅頂木屋散落在漁排上鱗次櫛比,如同一座壯麗的水城,遠遠望去,構成一幅極為獨特的海上景觀。
  • 再見了,陪伴東莞人長大的「剃頭佬」…
    傳統理髮店卻越來越少了, 這門手藝,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 在東莞消失, 不久的將來可能就要和他們 說再見了…
  • 帶你飛,帶你跳,帶你走進「疍家人」
    這就是終年飄浮於海上,以紅頂竹排為家,伴隨潮起潮落,以捕魚打魚為生的疍家人,去過陵水縣新村港的人或許會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銘心,因為那裡原生淳樸、天然天成!陵水新村港是一個天然海灣,是疍家人世代賴以生存的基地,這裡碧水藍天,魚翔淺灘,海岸風情濃鬱,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還是一片公認的零汙染海域,海天水乳交融,風光無限好!
  • 水域上的「吉卜賽」——走近三水大塘「疍家人」
  • 水鄉吳川疍家人歲月裡的悲與喜
    「出海三分命,上岸低頭行,坐無立足所,死無葬身地」,這就是疍家人舊社會悲慘命運的寫照。 「出海三分命,上岸低頭行,坐無立足所,死無葬身地」,這就是疍家人舊社會悲慘命運的寫照。有的疍家人因家窮被迫把女兒賣給陸上人家做婢女。那帶著鸕鷀的漁霸會到船上來低價收購疍家的魚蝦,拿到市場高價出售,疍家人只能忍氣吞聲。他們穿著簡陋。鍾秀芳17歲結婚,婚前從未見過丈夫。結婚時夫婦要合穿一條家背包褲。上岸時脫給老公穿,回船時脫給老婆穿,像他們這樣沒衣服穿的家庭不少。一般男的穿著粗布衣,上衣上面縫一個口袋;女的穿一件大襟衫。大人小孩的衣服都是補丁連補丁,一人接一人穿。
  • 再見,廣東隊!再見,易建聯!東莞銀行正式離開CBA成為歷史
    北京時間9月13日訊,據媒體報導,CBA官網公布的聯賽新賽季各支球隊最終大名單顯示,衛冕冠軍廣東隊成功的保留了核心奪冠陣容,除了與易建聯和威姆斯等主力球員完成了續約,他們還從二線隊提拔了三名年輕小將,並沒有停止更新換代的腳步,除此以外,廣東隊還公布了另外一個重磅消息,廣東東莞銀行將會正式離開
  • 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獲豆瓣超高口碑
    上周日(6月28日),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出品,稻來傳媒製作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在廣東衛視、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更新播出。第二集《山水相逢》以山川海洋為引,以水陸之珍為重,講述了一代東莞人的命運流轉與飲食風俗。  依山傍水,多樣的地理環境孕育出東莞豐富而獨特的食材,也塑造了人們根深蒂固的飲食偏好。
  • 浮城大亨:疍家人布華泉跌宕起伏的人生畫卷
    整部電影100多分鐘的時長,濃縮了主角布華泉大半輩子的人生境遇,也用不多的筆墨記錄了疍家人近幾十年的歲月變遷。更像是一副濃墨重彩的畫卷,描寫出疍家人風雨飄搖的變遷,更是一部的個人奮鬥史詩,將疍家人的海上生活、個人的奮鬥成長、母親辛勞的一生以及後來面對的感情困惑都一一描繪了出來。導演的鏡頭功底可以說是非常純熟,這部電影也是最近幾年同類型的佳作。
  • 【合浦沙田】疍家人、疍家情、疍家海岸沙灘歡樂過大年!
    而他們在居住的小艇上搭建的遮風避雨的船篷小而像蛋殼,故以疍家稱之,這就是疍家人的由來。在封建社會,疍家人被歧視,不能到岸上居住,到了元代,朝廷因開拓海疆及開墾農耕的需要,才下令允許疍家上岸居住,但無地可耕的疍家人被歧視的狀態沒有改變。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疍家人才真正得到了尊重平等的新生活。在嶺南地區,珠江入海口、南流江入海口、閩江入海口一帶,是疍家原住民居住地。
  • 疍家人居然是這樣手打魚蛋的?!教煮純正疍家住家菜!
  • 一間疍家人的餐廳,承載住三水疍家400多年家的味道!
    一直都靠打魚為生的疍家人吃住都喺船上極少上岸疍家人的魚都隨手拈來捕上的魚即刻落鍋,其鮮無比用他們的話講就是「麼低都無抵新鮮」(譯:天下美味以新鮮為最好)疍家人忌「翻」字因為怕「翻船(即船底朝天)」所以吃魚時,吃完一面想把魚「翻」過來吃另一面就說「順轉這條魚」而不是「翻轉這條魚」
  • 綜藝|《尋味東莞》熱播製片人李潔:東莞菜給人的感覺是「平易近人」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正在廣東衛視、騰訊視頻等平臺熱播,獨具東莞特色的在地美食和接地氣的城市故事吸引了眾多觀眾追捧。東莞的水鄉、沿海和山區生活呈現了豐富又有聯繫的多樣性,很多是他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和總結過的。我覺得,東莞的可愛之處正是來自這種巨大的反差和內部的多樣性。"在播出的前兩期節目中,既有大家熟悉的瀨粉、燒鵝、煲仔飯等常見的廣東菜餚,也有金銀潤、臘鴨喉蘿蔔煲、香蕉扣肉等獨具東莞特色的美食。
  • 再見了,廣東東莞銀行
    廣東宏遠將要更換冠名商,伴隨我們12年的東莞銀行,即將退出!廣東宏遠將正式改名為... 據最新消息稱,廣東宏遠新賽季的冠名權將發生變化,原來的贊助商東莞銀行,將不再提供宏遠相關贊助。廣東宏遠的隊名,「廣東東莞銀行」將會成為歷史。
  • 臺灣逐漸消失的八大美景
    隨著全球暖化、人類過度開發,全球很多景觀逐漸消逝,臺灣也不例外,有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也逐漸消失中,為大家細數臺灣逐漸消失的八大美景,希望有機會就趕快去吧~1. 花蓮新城山新城山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與富世村交界處的一座山峰,峰頂海拔1,440公尺,是舊臺灣小百嶽之一,可眺望遠處立霧溪口景致,雖然名氣沒有前面的景點大,但因為是亞泥礦場的所在地,所以這座山也一直被挖得越來越深,近年來亞泥雖然致力於復育新城山生態,但漂亮的美景已逐建消失。
  • 再不看就晚了 海南即將消失的海上人家
    已有千年歷史的海南陵水新村港是疍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這群曾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疍民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以船為家,隨水而動,把所有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裝在一艘小船上。他們就是疍家人。被稱為「海上人家」。
  • 逐漸「消失」的北美小型車
    銷量下降的一個原因是,微型車和緊湊型車市場的規模在逐漸縮小,被更大尺寸的車型所取代,而許多售價在2萬美元以下的車型都來自這兩個細分市場。當然,這一類車型由於銷售利潤較低,也讓汽車製造商更傾向於在美國生產更大尺寸的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