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友誼,一種溫暖你人生交往,每一次友誼的選擇都彰顯著我們真實的生活底色。
記得明代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說到:"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每個人在確認一段友誼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一把尺子,選擇與什麼樣的人交往,把握著人生的主動權。眾所周知,從你身邊的朋友就大致可以看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被後人稱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對於自己的交友就有一套他的理論。他說飯桌上有這樣行為的人,可以不交。
某一天,一位故人想通過曾國藩在京城求一份職業,即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曾國藩對這種走後門的行為也異常反感。可故人口口聲聲說想為國效力,不求升官發財,曾國藩被故人的熱情實在所打動。
便留下故人吃個便飯,在當時作為上等食材的大米和普通百姓眼中的珍貴食材的粗糧一起熬製。
可就在這時那個誇誇其談說為國效力且可以吃苦耐勞的人現在卻在這挑三揀四,剛剛的赤誠勤勞的樣子全都不復存在。就這一個細節,曾國藩便將此人摘除朋友行列。
各種關係,始於信任。只有不畏暴露和展現自己的立場、優缺點或是不同常人的性格,才會贏得他人真心。
滿口可以吃苦的故人卻在這挑三揀四,連老百姓視為珍貴的粗糧都嗤之以鼻,又何談吃苦耐勞,言行極度不一,減少了與他的交集。
友誼應該保持著一種純粹感,而虛偽則是友誼開始斷層的標誌。
故人的不誠實說到底不過是曾國藩的一番推測罷了,究其根本,引人不適的不過是因為他的不克制,沒有禮貌。
禮貌是一種收放自如的疏離,更多時候是為雙方提供一個安全地帶的手段,更是對彼此雙方的尊重。
曾國藩之所以說那位故人不可深交,不過是他缺乏基本的禮貌,而誠實、禮貌、細節於友誼則是最基本的門檻、初始條件,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深交的最初理由。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的人生不過短短數十載,實在是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浪費,那些可以深交的人也是經過重重考驗的。
曾國藩的成功不是不能復刻的,一定要學會為人處世還有面對人生險境時的智慧。清朝三百年第一名臣,他的為官從政之道,識人用人之法,直到今日接受到追捧。
如果大家對曾國藩感興趣,對中國動蕩的晚晴時期感興趣,不妨可以看看《曾國藩全書》這本書,不爭就是最大爭,擺對自己的位置,不爭一時之功,容納百川的胸襟和氣魄,學習他的處世大智慧。
梁啓超在成家時讀曾氏家書,收穫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門九子,個個才俊;華為之父任正非、「玻璃大王」曹德旺,都曾從中受益,得到經商戰略指導。
這些牛人都是幸運的,在他們人生最好的年紀,及時讀到了曾國藩。所以有人說曾國藩全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