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疍家人,
有多少東莞街坊對他們有所了解呢?
大多數人認為他們離我們很"遙遠",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電視劇上或者
身邊的老一輩都有所提過~
但是其實他們離我們並不太遙遠,
他們曾經生活在東莞沙田的東江邊,
從事漁業、水上運輸業,
世世代代都在船上度過一生~
有些人認為他們特別的勤奮努力,
而有些人則對他們有著不少的偏見!
大家對於他們都有著不同的聲音,
但無可否認的是,
他們的獨特的文化習俗、以及這個種族人群等,
至今卻在東莞漸漸地消失了…
希望通過本篇文章,
來帶著大家重新了解下
昔日疍家人的文化和生活,
或許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地去守護著它!
百年浮沉疍家人
NO.1
在上世紀30年代,疍家人便分布在廣東各個地方的江口邊,而在東莞的沙田鎮、虎門鎮都是疍家人聚集地,約有2萬多人。
過去在這裡的居民世代從事漁業、水上運輸業,以船為家,保留有獨特的疍家文化。
via.網絡
關於"疍家"的起源,至今眾說紛紜,他們的祖先到底來自哪裡,是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開的疑團。
有一種說法來源於早前他們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於水面;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這些水上人家長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於海面的雞蛋,所以被稱為"疍民"。
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博鬥,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圖蛋殼一般脆弱,故稱為"疍家"。
via.文化周末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東莞的疍家人洗腳上岸,過上了新的生活,結束了他們長久以來的漂浮在水上的生活,不過他們不得不面臨著獨特的疍家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問題。
via.文化周末
今天,我來到了沙田的東江邊,來到昔日生活在沙田先鋒村的疍家人地方,尋找著他們留下的足跡,一起來看看他們是否還生活在這裡?他們會有著什麼樣故事呢?
曾經陸上人家對疍家人的偏見
NO.2
沙田的先鋒村,據說是當時政府的批覆,將東江邊一部分的疍家人統一安置在這一條村裡。所以說現在這條村的人口有一半以上,祖輩都是疍家人。
而現在仍然生活在這裡的疍家人大多數都是年紀較大的老人家,不少疍家的年輕人早已忘掉此"身份",與我們一樣,奔向東莞的繁華地方發展…
據生活在這裡的老家人了解,反觀,他們特別反感現在還有些人存留著一種對疍家人偏見和歧視的思想。
我們走到了村口,遇見一位年紀老邁的奶奶,她跟我們說起了曾經陸上的村民對疍家人偏見的故事。
據老奶奶的口述,
"她是番禺嫁過來沙田的疍家人,早在年輕的時候,過來沙田這邊打魚,發現東莞這邊原來也有疍家人的存在,而當時居住在陸上的人家,特別反感她們這些疍家人,說他們經常跑上來偷完東西之後,就跳下去水裡,一轉眼就找不到人影了…"
很自然的,疍家人在當時,被陸上的村民貼上了"疍家賊"不好的標籤。
這讓我想起了,街坊們眾知的電視劇《七十二家房客》裡的一個情節:
"當時,大院裡沒有一個知道蘭姨是疍家人,當時她有位親戚剛好跑過來大院找蘭姨幫忙,碰巧八姑就在這個時候不見了東西,叫上了三六九抓住蘭姨,說肯定是她那個疍家人親戚偷的,一直在旁說起風涼話,結果,用蘭姨拿把剪刀插在自己手上,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示憤怒和消除對她們的偏見!」
但其實疍家人,是特別勤勤懇懇的,他們與世無爭,自給自足,以勤奮努力的勞動精神演繹著原始的漁家生活,他們最應該是要被人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才對!
via.網絡
別具一格的"疍家文化"
NO.3
疍家人的生活,除了大家眾所周知的長期漂泊在海上打魚,在船上吃喝拉撒之外,其實疍家人的語言、服飾、居住、婚俗等方面都是均自成一體,這也是一種別具一格的"疍家文化"。
via.網絡
鹹水歌
"大海駛船鯉尾齊,手板舵把望夫歸。買只水魚丟落深井底,啊哥,願夫同佢同船歸。"
這是其中一首疍家的鹹水歌,充分展現了他們的生活,海與船,魚與水,一生都離不開的東西。
而至今,在東莞的一些文藝演出會上,還聽到有人在伴奏著一首首鹹水歌,其實每首鹹水歌其實蘊含著深厚的疍家文化和情懷,是特別值得存留和學習的"寶物"。
疍家人婚俗
曾經疍家人的傳統婚禮是在船上設宴,由定親到花船迎親到對歌再到歸程都是在水上進行的,他們會以歌伴嫁,場面可謂十分的熱鬧!
沙田先鋒村作為傳統的疍家後代,在很長一段時間仍保存著曾經的疍家特色婚俗,據沙田先鋒村一位村民描述,許多村裡的疍家人婚宴當天,因為沒有擺宴的陸地,很多家庭都是租借大船,開著大船接送親朋好友到來喝喜酒…
疍家人服飾
疍家人的傳統服飾與當時生活在東莞陸上的人有著明顯的差異,衣服顏色上以黑、藍、白等冷色調為主,採用了麻料等製作輕便涼爽的衣物,以適應高溫溼熱的氣候環境,同時抵禦鹹水海風的侵襲。
也充分體現到了,疍家人對大海環境的樸素認識。
疍家人撒網捕魚絕技
在東莞的虎門新灣社區,每到開漁季到來,你都可以見識到居住在新灣社區的疍家人,撒網捕魚的絕技,場面十分的震撼,特別值得大家過去觀看。
圖源:@微博正陽虎門社工
而且他們都會從新灣漁港開著小艇,出發到珠江口水域等地方,撒網捕魚,整個碼頭都喧鬧起來!據一位疍家漁民講訴,"大家每到這個時候,都是凌晨3點多隨流水出海作業,早上9點回到碼頭這邊,捕撈的魚品種居多,接近上百斤。"
圖源:@微博__Fay______
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傳統的疍家文化,例如,"船"迎新春、"三十"大過年、獨特的疍家語言等等…但其實在東莞,已經少之又少的再見到這些文化習俗了…
或許,疍家人這個群體早已淡出我們的視野裡,但希望各位通過這一次了解後,能夠重新刷新一遍對他們的印象,不管是他們文化還是生活的習俗。
如今的他們都早已登上陸地,開啟新的生活,但唯獨他們還是想保留一些自己曾經的民俗與傳統。
如果可以的話,那我們一起好好守護疍民文化吧!
各位東莞街坊對於疍家人這個群體
你們有了解過什麼嗎?
而東莞還有多少這些即將消失的文化與傳統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見解!
文案編輯:持久三金
資料來源:東莞大喇叭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法律顧問:廣東歐迪律師事務所丨法小二律師團隊
@東莞人,剛剛落地!市民憑身份證到定點醫療單位,可領取2020年度最後一批看牙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