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仇,指世世代代有仇的人、家族或國家。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馬克龍和默克爾的祖先曾大戰千年。)
文接法德世仇三;鐵血宰相俾斯麥終結法蘭西第二帝國
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後,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從法國掠得50億金法郎的戰爭賠款(資金)、阿爾薩斯以及洛林的鐵礦和鉀礦(資源),以及接受和應用其他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經驗(第二次工業革命),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經濟迅速發展,
(工業革命擴張時間線。)
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超過英國和法國。
普法戰爭後,為了防止法國復仇,俾斯麥採取了挑戰大英帝國全球殖民霸權的策略,採取與歐洲列強結盟的策略孤立法國。
(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於1888年即位後,反對俾斯麥的政策,1890年,威廉三世解除了俾斯麥的首相職務,親政後實行擴張的帝國主義政策,與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美利堅合眾國產生衝突,歐洲形成兩大對立陣營,德國局勢開始轉為不利,法國有機會雪恥(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賠款割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被以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美國、義大利為首的協約國擊敗。
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主力,法國光士兵就戰死了約130多萬,而且西線戰場主要在法國國土內進行,法國的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德國戰敗後,法國為了復仇主張嚴懲德國。
一戰後,籤訂了對德國極為嚴苛的《凡爾賽和約》
1,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紐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2,德國割讓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
3,對德國進行軍事限制。
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西岸50公裡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以下,不得擁有坦克等進攻性武器,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
不得組織空軍等。
4,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
但凡爾賽和約沒有按照法國的主張徹底瓦解德國,而且由於奧匈帝國的崩潰,使得德國周圍都是奧地利,捷克,波蘭等小國,反而使二戰前納粹德國的擴張極其的順利。
而且《凡爾賽和約》也是德國納粹煽動德國復仇情緒,從而上臺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發動二戰的重要原因。
(福煦元帥在東方快車車廂中簽署了一戰停戰協議)
因此法軍元帥斐迪南·福煦批評《凡爾賽條約》是對德國的「投降」和對法國的「叛賣」,並預言「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