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叔叔阿姨表演一段兒……"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噩夢,等這些曾經的孩子長大了,又變成了他們厭惡的人。
暑假聚會特別多,同事帶著孩子參加某個親戚的生日宴。筵席開始的時候,賓主盡歡,氣氛和睦。一桌子坐了好些家長和孩子,三代同堂的美好,也就是這樣了。
推杯換盞之間,大家酒酣耳熱。
同事也聊至興起,突然他想到孩子學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唱歌,此時不秀更待何時?
於是,他一拍孩子的肩膀,對他說:"來,站起來,給叔叔阿姨表演一段兒你最拿手的曲子。"
全家人一看,還有這餘興節目,很是高興,紛紛鼓掌叫好,攛掇孩子趕緊來一段兒。
可是事情沒有順著家長的願望發展,孩子先是憋紅了臉,然後奪門而逃。
同事告訴我,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都不願意和他說話,問題在於,他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想當初,我們都還是孩子的時候。凡是有家庭聚會,家長總會變著法兒的希望孩子露個臉。有當場要孩子作詩的,有讓孩子來段英文的,甚至我聽說過,讓孩子表演一口悶一瓶啤酒的家長。
那時候,我自己非常反感這種"中國式家長炫耀"的戲碼,於是養成了我一到家庭聚會,就會非常厭煩的心態。
我覺得自己好像個小丑,被開馬戲團的爸媽領著表演,獲得一些吆喝甚至嘲笑。
一度我認為,這種情況會因為的深惡痛絕而消失,沒想到,過年的時候,我也不自禁想讓剛剛學會唱兒歌的孩子,當著所有親戚的面,唱完兒歌。
那時候,我猛然驚醒,我在做一件和同事同樣的蠢事——替孩子做主。
我和同事,以及更多希望炫耀孩子的家長都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孩子到底願不願意。
孩子是千差萬別的,自他們出生開始,就具備了不同的個性。有的外放大膽,有的內斂羞澀。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很厭惡表現自我,但家長不應不經同意就鼓動孩子上去表演,如果孩子本身是內斂型,會造成孩子的心靈傷害。
第一,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
從心理學角度講,孩子對父母會有穩定的依賴感,而這種依賴感是天然的,是超越信任本身的。
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以保護,會造成孩子逐漸喪失對父母的信任。比如孩子如果從來沒準備好,也不想在他人面前表現,卻被父母硬逼著展示什麼絕活,這會讓孩子有"被出賣"的感覺。
就會造成我同事局面,孩子不願意和他說話,對家長產生排斥。
第二,引起孩子的焦慮
如果孩子是表演型的人格,而且特別願意展現自我,這種時候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一樣,如果孩子是旁觀型人格,突然被推到臺前,會造成孩子的緊張和焦慮。
就像突然從暖房裡,被扔進冰天雪地一樣,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極大的負擔。這種突襲的負擔,會一直影響到孩子成年。
就像我至今都會記得,被父母強迫在親戚面前表演的樣子,窘迫而不安,並對這種事表示厭惡。
這種"中國式家長的炫耀"其實是家長缺乏自信的表現,也是一種虛榮心和攀比心在作怪的體現。
家長希望通過孩子的才藝展示,在親戚中博得關注,獲得認可。
出發點,無非就是希望表達"怎麼樣,我家孩子不錯吧!"這樣的心態。可是,樂於攀比的家庭,通常孩子在成長中,會有不良的反應。
由於家長的刻意攀比,孩子要麼學會了這種虛榮和攀比,要麼變得自卑和怯懦。因為比較本身,就會造成強弱之分,孩子在其中只能收穫勝利感和失敗感兩種感受,從而影響自己的心理發展。
希望家長們,收起自己的炫耀,孩子如果自信,自然到哪裡都自信,不需要在一桌酒席上可以表現,如果孩子不自信,家長更要千方百計地呵護孩子,讓他們獲得安全感,從此變得自信。
你會讓孩子在宴席上表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