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東嶽廟,又稱東嶽行宮,位於福建省建甌市城東2公裏白鶴山麓,佔地四十餘畝。始建於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是目前福建省為數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築之一。建甌東嶽廟主祀"五嶽之首"、總管人間吉兇禍福的"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黃飛虎,還有女神淑明皇后。2006年,建甌東嶽廟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建寧府志》卷三《山川》白鶴山條下載:「在府城東,晉時望氣者言,山有異氣,命工鑿之,朝鑿暮合,有又鶴翔其上,因名,山之麓有東嶽行宮」。
東嶽廟正殿有井一口,名「天湧泉」,圍以鐵欄(現用木欄)是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所鑿。東嶽廟歷史上多有修建,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建,其後多次修繕。出東門,行三裡,過奈何橋;經孟婆亭,到東嶽廟前,只見綠樹紅坪,殿宇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鵝蛋石路,拾階登門,門匾「岱宗隆祀」。進入山門,再登石級,過天王殿,就是一排前殿,供奉十殿閻王,再上為戒臺,坐南面北朝向大殿。大殿又稱聖帝殿是東嶽廟主體建築。聖帝殿為重簷歇山式屋頂,十一檁抬梁式屋架,面闊五間,總寬28.5米,進深六間,總長22.2米。柱頭鋪作施清式人字鬥拱,轉角鋪作施之抄龍頭單下昂,並伴有裝飾性,(石承重)象鼻之下昂。藻井為明袱,砌上露明造,四面託以清式如意鬥拱,內簷補間鋪作(平身斜)為之朵,下施雕工精細駝峰,造型有鹿、羊等。內簷柱礎兩側對稱,其中金柱、中柱礎為復盆式過渡到鼓鏡式造型,是較為典型的明代早期風格。
整座建築工藝精巧,保存著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築風格,對研究我國的古代建築和現代仿古建築,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參考價值。
聖帝殿供奉嶽帝爺。即《封神演義》中的黃飛虎,姜子牙封神時,黃被封為東嶽天齊仁聖大帝,統管閻王。幾百年來,影響遍及閩北四方,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七日廟會,各方信士雲集該廟朝聖,為古建州第一大廟會。
有趣的是,別處東嶽廟均主祀"五嶽之首"、總管人間吉兇禍福的"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黃飛虎,而建甌東嶽廟除大帝外卻還另生女神。據傳,民國初年,東門嶽帝出巡,有一大洲船家姑娘往觀,回家得婦症身亡,神棍說她是被嶽帝娶去,須在東嶽廟增建後宮,塑立"淑明皇后",幾年後,又增塑大太子、二太子。從此嶽帝出巡必到大洲,以示探望其嶽父。